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茅盾文学奖揭晓 来读读五位获奖作家为夜光杯写的美文

2020-11-18 16:40:01
相关推荐

今天,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布了本届茅盾文学奖名单,共有5部作品上榜,按得票多少顺序分别是:《人世间》(梁晓声)、《牵风记》(徐怀中)、《北上》(徐则臣)、《主角》(陈彦)和《应物兄》(李洱)。五位获奖作家都和夜光杯有着颇深的渊源,这些年来他们为夜光杯写下许多好文章,我们从中撷取五篇以飨读者。

阳春面

梁晓声

早年的五角场杂货店旁,还有一家小饭馆,确切地说:是一家小面馆。卖面、馄饨、包子。

顾客用餐之地,不足40平方米。“馆”这个字,据说起源于南方。又据说,北方也用,是从南方学来的——如照相馆、武馆。但于吃、住两方面而言,似乎北方反而用得比南方更多些。在早年的北方,什么饭馆什么旅馆这样的招牌比比皆是。意味着比店是小一些,比“铺”却还是大一些的所在。我谓其“饭馆”,是按北方人的习惯说法。在记忆中,它的牌匾上似乎写的是“五角场面食店”。那里九点钟以前也卖豆浆和油条,然复旦的学子们,大约很少有谁九点钟以前踏入过它的门坎。因为有门有窗,它反而不如杂货店里敞亮。栅板一下,那是多么豁然!而它的门没玻璃。故门一关,只有半堵墙上的两扇窗还能透入一些阳光也只不过接近中午的时候。两点以后,店里便又幽暗下来。是以,它的门经常敞开……

它的服务对象显然是底层大众可当年的底层大众。几乎每一分钱都算计着花。但凡能赶回家去吃饭,便不太肯将钱花在饭店里,不管那店所挣的利润其实有多么薄。

店里一向冷冷清清。

我进去过两次。第一次,吃了两碗面;第二次,一碗。

第一次是因为我一大早空腹赶往第二军医大学的医院去验血。按要求,前一天晚上吃得少又清淡。没耐心等公共汽车,便往回走。至五角场,简直可以说饥肠辘辘了,然而才十点来钟。回到学校,仍要挨过一个多小时方能吃上顿饭;身不由己地进入了店里。

我是那时候出现在店里的唯一顾客。

服务员是一位我应该叫大嫂的女子,她很诧异于我的出现。我言明原因,她说也只能为我做一碗“阳春面”。

她说有两种价格的——一种8分一碗,只放雪菜。另一种1角2分一碗,加肉末儿。

我毫不犹豫地说就来8分一碗的吧。

依我想来,仅因一点儿肉末的有无,多花半碗面的钱,太奢侈。

她又说:雪菜也有两种。一种是熟雪菜,以叶为主;一种是盐拌的生雪菜,以茎为主。前者有腌制的滋味,后者脆口,问我喜欢吃哪种。

我口重,要了前者。并没坐下,站在灶间的窗口旁,看着她为我做一碗“阳春面”。

我成了复旦学子以后,才知道上海人将一种面条叫“阳春面”。为什么叫“阳春面”,至今也不清楚,却欣赏那一种叫法。正如我并不嗜酒,却欣赏某些酒名。最欣赏的酒名是“竹叶青”,尽管它算不上高级的酒。“阳春面”和“竹叶青”一样不乏诗意呢。一比,我们北方人爱吃的炸酱面,岂不太过直白了?

那我该叫大嫂的女子,片刻为我煮熟一碗面,再在另一锅清水里焯一遍。这样,捞在碗里的面条看去格外白皙。另一锅的清水,也是专为我那一碗面烧开的。之后,才往碗里兑了汤加了雪菜。那汤,也很清。

当年,面粉在我国价格几乎一致。一斤普通面粉1角8分钱;一斤精白面粉2角4分钱;一斤上好挂面也不过4角几分钱。而一碗“阳春面”,只一两,却8分。而8分钱,在上海的早市上,当年能买二斤鸡毛菜……

也许我记得不确,那毕竟是一个不少人辛辛苦苦上一个月的班才挣二十几元的年代。这是许多底层的人们往往舍不得花8分钱进入一个不起眼的小面食店吃一碗“阳春面”的原因。我是一名拮据学子,花起钱来,也不得不分分盘算。

