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国故事100部|一个人的讲台 两个人的课堂 三个人的学校

2020-11-18 08:45:01
相关推荐

金秋时节。渝东北远山深处。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

这里,有一条名扬天下的“天路”。这条路,是下庄人用生命开辟的脱贫致富之路。

“天路”尽头,是竹贤小学下庄教学点。

57岁的张泽燕老师,用半生的坚守,为大山里的孩子开辟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9月7日,记者在下庄“天路”尽头看到,这是一所只有3个人的学校:张泽燕和他的2名学生。

学校很小,甚至不能称之为学校,它只是一个教学点,除了操场,只有3间教室;学校很大,它承载着下庄孩子走出大山的全部希望。

41年的坚守:许下诺言,青春筑“路”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井口望一眼,眼花头又昏。”这首流传于当地的民谣,道不尽下庄人曾经的艰辛。

下庄,被“装”在一个巨大的天坑里。

以前,乡亲们想走出天坑,只有徒步攀爬一条“挂”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有的地方仅能容下一只脚掌,有的地方需要两人接力才能通过。

出山,是下庄人最艰难的苦旅。

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没出去过。

山的那头是什么?人们很好奇。

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张泽燕曾经也动过“去外面打工挣钱”的念头。

那时,张泽燕站上讲台才两个月。一些在外工作的同学回家探亲时,给他讲起外面的世界。

“在村里教书,每月工资只有9块钱。而这些同学,一个月挣的钱比我一年还多。”张泽燕好生羡慕。

工资低,教学条件艰苦。

“没有教学地点,我带着学生在家里上课。”张泽燕眯缝着双眼回忆道,“光线昏暗,屋里人挤人。一块黑板、几只粉笔,就是学校的全部家当。”

现实的窘迫,让当时只有16岁的民办教师张泽燕萌生退意。

然而,张泽燕才刚萌生“打工梦”,就遭到父亲张胜福当头棒喝:“你必须教下去,不能半途而废!”

父亲是下庄的老教师。张泽燕能够体会他几十年来对下庄教育的感情。

短暂的失落之后,张泽燕的心慢慢平静下来。“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张泽燕说。

为了这一承诺,他坚守了41年。

张泽燕用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热血,为孩子们筑起一条通往外界的希望之路。

3块钱的钢笔:以笔为锄,辛勤辟“路”

笔盖微微发黄,有的地方已经脱漆,但笔尖在阳光下仍然闪着耀眼的光。

这是一支来自上世纪80年代的钢笔。

“虽然这支钢笔现在只值3块钱,但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在大山里,能拥有一支钢笔,是件稀罕事。”张泽燕说。

1982年,张泽燕被评为巫山县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奖品,就是这支钢笔。

“全县只有20多人获得这份荣誉。”快40年了,张泽燕说起这支钢笔,仍掩饰不住内心的骄傲。

这支钢笔是一份荣誉,更是压力:“我给钢笔灌上红墨水,用来批改作业,也是对自己的提醒。”

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小伙,到兢兢业业的优秀教师,张泽燕只用了3年时间。

曾经有人质疑张泽燕的教学能力不行。“有人担心我教不好,建议我只教一至三年级。”但倔强的张泽燕不愿意,他说:“我保证不会拖后腿。”

一些孩子基础差,就连一句最简单的唐诗都要领读十几遍才学得会。

更让张泽燕头疼的是数学课:“我自己会,但要给学生们讲清楚,让他们听明白就很难,只能靠自己不停地摸索。”

为了教好数学,张泽燕将课本上的公式套用在数学题上,像学生一样做题,再将自己做题的方法讲给学生听。长年累月,他探索和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

“笨办法也是办法。事实证明,我的方法是可行的。”张泽燕努力“掘”路,他要让学生们走得稳稳当当。

1995年,为了改变下庄学生上课无教室的困境,乡亲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花了3个月时间,在村里盖了一所只有3间教室的小学。小学于去年被改为下庄教学点。

虽然只有几间土砖砌成的教室,但张泽燕很满足:“这里就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起点。”

一个人的教学点:不慕荣利,甘愿护“路”

