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省社科院课题组: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

2020-11-18 08:45:01
相关推荐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就要从国家的高度、全局的视野深度审视黄河文化,认真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

//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必须把握历史内涵 //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贡献巨大。黄河文化是发生在黄河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如中国旱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在这里,中国建筑夯筑技术发生发达在这里,中国彩陶瓷器起源在这里,中国“四大发明”发生推广在这里。精神文化,如“河图洛书”文化思维源头在这里,周易理论体系形成在这里,儒家思想发生发展在这里,道家文化经典著述传播在这里,佛教传入本土改造在这里。制度文化,如王帝传承模式与宗法制形成完善在这里,中国用人制度与科举制发生发展在这里,中国法律制度与伦理秩序体系形成完善在这里,中国农耕人地税费制度形成发展在这里,等等。黄河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需要认真地挖掘与探寻。

黄河文化“二重性”的要旨是国家文化。黄河文化有两个“二重性”。第一个“二重性”是黄河流域与古代黄河流经地区,黄河流域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古代黄河流经地区还包括黄河流经过的河北、天津、安徽、江苏以及北京等相关省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黄河”。第二个“二重性”是地域文化与国家文化。黄河文化依托于古今黄河的关联地区首先是地域文化,但是由于黄河文化并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早期的文明诞生与其有关,中国王朝的兴盛与其有关,中国思想文化的发端与其有关,中国重要的科技发明与其有关。正是由于黄河流域所处的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黄河文化还有一个层面是国家文化与中央文化。黄河文化“二重性”的要旨就是国家文化,这是黄河文化区别于所有地域文化的最大特点。具体表现为历代王朝在这一地区荟萃了全国精英,发生了重要事件,作出了关键决策,推出了重大发明,从而影响了中国历史乃至东亚文明的进程。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中的根源文化、核心文化、主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黄河文化的发展折射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黄河文化的发生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一是萌芽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农耕文明的肇始地,氏族社会的兴盛地,早期城址的发生地,当然也是传说中的中华人文始祖“三皇五帝”的主要活动地。二是形成期。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在中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三代辉煌在中原。三是鼎盛期。秦汉隋唐北宋,以西安、洛阳、开封为代表的王朝都城建立在中原,中华文明鼎盛辉煌,影响世界。四是衰微期。宋室南迁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其他地区,黄河流域天灾人祸频仍,尤其是中原成为苦难与灾害的代名词。五是复兴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文化不断得到发展。在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通过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助推沿黄地区再创新辉煌。从发展历程来看,黄河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相吻合、相协调、相统一。黄河文化发展的源头,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源头;黄河文化发展的高峰,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高峰;黄河文化的复兴,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终标志。

黄河文化的本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主要特性,表现为根源性、融合性、主干性、独特性。黄河文化的根源性,不仅表现为中华文化之源和中华民族之根,表现为中华人文始祖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建功立业,也表现为中华姓氏的祖根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更表现为史前文化不仅在这里发生发展,尤其是谱系的连续性、完整性在这一地区最为典型。黄河文化的融合性,主要表现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黄河流域交汇,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碰撞,造就了中华文明经久不息的生存活力,演绎了中华民族在不断的挑战中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黄河文化的主干性,表现为黄河流域为历代都城所在,郑州、洛阳、西安、开封都代表了当时中华文化的顶峰,都是那个时代最高成就的象征,也是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象征,它们都是那个时代最为靓丽的名片。黄河文化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内在的精神魅力。中华文化的精神魅力又集中体现在儒家文化的纲常伦理、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佛教文化的劝人向善,形成了东方文明的全新模板,成为人类文明独具特色的文明板块。这些思想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百折不挠、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成为中国人的内在灵魂。

// 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需要认真挖掘当代价值 //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培根铸魂的内在要求。黄河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而且具有培根固本、凝心聚力的价值和功能。源远流长的黄河、绵延广袤的黄土和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是构成中华文明的基本要素。以河南段为中心的黄河流域既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摇篮,更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早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中华农耕文明的萌芽和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得益于黄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三皇五帝”等人文始祖都诞生在这里或者在这里留下深深的足迹。这里既是自夏商时期至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根,筑牢中华民族的魂,而且有助于激励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实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题中之义。沿黄地区既是中华龙文化、中华姓氏文化、中华农耕文化和中国汉字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古都文化、科技文化、礼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起源地。以河南段为中心的黄河流域不仅谱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以河南段为中心的黄河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而且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核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自然包括对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过程,就是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发挥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作用的过程,就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实现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回顾历史,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之所以一度出现上千年的繁荣昌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黄河流域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便捷的黄河航运。洛阳和开封的兴衰更是与黄河的航运密不可分。从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从郑州到洛阳、开封,河南是我国古代都城遗址分布最多最为密集的省份。黄河以甘美的乳汁哺育了博大宽厚的中原人民,创造了中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先进的科技和繁荣的经济,造就了众多的中原圣贤人物、民族英雄和时代先锋。从远古时期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大禹治水到当代的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盐碱、风沙和内涝等三害,以及三门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河南人民在治理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入挖掘好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延续中华历史文脉和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而且有助于全面展现黄河治理开发的发展脉络和伟大成就,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文化保护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中原更加出彩和河南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并使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软实力。

