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童心说》值得看看的一篇议论文

2020-11-20 02:10:01
相关推荐

《童心说》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一篇议论文。李贽,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童心,在《词源》中,是小孩子心思,童稚之心的意思。童心是初之心,人的本心本性,自然人性和朴素心灵,没有掺杂后天干扰的心灵的纯然状态。源自真性的一种自然流露。

《童心说》概述

先分析这篇文章的结构以及各段的主要内容。

该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第一句指出“童心”的出处,来自龙洞山农叙《西厢》最后一句“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由此可见,李贽这个命题来源于龙洞山农的一篇文章。《童心说》是对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童心”一词进行了新的表述,并不是李贽所创的一个新名词或理论。接着李贽试图对“童心”定义,指出何为“童心”。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从李贽的这段文字来看,他对童心的解释分两方面:第一,童心即真心。第二,童心是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即本心。

第二段论述童心因何而失。李贽认为: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

这段文字又指出了“童心”是未闻见道理之前的本心。李贽在文章中没有说童心是善是恶,只是指出了人从知道了美丑,并尽力去追求去执行之时,童心就开始丧失了。

“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

从上文来看,李贽并没有反对读书,只是认为读书而不能留住真心,雍塞了自己的童心,是错失了本真。第三段文字论述了人保持童心的重要性,指出了有“童心”才有“至文”,有童心才能有创新,在文学艺术上尤其如此。

因此李贽说: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

李贽指出了六经、《论语》、《孟子》等,是被后人润色过后的言词,即使是圣人所说也是针对当时的弊病而有感而发,不能把这些言论当做万世之至论。

据此,李贽“童心说”的内涵有三点:

第一,“童心”是真,没有被驯化的、没有被所谓经典教条毒害过的本真之心,并没有明确为善恶之心。

第二,“童心”无伪,是指真实自然的人性,是人的正常的、合理欲求的无掩饰的表现。

第三,“童心”就是要人言行合一,要求人的行为与言论为一体。

对“童心说”我们也应该一样。在厘清“童心说”的内涵后,我们再来研究“童心”有何特性,以便我们能更加深入的理解李贽的核心思想。

“童心”的特性

他说,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这种“本心”是最真实质朴的,未受一切污染的,因而它也是最美丽的。

童心最初就是没有善恶的一张白纸,不过“道理闻见”愈多,就会被改变,那些僵化变味的“理”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童心”,从而导致那些固有的童心渐渐丧失自我,开始说假话,写虚伪的文章,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

既然以闻见道理为本心,那么说的话就成了闻见道理的翻版,而不是出自童心的由衷之言。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跟我又有什么相干。这难道不是以假人说假话,办假事,写假文章吗?

人一旦以虚假为本,一举一动也就无不虚假了,由此去对假人说假话,正是投其所好;跟假人讲假事,肯定信以为真;给假人谈假文章,必然赞赏备至。这可真是无处不假,便无所不喜呀!满天下全是虚假,俗人哪里还分辨得出真伪。

而至人则不一样,在不读书时,童心能够存而不失,读书时也能守护童心,不使之失落。比如庄周.老子。

如果失掉童心,便是失掉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做一个真人的资格。而人一旦不以真诚为本,就永远丧失了本来应该具备的完整的人格。

“童心”的核心思想

李贽在《童心说》这篇短文中透露的信息是:第一,一个“真实自然”的人就是有“童心”的人。因此,做一个“真实自然”的人是为人的根本,也是为文的前提条件。

第二,前人的思想都不是绝对真理,前人的思想大都是针对一时一事而发,而且往往被后人断章取义或被某些另有目的的人利用了。

第三,如果完全相信前人的理论,就会失去自我,失去“童心”,成为一个心口不一的“假人”,或者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自我。

第四,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想,李贽要求我们要用运动的观点审查一切言论,而不是对某些言论顶礼膜拜。

个体应要时刻保持自我“童心”,“直下自觉、直下肯定”此“童心”之“最初一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个体生命的实践活动与德性修养,如此方不失为“真人”,方可臻于圣人境界,此即是李贽成圣人意识之具体体现,也是“童心说”对个体的真实存在和生命意义的积极肯定。

保护“童心”

《爱弥儿》开篇即言:

“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它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五四运动时,文化先驱者们就发现中国孩子照片上的眼睛是呆滞的,没有光彩。这一发现使他们把拯救孩子的声音喊得更响亮!今天的孩子眼睛里蕴藏着什么?是天真烂漫? 还是功利学习的疲惫?还是无限能动的生命力?

儿童,是人生的开始;童心,是心灵的本源。心灵的本源怎么可以遗失呢!

