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一蓑烟雨任平生——追随苏轼人生地图 走一遍苏轼的人生之旅

2020-11-19 20:50:01
相关推荐

我想追随苏轼,走一遍他的人生之旅……

——聚缘君题记

苏轼一生主要走过的地方:

眉山——开封——凤翔(今宝鸡附近)——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黄州——南京——颖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内)——常州

引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公元一零八二年三月湖北黄州的一个下午,日子很普通,与平时没有任何的区别。

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一阵突如其来的黄昏急雨不约而至,风卷起地上的尘土扑人脸面,雨点打在林中的叶子上啪啪作响。

这时,从转弯的山路上,走出了一群匆匆忙忙的行人,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都在左躲右闪,狼狈不堪地避着雨,惟有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拄着一根竹杖,气定神闲地缓步走着,雨点密密地打在他高大的身躯之上,他却似浑然不觉。脸上一片红润,大概是刚刚痛饮了一坛杜康的缘故吧。只见他缓缓地转过头,望着来时的路,一声长吟:“归去吧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话一出口,带着一股浓浓的川音,回荡在山麓之中,与烟雨相和……

这个下午,一代文豪苏东坡,拄着他的竹杖,穿着他的芒鞋,在黄州泥泞不堪的雨中,以这么一身特殊的装束,正向我们徐徐走来……

时间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永远不会逆流而上。九百年前的往事已经如缕如烟了吧?九百年,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有多少人像流星一般名噪一时,继而划过夜空?又有多少人的名字被人日夜念起然后却又忘记?

苏轼与他的那个年代早已成了陈迹,但是,他的名字和他的文章,却被后世的人们一代一代口传心记,流传至今。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让人沉心其中而津津乐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流光一转,诗人走了,他的诗还在;他的诗模糊了,他的魂,依旧在……

1.

眉山。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吧。

这是富饶的天府之国。于成都与乐山之间,便是眉山城。在宋仁宗景佑三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三六的十二月十九日之前,它与中国其他的小城镇一样,默默无闻地立在那里。但是随着这日清晨一个婴孩的一声啼哭,这座西南小城的命运彻底改变了,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闪亮的字眼,成为后世众多文人眼中的圣地。

苏轼降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祖父苏序,大字不识一个却为人豪爽,最喜欢拎着一坛好酒,晃晃悠悠来到田间路旁,唤上三五个朋友痛饮,喝到伶仃大醉,然后高歌归去。苏轼的父亲苏洵,时年二十七岁,性格却与祖父截然不同,沉默寡言,但思想独特,有一腔政治抱负,然而一直怀才不遇。苏轼的母亲娘家姓程,这位程家小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像男孩子一样读书识字,知书达理,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讲,是难能可贵的。我没有在史书中找到对她容貌的更多描写,但想来这样一位温文尔雅的女子,一定也是出落得貌美如花吧。在苏洵出门在外游历江淮的那段时期,苏轼的母亲还亲自抓起教育孩子的工作。虽然那时苏轼已经上了私塾,但是每天放学回来,母亲还是会把他叫到庭院里,单独为他讲些经书。那几年的黄昏,在眉山城里苏宅的庭院中,总会有这么一幅画面:年轻的母亲手持一本《汉书》坐在竹椅上,念一段,讲一段,时不时向身边的儿子提上一两个问题,小苏轼静静地站在一旁,入神地听着母亲讲解。阳光的余晖轻轻洒播在这一对母子身上,快下山的夕阳将她们的影子拉长,投在地上,门上,雕着花的木头窗格上,直至渐渐消失……

苏家与程家同是眉山城里的大户,苏轼的几个叔叔和舅舅都早已考取了功名。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中,小苏轼一天天地长大。八岁的苏轼已经在母亲的辅导下,读完了整部《汉书》,在私塾中,也显示出了高出其他孩子一等的才智。可以这样讲,苏轼继承了祖父的豪爽和旷达,继承了父亲的智慧与雄心,继承了母亲的文雅与宁静。我们已经可以不足为奇了,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小苏轼如同雨后的春笋一般,势不可挡地破土而出,并茁壮成长起来。

2.