在她为我煮面时,我问了她几句:她告诉我她每月工资24元,她每天自己带糙米饭和下饭菜。她如果吃店里的一碗面条,也是要付钱的。倘偷偷摸摸,将被视为和贪污行为一样可耻。

转眼间我已将面条吃得精光,汤也喝得精光,连道好吃。

她伏在窗口,看着我笑笑,竟说:“是吗?我在店里工作几年了,还没吃过一碗店里的面。”

我也不禁注目着她,腹空依旧,脱口说出一句话是:“再来一碗……”

她的身影就从窗口消失了。

我立刻又说:“不了,太给你添麻烦了。”

“不麻烦,一会儿就好。”——窗口里传出她温软的话语。

那第二碗面,我吃得从容了些,越发觉出面条的筋道,和汤味的鲜淳。我那么说,她就笑了,说那汤,只不过是少许的鸡汤加入大量的水,再放几只海蛤煮煮……

回到复旦我没吃午饭,尽管还是吃得下的。一顿午饭竟花两份钱,自忖未免大手大脚。我的大学生活是寒酸的。

毕业前,我最后一次去五角场,又在那面食店吃了一碗“阳春面”。已不复由于饿,而是特意与上海作别。那时我已知晓,五角场当年其实是一个镇,名份上隶属于上海罢了。那碗“阳春面”,便吃出依依不舍来。毕竟,五角场是我在复旦时最常去的地方。那汤,也觉更其鲜淳了。

那大嫂居然认出了我。

她说,她长了4元工资,每月挣28元了。

她脸上那知足的笑,给我留下极深极深的记忆……

面食店的大嫂也罢,那几位丈夫在城里做“长期临时工”的农家女子也罢;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上海底层人的一种“任凭的本分”。即无论时代这样或者那样,他们和她们,都可能淡定地守望着自己的生活。那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某种民间哲学。

也许,以今人的眼看来,会曰之为“愚”。

而我,内心却保持着长久的敬意,依我看来,民间之原则有无,怎样,亦决定,甚而更决定一个国家的性情。

是的,我认为国家也是有性情的……

(2009年7月5日)

梨花盛开的季节

徐怀中

荆风不是农家子弟出身的红小鬼、小八路,他属于部队里知识型的少年才俊。15岁在江西上犹《凯报》发表散文作品,18岁创办“牧野文艺社”,19岁任“南昌晚报”记者、副刊编辑,开始养家糊口,也开始在显露他一身的文墨锋芒了。

1949年6月21日,荆风踊跃从军,在人民解放军诞生地南昌古城,进入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行列。即刻背起背包随大军南下,穿插于浙、赣、闽、粤诸省,踏平广西十万大山,沿滇、桂、黔边地实施战略大迂回,不使国民党军队逃出境外。历经“八千里路云和月”,于1950年2月20日随陈赓将军进入昆明市。从此,彭荆风便在西南边陲的这一座高原春城永久定居下来,直至他驾鹤西去。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流传一段佳话,那就是云南部队作家群的崛起。的确,在昆明军区文化部部长冯牧同志的组织领导与精心培育下,一支文学劲旅崭露头脚,全国各大报纸杂志连续在发表他们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品。电影院里也在播映他们编剧的故事片、歌舞片,大有所向披靡不可阻挡之势。冯牧军团麾下的主力阵容约二十人,除两三个人之外,绝大部分便是如彭荆风一样在南昌参军的一批青年学子了。

回眸之间,不觉已经跨越了世纪门槛。云南部队作家群超过半数战友先行一步,离我们而去。其余也多因种种原因转业到地方工作岗上去了。只有荆风一人,始终没有脱去他的一身军服,从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职务上离休下来,作为一位老军人,仍一如既往,照常下部队跑边防,照常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照常关上窗帘拧亮了台灯,不分日夜伏案写作。记不清穿破了多少双军用胶底鞋,他以自己脚步反复丈量过三迤大地。高黎贡山、哀牢山、无量山、梅里雪山,以及滇东北乌蒙山系的峰峦垭口,无不记录了他内心深深的震撼,记录了他无尽的遐想。那高天流云,浓雾飞瀑,连同各民族质朴的语言与歌声,古老而又富于神秘色彩的多种民风习俗,无不注到这位军人作家的笔端,字里行间闪放出了清奇明丽的光采。