正如网友所言:“书呆子不是我们的错,是制度的错。”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很重要,而所学的知识多一点少一点真的不那么要紧;用分数教育替代了公民教育,那么我们的国民素质怎么提高? 考分大抵是“虚伪”的,它往往抢占了人们天然纯真的本性。考分不可能替代童心真心、替代素养素质、替代文化人文。从人的一生来衡量,家长不宜急功近利“唯分数论”,让孩子身心、品格、素质健康地成长,其实远比分数飞快成长来得重要。

“童心是教育的根,赋予教育生命和活力。重新认识被遮蔽的童心正是现代精神异化的药方,回归童心的教育也就是从教育的途径来引导人寻求精神的回归,在传递人类文明、促进现代化知识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引导人回归本真、形成真纯的人格,这意味着教育要焕发童心原初的生命激情,让儿童以及成人都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童心说”应该要求成人保护每一个孩童的“自然真心”这颗没有修饰的种子。

“童心”之真在于直心而动,不假造作:“怕作官便舍官,喜作官便作官;喜讲学便讲学,不喜讲学便不肯讲学。此一等人身心俱泰,手足轻安,既无两头照管之患,又无掩盖表扬之丑。” 只有当人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本然澄然地观照世界,才能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童心”是一种高估的乐观,理想之情怀。

“童心”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会不会是一种理想?李贽强调人应依“真心”“真情”办事。这会带来某种危险,若人人全以自己的“真心”作为行动的标准,人人均有“真心”,而各人“真心”不同,因而标准就不同,这样的话,社会的运转就失去了统一的原则,变得混乱。另外,让理学家们担心的是,李贽的“童心”会为随意追求个人欲望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如果这样,那么道德岂不是会沦丧?制度岂不是要毁灭?于是李贽在《藏书》中指出来“良知”作为初心的属性和功能,对世界万物和善恶做出基本判断。“赤子之心”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李贽用以解释“童心”的另一个概念是“赤子之心”“赤子者,人之初也; 赤心者,心之初也。” 便是指人性回归自然,不被世俗沾染的婴儿状态。“赤子之心”首倡于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所言之“赤子之心”指的是先天的道德之心。倡导性善论的孟子认为,具有伟大人格的“大人”先天的道德心不被欲望功利所扰,说话做事能遵循内心善端。他端正了自己,就能影响世界。李贽的“童心”,其实是新儒家学者先天性善论的继承和发挥。

“童心说”提出了以儿童为本位,用纯洁的童真唤醒成人内心精神世界的回归让躁动的内心静下来。可见,李贽是从“人”这一有情有欲的生命存在,从如何回归本我的哲学角度以确立成年人的“童心观”。

丰子恺的“童心说”良知来自与美的认知与回归

老子的“婴儿”“赤子”、庄子的“天真”、孟子的“赤子之心,李贽的“童心说”都是一脉相通的。到了现代“童心说”有了新的层次。

现代散文家丰子恺提出了儿童的天性也需要用美的事物熏陶。

无端拔起和抛弃“一朵鲜嫩的野花”;甚至会无缘由地捉住一只翩翩然的蜻蜓或蝴蝶,残忍地撕去翼膀。毫无疑问,这是儿童艺术美育上的一大问题。

丰子恺对“顽童”缺乏艺术美育的问题予以明确批评,我们所惋惜的,不只是雪地、野花、蜻蜓本身,而是儿童小小年纪却有了动手毁坏或残杀的人的“心”。

我们所可惜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却有“见美景而忍心无端破坏,见同类之生物而忍心无端虐杀”的“不仁之举”。

丰子恺的儿童美育紧紧围绕着“同情心”、“童心”和“艺术心”这三个范畴,通过培育“同情心”、呵护“童心”、涵养“艺术心”感染与熏陶儿童学会欣赏与爱,去除他们人性中自私残忍的杂质,用艺术去雕琢出儿童散发爱的光,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从而回归其生命的质朴与纯真。

“童心说”的私

由于“童心”肯定人的欲望活动之自我为主体,现实生活中,有人之原本生理和心理欲望实现要求,由此衍生了“人必有私”“人格平等”“个性自由”三个观念。他在《藏书》中说“夫私者人之必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证明了“人必有私”乃是“自然之理,必至之符”。则“私”是此主体所具有的天性。

表现的人性的“私”,是“善”还是“恶”呢?李贽认为是“善”。“趋利避害”乃是“人之同心”。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趋利避害”更是出于他们生命活动的本能。

