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唐宋茶在日本的传播

2020-11-19 13:50:01
相关推荐

(图片来源:全景网)

【文化好东西】

在唐宋,喝茶是件风雅之事。

唐人喝茶,我们从陆羽的《茶经》中可管窥一二,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唐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的文物中,我们看到了一套完整的黄金茶道具,惊悉皇室御用茶道具的谱系讲究奢华,而唐朝壁画或仕女图的闲适样式则是宫中品茶的很好注脚。

宋人开始普及喝茶,品茗分茶,在文人中间极为流行,引车卖浆者在市井大卖大碗茶。有李清照多首“分茶”诗为证,女词人喝完了小酒就会想茶,所谓“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据说苏东坡一人就有80首饮茶诗,可谓茶痴,茶也给这位政治上颠沛的老人太多慰藉,著名诗句如众人熟知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唐宋是日本人派遣使者来东土求学最频繁之际,适逢中国最好的时候,他们将这份风雅带回了日本。日本人喝茶的起步,应该是茶文化的最高点,如今唐宋茶风在日本依旧留有遗韵。

日本人初识茶德

最初,茶是作为药品,被鉴真带到日本的。那时的茶,可能是被称为砖茶的中国古茶,边咀嚼边喝热水,因为是咀嚼茶,所以叫作“喫茶”。这样的砖茶,传到日本以后,被日本人研磨碎了,作为抹茶喝。平安朝的日本人大都喝这种抹茶。

因为是鉴真和尚带到日本的,所以喝茶首先在寺院流行,喝茶就成了禅师修行的法门,茶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到中国留学的僧人弘法大师,从中国带回来茶种,于是,有了本土化的山城栂尾茶和大和室生茶。《日本后记》卷二十四,言嵯峨天皇于弘仁六年(815)四月葵亥(22日),路过崇福寺、梵释寺,大僧都(僧官)永忠率众僧奉行,皇帝降舆、升堂、礼佛、赋诗,大僧都永忠亲手煎茶奉御,此为日本最早的饮茶文献。

次年,永忠和尚便圆寂。而嵯峨天皇却留下饮茶诗篇:“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便宜听雅弹”;“避景追风长松下,提琴捣茗老梧间”。天皇、永忠一行于长松老梧间,吟诗弹琴,山木之烟火,山泉之水汽,山茶之香味袅袅然,化作茶烟,远离市井,起于林泉寺院。

当时,茶作为时尚,还没有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平安京东西市贩卖的物品目录中,没有茶。茶被看作是风雅之事,茶的药效还鲜为人知,被淹没在流行的“大抵闲人只爱茶”里了。平安时代的公卿、学者、文人菅原道真有诗云:“茗叶香汤勉饮酒,莲花妙法换吟诗。”

可见,作为唐风之一的茶文化,主要还是在文人和僧人的小圈子里开花。唐亡,遣唐使中断以后,在日本国,唐风稍息,而国风兴起,茶文化就更难以大众化了。到了宋代,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增加,日本僧人又复兴了唐风。

荣西禅师,从南宋归国时,再次带来茶种,种在背振山的灵仙寺;接着,还有僧人弁元,也从南宋携茶种归,种在骏和国,种出了骏河茶。荣西71岁时,用中国古文体写成《吃茶养生记》。他在书中说道,茶是养生的仙药,延龄的妙术,不可不知。茶若生于山谷中,则为其地之神灵;若采之人伦间,则可以长人命。他还说,天竺、唐土都以茶为贵,我朝亦嗜爱之,乃古今之仙药。作为仙药的茶,当然还是抹茶,荣西著《宋朝焙茶样》,言及台州末茶,有人遂以为日本抹茶来自中国台州。荣西在中国,足迹所至按顺序是杭州、明州、台州,台州为末,因而称台州茶为末茶,使人误以为如日本人自制的粉末状的末茶。

镰仓初期,荣西再兴吃茶之风,提倡“茶德”,而有了寺院教化茶,为僧人受戒方便使用,还向庶民施茶,用茶的药效救济病人。镰仓第三代将军源实朝,因烦恼害酒,久醉不醒,荣西进茶一盏,并献上《吃茶养生记》,实朝醒来,心中感悦,便推广“茶德”,此为武士喝茶之始。荣西劝茶曰:“肝脏喜好酸味,肺脏喜好辛味,心脏喜好苦味,脾脏喜好甘味,肾脏喜好咸味”,如服用含有苦味的茶,心脏就会变好,病气自然消散。从此茶文化便在武士的心中,开出了苦涩的“茶德”之花。

