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边城》: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浅析沈从文的创作心理

2020-11-20 15:35:01
相关推荐

文|白梨影

前言

汪曾祺说:“沈先生为什么要写《边城》,为什么会写得这样美,因为他爱世界爱人类。”

《边城》里的人和景,每一样都像是我们心头最俏丽的一块,时时拿来,时时赏心悦目。

这部小说初次看的时候,只觉得那块地方简直如世外桃源一般,但关于爱情,人情都是似懂非懂,而后随时间老去。

再看这部小说,第二遍,第三遍时,深深被打动。景色还是那样的美,但开始思考为何作者笔下的景色可以如此动人;各色人物都充满深情,也思考为何这里的人的眼里全是爱。

想了很久,却还是逃不过一个常识:文如其人。

是沈先生的美丽心灵创造了这片即便已经过去很久,人们还是不愿忘却的曾经的家园。

所以,我想根据审美心理学的一些知识,来浅谈一下先生造“边城”时的心理感受。

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指在审美活动中所涉及到的心理活动要素以及它们的活动方式。关于美感中的心理活动的要素如感觉、情感、想象等的特点,以及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协调所形成的心理活动形式,如直觉、移情、完型心理等在美感中的功能及特点。

从审美的角度分析这片世外桃源,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新的启发。

一、挥之不去的“直觉”

沈先生从小在湘西的大山里长大,哪怕后来去到大城市,他的眼里心里,也还是充满了湘西山水的模样,他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

所以我们会看到不光是《边城》,还有很多小说比如《三三》、《长河》等,里面的故事也都是发生在湘西的乡村里。

沈先生习惯了从这片土地出发去认识之后的世界。

这让我想到审美心理学上“直觉说”。

“直觉”说是克罗齐提出来的。他认为,直觉是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的最低阶段。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赋予心灵活动中尚无形式的,诸如快感,痛感,欲望,情绪之类的情感以形式。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于所见事物的第一认识,便是直觉,而在这第一认识里会包含愉悦,悲伤,满足等各种情感。之后直觉还会帮助我们在头脑中把这些情感组成一个意象,从而在脑中出现一个画面。

就好像异地了两个月的恋人见面时,内心的兴奋之情不会只是一堆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一定会是一个包含有二人的画面,或相拥,或牵手。

当沈先生内心有着对乡土生活的怀念和对当下生活的反思时,大概首先便是通过直觉,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画面。

这幅画面里可能是翠翠在山里采药,和爷爷一起渡船,也可能是镇上的端午节盛会,人头攒动。

这些是他从小看过、听过,经历过的事物,因为熟悉所以在进行创作时拈手就来。

阿德勒在《理解人性》说:“一个惊人的事实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儿童和成年人的思维并没有变化。”

沈先生同所有人一样,一生都带着儿时的画面去认识之后岁月里的世界。

小说在开头这样描绘:“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20岁时离开家乡,如今的记忆里小溪与山的距离,还是会去揣摩,仿佛心里有一面地图一样。

景是心里的旧景,人却也是心里的旧人。

关于翠翠的原型,沈先生自己说有三个:“绒线铺”的女孩、青岛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以及“身边新妇(夫人张兆和)”。

我总觉得这里边最关键的是那个最早的“线绒铺女孩”——沈先生青年行伍时喜欢的一个女孩子。初心难舍,初爱更难忘!

即便是新婚夫人张兆和大概也不抵这最初的人儿。

在课堂上沈先生对张兆和小姐一见钟情,张家三小姐皮肤黝黑,聪明灵动又富有朝气。

她和翠翠很是相像,但总让我觉得,不是翠翠像她,而是她像沈先生心里最早的“翠翠”那般的姑娘。因为湘西的姑娘们在自然地陶冶下,多是有着黑黑的皮肤,藏在骨子里的朝气。

后来二人的婚姻并不是那么幸福,也让我越发觉得,当时的一见钟情钟的大概真的是貌。

在作者心里,无时无刻都有着儿时的山和儿时的水,以及早年心爱的女孩。

他认识世界进行文学创作的方式,便也是习惯了凭借直觉将现在的想法,用儿时的画面呈现出来。

于此,我们看到了那已成为过去的,而又细腻、生动、又活泼的山与水的风光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场景。