李贽直面现实人性,向传统发出挑战,肯定人必有私,认为一己的物质利益之“私”能够为其他生产活动产生动力,如果没有同个人物质利益相互关联的“私”,那么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生活中就不会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他说的私就是人性真的一面,他相信和倡导这“私”是善的。

“童心说”思想启蒙的意义

人首先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人格,存在于灵动与活泼的情感生活之中。人的真实情感的自由抒发,洋溢着自由主义教育反对封建教育的桎梏,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精神。能够独立思考,自由创造,“从有纯真童心的‘童子’趋向‘有骨头’不‘东西侍赖’,有独立人格和强健的生命力,能独自承担起人生的重负依然心思纯粹的成人。

它从每一个平常人物身上自然生发出来,是那样生气勃勃,富有未经雕琢的、朴素的光泽,又那样生动可感,易于把握” 这样人的道德规范就不再是由外在的客观必然性决定,而是能自主地进行价值判断,极大地突显了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从而充分张扬了人类生命的独特尊严。

回归童心,回归生命的本真,蓦然回首,你会明白什么才是生命里最珍贵的。

举两个触动心弦的例子

电影《末代皇帝》最后一幕:溥仪临终前回到早已物是人非的故宫。历尽巨大沧桑之后的溥仪已步履蹒跚,满头白发。然而,他的童年却在沧桑之后苏醒过来。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到王宫了,走到令无数眼色羡慕的金銮殿。那一刻,他没有伤感,没有失去帝国的悲哀,没有李后主的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喟叹。他一步步走向台阶,走近王座。然而,他不是在王座上眷恋当年的荣耀,而是扑到龙椅底下,去寻找他当年藏匿的蟋蟀。盒子还在,蝈蝈还蹦跳着,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童趣。承载着最幸福的回忆。童趣还活着!它没有随着政权的消亡而退却。当众人在膜拜王宫宝座的荣耀时,他,皇帝本人,只记得儿时初心里蕴藏的天性童趣。这活生生蹦跳着的蟋蟀比镶满珍珠的王冠贵重!唯有孩提时代的天趣才价值无量。皇帝觉醒了!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心底的童心油然而生!他知道王冠是怎样的沉重和天真王国是怎样的美好。人生要终结了,一个帝国的皇帝最后的梦不在天堂,而在藏匿于王座下的蟋蟀盒子。小小的蟋蟀盒子,拆解了世俗世界的金字塔,拆解了权力与财富的全部迷梦。秦王朝的丞相李斯,原是上蔡的普通百姓,后来却登上权力的尖顶,拥有天子之下最大的荣耀。其儿子们都娶了秦国公主,女儿也都嫁给了秦国公子。当任职三川太守的长子李由回咸阳探亲时,李斯在家中大摆酒筵,文武百官前来祝贺,门庭若市,家门口的车骑数以千计。可是,在政治斗争中他因为败给赵高而落得腰斩咸阳,死得很惨。临死之前,埋藏在他记忆深处的天趣突然觉醒,他对儿子说:“我想跟你再牵着那条黄狗,同出蔡东门去追野兔,还能办到吗?”他在人生的路走到尽头,才幡然悔悟——发现生命的欢乐并不在权势的峰顶上,而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怀抱之中。伴着皇帝在宫廷里用尽心机得来的富贵荣华,不如伴着狗在原野上追逐野兔的快乐。李斯在这一瞬,突然意识到生命最后的归真,实在为时过晚。

结语:

现代社会,人们精神建设虚弱,心灵的无助导致更容易迷失自我方向,丧失了本初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追求。“童心说”中的生命意识正是一种积极的,关涉社会公正的,凸显个人存在价值的正确导向。“童心说”所传达的,自由率性地体味生活本真,人人发挥自我的价值,平等地相处这些观念提供了一种新的找寻生命意义的途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爱的絮语作文600字 写人物高尚品质的作文 朋友伴我成长作文600字 黄岩蓝美庄园春游作文 羽生结弦作文素材 编一个童话作文 温暖的旅程作文400字 大扫除200字作文 童年的生活作文300字 作文有你真好400字 春雨作文300字左右 帮助妈妈做家务的作文 梦想需要坚持作文600字 我劳动我快乐的作文 借景抒情作文600字初中 作文读后感怎么写 日记作文300字大全 电子稿作文怎么弄 难忘的比赛作文300字 介绍信英语作文模板 平凡的英雄作文600字 我喜欢的老师 英语作文 描写家乡的美景的作文 喜欢的动物作文300字 感恩母亲作文三百字 谈诚信作文600字 跨栏高手漫画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欣赏 管不住的嘴作文 旅游作文600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