//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需要找准河南使命 //

黄河相关区域,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文化积淀不同,文化影响不同,在彰显黄河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区域所承担的使命也不完全相同。河南的独特地理区位与特殊历史地位,决定了河南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的引领地位。

河南的引领地位的学术基础表现在:一是地貌景观的完整性。河南是唯一拥有峡谷河道、过渡河道、游荡型河道、悬河、中下游分界线、大河平湖,以及三门峡大坝、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的区域。二是支津文化的丰富性。伊洛河与黄河构成的河洛文化,济水与黄河构成的河济文化,淮河与黄河构成的黄淮文化,沁河与黄河所形成的河内文化,这些文化极大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使河南的黄河文化更加丰实,更具特色。三是核心地位的特殊性。“三皇五帝”在这里活动,最早的国家夏代在这里诞生,早期王朝夏商周在这里鼎盛,汉魏唐宋在这里达到顶峰,中国的八大古都中河南占四个,以洛阳为轴心的东西古都轴线西连长安、东接开封,在中国历史最辉煌时期,承载了最大的国际影响力。四是历代治河的关键性。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泛滥多达1590次,其中大的黄河改道26次,重大改道5次,这些基本上都与河南有关。黄河北流河道泛滥严重的地区是兰考、长垣、内黄、濮阳等所谓的黄河“豆腐腰”地带;黄河南流河道泛滥严重的地区是开封、商丘一带;而郑州、原阳、中牟等地则为黄河泛滥最严重的地区。正因为如此,河南也是黄河治理成就最大的地区。如黄河堤防的汉代金堤与明代太行堤主要在河南;汉代由黄河引水形成“荥阳石门”也是在河南;唐代的滑州治河、宋代的埽工技术发明、元代的“束水攻沙”理论的创立,以及近代治河技术的引入和治水实践,大都发生在河南。五是民族形成的融合性。中华民族的第一次融合是炎黄时代各个族群的交流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周时代的华夏族与各个族群的有效融合;第三次融合是南北朝时期汉族与相关族群的平战交流与融合。在中原这个大熔炉中,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汉化后南迁并不断与当地民族交流融合,使中华民族大家庭不断发展壮大。

河南黄河文化的引领地位,决定了河南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上,要积极探索,做好示范,担起责任,在把黄河文化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中切实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需要把握若干关系 //

黄河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关系。黄河文化是由古今黄河区域所衍生的文化,而华夏文明则是以华夏族群为主体,杂糅夷狄戎蛮等族群的文化。由于这种族群间的融合主要发生在中原地区,所以两者间的关联是十分紧密的。以黄河中游为代表,形成了以长安为核心的关中文化,以洛阳为核心的中原文化,两者也可以统称之为中原文化或大中原文化,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根、干、魂之所在。可以说,中原其实还是个政治概念,没有大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就不是国家文化,就不是主干文化,就只能是地域文化。

黄河文化与支津文化的关系。黄河与支津,构筑了十分重要的黄河支津文化。上游有河湟文化,中游有河套文化、泾渭文化、河汾文化、河洛文化、河内文化,下游有河济文化、黄淮文化、汶泗文化等,从而极大丰富了黄河文化。诸支津文化则形成各自的文化传统、文化谱系、文化特色,并在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大的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黄淮的历史勾连,构成了极具特点的文化联系。

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关系。黄河、长江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河,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共同点,都是地域文化,都是对中国历史做出过重要影响的文化。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不同点,就是长江文化缺少“两重性”,即缺少长期作为都城的国家文化,也缺少因为河道变迁的“大长江”文化。长江流域因所处环境生态的优越性,到了唐代成为替代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其在全国区域经济的分量逐渐增加,影响力日益扩大。但从古代政治影响力而言,黄河作为中华母亲河的象征意义更大。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之间的关系。保护是基础,首先要大保护,而且还要系统保护,不要大开发,但要传承与弘扬。传承主要在于学术的传承,从学理的角度去接受、消化、提升,让黄河文化的文脉不断线。弘扬则更多体现在社会层面上,宣传普及,让更多的人受益。所以说,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是一个系统工程。

//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意见建议 //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既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根本要求。为此,要进一步深化黄河文化研究,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讲好“黄河故事”,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使中原更加出彩。