眉山城外的玻璃江依旧日夜不停地流淌着,苏宅院内的那棵老桂树,花儿开了又落,落了又开。时光悠悠,岁月静好。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的这两大喜事,在苏轼十八岁到二十岁的这几年间,接踵而来了。

苏轼才华横溢,青年才俊,早已在十里八乡小有名声,上门说媒的媒婆每日里络绎不绝。苏轼的父母在精挑细选之后,终于选中了一位青神姑娘。

青神,是个地名,从眉山城沿玻璃江向南走十五里便到了。在二老看来,与其让儿子娶个他乡媳妇水土不服,倒不如在本地找一个知根知底的人家,毕竟是同饮一江水,相处起来也会更容易吧。

苏轼对自己的另一半自然是没有选择权的,他最初对这桩婚事的态度,我们已无从可考,但猜想他总会多多少少有些不满意吧。然而在当时那个社会,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时当如此。那时的婚姻,三分靠人为,剩下的七分,只能听天命了。

上天终究是对苏轼不薄的。这一点,当他亲手掀开新嫁娘的红盖头,看到那张若水明眸,如花笑颜的时候,自然就明白了。

新嫁娘只有十五岁,却于羞涩中透出落落大方。她娘家姓王,单名一个弗字。

王弗。请大家记住这个女子的名字吧。正是她的智慧,正是她的体贴,正是她的能干,正是她的温柔,陪伴着苏轼走过了整整十一年的风雨历程,而这十一年,正是苏轼初入仕途最难走的十一年。两个人琴瑟相和,甘苦与共,留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在妻子去世的十年后,远在千里之外任密州太守的苏东坡,午夜时分梦到妻子,竟然激动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便是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在苏轼的家中,他的叔叔和舅舅们都已做到了这一点,只有他的父亲苏洵,屡战屡败,名落于孙山之外。

仁宗嘉佑元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五六年,他又要上路了,只不过与以往的形单影孤不同,这一次,是父子三人。在苏洵的心中,除了对自己功名的那点不甘心之外,更多的是增添了对自己这两个儿子前程的期待。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闻。”这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心底最大的理想。当年中唐的大诗人孟郊状元及第之后,跨马游街,曾无限感慨道:“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又是春风拂面,又是花香如海。只不过,时空易转,长安变了开封。

五月初的开封,乍暖还寒。车水马龙的街头站着两位玉树临风的青年人,左右地张望,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好奇与渴望。正是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兄弟二人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这繁华的大都市,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望着阡陌交通的街道,似乎也在寻找着未来属于他们自己的那条路……

礼部的初试在秋天如期举行了,苏轼和他的父兄三人都顺利地通过了初试。接下来是最为关键的殿试。那一年的主考官正是文坛领袖欧阳修,题目是为政的宽与简。

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卷子时,眼前一亮,顿时被这个年轻人质朴的文风和犀利的见解吸引住了。当然,欧阳修在当时并不知道这张卷子的主人是谁,按照宋朝科举的规矩,考生在答完试题后,要由专门的人员再进行抄录,并且不署姓名。此举就是为了防止考生与考官之间有暗中交易。欧阳修拿着这张没有姓名的试卷看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他又把这篇文章传于其他的判官,众人一致击节叫好。

毫无疑问,这本应该是一张位列头名的试卷,然而欧阳修却自信地认为,在当世众多的举子之中,能够写出这种出类拔萃的文章的,只有他的学生曾巩一人。于是,为了避免别人说自己偏袒的闲话,欧阳修将本已题向头名的笔锋一转,给了一个第二名。苏轼就这样错过了一个做天下第一的机会。这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不过在九百多年之后,我们再调转回头去看,这个当年的第一名与第二名,于苏轼在后人心中的地位来讲,又能有什么差别呢?

欧阳修真是一个可爱的老头,他对苏轼才华横溢的欣赏毫不隐瞒,也毫无顾忌。他曾当众对同僚高声叫道:“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还有一次,在和儿子吃饭的时候又谈到了苏轼,他笑着对儿子说:“小子你记住,再过三十年,全京城里没有人再谈论你老爸我的文章,到那时侯,他们谈的说的佩服的嫉妒的都将是这个苏子瞻啊……”这话固然是一句戏言,但我们从中也隐隐约约地看到,新老两代文坛领袖之间的接力棒正在悄悄地交接着。

4.

正当年轻的苏轼“春风得意马蹄急”的时候,一个噩耗从千里之外的家乡传来:母亲去世了。

程家小姐(请允许我仍用这个称呼)直到闭上眼睛的最后一刻,仍然不知道自己的夫君和两个儿子已经高中的消息。可以想象,在丈夫和儿子远赴赶考这一年多的日子里,她曾无数次来到城外的玻璃河畔,向着东北的方向望着盼着。她在自家的庭院里徘徊,孤零零,遥想着当年教儿子读《汉书·范滂传》的情景:那一次,小苏轼突然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骄傲地抬起头,欣慰地笑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那一年,苏轼只有八岁,自己也只是三十出头。时光荏苒啊,当年自己的满头乌发转眼已染上一层青霜,当年那轻柔娇好的腰身也变得佝偻起来。她把自己的青春和最好的华年都用来相夫教子,而最终,却没能亲耳听到自己魂牵梦萦的那个消息……

苏轼父子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乡。其时,程家小姐已经去世多日了,一家人乱成了一团,悲不自禁,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是这样描述的:“苏家父子三人急忙返家,到家只见母亲已去,家中一团纷乱,篱墙倾倒,屋顶穿漏,形如难民家园。”

5.

