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109万字《敦煌本纪》为敦煌立传 入选茅盾文学奖十部提名作品 叶舟:自嫌诗少幽燕气

2020-11-19 17:30:02
相关推荐

109万字《敦煌本纪》为敦煌立传 入选茅盾文学奖十部提名作品

叶舟:自嫌诗少幽燕气 故作冰天跃马行

何肆

叶舟,诗人、小说家,1966年生于甘肃。著有《大敦煌》《边疆诗》《敦煌诗经》《丝绸之路》《我的帐篷里有平安》等多部作品,曾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小说奖、《十月》诗歌奖等。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近日公布的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十部提名作品中,有叶舟的109万字的《敦煌本纪》。它是国内首部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的长篇巨制。作者叶舟以三大家族跨越半世纪的命运浮沉,来重述河西走廊尘封千年的精神秘史,用文学的力量,发掘出了一座全新而劲拔的敦煌。

两千多年前,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之旅,开辟了丝绸之路。从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相继”,古老的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主要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联系。敦煌,正处于这条路的咽喉要地。

这片渺远的西部边疆,也部分地保存下了文化的原生态,文明的血性及野性,新鲜又生动,古老而强悍。独树一帜的敦煌文化,也让文学家们的灵感源源不绝。

读叶舟的《敦煌本纪》,可以感受到他想写一个宏大但同时生长在土地上的敦煌。他探究敦煌土地上的父老百姓是如何生息的,去理解敦煌的来路与归途——这样的一个敦煌,既是读者熟悉的那个真实敦煌,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学敦煌。

“一个作家不仅仅要活成一个地方的人,他要活成一个地方。”这是作家刘亮程的说法。他说叶舟的《敦煌本纪》仿佛是西北风,“把埋没在敦煌那片黄沙褐土中的千年往事全部都吹刮了起来,这是叶舟对一个地方的敬畏”。把自己写作的生命安放在敦煌的叶舟,如何讲述这个故事?敦煌的底色又给了他的人生怎样的色彩?

日前,我们对作家叶舟进行了专访。

《敦煌本纪》讲述的是正义、力量和正信

问:此前书写敦煌的优秀作品很多,《敦煌本纪》如何另辟蹊径?它究竟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叶舟:的确,描写敦煌的优秀作品太多了,这跟她的独异性和地标性密不可分。敦煌就像一眼荒漠甘泉,活人性命,养人魂魄,谁都想来饮一碗净水。另外,敦煌包罗万象,她不只是一种思想,还是重要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传统,小说和诗歌也从未缺席。

但是,读得久了,思考深了,渐渐觉得不过瘾。因为太多的悬疑、猎奇、玄幻和穿越加诸其身,让敦煌虚悬,弥望无边,几成一片海市蜃楼。我以为,生命的姿态便是你写作的姿态,这与一个人的气象、认知和决绝有关。当大家都在眺望莲花藻井上的幻象时,允许我独自走出石窟,去请教戈壁和红柳,请教马匹与骆驼;当众人观瞻壁画、顶礼如仪之际,允许我卷旗西返,绝尘于川原平旷之中,去求问道路,打通关节;当伙伴们仰首问天,等待着飞天仙子花雨广洒、传布福音时,允许我走近田夫故老,坐在田间炕头,吃一碗馓饭,喝一口茯茶,做一回儿子娃娃。

《敦煌本纪》是野生的,目光平视,春秋丛聚,犹如旷原上那一片故事的胡杨林。起笔时,我立下了这样的念想:这部小说要构建一座20世纪初的沙洲城,并在城外的二十三坊内,安顿下身世各异的苍生赤子,让他们活命于一幕幕湍急而颠沛的光阴中,去看尽人世上的悲欢炎凉。

这部小说要刻画一座鲜为人知的莫高窟,包括藏经洞和大量的卷子,也包括王道士与斯坦因,如何在一个山河动荡的时代,去悲深愿重,去慷慨取舍。这部小说要追逐一群匡危扶倾的滚烫少年,他们骄傲而沉着,寡言笑,重然诺,轻生死,一路走向了悲剧性的终局。这部小说必须廓开一条朴直而壮烈的大道,在广阔的西北,为当时的中国保存下最后的一份元气。

说到底,《敦煌本纪》讲述的是正义、力量和正信,也包括困局与反击。

问:听说这部长篇的酝酿长达16年?