也正是云之南的群山万仞,正是澜沧江从绝壁峡谷间夺路而去的滚滚湍流,赋予彭荆风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人生姿态。他超越常人的坚强意志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76年他获得“平反”回到军区,我即刻赶去看望他。虽然正式恢复了文化部创作员职务,工作和生活并未步入正常。招待所临时分给他一间小屋,是他的卧室兼作书房,床铺旁边挂起一块白布,白布那边是女儿彭鸽子的居所。支起一个炉灶,由女儿为他做饭,全权照管家事,保障父亲专心致志地“爬格子”。

正赶上中国青年出版社资深编辑黄伊来访,受到彭荆风父女热情接待。鸽子用的一个大纸箱作餐桌,先摆了四碟下酒的小菜,荆风一边与这位老朋友对饮,一边在讲述他未来的写作规划。客人自是欢喜不尽的样子,取得一份小说集或是散文集出版合同,看来已经是十拿九稳的了。主人面颊开始稍稍发红,兴致正高,滔滔不绝地谈论着他一篇又一篇新作的预想效果。从一旁观察,令我不胜感慨。荆风前后两次蒙冤,刚刚结束了超过十年以上非正常的泥泞生活,来不及稍作养息休整,便立即踏上他新的文学旅程。他被迫耽误的时间太多太多了,已是年近半百,人生的紧迫感油然而生。他挥手之间,摆脱了内心的累累伤痕,急于要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要去采撷边疆社会进步的诗请画意。

作为昆明军区文化部创作室的同建制战友,我与荆风总是彼此关注着对方的写作情况。大致想来,荆风该是为广大读者奉献出了两部优美清澈的散文集;18部中、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被选为初中语文课文的《驿路梨花》等名篇佳作;作为他写作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高峰期,则是在他步入不惑之年才拉开序幕的。7部长篇小说和5部长篇纪实文学相继问世,如同连珠炮似的,一个集团发射覆盖下来。

给我的感觉,后期的彭荆风愈加视野开阔,愈加才思敏捷。不久前出版的长篇小说《太阳升起》,追求清新灵动与思想深邃,具有沉郁深厚的历史纵深感。描绘边疆的地理风貌也十分细密,被赋予生命气息。长篇纪实文学《解放大西南》,以宽正面全景式手法与波澜壮阔的宏大气势,记述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收官之战,荣获鲁迅文学奖。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是荆风深入临沧边地采风的重大收获,连中国铁路博物馆,对一条尘封已久的跨境铁路一点也不知情,这位离休老军人,无意间填补了国家铁路史的空白一页。

在朋友圈内,荆风是最冒尖多产作家。荆风毕生钟爱着遥远的云南边疆,他留给云之南的文学作品不只是以篇目和字数来统计的,他留下的是整整一个梨花盛开的季节。

(2019年7月26日)

梦境

徐则臣

急着回家看祖父。

左前脚受过伤的黑狗一瘸一拐地要跟我去,没答应,把它关在了屋里。既像是骑着摩托车,又像是开车,走了四分之一的路吧,小狗出现在我车边,跟我并排跑。不知道它是怎么出来的,也不知道它是如何找到和追上我的。我急着回去,难以分心照看它,又让它回。然后,车突然加速继续跑。一直跑一直跑,着急得不行。

通知我回家时,我就知道情况不妙,恨不能跺跺脚就到了家。我清楚地看见梦里的自己急成了什么样。路不太好走,天也有些暗。我能感到路的颠簸,眼睛越睁越大。总算到家了,没听见什么动静,却看见小黑狗,不知道它走的哪条路,跑得比我还快,正站在家门口。

就这么一截梦。醒来后我把家里养过的狗全想了一遍,有过黑的,也有受过伤的,但不记得是不是左前腿了。

祖父三年前去世的。

小时候我大部分时间都跟祖父祖母生活在一块儿。

(本文即将刊登于8月19日的夜光杯)

文化人格的魅力

陈彦

德国迈宁根市,在世界地图上是很难找见的,如果与中国某一个城市相比,我甚至觉得规模比我家乡镇安县城大不了多少,但它的现代化程度和文化根底却绝不可小视,它敢连续举办八届有世界影响的国际艺术节,并且是从五大洲一洲选调一台剧目,经费全由他们承担,除经济基础外,这种文化胆略和文化意识是令人惊奇咋舌的。

