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品读|蒋蓝:一个人写作所能达到的高度 与内伤成正比——读杜阳林散文的大地品质

2020-11-18 22:45:01
相关推荐

文/蒋蓝

20世纪90年代末期兴起的“新散文”浪潮,迄今已20年。且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新散文已经成为了汉语散文的阶段性地标。无论是长度、虚构、审美、语感这四项新指标,都改写了、推翻了、颠覆了过往散文的美学要素。在我看来,他们基本就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散文的“高峰时刻”。当然,也有不少散文家并不需要靠近新散文的大码头,他们在各自的江河里奔流。对于生命的敬重,对于苦难的感激,对于思想的虔恪,对于自然的呵护与全力接纳,构成了杜阳林散文的基本特质,也决定了他散文的流向:朝向大地的散文叙述。

杜阳林的新作《长风破浪渡沧海》,一共57篇文章,分为6辑,他几乎是以散文编年史的方式完成了这部厚重之书的铺排,既包含了他的成长史、阅读史、从业史,也记录了他的认识史、心性史、思想史,由此构成了他的一部命运年谱。奇妙的是,第一辑《童眼观故里》与最后一辑《人间草木深》,一是童年叙事,一是如今对于人生况味的回顾,蓦然回首,故人、故乡、故土在螺旋上升的体认里首尾震荡,进一步加重了我对杜阳林大地叙事的认定。

把散文写成生活流水账,或者把散文弄成意识形态的“火药包装纸”,这两者大概都不属于散文应该抵达之地。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固然有混乱的表象,但更有价值的底线存在。很多人希望在这种文学体裁里注入太多的元素,那可以成为论文,成为批评,成为考据,成为檄文,或者成为关注大众生活的报告文学,但这些均不是严格意义的散文。散文并不渴望旱地拔葱般的飞升。散文是俯身大地的,是如古罗马士兵那样迈开赤脚丈量大地的,土地的赐予给一个行者的爱恨情仇,在杜阳林的笔下,得到了深情地呼应。

作为本书第一篇文章,其第一句与第一个段落,一般而言均是作家非常慎重的,因为他的经验、语感、文体将展露无遗。《父亲的打杵子》在平静、自然、克制的叙述里,缓缓从纸页间托举起父亲的形象,一个毕生连照片都没有留下一张的人,背负着山一样的命运,像古罗马士兵那样行走在崎岖山道上。

大巴山峰峦叠嶂的深谷之间,山路如一条垂死的蚯蚓,蜿蜒曲折,逶迤盘亘,一条小道仅尺把宽,但这吓不住背夫。他们用一个大背篓装东西,手抓一根齐腿长的木棍,既用来支撑身体,往往需要歇口气时,根本就找不到放背篓的地点,只能背着,用打杵子顶住背篓,以减轻重量。歇脚的时候,点燃一锅叶子烟,看看脚下的云雾,正往深渊里消散……

背夫的命运,从来都与重量与艰辛密切相关。他们是远古愚公的真传弟子,用毕生之力把一座山移走了,不料却又为自己搬来了另一座山!

这样的场景,不但成为杜阳林人生当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场景,也成为了他锐意前行的血脉。本书里,《我对母亲的承诺》更显示出作者对于艰辛生活的吸吮,也构成了《长风破浪渡沧海》的另外一个架构——如果说大巴山的血性是杜阳林散文的阳线,那么他俯身往事举杯痛饮悲痛的弯曲身影,构成了其散文的阴线。克制而细腻的场景再现,往事不断挥写着、规划着明天的故事,泪水也可以成为托举晨曦的露珠。在我看来,亲情散文成为了杜阳林最为拿手的叙述。

这就意味着,写作必然会造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一个人写作所能达到的高度,与内伤成正比。这还不是身为一个诗人或作家的最大的不幸。多年来杜阳林为心中的思想之梦和创作之梦,在这个用价钱价格度量一切的世界上,在具体的生活中遭遇了不少的沉浮,但一次又一的折返并没有让他停顿下来,而使他变得更加坚韧和自信,更加硬朗卓然。法国诗人齐奥朗曾说:“把苦难之杯啜饮一空的人,不会再是悲观主义者。”在本书另外的篇章里,我们反而看到了杜阳林开阔的视野与阔达的情怀,我觉得他的向度,已然是思想境完全敞开圆润、创作精神更加放松豁然、穿越褴褛往事而抵达至自在之境。

置身于成都的屋檐下,杜阳林的不少思考言路,引起了我的联想。他的思考往往是经现实一景的触及而萦萦升起。杜阳林并不侈谈形而上与思想,她是把思想断片编织在文学文本里。其跃升的概念,逐渐成为了细节、物语、肢体姿势、通感、时光交错于物的投影的一个巨大所指。他用蛰伏的体态,护卫了叙述的尊严。散文是他的一个飞地,不像有些人,修筑起来的飞机场并不用于起降,而是渴望用于召开振臂如林的大会,发布大词、套话编缀的宏大叙事。

从起源上看,思想来源于对现状的不满;性质上看,思想肯定是个体性的。它与同志式的思想可以组合成一个思想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就像黑暗真空环境里的一个巨大气泡,团结起来的氧气正演绎着一场思想的风暴;从语言呈现上看,思想肯定是言语式的,是破碎的,是灵化飞至的一记反手剑,思想不可能也不需要以鸿篇巨制的地毯式的轰炸来铺垫自己的言路。进一步说,思想是一个可以成立的反问,它构成的思想话语都是精神世界的晶体成分。也就是说,精神是大于思想的,精神是思想的居所,思想是精神的主宰。精神因为思想的锐利而高贵,思想也因为精神的牢固和敞亮而得以休息和生活。杜阳林俯身于往事与大地的声音、世界、观点,逐步在纸上构筑着他的散文现象学。

我想提一点建议。本书的篇幅长度相对一致,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他的探险深度。在长与短、宽与窄、高与低的回望里,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去过于关注它们表面的协调。那是大众的生活视觉,作家需要在两级震荡中的偏移、偏重与偏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就这样被感动作文 自拟作文400字 国庆节的作文100字 走进初一作文600字 中考作文要求多少字 高考山东卷语文作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文 六一快乐作文400字 假如我有超能力作文 优美作文700字 书里有个我作文 又逢中秋作文 写小动物的作文300字 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那一双手作文 劳动体会作文500字 今年湖北高考作文 写桃花的作文400字 我想快快长大作文 笑着向前走作文 小学一年级作文50字 我送自己一个字作文 观察绿豆400字作文 关于赶集的作文 洗袜子作文300字 人与社会作文素材 我想要的幸福作文 成长回眸作文600字 我把掌声送给你作文 美丽的春天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