加大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力度,充分彰显黄河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要在研究黄河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黄河历史文化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彰显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重要特征。努力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发展平台,整合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成立黄河文化研究院及相关研究机构,支持黄河文化研究会队伍建设,建立完善黄河文化研究的协同创新机制和联合攻关格局。明确黄河文化研究的目标方向,制定黄河文化研究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不断增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深入研究黄河文化的内涵、外延、载体、表现形式、价值和功能,定期举办黄河文明国际论坛,打造世界大河文明学术交流的平台。规划一批重大或重点研究项目,并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推出一批黄河文化研究方面的精品力作。编纂出版《黄河文化大典》《黄河文化通史》《黄河文化概论》等与黄河文化有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通过深入梳理和挖掘黄河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让黄河文化研究“火”起来,使黄河文化真正成为助力中原崛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开展区域协作和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是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的重要前提。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一些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建筑遗址、治河工器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因时代久远和分散各地,急需得到系统性保护。围绕文明起源、黄河治理、地质现象等重要遗产,进行捆绑整合,申报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要加强黄河流域以及相关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摸底和普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黄河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加强沿黄9省(区)黄河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沿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和生态文化保护带。建立“黄河流域共同体”保护机制,做到统筹规划、统一保护和协调行动。同时成立由黄河流域各省(区)参加的具有权威性的“黄河文化保护委员会”,充分调动各方面对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将黄河文化遗产“管”起来,共同实现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奠定良好的基础。

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承载不少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和故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在郑州规划建设国家级博物馆——黄河文明博物馆,构建各级黄河类博物馆体系,全方位、多视角集中展示黄河流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基地,为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提供祭拜的场所,使海内外同胞近距离体验和感悟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平台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手机客服端等平台大力宣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意义,大力营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浓厚氛围。加强组织领导和精心谋划,依托登封嵩阳书院、商丘应天书院、洛阳龙门书院、辉县百泉书院等打造“黄河文化学堂”,以及老子、庄子、韩非子、列子、韩愈、杜甫、白居易、二程等一批与黄河有关的河南历史名人学堂,将河南沿黄地区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传统文化研学区。同时,围绕讲好黄河故事推出一批普及读本,培养一批宣传人才。通过建立黄河文化学堂、举办黄河文化讲座等多种方式,让黄河文化“动”起来,不断扩大黄河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合利用黄河历史文化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积极推进黄河文化与科技、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高度融合,抢占黄河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充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相关黄河文化资源进行情景再现、虚拟成像,开发出黄河文化方面视听娱乐、演绎观赏、竞技游艺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成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体系。要以艺术创新精神和想象才情,挖掘深厚的黄河历史文化资源,体现神秘的黄河地理文化情趣,创作出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艺术精品,做大做强黄河文化产业,擦亮“河南老家·黄河之魂”品牌。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黄河文化产业与体育、康养、中医药等产业共生共赢,实现黄河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在黄河文化产业资金、人才保障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以及文化企业在资源整合方面的平台作用,形成政府、文化企业、社会等各种力量发展黄河文化产业的合力。通过发展黄河文化产业,使黄河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让黄河文化“实”起来,实现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打造沿黄生态文化带,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将河南沿黄地区的郑州商城、大河村、郑韩故城、偃师二里头、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三门峡庙底沟、三门峡仰韶村等考古遗址公园串联起来,打造中华文明发祥地保护展示区,建设黄河文化国家公园。推出《共工治水》《大禹治水》《王景治河》《河官》《黄河改道》《大河人家》《花园口决堤》等一批高质量的影视作品或实景演出。将传统村落保护与传统农耕技术传承、传统农业生产工具、传统农业水利工程展示等有机结合起来,将河南沿黄地区这一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传统农耕文明保护区和体验区。发起成立“沿黄九省(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联盟”,将沿黄地区的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隋唐大运河(河南段)、古丝绸之路(河南段)等与河南黄河文化相关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洛阳白马寺、登封观星台、巩义宋陵、武陟嘉应观、辉县百泉、兰考焦裕禄墓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串联起来,建设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区。同时,将陕州地坑院、灵宝剪纸、洛阳唐三彩、河洛大鼓、洛阳水席、登封少林功夫、荥阳苌家拳、陈家沟太极拳、开封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濮阳杂技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贯穿其中。打造黄河文化生态国家公园,打造国家级黄河生态廊道,打造标志性黄河文化景观,打造世界级和国家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区,推动以郑州为代表的沿黄河城市跨黄河发展,形成河南滨河城市群。通过开发“黄河游,游黄河”,培育以黄河为轴线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河南旅游核心隆起带,培育黄河河道体验游、古代文明精品游、黄河两岸民俗体验游等旅游精品线路,让黄河文化“活”起来,充分展现河南沿黄地区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魅力。

课题组组长:谷建全

课题组副组长:周立王承哲 李同新

执笔:张新斌唐金培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最尊敬的人800字作文 我终于战胜了什么作文600字 童年趣事450字满分作文 作文我最好的朋友 家人团圆的作文 高中常考作文 有关窗外的作文 过独木桥作文 写人的作文六百字 世界真奇妙作文 自我介绍500字作文男 学校操场作文 高考作文常用素材 作文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我和手机作文 看图写话体育活动作文 学校趣事作文 第一次剪纸作文 我的观察作文300字 家规英语作文带翻译 小学作文旁批 同桌摸下的作文1000字 考研英语作文一般能拿多少分 我的爱好作文结尾 优秀作文400字可抄免费 奉献的作文素材 童年趣事作文1000字 扬帆起航作文500字 食品作文 往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