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迟子建:没有故乡 就不会有我的写作

2020-11-20 04:10:01
相关推荐

作者简介

迟子建,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曾获得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等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韩等海外译本。

“没有故乡,就不会有我的写作。”出生在中国当代版图最北端——漠河北极村的著名作家迟子建如是说。

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来,迟子建的作品始终围绕着脚下的这片黑土地展开。从《北极村童话》《雾月牛栏》,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群山之巅》,再到最新推出的这部中篇小说《候鸟的勇敢》,她以对故乡的眷眷之情,执着地书写着那片广阔土地上独特的风情人物。

《候鸟的勇敢》首发于《收获》杂志,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小说以候鸟迁徙为背景,讲述了东北一座小城里的浮尘烟云。书中既写出了东北的落寞,也写出了东北的生机。这些真实可感、血肉丰满的人事、情事、心事融汇到黑土地的莽林荒野中,汇聚成一股独特的文学力量。近日,围绕这部新作,记者对迟子建进行了访谈。

故乡的梦永远不会破灭

记者:读您的作品有一种感受,那就是许多故事都与您的故乡有关。作家莫言曾说,童年生活是他不竭的创作源泉。那么,您的写作是否也深受您的故乡和童年经历的影响?

迟子建:我生长在白山黑水之地,熟悉这儿的历史和自然,而且至今也没有离开黑龙江的打算。我享受它的温暖,也体味着它的寒冷。这种童年时代就建立起来的生活,自然会影响我的文学世界。

记者:在您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除了故乡的亲人,就是那些充满灵性的动物,比如《北极村童话》里那条叫“傻子”的狗,《雾月牛栏》中怕自己的蹄子把阳光踩碎了而缩着身子走路的牛,《逝川》中会流泪的鱼,还有《候鸟的勇敢》中那些充满灵性的鸟儿。这些都和您的童年生活有关吧?

迟子建:的确,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亲人之外,还有许多可爱的植物和动物。从他们身上,我领略到的是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长大后,不可避免地遇见了一些恶意的事和狰狞的面孔,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温柔而有情感的动物,愈发觉得它们可亲可敬。

记者:在您的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里,故乡占据一个什么位置呢?

迟子建:故乡对于我来说,就如同身上的血液,虽然你并不是无时无刻都能强烈地感知到它的存在,但是它一直流淌在血管里。我的故乡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漫长冬天的积雪,到了冰消雪融时,都成了春日草木萌发的温床。我生命和文学的根芽,都是在故乡的冰雪里萌发的。其实,作家拥有故乡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有了故乡就相当于有了一个梦,故乡的梦永远不会破灭。

现实人物如何走进文学画廊

记者:我们在读这部作品时,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书中的一些情节似乎还是逗号,没有完结,如云果的身世、老葛与周铁牙的纠葛等。这部小说是您中篇小说中篇幅最长的,您为何没有把它构架成一部长篇?您在确定体裁时,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迟子建:如果读者阅读一部小说,感觉到意犹未尽,那么是对作者的褒奖。关于这部小说的长度,我在后记中曾提到过,在动笔之前,感觉用中篇足够演绎它。但写完发现它再往前发展,就是长篇了。而我觉得目前的长度对这篇小说来说,已经把我要表达的展示出来了。它比较结实,所以并不觉得没写成长篇而有遗憾。我将稿子给了首发的《收获》主编程永新后,问他这个长度有问题吗?程永新说,譬如辛格《卢布林的魔术师》和纳博科夫《黑暗中的笑声》,基本也是这样的长度,所以说长度不是问题。他比较认可这部作品,所以《收获》是全文刊发的这部中篇。

记者:您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人物,他们虽然可能智力上有某些缺陷,但却常常拥有纯净的心灵和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比如《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安草儿、《第三地晚餐》中的大哥陈墨、《采浆果的人》中的大鲁二鲁兄妹,还有《候鸟的勇敢》中的主人公张黑脸……您写作时,是以什么视角、带着怎样的情感进入他们的世界?