从茶德到茶道

荣西禅师宣讲“茶德”,认为“饮茶可使人高尚”。他说,修禅有三大障碍:一为睡魔,二为杂念,三为坐相不正。不除掉这三大障碍,禅便难以修成,尤以睡魔为甚,欲驱除之,饮茶是个良法。

把饮茶从功利性的茶德,提升为艺术化的茶道,在日本是以一段禅宗公案为契机的。大茶人村田珠光也是一位僧人,他听说了“赵州茶”公案,顿悟“禅茶一味”,由茶入了禅的法门。

所谓“赵州茶”,其实是一段公案,起于“赵州古佛”从谂。据说有一次,两人来参访禅师,从谂问:“来过这里吗?”一人答,来过。从谂说:“吃茶去。”另一人回答,没来过。从谂又说:“吃茶去。”后来,有僧人不明白,问道,为什么来过和没来过的,都让人吃茶去?从谂叫道:“院主”,僧人回应。从谂还是那句,“吃茶去。”有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他还是回答:“吃茶去。”

客来了,请“吃茶”,乃尽主人本分;“吃茶”了,客要走,也是平常心。佛法教人的,就是要尽本分,用平常心,使人的存在,像“吃茶”那样单纯。

珠光和尚,由于参禅时经常瞌睡,听从了医师建议,用饮茶来疗治,果然见效。后来,又读了荣西禅师《吃茶养生记》一书,而受了启发。他觉得饮茶非同小可,便打算为喝茶立些规矩,一休和尚闻知,问他:你自己知道应该以怎样的心情喝茶吗?珠光答道:如荣西所言,为了健康。一休听后,便讲了“赵州茶”的公案,问珠光有何想法,珠光一时语塞。一休命人上茶,村田珠光刚想接,突然茶碗掀翻,一休喝道:“不管心情如何,为喝茶而喝茶,还立规矩做什么用!”珠光顿悟,欣然曰:“柳绿花红。”珠光以花喻禅,悟出了茶道的根柢,从此,放下万念,“吃茶去。”

镰仓时期的斗茶

镰仓时期,日本民间就流行聚茶斗茶,日语叫“茶寄合”。

以茶会友,淡化了平安贵族刻意风雅的诗趣,游兴反而活泼起来。当时,有一种时尚叫作“无礼讲”的茶聚形式,也叫作“破礼讲”、“随意讲”,也就是不分贵贱、不别上下的饮茶聚会,有点像我国魏晋时候的“清谈”。这种茶会,由茶人轮流做东,因此,也称为“顺茶事”、“顺事茶会”、“巡立茶”。

一开始,茶会只是营造一种谈话的氛围,讨论一些日常事务。话题有祭祀、分配用水、纳税等等,也可能会涉及政治。后来,它竟然发展到了令政府担忧的程度。到了日本的南北朝时代,足利尊氏终于在建武三年(1336)十一月颁令禁止“茶寄合”,禁止令出于足利幕府统治的《建武式目》。其中第二条言明,因群饮佚游,“及于莫大之赌,其费难胜计者乎!”所以禁之。

所谓“莫大之赌”,有人曾经描绘了当时的情形。一大堆人,先在客殿大吃一顿,接着就到吃茶斗茶的奇殿异栈之地,眺廊四方,望月兴叹。缅怀一通佛法后,便陈列无数赌资。接着,主人的儿子以建盏赐客,左提汤瓶,右握茶筅,从上位至末坐,献茶次第有序。然后评茶,茶少汤多则说“脚散”,茶多汤少则说“粥面聚”等等。参与斗茶的人无不喟叹曰:“诚以有兴有感,谁不玩之哉!”茶礼将终,则退茶具。再调制美肴嘉馔,劝酒飞杯,豪饮无羁,以至于主客醉颜如霜叶之红,狂状似风树之动。或歌或舞,增一座之兴;又弦又管,惊四方之听,极尽食色之美。

斗茶的过程,略言之,大抵可分为两类。一类专门辨别本茶和非茶,另一类则不论本茶非茶,都要一一加以分辨,而非仅在本茶和非茶之间进行区别。种茶本是因地制宜,饮茶为何有本非之分?