一年零三个月的母丧过去了,苏轼决定和父亲、兄弟举家东迁开封,离开这片伤心地。

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但是京城里的人们并没有将苏氏父子遗忘。苏洵被任命为校书郎,具体的工作就是为皇帝作传。而苏轼和苏辙兄弟在欧阳修的推荐下,都通过考试获得了朝廷赐予的等级。据说,有一次宋仁宗读到兄弟二人的功课,也就是写给朝廷的策论文章时,非常兴奋。策论上到底写了什么内容,我已记不清楚,只知道这个仁宗皇帝回到后宫的时候,竟得意忘形地对皇后说道:“皇后啊,你知道我今天下午都做了些什么?哈,我今天已经为我们的后代选好了两个宰相呢!”

苏轼的第一份工作叫做凤翔府判官。凤翔,位于今日陕西省宝鸡市的附近。这是苏轼夫妇第一次离开父亲和兄弟,独立在外生活,日子非常难过。由于苏轼已经名声大噪,上门拜访结识他的人络绎不绝。但凡诗人,不外乎两种处世哲学,一种是怀疑一切,另一种是相信一切。苏轼显然是后一种人,他喜欢广交朋友,并且认为天下并没有坏人。这种单纯的想法对于初涉宦海的他来讲,是非常危险的。幸好有他的妻子王弗时时在一旁提醒与叮咛,其时,王弗“贤内助”的作用体现得非常重要。

苏轼在凤翔结交的这些所谓的朋友中,有不少人对他日后进行了迫害,也有不少人在他受难的时候落井下石,当然也有极少的几位真朋友,一直给予他支持与帮助。我们就挑一位最有意思的人来说吧。

陈糙,号季常,是凤翔太守的儿子。这位凤翔太守是武将出身,在性格上与苏轼颇合不来,甚至可以说是交恶。然而他的这个儿子却是性情中人,为人豪爽不羁,最爱骑马打猎,饮酒赋诗,很对苏轼的脾气,两个人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这个陈季常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怕老婆,传说他的夫人非常凶悍,稍不如意便对郎君非打即骂。这事被苏轼知道了,他是很顽皮的一个人,喜欢拿朋友开玩笑,便写了一首打油诗送给陈季常:“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手落心茫然。”这诗写得很损,将好朋友奚落了一番。陈糙看后,哈哈大笑,不以为然,继续怡然自得地过着他惧内的生活。后来,“河东狮吼”便成了一个很经典的掌故,甚至被后人几度改编搬上舞台和荧幕。然而就是这个被苏东坡笑话怕老婆的陈季常,在苏轼生命中的最低潮,被贬黄州的期间,几次来看望照顾这位老朋友,非常义气。

6.

三年的任期满后,苏轼回到开封进史馆任职。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最挚爱的两个亲人先后离他而去了。分别是他的妻子王弗和父亲苏洵。

伤心的往事不想多说,就此一笔带过吧。

居丧两年零三个月之后,苏轼重返京都,时年三十三岁。他政治生涯舞台上最浓墨重彩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

7.

在神宗即位后的几年里,有宋一朝的政治舞台上是可以称得上群星闪耀,热闹非凡的。活跃其间的,不乏我们所熟悉的那些如雷贯耳的大人物: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韩琦、文彦博、苏辙、范仲淹……我们跳出这一串眼花缭乱的名单,只谈苏轼与王安石。

在苏轼初登庙堂的时候,正赶上王安石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那时的朝廷几乎成了战场,每日的臣会都会爆发一张唇枪舌战。王安石的变法,引来了一片反对之声,这其中就包括我们刚才列出的那些名单。在这场所谓的“流俗”与“通变”的较量中,虽然“流俗派”在人数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获得最初胜利的却是“通变”派。原因很简单,一是当时的大权俱在王安石手中,二是“通变”派的支持者虽然不多,但只要有下面这一个人就足够了,那便是欲有一番作为的年轻皇帝宋神宗。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都是有利有弊的。实事求是的讲,王安石的变法确实是出自一片强国富民之心,没有任何沽名钓誉或者一己之私,但是,他确实是有些急于求成,并且太理想化了。苏轼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的危害,并且予以指出。但无奈王安石已经草木皆兵,又是出了名的“拗相公”,一点也听不进去和自己相反的意见。他对待异己的方法不是压制就是贬罚,他变法的决心固然可以理解,但采取的做法实在很不聪明,致使大量的人才无法发挥出才能,最后自己也落得个众叛亲离……