迟子建:我生长的这片黑土地,让我接触到了一些奇异之人。像你们提到的《采浆果的人》中那对兄妹,就是我童年见识过的人物。他们遵循古老的遗训,春种秋收,所以当一个村庄的人在深秋时节为了采浆果挣得一点现钱,而全然不顾庄稼的收获时,只有大鲁二鲁兄妹俩按部就班地秋收,为冬天储存蔬菜。结果一场大雪突然降临,只有他们收完庄稼,而那些追逐现实利益的聪明人,一年的收成都被大雪掩埋了。还有像《群山之巅》中的安雪儿,那个精灵一样的小人儿,也是我童年时曾见过的,感觉她像天外来客一样。所以他们走进我的小说,不是虚构在支撑,而是现实版的人物走进文学画廊,极其自然。

记者:小说结尾,两只在大自然中生死相依的东方白鹳,没能逃脱命运的暴风雪,而埋葬它们的两个人——张黑脸与德秀,也如鸟儿一般,刚刚获得幸福,却深陷暴风雪,找不到来时的路。这样的结局,让人感到悲怆,却似乎又是他们最好的结局,让人回味不已。这样的结局是您动笔前就预设的,还是写作中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水到渠成?

迟子建:小说动笔之前,人物的大致脉络和故事的节奏,我作为创作者来说,都是掌握的。心中没谱的写作,进入文本会不知西东。但一旦进入写作状态中,与人物和情景融为一体后,故事的人物命运走向,就会随着情节发展而波澜起伏。所以这个结局是水到渠成的,或者说是命定的。

大自然里流淌着人类的脐血

记者:在写作《伪满洲国》时,您准备资料用了将近十年,写作花了两年;《额尔古纳河右岸》涉及鄂温克族百年历史,创作之前您进行了多年实地体验和采访;写《白雪乌鸦》时,又阅读研究了大量与肺鼠疫有关的材料。这次在《候鸟的勇敢》中,您对多种候鸟进行了细致描写,让人感觉除了专业外,您还对鸟类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些鸟类知识,是写作前专门做的功课,还是您日常生活的积累?

迟子建:我喜欢在写作前多做点案头工作,你们提到的几部长篇,是我做案头工作比较多的。《候鸟的勇敢》对我来说相对容易些,我在大森林长大,对大自然不陌生。但是在小说中,我还是尽量用了鸟类的学名。小说中写到了多种候鸟,而最值得我个人纪念的,当属其中的候鸟主人公东方白鹳。我爱人去世的前一年夏天,有天傍晚,也是夕阳时分,我们去河岸散步,走着走着,忽然河岸的茂草丛中,飞出一只我从未见过的大鸟。我一直忘不了这只鸟,查阅相关资料,知道它是东方白鹳,所以很自然地在《候鸟的勇敢》中,将它拉入画框。

记者:阿来老师曾谈到,很多作家只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少注意到自然界与人的关系。而您的这部小说从自然界出发,用候鸟的生命形态与小说中的人物形成了某种观照和对比。在您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对自然界动植物的偏爱,它们在您笔下充满了灵性,这是否与您的生活环境和经历有关?

迟子建: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的今天,大自然里流淌着人类的脐血。关注自然,当然也就关注了自然当中的人。动物和植物的某种灵性,在大自然中确实存在,所以人类应该有所敬畏。我写这部小说的时候在我的一套新居,正好面对着哈尔滨的一处湿地公园,能看到各色的鸟儿。我白天在作品当中跟候鸟打交道,黄昏散步的时候看到的又是喜鹊、麻雀等鸟儿,仿佛我的整个生活是在这本书的情境当中。所以当时我的写作是一种很自由、很过瘾的状态,这是上天的赐予和厚爱。(记者肖煜、张晓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植物的作文 我长大了作文500字 作文题材 我长大了作文600字 收获作文 我学会了作文 小标题作文 温暖 作文 爱的作文 介绍春节的英语作文 我的假期英语作文 春游作文 想象作文 初二作文 高考作文题目 写事的作文600字 形形色的人500字的作文 童年往事作文 托物言志的作文 宽容作文 写人写事的作文 关于理想的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 文化自信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书信作文 我的心愿作文400字 我的同学作文300字 春节作文200字 作文我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