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按老师要求读了几十本名著 写作文没一本派上用场?

2020-11-18 07:50:01
相关推荐

本文篇幅较长,阅读时间需要三到五分钟,适合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以及初学写作的朋友参考。

每到假期,不管是小学语文老师,还是中学的语文老师,都会罗列一个书单给自己的学生。同样,也会布置一些与写作相关的作业。

通常来说,老师推荐的书单里一定会有几部世界经典名著。

我还记得我上学的时候,除了推荐中国的作品外,也会推荐《童年》、《钢铁是怎样成炼成的》、《红与黑》、《茶花女》等世界名著。

当然,现在的中小学老师也会推荐这些。

从实用性角度来说,这些经典的著作除了能让学生们了解某一个阶段的历史之外,对于写作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但是,当提及这些名著的时候,很多学生犹豫回答:“这是一本好书,但是读过后没有深刻的印象”或者“我按老师要求读了几十本名著,但是没一本派上用场的”......

回想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感受?

那么,问题来了:一直到大学之前,我们至少是读完了相同的几十本名著。但是,为什么有些学生在阅读完这些名著之后,能很显著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而有些学生则似乎完全没有受到影响?

不仅学生会存在这样的困惑,家长更是困惑......我不止被一位家长私信或者以其他的方式问过类似的问题。

对于“为什么同样读名著,有人写作水平提高,有人没有”这个问题来说,本身是需要拆解出来两个问题解决的。即,第一个问题是中小学生“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另一个问题则是中小学生“如何从提笔就怕到胸有成竹”?

如果我们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那么,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的困惑,都迎忍而解了。

我们首先来看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

相对于人生的漫长来说,我们需要记住的东西太多了。这意味着,我们有限的记忆力并不能让我们把读过的书的内容记住。更何况,我们将在一个月甚至于更短的时间里,去阅读一本名著,这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们是抱着“提高写作”的想法来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反倒是可以有一些技巧,能让这样的目标更高效和快速的实现。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会很熟练,比如,睡觉和走路。这两样儿显然并不需要什么专业的学习,因为从婴幼儿开始,经过漫长的实践之后,我们养成了困了就去睡,到点起床开始一天的“行走”。

阅读一本名著,其实也就像睡觉与走路一样,从最初不知道怎么样阅读到能总结出来适合写作的段落,也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对于学生想要快速提高写作水平来说,最好的实践是做读书笔记。

我们都经历过学习写字和认识数字的阶段。

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尝试着一次次书写,从跟着“画”每一笔到独立完成汉字的书写,从不懂如何占格到明白偏旁部首之间的比例,反复的书写能让我们熟能生巧。数字也一样,从1-100的认识到算法,从九九乘法表到各种公式,或许需要几百道题才能牢记这些算法与公式。

这样的经验,移植到读书或者读名著,那便是“做笔记”——每一次阅读,笔记是不同的。

对于这样的建议,很多家长和学生会觉得,这是件老生常谈的办法。

知道这个方法的人多,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

这个时代我们获取信息太过于方便了,只需要把书名输入到搜索栏里,关于这本书的一切都出现了。这些信息足够可以很轻松完成老师在罗列书单时候的作业。

我自己从事过教学工作,我了解与书单有关的作业题目是什么:无非是“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你觉得这本书的优点或者某个人物的优点是什么”......

我没有说错吧?

只需要搜索一下,这些作业的内容大概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找到答案。

然而,这只是完成了需要提交给老师的作业,并没有真正去做过作业——没有完成有效阅读,甚至于并没有阅读原著,只是阅读了别人的想法。

做读书笔记,能让人用自己的方式去阅读和理解书——这是件需要刻苦的事情,就如同听老师在讲课一样,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枯燥且无趣的。

阅读本身是有趣的事情,但当不以兴趣而是以学习为目标的时候,并不轻松。以至于,这样的状态越来越被学生所厌倦,再加上阅读名著本身又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之一。

结果往往是即便是做读书笔记,也是草草划拉两笔,美其名曰“理解精髓就好了”——这种事实上是机会主义让自己安心的理由,并不会真正掌握或者理解到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有可能是只记得书名而忘记了内容。毕竟,人类是健忘的,连前天早上吃了什么也需要仔细回想一番。

那么,我们如何能通过做读书笔记,做到不只是读过,而是把读过的书的内容能消化记忆呢?读过的每一本名著,都能有扎实的收获呢?能在几年甚至于几十年之后,这些内容依然能够对我们的写作产生积极的作用呢?

