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苏轼暮年时的一篇散文 逻辑严谨 文采更是摇曳多姿

2020-11-19 21:10:01
相关推荐

说话逻辑严密,不仅可以与对方有效沟通,而且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同样道理,一篇文章如果逻辑混乱、颠三倒四,就会让读者如堕云雾、摸不着头脑。

北宋文学家苏轼不仅诗词、绘画等堪称一流,而且他的散文水平也是屈指可数。先生既吸取了纵横家的豪放气势,又借鉴了庄子纵横恣肆的行文风格。

比如他的《赤壁赋》,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有超越生命的自我观照;再如他的《留侯论》,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下面介绍苏轼暮年时的一篇散文,逻辑严谨,文采更是摇曳多姿。

《答谢民师书》(节选)

作者:苏轼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苏轼63岁时谪居琼州,又遇赦北还,这一年的初秋路过广州。谢民师担任广州推官,久仰先生才学,曾多次携带诗文登门求教,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轼离开广州后,两人继续书信往来,本文是答谢民师的第二封信。

苏轼首先表达感激心情,但词谦语恭。他谦逊地说自己天性拙直、学问低下,因获罪多年、被贬废置,故不敢再居于士大夫行列。何况与您素不相识,于是便不敢求交。作者不卑不亢,又有不与时流同污之意。

接下来作者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先高度评价对方的诗赋和杂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巧妙地把优秀的文章比作“行云流水”,说明对方的诗赋具有无法之中有法、自然而又富有生气的特点。

作者然后开始深入细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为此次的评价提供理论根据。作者认为创作过程有两个阶段:先是“求物之妙”,即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对其奥妙底蓄了然于心。然后是“了然于口与手”,即善于用语言文字表现物象事理。只有这两个阶段融会贯通,才能称得上“辞达”。

苏轼不喜欢辞语浮艳、而又枯燥艰涩的诗文,他从文学史上撷取正反方面的例子,加以证明。比如,扬雄为文之弊就在于他“好为艰深之辞”,以掩饰其浅薄的内容。作者认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就非常推崇屈原的《离骚经》、以及贾谊的辞赋。

最后苏轼又引用欧阳修的话,“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文章本身自有审美价值,不会因别人的议论而有所增损,作者以此作结,干净利落,轻松自如。

纵观苏轼的这篇散文,逻辑严谨,亲切感人。既体现了政论文的雄辩恣肆,又如行云流水,意之所到、笔亦随之,显得摇曳多姿。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却诲人不倦、教学有方。

他被贬海南时已是人生暮年,而且孤独寂寞,形单影只。但先生依然捐资办学,为当地教育的发展竭尽了全力。在归乡的途中,苏轼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好,这篇文章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篇散文,却分析透彻、令人拜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快乐伴我成长作文 以温暖为题的作文 成功的滋味作文 低碳生活英语作文 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 关于除夕的作文 家中趣事作文 有关爱国的作文 我的同学三年级作文 桃花作文300字 爱国作文500字 关于道德的作文 感恩母亲的作文 关于祖国的作文 绿色生活作文 今年高考作文 想象作文题目 初中生作文600字 感恩作文结尾 启迪作文 寓言故事作文 家乡变化作文 窗作文 我的伙伴作文 买菜作文 作文变形记 团圆作文 心事作文 作文选 新颖的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