苏轼的性格很直,虽然当时他的官位还很卑微,但也绝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而去忍气吞声逢迎别人。渐渐地,这两个人在政见上变得水火不容。

其时,北宋王朝的政坛已是风起云涌,人员变动翻天覆地。让我们来看一看在这短短两年间都发生了什么:

公元一零六九年,王安石当政不久,御史中丞吕晦第一个向皇帝弹劾他的新法,结果惨遭革职;

同年,明相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不满王安石整肃御史台的做法,进行反抗,遭到流放。

两月后,老宰相富弼向朝廷提出辞职归隐,后被降职为博州太守;

公元一零七零年二月,元老重臣韩琦和张方平,申请告老还乡。

当月,司马光对枢密使一职拒而不受,也遭贬降;

九月,内阁大臣赵怀提出辞职;

同年,老臣曾公亮,以年老多病为由,提出辞职;

次年九月,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辞去一切职务,归隐于安徽富阳。

皇帝,是个好皇帝,年轻有为,励精图治;臣子,也都是好臣子,不消说这些所谓“流俗派”的人物,个个高风亮洁,为文为政均流传后世,就是他们共同的政敌——王安石,也绝不能说是个坏人,在他势力倒台,身死之后,复为宰相的司马光发出了一道命令:“王安石为人并不甚坏。其过端在刚愎自用。朝廷应以优礼葬之。”

我不知道如何来评价这场政坛斗争,但很明显,这不是能用孰对孰错这样简单的评语概括的了的。文人们的理想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然而理想的实现总要经过百转千回,让后人产生无限感叹。

在当时的情况,王安石已然一手遮天,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最高峰,苏轼的政友们或隐或退或被贬罚,一个一个都离庙堂而去。时年苏轼三十六岁,血气方刚,一身傲骨,仍坚持与王安石的斗争,向皇帝三上万言书,洋洋洒洒,据理力争。

结果等来的是一纸贬为杭州通判的圣逾。

8.

杭州,人间天堂。

一提到杭州,便会不由自主想到西湖。历史上的西湖有两个时期最为美丽,一个是白居易的西湖,另外一个,就是苏东坡的西湖。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

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这是前朝的杭州太守白居易吟咏苏小小的诗,他也许没有想到,二百多年后,真的会有一位苏姓后人,同样踏着自己的足迹来到苏小墓前,慨然叹息。

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七一年的十一月,苏轼在一阵秋风涌起的时候来到了杭州。心灰意冷的他,一下了马车,便匆匆赶到西湖,掬起一捧已有寒意的湖水,洗去一脸的征尘,幽幽地说:“我累了,就在这好好地歇歇吧……”

杭州的闲适与苏轼的才情,融合得天衣无缝。苏轼到了这里才发现,“人间天堂”果然是不虚此名。“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从那一刻起,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甚至于超过了他的家乡眉州。

朋友——永远是苏轼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主题。他生性旷达豪爽,总以真心实意待人,为此,他受过不少伤害,但也得到了不少一辈子也隔不断的好朋友。在杭州的这段日子,他结识了诗僧参寥,以及两个忘年交——被后世称为“苏门四学士”的张耒和晁补之。

此时,苏轼的第一个妻子王弗已经去世八年了,现在的苏夫人是王弗的小堂妹,比苏轼小了整整十一岁的王闰之。闰之比起堂姐来,少了一份干练,但她的温情与柔顺正是丈夫所深深怜惜的。她从不对丈夫的事情指手画脚,只是默默地一直在背后支持着他。苏轼由于朋友多应酬多,难免会出没于烟花柳巷,会见各色人等,但是在丈夫回家之后,闰之从不追问,也并不怀疑。当世有很多女子在研究如何驯夫,方法万千,却终究失败,而早在九百年前的王闰之却已掌握了最高明的驯夫术,方法只有五个字,那便是:信任与体贴。公元一零七四年,在苏轼三十九岁的时候,闰之相中了杭州十二岁的歌女朝云,并一手操办为丈夫纳为侍妾,这恐怕是王闰之一生中做出的最大的一个决定,然而日后的事实证明,这一个决定是多么的英明无比!