此分别缘自栂尾茶的来历。《异制庭训往来》说:我朝名山者,以栂尾为第一也。当年是荣西将茶籽赠与栂尾高山寺的高僧明惠上人,种出了日本闻名遐迩的栂尾茶。栂尾山,也因其自然条件宜于种茶,且与佛有缘,而成为日本茶的圣地。因此,斗茶上,茶人皆以栂尾茶为本茶,而其他地方产的茶,均为非茶。本茶与非茶,悬殊很大,当时人纷说:如以玛瑙比瓦砾,如以黄金对铅铁。

参与斗茶的几种本茶与非茶被一一点完、喝完、作答,然后分别记录下来。猜对的,就在答案右侧画一条微向右斜的线,这个记号就叫作“合点”,错了就不记,最后,在表的下方统计得分,算出胜负来。这一过程,就是“茶寄合”。

对于“茶寄合”即斗茶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要有所区分。如农民斗茶,基本是为了赌输赢;文人斗茶,同样是赌,但要表现为流连诗画之风雅上的赌;武士斗茶,则是一掷千金的竞豪奢。其奢华程度,日本的军记物语《太平记》中有记载。战国时代,武家之族,以刀发财,富贵日来百倍,虽有锦绣铺地,却无片刻安心。因此,战时的“杀”,也是赌,是战场上之赌;平时的“赌”,也是杀,乃赌场上之杀。精神沉沦于黑暗里,日日在“杀”与“赌”中,循环不已。

“杀”与“赌”的代表者,是一名大将军佐佐木道誉,物语说他天天结众以茶会,日日“寄合”,极尽奢侈。调百味之珍膳,饮百服之本非,挂轴宝物如山堆积。吸引人的不是茶,而是为数几千万堆积如山的赌物或赌资,此外,醇酒美女,不一而足,这就是《建武式目》第二条为何要禁止“茶寄合”的原因了。

“日常茶饭事”的茶之心

日本人把常见不稀奇的事儿,叫作“日常茶饭事”。

茶和饭,本为两事,也能合在一起,如有名的“奈良茶饭”。茶饭,将煎茶注入饭里,再加以豆类、陈皮、栗子、野芋芽等。为坐夜船的旅人卖茶饭的奈良茶船,还有一字排开的“御前奈良茶”招牌的茶店,在日本都很有名,连俳句都要抬举它们,以为奈良茶里有灵感。

据说,松尾芭蕉曾戏言:“奈良茶吃三石,而后始知俳句之意味。”为什么俳句师会喜欢奈良茶饭?原因有两点,一是茶饭平常,二是茶饭朴素,如果有人不甘于这平常而朴素的奈良茶饭,那就意味着此人不是俳句师。“寂月澄清寂斋里,奈良茶饭唯一哥。”这是芭蕉有名的俳句,要从百姓日用中,用平常心去感受“寂”,因此,奈良茶饭就是“寂”的象征。

寂,是时间凝寂在空间中,一瞬间,感受生命之不动。那是忙里求闲一样的“闲寂”,是从天天要做要吃的茶饭中求“闲寂”,而非无聊之“寂”。“闲寂”在生活中带有审美的意味。

吃茶和吃饭一样,正是日常生活本身,日本人便从日常茶饭中寻思。喝茶有茶道,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茶道要用花来点睛,而花则因人而异。不同的人,要据其名望、地位、辈份,来选择合适的花。

茶道的核心是禅,是世俗化的禅,它把禅从寺院里解放出来,带到露地、草庵和世俗生活,把脱俗的禅僧,转化为在家的茶人,使禅亲近庶民。

“茶禅一味”,是由村田珠光悟出来的。而珠光本人,便是个还了俗的和尚。他11岁时,到奈良出家。20岁时,因厌倦了出家生活而还俗,漂泊了10年。他30岁时,来到京都,投在一休门下习“禅”。一日,珠光用自己心爱的茶碗点茶,一休突然用铁如意棒击碎之。珠光不动声色,一休叹曰:禅也在茶中!一休圆寂时,便将他收藏的宋代高僧圜悟克勤手书的墨迹传给珠光。珠光将墨迹挂在自家茶室,供奉于壁龛,而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中”。