叶舟:这本书的起点,是19年前的一个发愿。2000年大年初一,我独自一人流连于莫高窟的千佛灵岩下。我当时就发愿,将来一定要为敦煌写一部长篇小说。当时我在新闻中心工作,一次采写的契机去了河西走廊。就这样开始酝酿故事的一些细节,但是那时还不知道要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一部长篇小说至为关键的,在于找见第一句话,找见那一根线头,找见黑暗中的灯绳。2016年年底的一天,我从扬州赶往南京的禄口机场的路上,眺望着车窗外一轮落日,突然觉得它竟然像一介少年游侠,先我而去,奔向了敦煌。在那一刻,我知道我找见了。

三十多年写作生涯面对的最大考验

问:创作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叶舟:写完第一段开篇之后,我就觉得没什么困难了。之前这部小说我辗转反侧拟了好几个开头,都作废了。后来终于找到现在这个开头——“这一门人天罡地煞,披着血衣,在河西走廊一带迎风顶罪,忠勇热烈,攒足了声名。前后六辈子爷孙,捐出了七颗脑袋,满腔子的血,至今仍未淌尽。”

天罡地煞,《水浒传》嘛,这谁都懂。但“披着血衣”,血衣是怎么回事?它是一个巨大的悬念。“在河西走廊一带迎风顶罪”,当替死鬼嘛,伸张正义,这多好玩;“攒足了声名”,目的很明确;“前后六辈子爷孙,捐出了七颗脑袋,满腔子的血,至今仍未淌尽”,好了,下一个得穿这件血衣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问:真难以想象,这是一下子写出来的?

叶舟:一口气写出来的。本来有一段作废的写法,我说“这六代爷孙在默默的光阴当中陆续披起了血衣”,没有力量,这是陈述句。后来我用这样的语言一表达以后,我说成了。我找到了自己的腔调,找到了自己的语言方式。

真正开始写作速度很快。虽然在具体写作过程中碰见了几个难以逾越的关口,也有一些不忍割舍的情节,但因为整个故事的筋骨与血脉趺坐心中,万方鼎沸,一望旷然,基本上一口气写到了最后一个句号。

我控制得很好,不管是故事的走向与流变,还是人物的塑造,包括当初预计的篇幅,一切均在掌控之中,不曾塌陷。我记得定稿的那一天,著名的民谣歌手吴俊德背着一把冬不拉,从大理来到兰州,给我弹唱了一支曲子——“莲花开了,满世界都是菩萨的微笑”,这一句歌词,代表了我当时的心情。

现在回头一想,我真是被自己吓了一跳,暗自心惊。在3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敦煌本纪》应该是我面对的最大考验。它的时间跨度,它庞大的体量和纵深,它所呈现的故事弧度,以及主要人物的成长与畸变,对我都是一种狂野的挑战,一种全新而陌生的感受。

不过,在此期间,我也彻底释放了血勇之气,打开了想象的边境,并且收获了不少的经验。森严的写作纪律,对美的实践与追索,百姓的立场,这一片土地的温度和恩义,生而为人的操守,语言的正派及肃穆……这是需要我耐心思考,去认真处理的。经此一役,我不能说自己有过一种死生如蜕的体验,但至少浣洗一新,获得了某种底气,留给将来的写作吧。

敦煌月牙泉 张晓亮 摄

写长篇小说对我而言是一个冒险

问:一直以来敦煌都是您笔下的一个母题。但动笔写这样一部长篇,初衷是什么?

叶舟:我写过西北的民歌,写过诗歌、散文还有小说,敦煌可以说是我的文字安身立命的一块疆土。但是一个作家的美德在于突破自己,所以再写敦煌的话,我一定要冒险一回。

写长篇小说对我而言是一个冒险。因为对一个作者的年龄、经验、体力、认知、美学、伦理、立场等都有要求,当然还要求有大把大把的时间。缺哪一方面,这个长篇小说都会塌下来。而且写敦煌,你还要撇开研究者的角度,要规避学术理论的规范、逻辑。历史是沉甸甸的,像一块砖一样,而文学一定是飘升起来的,它建构一个人的精神空间。你要重新拓出一条道路来,要找一种新的叙事方式,讲一个崭新的故事。

问:这么长的历史维度里面,虽然同题的作品很多,但是崭新的故事总是有的,对吗?

叶舟:崭新的故事是有的。而且我不太可能去写一个玄幻的、穿越的故事,比如这个壁画突然一动,飞天娘娘走下来。这个故事也是自洽的,但不是我的美学所能。

我以前写过很多诗歌。诗歌是飞起来的,是有精神高度的,就好像莫高窟的莲花藻井,需要你仰头去看。但是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思考,这片大地上的圣生灵,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我去莫高窟,它距离最近的县城也有20多公里,四目都是戈壁,风一扬,路就糊住了。我就在想,赵家窟子、李家窟子、王家窟子,这些窟子是谁开的?用了多少年?要雇多少人?在没有钢筋的年代,他们要用石灰和泥浆来糊住这个结构,他们的原材料从哪里来?那个年代赚钱不容易,有的窟子要建造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谁会把大把大把的钱扔在这儿?这个过程当中,他遇到了什么坎,他求的是什么神?