杭州,就像一幅风清云淡的泼墨山水,苏轼已经把自己的人生踪迹融入了其中。西湖畔、酒楼上、寺庙里、小巷中,处处都能寻到他的身影。然而,闲适的生活并没有能改变他疾恶如仇,为国为民的性格,贬谪的境遇也未能让他三缄其口,遇到看不惯的事情,他仍然会说出来,写出来,这一性格,为他日后遇到的那场灾难,埋下了必然的伏笔。

他曾先后两次在杭州任,看到人民深受湖患之苦,便下决心治理西湖。亲自动手疏浚湖水,以湖泥筑成长堤,全长二点八公里,后世称之为苏堤。苏堤风光旖旎,晴、雨、阴、雪各有情趣, 四时美景也不尽相同, 尤以春天清晨赏景最佳,绿杨拂岸,艳桃灼灼,晓日照堤,春色如画, 故有“苏堤春晓”之美名,位列西湖八景之首。

“苏公当年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如今的杭州人谈起苏东坡来,依然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那情形,仿佛在谈论的是自家的一位远方亲戚。走在今天的苏堤之上,春风醉人,美美地吟上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恍如隔世一般,恍恍惚惚一低头,苏东坡的影子就在这一片湖光之中若隐若现……

9.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自称“老夫”的那一年,只有四十一岁,时任密州太守。

那几年,北方边界战事不断,辽国、西夏频频入侵,大宋王朝内忧外患。在公元一零七五年,大将王韶率军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宋朝开国后最大的一次胜利,收复大量失地,然而胜利之后,北宋朝廷竟然又向辽国割地700余里,以求安稳。

苏轼的心被深深得刺痛了。他恨不得自己跨上战马,像弯弓射虎的孙权那样亲率一队人马,奔到战场,上阵杀敌。但是他不能,他仅仅是一个因政见不合而被朝廷遗弃在角落里的小人物而已。

密州不是杭州,没有青石小巷的婉约,没有古寺梵音的飘渺,更没有西子湖畔那一片隐隐绰绰的湖光山色。这里有的是旱灾蝗患,残雪枯木,满目萧然……

孤独。苏轼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来自于心灵深处,无法排遣。老朋友都好久没有联系了,弟弟苏辙也长年在异地任职,闰之一直默默地在照料着这个家,实在不忍心再让她听我的牢骚了。昨天晚上,忽然梦见了去世十年的王弗,两个人相对无言,醒来时泪流满面。

难道,我真的老了吗?

那一年的中秋,苏轼在月光下默默地喝酒。将人情世故,壮志未酬统统斟入酒杯一饮而尽。那一刻,他竟有了一种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感觉。他举起手中的杯子,高声向夜空喊着:你可知天上的月亮什么时候能够圆满?你可知地下的兄弟什么时候才能团圆?你可知天宫的殿宇会不会很冷?你可知有多少不如意的事情充满人间?

这天上人间的对话,一定把站在一旁的闰之吓坏了,她想必从没见过丈夫如此大醉,连忙上前去搀扶。苏轼怔怔地对妻子说:“闰之,去拿笔墨来,我要给子由写信。”月光下,苏轼饱含着深情为远方的弟弟写下这篇旷世的《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记住公元一零七六年的这个中秋吧,那一晚,月华如水,撒播着浓浓的人情……

10.

一生浮萍命,漂泊无所终。

在三年的杭州通判和两年多的密州太守生涯之后,苏轼的足迹又踏上了徐州这片土地。那一年,他四十二岁。

此时的苏轼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轻狂与气盛,他已在宦海之中沉沉浮浮了这么多年,也渐渐地有所领悟:与其和朝廷上那些当权者进行无谓的争斗,还不如在一方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做些实事。

那时的徐州,正在为黄河的水患困扰不已。苏轼上任后的三个月,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浩浩汤汤地来了。

苏轼亲自来到抗洪第一线,布衣草屦,结庐城土,几过家门而不入。在他的组织、指挥和影响下,全城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于避免了一场大水灌城的惨剧。苏轼“以身帅之,长城存亡”而战胜洪水的壮举,深得徐州人民的感激与敬重。

第二年,苏轼为了防止大水的再次威胁,一方面筑堤固岸,一方面加高城墙,并动工在城东门的要冲处建造了一座二层高楼,因为“水受制于土”,所以涂上黄土,取名黄楼,那一年的重阳佳节,苏轼大宴宾客,举行典礼,庆贺黄楼的落成,并高兴地写下《九月黄楼作》一诗留为纪念。从此,黄楼便成为徐州最富有历史意义的一处名胜。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晃晃悠悠,时光又过了一年零十一个月,苏轼接到了一纸调令,他人生地图的下一个目的地将是太湖之滨的湖州。而他还不知道,在那里,正有一场小丑跳梁的闹剧等待着他……

11.