1997年冬,不甘心“坐井观天”的下庄人,决定开辟出村的道路。

此后7年间,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的带领下,村民们拿着钢钎、铁锤,用最原始的方法,如同蚂蚁啃骨头一般,硬生生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全长8公里的“天路”。

6位乡亲,因此丢了性命。

路通那天,张泽燕在黑板上写下两行铿锵有力的大字:“大人流血修路为我们,我们读书为下庄明天。”

修路前,下庄数十年间只出过一个大专生。路通后,村里已经走出20多名大学生,他们有的在重庆主城都市区,有的在深圳……他们踏着下庄的“天路”,通过张泽燕为他们开辟的希望之路,拥有了更好的人生出路。

在走出去的学生中,有人学业有成后,又选择回到家乡发展。

大学毕业的彭淦,就选择了回乡教书。

“下庄,乃至整个竹贤乡的未来,要靠这群年轻人。”张泽燕有些欣慰。

坚守岗位41年,张泽燕遇到过不少同行人,他们或短或长地在这所学校待过一段时间,最终都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曾经我也有机会调离这里,但我担心走了以后,这里的孩子就没人教了。”张泽燕喃喃地说。

41年来,张泽燕就这样当着一名平凡的“护路工”,他要确保孩子们有书可读。

尽管只有一名老师,但这个教学点学生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都在90分以上,经常是全乡前几名。”让张泽燕记忆犹新的是,2013年考进镇初级中学的几个孩子,包揽了年级的前几名。

空闲时,张泽燕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孩子们对电脑感兴趣,我也在努力学习,虽然很慢。”他搓了搓手,显得有些局促,“别人花几分钟就能学会,我可能要花半个小时。”

“扶智、扶志,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才是下庄脱贫的治本之策。张老师是真正在用教育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元富说。

两个孩子的课堂:不断延伸的“希望之路”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9月8日,两个孩子的读书声,飘荡在下庄教学点的上空。

修葺一新的教室里,三年级学生王佳荣和蒋宇昭手捧课本,眼神里充满对知识的渴望。

随着下庄村的发展,不少村民选择把孩子送往教学资源更好的中心校,或者带着孩子外出求学。现在,这里只剩下王佳荣和蒋宇昭两个学生。

生源减少,并不意味着教学工作强度降低。墙上的课程表见证了张泽燕的忙碌——从语文到数学、从英语到音乐,满满当当的课程,每节课的任课教师都是他。

工作量虽大,张泽燕却信心十足:“该有的课程,我们这里都有!”

“他教得好,孩子很喜欢他,我们家长对他也很信任。”王佳荣的母亲说。

张泽燕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肩周炎等疾病,但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并不在意,疼痛难忍时,他就在课间休息时间,活动活动身子。

“我快退休了,遗憾的是不能陪他们到小学毕业。”说罢,张泽燕抬起头,目光笃定,“如果需要,不管是出于教师的责任,还是党员的身份,我都会继续站在讲台上!”

转眼,到了放学时刻。

“老师,再见!”学校门口,王佳荣和蒋宇昭背着书包,嬉笑着跑开。

但张泽燕没有离开。

他倚在校门上,看着两个瘦小的身影在学校门口的路上渐行渐远,与夕阳的金色融为一体。

【来源:七一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4-28 04:06嘛,就这样吧[河南省网友]IP:3411214658
    太喜欢这个节目了每集都让人感到温暖和正能量。
    顶3踩0
  2. 2021-05-04 17:26温莹珂_ge2[黑龙江省网友]IP:2533348969
    了这个节目我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刻认识。
    顶0踩0
  3. 2020-05-11 06:45御风[澳门网友]IP:3409379997
    这个节目很好每个故事都很有意思!
    顶9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鱼作文 评价作文 《路》作文 新的作文 作文一百 自然的作文 张作文 作文800高中 作文影响 作文上的 作文一封信 妹妹作文 清明作文 作文清明 作文 分享 清明 作文 我想作文 《选择》作文 关于的作文题目 作文实验 作文 阳光 介绍景点作文 玩的作文 作文改变 作文节日 600作文初中 作文一件事 作文命题 玩具作文 作文的开头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