迈宁根剧院有130年历史,当我们走进去时,没有看到一点破败相,相反,自拱顶至地面的典雅富丽,让人有一种置身宫殿的感觉。听剧院舞台经理讲,剧院的保护经费除演出收入外,更多的来自迈宁根市市民的捐赠。一千多把座椅每把价值1000荷兰盾,全从荷兰进口,质地异常精良考究。我奇怪每把椅子背后怎么都有一小块文字各异的铜牌,原来那上面镌刻着捐赠者的姓名。不知我们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设施,能否招来这样的捐赠,如果能,我想我们的剧场就不缺好椅子坐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剧院能把130年来上演剧目的画幕,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那一幅幅精美的油画,配以气势恢宏的交响乐和简约的解说词,立即,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便被镶嵌起来,形成了一轴历史与艺术的风情画卷,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让人从中看到了德国一百多年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

在德国的另一个感受是观众非同凡响的素养。过去总听人说西方人看歌剧,严谨庄重得犹如参加某项盛典,这次亲历目见,深有同感。我们演出的秦腔历史剧《杨七娘》长达两小时,除中场休息20分钟外,一千多人的剧场没有发现一个来回走动者。基本是开演前两三分钟就全部坐定,演出中不断:为精彩绝妙处鼓掌,结束后全体起立,以长达十几分钟的热浪似的掌声向艺术家喝彩致敬。我自始至终坐在观众席上,除感受到观众的审美激情外,更体味到了文化的尊严感。我们演出时的室内气温大约在25℃左右,然而观众全都穿戴齐整,随着场内灯光和人体热量的扩散,许多人腮边涌流着虚汗,然而却没有一个剥去外衣、脱鞋挽袖的。至于呼机和手机的呼叫声,在这里更是闻所未闻。

我在剧院创始人的雕像面前站了许久,倒不是感到了他的伟大,而是在思考德国人对文化史的尊重,像这样的文化人雕像,在小小的迈宁根市不下十几处,有的是出生在这个城市的,有的是灵魂安放在这个城市的,有的是为这个城市文化建构做出过贡献的,当然还有其它各类精英人才,他们除了思想、功绩不朽外,面庞也以铜质、钢质、石质的坚挺,永远沐浴着清风明月。如果这样“级别(实在是为了好理解)”的文化人,都能享受人们世代的顶礼膜拜,我想仅长安就可以竖起很多来,然而,我们有几尊?

我们有长城、有兵马俑这些世界文明的奇迹,但我们还应该有创造了这些奇迹的人。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首先是哥伦布,其次才是实用的新大陆。文化的尊严,在很大程度上讲的是文化人的尊严。我们不能只有美好的《史记》,而没有美好的司马迁,只有传世的《窦娥冤》,而没有家喻户晓的关汉卿。我们应该在历史的航程中,小心翼翼地珍藏下那些更有价值的东西,从而使这个民族的文化人格呈现出魅力四射的光斑。

(1999年9月2日)

生前是传奇,身后是传说

李洱

我第一次听到钱谷融先生的名字,是在1983年进入华东师大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当时学术界有“南钱北王”一说,“南钱”指的是钱谷融先生,“北王”指的则是北大的王瑶先生。这两位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意义,已得到广泛承认。不久,在冉忆桥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堂上,冉忆桥老师告诉我们写论文要引用经典作家的观点。她举例提到,钱谷融先生的观点就是经典作家的观点。冉老师确实经常引用钱先生的观点,引用最多的自然是《论“文学是人学”》和《人物谈》里的话。冉忆桥老师也告诉我们,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当中,施蛰存先生、徐中玉先生、钱谷融先生、史存直先生,可以称为“先生”。我们自然能听出这句话的分量。在此之前,我们只知道“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专用名词。

当时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中,有钱先生的多位弟子,他们有的刚毕业留校任教。给我们上中国现代文学史课和相关选修课的,是许子东和王晓明,他们是钱先生的研究生。关于钱先生的很多观点,很多细节,我们从这些老师那里知道不少。钱先生的另一位弟子殷国明,就在我们班上实习,他上来就介绍自己是钱先生的弟子。钱先生的另一位有名的弟子李劼,当时还在读研究生,更是言必提到钱先生。如果我没有记错,李劼的硕士论文就叫《“文学是人学”新论》。龙生九子,各不相同。钱门弟子,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