其时,北宋朝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安石罢相已有三年,正在南京隐居。苏轼又重燃起了政治上的希望。他不停地向神宗上表,向他汇报民间的疾苦以及自己的主张。神宗皇帝每每读完,就如同他父亲当年一样拍案叫好。这引起了皇帝周围那些小人们的恐慌,他们感觉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苏轼的威胁。小人就是小人,终究是不敢与君子为伍的,他们决定,要先下手为强。

于是,丑角们披着忧君忧国的面具纷纷登场了。首先是御史舒亶,这个被余秋雨先生评为“检举揭发专业户”的小人,把苏轼的诗集以及在湖州的谢表呈给皇上,并摘出其中的语句断章取义地讲给皇上听,说苏轼如何如何对朝廷不满,又如何如何影射圣上;接着出场的是李定,当年这个人的父亲去世,他为了保住官位,竟然隐而不报,被司马光斥为“畜生”,就是这么一个人,竟也举报起苏轼来。他是从苏轼的出身、才学和社会影响方面来弹劾的,说苏轼出身低微,不学无术,滥得时名。这真是相当可笑了,只要是智商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能分析出,“出身低微”也能算是一条罪过吗?“不学无术”的罪名更是滑天下之大稽。苏轼不学无术的话,如何能考得殿试的第二名?

一个小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堆小人合起伙来,破坏力是无穷的。在舒亶、李定先后登场之后,一群小人纷纷跟进,他们大多数人都是拿出苏轼的诗、词、文章,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其中还有不少曾经巴结过苏轼,结交过苏轼,甚至本身就是苏轼的朋友。

下面说的这个人就是苏轼的朋友,余秋雨先生说提到他的名字时就好一阵心痛。他就是《梦溪笔谈》的作者——大科学家沈括。而且他所拿出来要检举的诗,竟然是苏轼和他在某一处分别时,特地写给他的留念。这种行为实在太让人难以接受了,余先生分析,以沈括当时的学问、地位和影响来看,之所以如此落井下石,唯一的理由就是嫉妒!我们也只能对他感叹一声“会科学,不会做人”了。

像这种文化革命,在中国的历史上,每隔一定的时期,便会如法炮制地上演。往往开始都是几个小人在颠覆黑白,然后在观看的人群中寻找嗅味相同的伙伴,一起掀起群众性的运动。而当权者往往从最初的怀疑发展成最后的完全认同,因为他可以不相信一两个人,却不能不相信大多数的人的说法。神宗皇帝便是如此,最初对这些小人的话,他并没有在意,但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他就变得有些犹豫不定了,于是他最后拍板:“那就把苏轼押到京来审一审吧……”

当凶神恶煞的官差到来之前,苏轼已经知道自己将被押解进京的消息,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犯了多大的罪。从样子上看,大概是死罪吧。他有些绝望了,但还是强作欢颜地劝慰哭成一团的家人。

官差用锁链凶残地拷走了这位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文学家。自发来送行的湖州百姓站在路的两旁泪流满面,默默无声。

这是公元一零七九年的七月二十八日,中国文学史上最昏暗的一天。

12.

然而苏轼黑暗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持续四十多天的拷打,逼供。最终成就了这场著名的“乌台诗案。”

贬谪黄州。

13.

黄州,是苏轼涅磐的地方。就如同引子里所写的那样,从黄州,走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苏东坡。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首诗是苏轼初到黄州时所写的,经历大风大浪洗礼的他,已然变得宠辱不惊。从生死线上走了一趟的苏轼,此时的心态,就如同这黄州的天气一般云淡风清。对于迫害他的那些人,他似乎没有什么怨恨,反而是嘲笑起自己“老来事业转荒唐”了。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很贫苦的小镇,比不得杭州,也比不上徐州,甚至连密州都要差一些。苏轼所担任的又是一个协团练副使这样的微小官职,薪俸少得可怜,却要养活一大家子人,生活实在艰难。初到黄州时,他暂住在定惠院这个寺庙里,转年冬天,他在黄州城东一块不大的废旧土坡上,亲自开荒种地,搭建草屋,并在房壁上绘上雪景,名日“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黄州的生活异常艰苦,但是在苏轼的笔下,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对于物质上的窘困已经毫不在意,从此过起了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现在与苏轼朝夕相处的,不再是朝堂上那些尔虞我诈的大员,也不再是追逐在身后的那些蝇营狗苟的政客,而是普普通通的农夫、药师、酒监和樵夫。他们每日里聚在一起,谈论的不是国家大事、经济世道,而是耕种的方法,烹调的技巧以及天南海北的逸事。