他用平常心,将茶与禅、庶民茶和武家茶以及茶的“和汉之界”调和起来,使唐物庄严的书院式武家茶,变成了日本化的庶民之“日常茶饭事”。

室町时代,足利氏政权开始了日本和明朝之间的勘合贸易。贸易中,大量“唐物”渡来,其中包含了书画、茶碗等茶道具。日本将中国传过去的宝物统称为“唐物”。

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和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尤好唐物,他们的藏品一览表——“君台观左右帐记”中,记述了大量的书画上品和精美的陶瓷器茶道具。其名贵之茶碗,竟令人叹为观止,有“曜变,建盏之内无上也”、“油滴,第二之重宝”的记录。珠光与足利义政交往很深,但珠光却主张淡化唐物。他认为,茶之达人,其理想应趋于淡然之境,趣味盎然于心或诉求审美,而非“唯物”。

审美之眼,从以唐物之豪奢为极致之美,而转向内心,珠光没有主张两者对立,而是强调,与其以圆满具足、完美无缺的唐物庄严的世界为人世最高之理想,还不如将就一个属于“日常茶饭事”的不完全的、不具足的、有欠缺的美的世界。

正是这种内心的美和日常生活的美,启发了千利休发明草庵茶。那时,许多人都认为,茶之汤一定要使用古老器物,要注重该器物为何时何人所做,以及何时何人曾用过,总是把古老的文物摆在自己面前,千利休认为这是错误的。他说:“水与汤可洗净茶巾与茶筅,柄杓可以洗净内心”。在真正的“日常茶饭事”实用领域和内心世界里,古董无足轻重。

唐茶在日本的本土化

村田珠光病逝那一年,武野绍鸥出生了。

绍鸥,是当时的堺(大阪府)之町众,即商人。作为一名著名的商人,以其财力拥有数十种唐名物,尤其是茶道具,被时人誉为风雅者。然而,他却把物风雅放下,将歌心举起,开始吟诗品茶。他觉得自己的灵魂里有一种珠光式的美,那是幽玄空寂之美,这种美,有些苍茫和萧瑟,如秋之夕暮,枯叶飘飘落在茅屋上。

武野绍鸥开始改革日本茶道,对唐物开始了“草体化”运行,或者叫本土化的开始。茶道的“草体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像书法一样,从楷书向行书、从行书向草书渐进——从禅院茶向书院茶、从书院茶向草庵茶,越来越“草体化”。

“草体化”的姿态,就人而言,是自由之姿的展示;就物而言,是本土自然化的还原。日本追求自由的展示,是以隐喻的方式,通过本土自然化的还原,来显现自己的超越。而本土自然化的还原,则先将水墨画还原为白纸,再将白纸还原为泥土,一旦回到了作为原料的泥土,自然而然就显现了“墙”的本质。因此,茶室的墙,要回到它的原材料,与此相似,茶道具也应回到用竹木材料制成的原生态。

清晨,雪花飘落,堆积枝头,绍鸥踏着积雪,步入茶室,从容地将盛满清水的容器置于榻榻米上,点一支香,燃起木炭,煮水沏茶,开始了唐茶本土化的演绎,茶道的日本样式由此确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八年级作文题目精选 新学期计划作文300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 我家的故事作文600字 过端午作文500字 关于梦想的作文500字 美丽的冬天作文300字 奉献作文800字议论文 网购的好处 英语作文 帮家长做家务的作文 秋天的田野作文300字 关于劳动的作文400字 我心中的英雄作文500字 家乡的小河作文300字 醒来作文800字 乡下人家作文300字 战胜自我作文600字 写景的作文300字左右 关于友情的作文800字 有关成长的作文600字 假期生活作文100字 走进音响世界作文 介绍全家福的英语作文 端午节的作文250字 童年生活作文300字 关于成长的作文400字 记得你的好作文 这个冬天很温暖作文 南京高考语文作文 教室里的记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