钱先生本人,我们只能在一些学术讲座上遇到。不过,钱先生从来不讲,都是陪着别人来讲。他甚至懒得坐到讲台上,而是和学生一起坐在下面。钱先生曾陪着王瑶先生来华东师大讲课。徐中玉先生也曾陪着李泽厚先生来华东师大讲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华东师大中文系,能领全国风气之先,徐先生和钱先生无疑起了极大作用。某种意义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钱先生和徐先生,已经成为华东师大中文系的象征。

大约在2010年,有一次我去华东师大讲课,当时的中文系主任谭帆教授约徐中玉先生和齐森华先生一起小聚,谭帆教授说,钱先生知道我回师大了,本来也要来的,临时有事来不了,托他问个好。我自然感动不已。2013年夏,我去杭州讲课,路过华东师大,在逸夫楼下的咖啡馆里,有幸与钱先生闲聊,并合影留念。别人介绍说,这是李洱,他说知道知道,我们师大的学生。当时,有不少人看到钱先生,都过来与钱先生合影。钱先生手拄拐杖,来者不拒。我还记得钱先生当时的眼睛。年过九旬的老人,眼睛还那么明亮,还那么灵动,能随时观察到周遭的一切动静,让我着实暗暗吃惊。

2016年11月,钱先生来北京出席中国作协第九次代表大会,我去看望过他,并陪他吃了两次工作餐。有一次,南帆、吴俊、杨扬和我,陪着钱先生在餐厅吃饭,我发现钱先生只吃肉,不吃青菜,钱先生解释说,这是因为青菜嚼不动。钱先生嚼不动青菜,却能嚼得动烤鸭和酱鸭,令我们感到惊奇。晚上我送了几盒茶叶给钱先生品尝,杨扬在旁边说,这是好茶啊。钱先生的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不是好茶,明天早上喝了就知道了。”算下来,这是我与钱先生仅有的两次近距离接触。

众所周知,在现代作家中,钱先生最喜欢的是鲁迅和周作人,手不释卷的是《世说新语》。钱先生本人写得很少,著作等脚,但这双脚走出来的路,却是一条与当代中国文人不一样的路。众人皆看到了钱先生的散淡,钱先生本人也常自称“懒惰”,但我常常觉得,这“散淡”和“懒惰”中,或有深意存焉,不然,他的文章不会写得那么好。钱先生早年曾著有一篇散文《桥》,据说那只是他二十岁出头时写的一篇作文。我至今没有看到这篇文章,听格非讲过大意:人们都说要到河的对岸去,但“我”却认为,没必要过去,那边风景跟这边是一样的,看了这边,也就可以知道那边了。不过,不久我又在另一篇文章中看到,钱先生关于“桥”还有另一种说法。钱先生认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千古的悲剧,就是因为缺少了一座桥。钱先生无疑是有大智慧的人,这大智慧中,怎能少得了对人生苦况的深刻理解。认为千古悲剧是缺少一座桥的钱先生,在他的晚年何不是把自己当成了一座桥,试图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学,好走出那千古悲剧?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作为一个在现代文学馆工作的人,我或许也应该顺便提到,这一天也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竣工典礼的日子。钱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馆很关心,也是现代文学馆的学术顾问。在我替中国现代文学馆起草的唁电中说:“钱谷融先生,中国当代最杰出的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文学教育家,他杰出的工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赢得了荣誉。钱谷融先生,生前是传奇,身后是传说。”我想,了解钱谷融先生的人,或许都认可这个说法。

一个传奇,一个留下传说的人,注定是不朽的。

(2017年10月11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母爱作文400字 关于春的作文 说明文作文500字 美丽的家乡作文 写小狗的作文 小学生三年级作文 信任作文 想象的作文 我是环保小卫士作文 99作文网 少年风采作文 有关责任的作文 我的愿望作文 日落作文 雷锋作文 搞笑作文 作文模板 温暖的旅程作文600字 作文集前言 父爱的作文 小升初作文 命题作文 爱国 作文 写动物的作文300字 关于传承的作文 我爱我的家乡作文 幸福是什么作文 盼望作文 雅思作文 幸福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