平时,也会有不少朋友来看望他,黄州太守徐大受来了,武昌太守朱寿昌来了,那个怕老婆的陈季常也来了,还有闻名后世的大画家,当时只有二十二岁的米芾,也慕名来到“雪堂”与苏轼谈诗论画。他们围做在破旧的“雪堂”里,喝酒吃肉,嬉笑怒骂,好不痛快。

在元丰六年一个夏天的夜晚,苏轼解衣欲睡,却看到一窗的月光,于是一时兴起,来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在植满松柏的院子里散步,踏着碎了一地的月光,默默无言,却又好似说尽了千言万语。后来,苏轼仅用了83个字写就了《记承天寺夜游》,记录了那一晚的情景:“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每每读到此句,便觉得唇齿留香,仿佛心中铺满了一层恬静澄澈的月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讲,君子应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做到却非常困难。我们应该感谢黄州,甚至我们应当感谢那群小人们,没有这段生活的磨砺,我们又怎么能得到一个物我两忘,超然世外的苏东坡呢。细细数数呵,苏轼在黄州时期完成的作品:《定风波(莫笑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等等等……这些作品风神潇洒,韵意深刻,照亮了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夜空!

14.

四年的黄州生活,苏轼已经习惯并爱上了这种艰苦而恬静的日子,以至于在皇帝开恩把他调到条件更舒适的汝州时,他竟有些犹豫不决,恋恋不舍。

接下来的这些年,苏轼的生活实在印证了那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俚语,我们且用一笔流水帐来计算一下吧:

公元一零八四年,在去汝州上任的路上,他路过庐山、石钟山,留下了那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题西林壁》和《石钟山记》,途经南京,特意去拜访了隐居在此的王安石,两位当年的政敌,多年之后再次重逢,无限感慨,唏嘘不已。那一年,苏东坡四十九岁。

五十岁时,苏东坡自请在常州居住,得皇帝允许。谁知没过多久,又被任命为登州太守,自常州赶到登州后才五天,又接到调令,要求其立即回京,任礼部郎中一职。

在开封的那三年,苏轼又陷入了党争之中,当年他曾强烈地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急功近利,如今,“流俗派”重新当政,新法尽废,苏轼又反对这种矫枉过正的行为,认为新法中也有不少确实可行的方法,值得肯定。他这一行为又惹恼了当权者,苏轼的日子很不好过,于是在公元一零八九年,他五十四岁的时候,自请外调杭州。

故地重游,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在杭州的两年里,他疏浚了茅山、盐桥二河,修筑了苏堤,并上疏太湖灾情,做了不少实事。

五十六岁那年,苏轼被召回京任翰林学士,同年八月,又被调往颖州出任军州事,不到一年,出任扬州军州事,紧接着被召回京先后任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

五十八岁那年,也就是公元一零九三年的八月,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闰之在京城去世了,这对苏轼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还未待从悲伤中缓过来,一个月后,又是一纸调令,命他去定州出任军州事。

苏轼近十年奔波的官宦生涯终于要告一段落了,但并不是因为他就此可以安享晚年了,而是一场更大的灾难等待着他……

15.

公元一零九四年,苏轼已经年近花甲。那一年,章惇拜为宰相。

苏轼早在凤翔做判官的时候便与章惇相识,他就是当年拼命结交苏轼的人里面的一个。两个人曾一起游山玩水,指点江山。就是这么一位“老朋友”,在拜相之后的第一件事竟然是以“讽斥先朝”的罪名,将苏轼贬至英州。在苏轼还未到达贬所之时,又下调令,贬至更为遥远的惠州。

苏轼当年没有拿到科举的第一名,但在六十岁的时候却拿了另外一个天下第一:他是本朝第一个被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官员。苏轼对这一遭遇并不感到意外,他早在当年就预测过章惇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人。只是这一千五百里的路途,从中原走到岭南,实在是未卜之旅。他决定把家属交给弟弟子由,并遣散所有姬妾,只与朝云和两个小儿子一同前往。

朝云,便是闰之当年在杭州买下的歌女。她聪慧伶俐,善解人意,在苏轼的三任夫人中,最称得上是东坡知己。从当年的人间天堂到如今的荒蛮之地,二十年来,在苏轼众多的侍儿妻妾当中,只有王朝云做到了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相依为命。