首先,第一步是精心准备多个笔记本。

这并不只是仪式感或者面子的问题,而是在实际教学中很有趣的一个问题......越是学生自己喜欢的笔记本,学生在上面写字的时候,越格外的重视内容和整洁度。当然,打开的频率也更高。

第二步,选择一个笔记本,把要读的书名先写下来。

是不是并不难?

第三步也很简单,是关于如何阅读并且记录的。

在课堂上,老师所强调的方式通常建议多读几次,或者大声朗读加深印象,这样的方式可以记住读过的内容——事实上,这是背诵的好方法,而不是做初学写作做笔记的方法。

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小学生来说,阅读更像是“选择填空题”。

区别是所选择在内容,并不是简单的ABCD,而是人物、事件、地点、时间、经历、结果。将这六个要素进行分解之后,再进行一轮选择。

这一步是将这六个条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将每章节按这个完成填写,一直进行到全书的章节结束。

当然,会有家长认这样读名著太死板,违背“不读死书”(这话是叔本华说的)的原则。这样的说法前提是对于书中内容有一个较为客观陈述式的理解,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样的阅读技巧属于偏难一些。属于大多数学生掌握不了的技巧。

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家长的检查,家长可以清楚看到自己孩子对于某个章节情节的理解与解读——不过,我非常不赞同家长点评孩子的任何读书笔记。

我在实际对学生写作的指导过程中发现,有些家长无意间对孩子想象力和理解力的打击......也是造成孩子不愿意写作文,不愿意读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步同样并不复杂。

打开一本新的笔记本,在上面写下“风景”或者“人物细节”...... 取决于你打算先摘抄哪部分。

没错, 这步的要点其实是摘抄。

现在有很多方法比摘抄少事省时,比如用手机拍下来,或者干脆网上买本电子书。

举个例子,假如把《茶花女》中关于“茶花女”外貌、服装、造型等相关的内容摘抄在笔记本上需要三个小时的话,手机拍照和电子书只需要三分钟。

不过,这些太过于快速能保留文字的方法,对于写作初学者或者说中小学生来说,在提高写作水平方面,没有任何作用。

所以,建议依然是用最笨的办法,拿出来精心选择的笔记本和笔,开始摘抄书写。尽管在抄写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全部的内容记住。不过,某个段落、某个词、作者的语气和思想等,都会随着抄写时身体的感觉被记住。

按照这样的方式,可以更细的去分解出来索引。

对于学生初学来说,完成这样三本笔记就已经是写作文很棒的积累了。如果有兴趣,可以选择“情绪描写”、“场面描写”、“推理描写”等进行摘抄整理。

建议使用不同的笔记本是为了方便索引寻找,如果笔记本够大够厚或者说打算一本书对应一个大笔记本也可以的。

要提醒大家的是,这样的阅读方式只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生或者初学者写作,而非其他场景下的通常读书方法,一定要与其他的读书方法有所区分。

另外,如果家长实在忍不住想点评孩子的读书笔记,请先确定下面的几个问题,您本人是否能明确回答。

1、这本书属于哪一类?和它性质相关的书还有哪些?请您列举三至五本。这类书有什么特性或者共通点?

2、书中所提到的历史背景,是否是您在其他作品中见过的?或者与您在其他作品中所了解到角度有所区别?还是大同小异?

3、书中出现的人物是否在历史上有原型?或者根据哪部分史料改编?您能否辨别,并且举出相关文献或者参考读物出处(或出版社、作者、时间)等信息?

4、书中对于某个人物的评价,您是否认同?如果不认同,您觉得为何作者要如此描写?或者说为何书中另外的人物如此评价?

5,您认为书中有哪些好的部分描写?好在哪一点?有什么描写不当或者不好的情节?不好的哪里?

6、您觉得这部书和别人所写的同类作品相比,有什么区别?您读了有什么感受?

7、您觉得这本书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几条线在交织?是否有关联部分?哪一部分是明线?哪一部分是暗线?哪一部分是主杆?哪一部分是旁枝?

罗列这几个问题并不是为了刁难家长,而是想说明,不同的目标设置下,我们对阅读的理解是不同的。以及,不同的阅读群体,对于阅读的反馈也是有区别的。

读也读完了,笔记也写带摘抄搁了一叠了,不能说收获满满,起码绝对是没有白读。但是,在写作文的时候,却不会用!好像满满的饺子却装在茶壶里,怎么也倒不出来!

