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莆田留青竹刻:精湛刀法做“文章” 毫厘青筠雕“乾坤”

2020-11-19 16:00:01
相关推荐

东南网6月9日讯(本网记者 杨超斌 通讯员 易振环)竹刻,刻竹之事,以刀代笔,以竹为纸,移形刻意,做“竹”文章。中国竹刻艺术源远流长,其中,莆田留青竹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文化内涵颇具特色,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界的一朵奇葩。

工尽其巧 刘氏竹刻名声鹊起

刘志高创作留青竹刻。东南网记者杨超斌 摄

莆田市地处福建中南部,竹资源丰富,为竹刻艺术创作提供了保障。“毛竹两年太嫩、四年太老,三年的刚刚好。”刘志高说,砍下毛竹后,剖成竹片,然后立即用热水蒸煮、磨砂,做防止虫蛀等处理,几道工序走下来,才能制成竹刻的原材料。

据记载,留青竹刻始创于唐宋,明清时期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种类。刘氏竹刻作为中国竹刻的一支流派,主要分布在今天的莆田。清代乾隆中期,刘氏入闽第36代裔孙刘材成创办竹木雕作坊。如今,莆田留青竹刻第七代传承人刘志高秉持古学遗风,以为学创新为动力,打破家传模式与演教授艺的传承方法,先后在莆田建立了竹刻研究所,成立莆田雕塑学会。

据介绍,2004年至2018年间,刘志高参与非遗文化申报、保护阶段的工作,以及中长期十年规划纲要大纲的可行性报告研究及编制。他自创的陷地留青刻在全国及世界性竹艺术交流及展演中多次获奖,也成就了福建竹刻艺术在中国单项非遗项目名录的地位。莆田刘氏竹刻因此名声鹊起。

刘志高的作品《延安岁月》。受访者供图

“留青是利用薄似纸张的竹皮,包括竹青、竹筠、竹底的不同层次颜色表面,应用刀法‘做文章’,表现笔墨、意韵和刀味。创造出立体与平面透视相结合的竹青层雕刻艺术形象,铲去空白处的竹青,露出肌层作为画面底色。由于雕刻时保留具体物象的竹青,故名留青。”刘志高说,陷地留青则以青皮做底色主调,所刻物像陷入不同纤维层间,深度和厚度可无限制放大,使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经过百年发展,刘氏竹刻艺术形成独特风格,即“材尽其美、工尽其巧、器尽其雅、格尽其高”。刘志高弟子刘建新坦言,刘氏留青竹刻己往大多刻在笔筒、臂搁、镇纸、折扇等文房雅玩上,受到文人青睐。创新后的陷地留青竹刻,在大型作品上突破了空间限制,增强了厚重感,可与木工艺相配置,镂刻屏风、插屏、挂幅之类作品。使其既有北方版画之粗旷,又兼南方丝绣、绘画之秀丽,具有水墨神韵般的艺术效果。

“竹皮为黄色,竹肌为红色,历年越久,竹皮、竹肌的色差越大,层次越丰富,视觉趣味越浓。犹如初熟之樱桃、抛光之琥珀,颇受市民、收藏家青睐。”刘志高告诉记者。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匠心独运 手艺人接力传承

刘志高的留青竹刻作品。东南网记者杨超斌 摄

艺术需要传承和创新,才有特色和价值。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工艺品市场尚未形成规模,许多“手艺人”靠手艺仅能维持生活。留青竹刻更属于冷门艺术,那时花一两个月刻的一片作品还不值百元。因喜欢留青竹刻,刘志高将其作为修身养性的习惯。

“小时候,在前辈们的熏陶下,我对留青竹刻情有独钟,常跟在他们背后观察学习。念初中时,我边学功课边学雕刻。希望世代相传的刘氏竹刻工艺不要到我们这一代荒废。”刘志高回忆说。