后来我偶然读到,距离莫高窟五六十里路外曾有一个老沙洲城,它是一个氏族社会,一个信仰的王国。这个城现在荡然无存,但我在我的小说里面把它复原了。我要闻见沙洲城里面百姓的气息,闻见他们的烟火气、油烟气,我需要听见鸡犬相闻,需要听见喊孩子吃饭的声音、夫妻吵架的声音,需要看见门对门这些邻居之间的恩怨、仇恨……这个故事就这样慢慢成形了。

我发明了20世纪初的沙洲城

问:要在小说当中构建一座20世纪初的沙洲城,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吧?

叶舟:对的。这是一个信仰的国度,是我在史实基础上构建出的一个东西。史书上关于它只留下了一句话,说当年有过一座沙洲城。但这座城究竟是什么样子?它的南门、北门、西门、东门在哪儿,几点几分城门就关闭了?县衙门在哪儿,我的主人公安家在哪儿,草料场在哪儿,火神庙在哪儿,这些细节我都要一一地构想。

问:有很多历史资料可参照吗?

叶舟:我读到一篇文章,说唐朝时老的沙洲城就已经不复存在。直到雍正三年,雍正皇帝重新开启塞坊,允许同新疆经商,又从甘肃各地迁徙了2900多户老百姓驻扎敦煌。

敦煌是水土肥沃的一片绿洲。当日河西走廊就是绿洲,所谓的四周之路都是绿洲。我就想,在这样一处水草肥美的地方驻扎2000多户人家,那大约有七万人左右吧。后来一查,果然没错。这就是沙洲城的雏形,城里要有粮食、蔬菜,要有人做买卖。买卖最热闹的是当时一个天津会馆,其次还有山西会馆,晋商、陕商,还有河南、浙江、广东的商人,都聚集在这里面。沙洲城就好像一个大舞台。我发明了这样一座城市,还画了一个详尽的图。

问:故事发生的时段设定在1910年到1938年,为什么?

叶舟:选择这个时间段,是因为1910年是清宣统三年,清朝的最后一年。次年就是共和,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戏上演。恰恰在这个民族最激荡、国家命运最叵测的时代当中,整个河西走廊却是一片沉寂。我在民国年间的一份报章上查到,当时有几个很有世界眼光的老知识分子,说整个西北地域是中国的一条“锈带”,它潜藏着战争的战略物资,也蕴藏着中国的未来。

贾植芳先生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不懂中国的西部,便不懂中国。在我看来,人世间最苍凉的一个词,莫过于“前世今生”。如果说,敦煌以及河西走廊,包括那些沉痛的历史,它们曾经是一片绵远而斑驳的“锈带”的话,那么现在的重述,今日的辩护,将是一份除锈的工作,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的答案就在《敦煌本纪》中。

敦煌总能唤起我无限的想象

问:《敦煌本纪》全书109万字,出场人物上百位。完成这样一个大部头,无疑是一次艰辛而漫长的跋涉。从资料准备到成文搁笔,您用了多长时间,怎么就坐住了冷板凳?

叶舟:酝酿和发酵长达16年之外,实地踏勘足有十几次。资料的准备和消化也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我是那种对城市毫无兴趣的人。有时候写到疲累,就再去吸一口敦煌的空气。我认识的摄影家、画家比较多,有时候他们要去拍片子,说,“车上还有一个座位,去不去?”我包一拎就走了。

我从来不坐火车去敦煌,也很少坐飞机,都是坐汽车去。我有一句话叫“出城三里心花怒放”,我只要一开车,就心花怒放。一路上穿过河西走廊,再过“两州”——甘州、肃州,就是现在的张掖、酒泉,之后再过嘉峪关,过安西,就是古代的瓜州,1000多公里才能到敦煌。每一次去都很疲倦,但是有那种朝圣的感觉,一路走下来,浑身的百病都散尽了。

问:作为一个西北的作家,动笔写一个和敦煌相关的故事,您是怎样体会敦煌的内核的?