家长生气,学生着急。

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大家同样按方法完成了有效阅读,如何将读过的书转化为能写出来的文呢?

首先要说明一点,即使读过几十本名著或者更多的著作,依然觉得自己写作文有所欠缺......这种感觉才是对的。

没错!如果一个中小学生在读过几本名著之后,马上写出来水平不相上下的作文来,这才是反常的事情。

天才肯定是存在的,只是,大多数学生还是普通人。

阅读他人的作品, 不管是名著还是网上水文,都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在看,而写作是要我们用“第一视角”完成。这意味着,将阅读的内容转化为自己创作的内容,先要将角度从“第三者”转换到“当事者”。

这有点像什么呢?

例如,有点像要把一篇纸媒的新闻稿转为电视台的新闻稿。这样讲,大家是不是能更好理解从有效阅读到写作需要转换“视角”这个问题?

大家手边肯定有杂志或者报纸,也能打得开电视台的新闻。对比一下,最直观能看到对于事件的报道方式:纸媒的是“记者”全程在讲,以记者的视角概述事件;而电视台则是记者支着话筒,当事人自己来说——同样的一件事情,别人概述与自己陈述,切入点与用词是并不相同的。

那么,具体到如何写呢?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文写不好归纳起来是两个问题:看不懂题或者会用的词少。

前者在低年级里比较常见,后者则是搞不好贯穿整个学生时代......因为越往后,作文要求难度更高,需要的词句典故更多。如果没有从小学时代开始累积,到中考或者高考之前几周突击恶补一番能快速提分,是不可能的。

既然知道了写不好的原因,又有了阅读名著的读书笔记累积来解决了词汇类,我们从眼前的问题开始解决:看看中小学生平时如何搞定作文吧!让读过的名著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的“套路”!

先从作文的体制入手,即这篇作文主要写哪一方面?是人物?是景色?还是叙述一件事情?再想想与自己之前读过的书或者某篇文章有没有类似的?

确定好文章的体制问题,然后去回忆读过的书的内容,或者翻看笔记,找到类似的文章中用到的词类——拿出来草稿纸,尽可能用更多的词或者句子来写上去。

比如说,我们来写一个人物,或者是”我的小伙伴“或者是”我的家长“之类较常刚的题材时。

在《茶花女》中看到对“茶花女”的外貌描写,便可以拿来借鉴使用。

玛格丽特可真是个绝色女子。 她身材颀长苗条稍许过了点分,可她有一种非凡的才能,只要在穿着上稍稍花些功夫,就把这种造化的疏忽给掩饰过去了。她披着长可及地的开司米大披肩,两边露出绸子长裙的宽阔的镶边,她那紧贴在胸前藏手用的厚厚的暖手笼四周的褶裥都做得十分精巧,因此无论用什么挑剔的眼光来看,线条都是无可指摘的。 她的头样很美,是一件绝妙的珍品,它长得小巧玲珑,就像缪塞所说的那样,她母亲好像是有意让它生得这么小巧,以便把它精心雕琢一番。在一张流露着难以描绘其风韵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乌黑的大眼睛,上面两道弯弯细长的眉毛,纯净得犹如人工画就的一般,眼睛上盖着浓密的睫毛,当眼帘低垂时,给玫瑰色的脸颊投去一抹淡淡的阴影;细巧而挺直的鼻子透出股灵气,鼻翼微鼓,像是对情欲生活的强烈渴望;一张端正的小嘴轮廓分明,柔唇微启,露出一口洁白如奶的牙齿;皮肤颜色就像未经人手触摸过的蜜桃上的绒衣:这些就是这张美丽的脸蛋给您的大致印象。 黑玉色的头发,不知是天然的还是梳理成的,像波浪一样地鬈曲着,在额前分梳成两大绺,一直拖到脑后,露出两个耳垂,耳垂上闪烁着两颗各值四五千法郎的钻石耳环。

我们先要借鉴的是描写的顺序!