最终,朝云在苏轼六十一岁的时候死在了惠州,这位杭州姑娘一直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返还家乡,但这愿望终究不曾实现。苏轼将她葬在一片清澈秀丽的湖泊边,当地人从此不再称呼这座湖的原名,而改称“西湖”,湖旁边的那座小山亦改名为“孤山”,就是为了让这位可亲可敬的朝云姑娘,泉下有知,不至于觉得异乡孤单。苏轼亲手提写了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

不合适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每逢暮雨倍思卿啊!六十一岁的苏东坡,在政敌的迫害下不曾流过一滴眼泪,然而在红颜知己的墓前,思想往事,一声长叹,不由泪下潸然。

苏轼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精神实在太出乎世人的预料了,当年韩愈被贬潮洲时,曾凄凉地对前来送行的侄孙说:“知汝前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竟悠然自得,酣然入梦,一觉睡到大天亮。

惠州这地方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每日来拜访苏东坡的朋友络绎不绝,大家真心相待,其乐融融,甚至苏轼在此还学起了酿酒。

他的这种状态令那些迫害他的小人们大感意外,恐慌不已。他们本以为将苏轼贬至岭南远地便可断绝后患了,可怜他们永远不明白,小人也许能够驱驰君子的身躯,但决不可能驱驰他的灵魂。

他们决定变本加厉,将苏东坡贬至海南岛上的儋州……

16.

这一次真的是要远渡重洋了,贬谪地竟然到了中国的本土之外,这也足见那些当权小人们是黔驴技穷了。

然而苏东坡又做何反应呢?“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他竟然满怀轻松,毫不在乎。这无疑是给了那些当权者狠狠地一棒,他们真的对苏轼无可奈何了。

实事求是地讲,儋州的生涯对于六十四岁的苏轼来讲,是非常难挨的。夏天炎热潮湿,秋天又多狂风暴雨,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但是当地的人民对于苏轼敬仰有加,人人争先善待这位鼎鼎有名的大文豪。渐渐地,随遇而安的苏东坡又找到了新的乐趣,他开始采摘草药,研究起医学来。由于当地难得好的笔墨,于是他又开始兴致勃勃地自己动手制墨了,只是手法实在不太高明,据说差点将自己的房子付之一炬。

苏轼就这样过了三年,恐怕连他自己都不再奢望,在他六十五岁的时候还有机会重返内陆。“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他曾经写下这么一首诗,赠给岛上的老人家。可就在他准备终老异乡的时候,远方传来了好消息。

那一年是公元一一零零年,哲宗去世,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终于离开了这座天涯海角的孤岛,北上大陆。临行前留下诗篇,其中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之句,慷慨豪迈,六十五岁的苏东坡,底气依然十足!

17.

苏东坡是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回来的!他所到之处,当地百姓均夹道迎接,欢声雷动。

在返回大陆后的一年,也就是公元一一零一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病逝于常州。

苏轼死后的二十五年,一塌糊涂的北宋朝廷,轰然倒塌。

尾声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正如苏轼自己所写的这阕《西江月》一样,他的一生如梦如幻,际遇起伏。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刻画了一幅空前绝后的人生地图。他也曾位极人臣,光彩夺目,他也曾壮志难酬,流放海外,然而无论荣辱贵贱,他皆已处变不惊。一颗平常心,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之中,诗人的身影渐行渐远,然而他留给我们的故事,却在时光悠悠中,源远流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2-27 17:20632866463[台湾省网友]IP:3407945876
    苏轼的人生经历肯定会有很多启发,想去了解一下他的人生故事。
    顶2踩0
  2. 2021-01-14 12:59♬ Rainbow ♬[天津市网友]IP:603979991
    看到这个话题就想起了苏轼的诗词,真是才情横溢的大文豪啊!
    顶1踩0
  3. 2019-12-02 08:38紫檀[青海省网友]IP:1939783796
    苏轼真是文坛巨擘啊,追随他的足迹一定很有意思!
    顶27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追逐梦想的作文 高考三卷作文 有关创新的作文 妈妈真好作文 假如我什么作文 摘抄作文500字 关于兔子的作文 关于反思的作文 作文优美语段 写人的500字作文 旅游计划英语作文 成长作文200字 优秀作文三百字 开学的第一天作文 写事作文题目 传递正能量作文 写警察的作文 风俗习惯作文 关于农村的作文 叙事作文700字 我的家乡作文结尾 作文大全350字 关于雷锋作文 友谊作文500字 关于时光的作文 我想对你说的作文 写钓鱼的作文 中国结作文 身后作文 我和我的朋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