叶舟:我和很多人讲,敦煌对我来说就好像前世的一种宿命。我最喜欢的两句诗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少年无惧无畏,有了一定的经验之后,你就不敢再高声语,因为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更大、更高的存在。敦煌对我而言,就是一个很神圣的存在,它总能唤起我无限的想象。

有人问过我,莫高窟是什么颜色的?我说是蓝色的。在我的小说里面,第一场雪就下了五天六夜。等主人公返程回来站在坡上,他看到的雪,雪白到极致的时候就是蓝色的。我要用我的文字,让读者体会到整个莫高窟是怎样一个干干净净的圣洁佛国。

问:作为一个甘肃人,来处理敦煌的题材,会不会有一些地利人和?在看待敦煌的时候,会不会看到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叶舟:之前有一回我给甘肃写一个片子,他们说甘肃的地形像一个羊骨头,或者说是一个哑铃。我说“错”,一定要往好里写,它是一个如意。

如果你长时间关注一个题材,不管是写诗还是小说,一定会有新鲜的发现。敦煌对我来说,就像写作的一口泉眼一样。但这次写完《敦煌本纪》,我和好几个朋友说,我再也不敢动敦煌的题材了,太伤身了。因为要和神仙打交道,耗尽了全部的心血。

从西北取得浩荡之气找到新的慷慨

问:十几次实地踏勘,哪一次印象最深?有没有过因为一件很小的事前去勘测?

叶舟:大部分问题其实都是很琐碎的,我都可以通过打电话问当地的朋友来解决。但是小说不能出纰漏,有一些小细节,比如赶骆驼的方式和赶马的方式完全不一样,吆喝的声音也不一样。这些很多都是我采访的经验。

有时候看一些西部片,有这样的镜头——天色发白,赶骆驼的驼工一声哨响,骆驼就起身上路了。赤日炎炎似火烧,一行驼队顺着山脊走,一路穿过戈壁滩……这些都是胡扯。骆驼队从来都是晚上行进,白天不走。这是一个常识。

还有这种情节,一个骆驼队、马队路过一片干旱的区域,骑手快要渴死了,突然远远地闻到一股水汽,这个人翻身下马,踉踉跄跄地跑过去,狂喝几口……这也是扯淡。如果空气当中从哪个方向飘来一丝水汽,一定是牲口跑得最快,人如果挤过去跟它抢水,一蹄子就给你踢远了。那时候你已经不是主人,是它的敌人。这些细节你去过一次就会搞清楚。

问:您在书中提到,“对于敦煌的态度,渐渐成了我甄别一个同伴高下的准绳。我可以准确地挑出战友和兄弟,也能够与冷漠者走失,彼此天涯不问。”

叶舟:这是真的。我经常开玩笑说,我是中国作家和诗人的西北办事处主任。南来北往这些诗人、作家、朋友,包括搞电影的、学音乐的,只要到兰州来总要给我打电话,我肯定请他吃羊肉。

为什么说能挑出战友?我经常引用清朝诗人黄景仁的一句名诗——“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幽燕之气”是什么?就是侠客的精神,如果你的诗中少了幽燕之气,来嘛,到北方来,到西北来,作“冰天跃马之行”,你可以从这里取得浩荡之气,你可以找到新的慷慨。

有些人带着这个来的,我从他们的言谈、目光当中就能判断出来,这种人我格外的尊重。有些人回去之后突然诗风大变,开阔无比,好像换了一个人。然后慢慢慢慢又掉回去了。这时候你就等着,他准保又给你打电话来了,百试不爽。一来二往,有些人就结成了战友,结成了兄弟。

(原载2019年8月28日《北京青年报》)

109万字《敦煌本纪》为敦煌立传 入选茅盾文学奖十部提名作品 叶舟:自嫌诗少幽燕气 故作冰天跃马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8-18 08:12Beyond紫涵[河北省网友]IP:3407462176
    叶舟的作品总是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期待看到更多精彩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
    顶0踩0
  2. 2020-04-06 23:24小 姿[广西网友]IP:1785744453
    这部作品真是太震撼了,109万字的篇幅展现了敦煌的绚丽风采,作者功力非凡!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什么作文300字 吸烟的危害作文 拉裤子作文 三年级动物作文300字 万能英语作文开头结尾 贴鼻子游戏作文 写人作文600字初中 春的作文300字 特别的一天作文 我的成长经历 作文 春来了作文 一件新鲜事作文 团圆作文600字 我的偶像作文400字 杜甫草堂作文 放假第一天作文 放烟火作文 光盘行动作文 南京旅游作文 老家的风景作文 包饺子作文开头 冬天的早晨作文 招聘广告英语作文 关于坚持的作文素材 劳动作文300字 关于对联的作文 家风家训家规作文 我和我的家人作文 了不起的我作文 糖醋排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