留青竹刻工艺技法要求创作者具备绘画、书法等功底。“先有基础,才能入刻。”刘志高从小阅读家中古籍,同时学画。1992年初中毕业,自幼酷爱绘画的刘志高进入厦门鼓浪屿学国画,并到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研修山水画。他接过祖传的“接力棒”,潜心钻研留青竹刻艺术。此后,整整7年时间,他甘于寂寞和清贫,常常独守雕刻室,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用绣花针般的刀具勤练刀法。

留青竹刻制作工具。东南网记者杨超斌 摄

在工作室里,刘志高向笔者展示了形如楔子的刀刃。他说,每次创作都是漫长的过程,有时一天只能刻三、四个字。刻画比刻字更复杂,用的刀具更多。有圆头的、扁头弧形似铲子的,大大小小超过20把。一幅30厘米×10厘米的作品,得刻一两个月。

刻刀掠过,竹花翻卷。刘志高“刀起刀落”,技法娴熟,将寻常的竹子化为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留青竹刻制作顺序为描画、割线、刮面、铲底、采皮、挑腹、打磨等。只有沉下心来,才能在竹刻技法上不断突破,雕出精品。”

刘志高创作留青竹刻。东南网记者杨超斌 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志高传承前人精华,几乎每个月都能钻研出新的刀法。古人雕刻时,留下青皮为底,底是留青艺术的关键。如今,他推陈出新,凝聚了闽派文人竹刻技法理论体系,创造出三种技法:陷地阳文雕、留阳去阴雕和薄文皮刻,成功地尝试着把青皮全部去掉,没有留青,却依旧用留青技法雕出艺术精品。此外,他还大胆尝试把玉、石、木、砖、牙、角等不同材料的几十种刻法引入竹刻中。“作为一名传承者,必须要有创新,让家族传承的艺术适应新时代。”刘志高说。

经近30多年的潜心专研,刘志高博取众长,雕刻“乾坤”,其作品层出不穷,先后荣获杭州西湖精品博览会、中国国家级艺术大师精品创新金奖、米兰世博会艺术创新金奖、世界华人艺术成就奖等,被多所大学援予客座教授。

老艺新传 设置学科创新发展

刘志高开展竹刻教学。受访者供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竹刻人改行或打工、经商,加上竹刻对传承人素养要求高,刘氏留青竹刻面临传人缺乏、从业人员少的窘况。

刘志高认为,非遗传承不是靠人为制造存在的,而需要学术成果落地。“让非遗融入高校,是解决传承与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去年,应莆田学院工艺美术学院林院长的邀请,刘志高将竹刻融入工艺美术学科教学课程。

关于竹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命题,刘志高认为,要先做好学术研究,分解糟粕与精华,融入美育教育、兼融其他优秀文化,深化工美院校合作,创造良好的传承环境,让“老艺术”在高校的“新土壤”中“落地开花”。

正在制作中的留青竹刻。东南网记者杨超斌 摄

“凡事预则立。”目前,刘氏留青竹刻在整理、保护、传承原有道具及史料的基础上,根据非遗文化项目的相关政策及主管部门的指导,正努力将具有文化价值的理论、研究建设为学科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保护与传承留青竹刻的工作成效,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此外,刘志高还计划将其正冲刺报考美院的儿子作为主体传承对象。“我希望他大学毕业后把祖辈的留青竹刻传承下去,延续‘血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欢乐闹元宵作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我的妈妈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作文 心中有盏红绿灯作文 世界上最短的作文 打屁股作文小贝 有一种记忆叫温暖作文 梅花香自苦寒来 作文 父亲节怎么写作文 温暖作文450字左右 越来越好作文600字 发现作文500字左右 毕业对老师说的话作文 端午节踏青作文 四年级上册写人的作文 学雷锋做好事的作文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作文 最美的时光作文800字 思念作文300字 舍不得离开你作文 游隐贤山庄作文 小学四年级作文我的乐园 快乐六一作文四年级 快乐六一作文五年级 高中作文议论文范文 人物描写作文100 告别过去作文600字 火把节作文600字 英语作文自我介绍50字 铭记那份美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