先是抛出总的观点“是个绝色女子”,接下来随着镜头拉近,慢慢从身材、服装造型、头部、脸型、五官、发型和“值得一提”的其他。

如果说身边有台摄像机,镜头一定是从远景一直拉到近景,然后局部特写。这与中小学作文中描写人物特征是一致的——这个阶段作文需要所掌握的技巧是有限的,且是基础性的。

那么,作文也可以用这样的顺序来写。先写某人“外表整体”,接下来,身材、动作、穿着衣服(颜色、材质或者价格款式)、五官比例有什么特点、表情、发型和其他能突出外表特征的地方。

还能借鉴的是”描述用词“——可以找近义词或者反义词搭配,对于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生来说,这并不是太难完成的事情。

这样完成了人物的”出场“。

在写”人物“这样的作文过程中,当人物出场之后,那肯定是需要有什么事情发生。换句话来说,人物出场之外,对外表的描写是静态的,或者顶多是个动图。而作文则需要呈现的是动态的画面感,那么,”人物“必须要做了什么事情。

描述这一部分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特征“......比如说,写《我的妈妈》要描述母爱,妈妈做了什么让“你”感受到了爱?是把你爱吃的零食留给你?还是在你犯错之后没打你?

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是并不一样的。

记叙类的作文,多少是会印上一些作者的心情的。但是,这样的感情也不能凭空抒发,而是要以事物为中心,才能呼应。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核心是父爱,深一点的核心是“首次体悟到父爱的瞬间”。

这个瞬间不是从早上刷牙、吃早饭,一直写到睡觉为止。而是把与“你”有关的那天特有的事情写清楚就好——在作文中叙述事物变化、经过,目的在于把特点表达出来。

同样的套路,用来写妈妈、奶奶、爸爸,或者其他人也是一样的。区别是借鉴所用到的读书笔记中的描述段落不同......

这几乎又一次回到了最开始提到的问题,中小学生如何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而阅读名著,如何去做读书笔记。

也可能是陷入一个循环,学生按要求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并没有去“有效”完成,老师没办法去监督,家长无从监督;学生反映“读了这么多书,作文还是没有提高”,家长选择开始课外报班模式,课外的老师又布置了新的阅读任务......

于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的作文便一直这样循环着。或者用某些培训班老师的“绝招”,把中小学阶段用到的题例各“准备”一篇,并且背会以应对考试。

其实吧,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阅读和写作,都是很难教会的。

老师能做的,更多是改改格式,教会学生审题技巧或者写提纲的方法。但是,行文的各种辞藻修饰、语义提炼,各种隐晦的暗喻、象征……这些做不到包教包会的。

学生的情况不一样,有些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比较强,有些是完全读不懂也读不下来。这两类学生做出来的读书笔记即使是一样的,在将“别人的才华”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中,差别会比较大。

就算老师手把手教着,能理解这篇作文如何写了……下一次换篇作文章,哪怕是同类型的人物,身份背景一换,可能又有学生不懂了。

于是,问题又来了。

更何况,有些学生压根儿连题意都理解不到,即使拿上要点,也不会拼凑。

很多学生对于“重点”其实是没什么概念的,他们罗列的词汇与作文所要突的重点没有关系,只是凑了个字数。倘若有要求字数或者时间限制,很可能是直接跑了题......

而这种“重点”的提取,更多的在于“语感”,要么属于天份,要么靠日常累积(语言环境与有效阅读)。

目前来说,有些家长虽然也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早早从幼儿园开始读绘本。但是,总体来说,大多数家长和学生还是觉得汉语是母语,不听不读也差不到哪儿去的态度。

比如说,数学学不好,普遍认为是孩子有问题,得去补习或者想办法做题;但是作文写不好,很多时侯归到老师不会教,或者觉得无所谓不影响日常交流。

包括每年假期的书单阅读,不管是名著还是其他书,只要是语文老师开出来的,不少家长是买了书就不去管孩子的阅读进度。或者只看一下孩子是不是写完了老师要求提交的那几道题,几篇作文,够了数量就行了。

做作业都是先数学,再语文,日记在开学前一周突击式“补完”......说到这里,真的是读了很多名著,但是写作文的时候一点也用不上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母亲的爱作文 油菜花的作文 梦想作文800字 变化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介绍自己的作文300字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 第一次坐飞机作文 我的一片天空作文 读书伴我成长作文 热爱生命作文 关于雷锋的作文 我很重要作文 乐在其中作文 吹泡泡作文 美丽的秋天作文 写一个人的作文 自我介绍的作文 作文400字大全 长城的作文 大海的作文 烦恼的作文 榜样 作文 启示作文 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作文三年级 新年趣事作文 作文培训 美丽的校园三年级作文300字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我喜欢的一本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