二、将“情”移之人与物

沈先生曾说,他对于《边城》“我想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将这些好词毫不吝啬地给予自己的作品,可见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深情。

边城里的人,充满着人性美的光彩。爷爷与翠翠、大老与二老、船长与爷爷、爷爷与船壳、杨马兵与翠翠,全看不到人性中的自私自利。

总是我的心里装着你,你也从没有亏待过我。

作者实在爱这里的人,在他的眼里,他们就是人性美的终极体现。

景色也是悦人的。春天可去桃花处寻酒喝;夏天晾晒的紫花布衣裤成了人家的旗帜;冬秋时节,“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贴切。”

作为读者,我们始终跳不出沈先生对人物的欢喜之情,也走不出对景色的热爱之情。这可谓就是美学家口中的:移情。

移情:主体把自身的感情投射到课题上面,使客体具有了主体内心感觉到的情感。

通俗点说就是人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没有感情的物的身上,从而使得它们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一样。

我国很多古诗中都用了这样的创作手法,比如杜甫的那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当然不会落泪,鸟也不会因为分别而心惊,这些情感全是诗人自己的,但是却通过无感情的动物进行表现,也颇为动人。

回想我们在看完《边城》时,那为人痛,为山惊的心情。其实我们痛的,惊的,是沈先生自己的感情,不然,山水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没少出现,美丽善良的女子也总是被描绘,可我们却被边城打动得最深刻最透彻。

他将自己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追求,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妥协全都给了“边城”。

这里充满了作者自己的强烈情感,“边城”只是替他把这些表现了出来。

无论是大佬和二老,沈先生都是喜欢的,但是喜欢总要分个“最”字,他把这个“最”字给了二老。

二老傩送和大佬一样得正直专情,但却比大佬更加细腻,这点与文人沈先生的性格很是呼应,文人的内心多半是很细腻的。

面对在人性上都是很善良,自己又都喜欢的人,沈先生犯了难,如果他私心让二老和翠翠顺利在一起,那么就伤害了善良的大老,但是若不让他们在一起,自己眼看着两个互相爱慕的人分离,也是心痛。

既不愿伤害大老,又对相恋鸳鸯充满怜惜,还要面对社会环境的不可抗因素(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嫁给傩送)。这时,沈先生将矛盾的心绪交给了大自然去处理,于是大老离世和翠翠失去了爷爷和家园,有伤害也有成全。

有些读者人说这是“天有不测风云”,我却觉得不是,这风云不是不测的,它是掌握在作者手中,带着作者感情的。看似客观的“风云”,实则也是人主观情感的挥发。

也便是欧阳修的那般: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乱花上全是我的悲伤,在沈先生这里,山河间裹挟着我的踌躇。

这样的结局,使得小说,不仅体现了作者移情于人,对每个人物都抱有极大地热忱;也体现了他移情于物,让山川风月表达他的矛盾和无奈。

为何是这样的结局——用一个迷来结束故事。逃避现实,而不是两个相爱之人的争取,其实我们从沈先生的性格中可以看出一二。

他一直都是一个天真烂漫,却又有些“胆怯软弱”的文人。

他作为老师,第一次站上讲台时,面对台下慕名而来的许多学生,他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过了好一会,才平静下来开始讲课,但是不到10分钟就把课讲完了。之后,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今天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

在沈先生83岁的时候,一次记者访问他,提起当年文革的时候被派去打扫女厕所的事,这位老人却像小孩子一样抱着记者痛苦了起来。

他就是这样一位像孩童一样,不善于隐藏内心的软弱,也正视胆怯的人。

这里的“软弱胆怯”并不是贬义词,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我们才在《边城》里看到了作者对所有人物的爱,以至于不忍心伤害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最后移情于自然来帮他做决定。

其实另一方面来说,他也是勇敢的。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放在心尖上的家园被摧毁。即使这样的摧毁是为了不让他们互相伤害,从而保留人性中的美好,那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可以想象沈先生在创作《边城》时,一定是饱含着自己深深的情感,不然也不会,万物皆著他之颜色。

三、和谐一致的“完型心理”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只小兽物。”

这个翠翠不是随便哪个有山有水的地方都可以长成的,翠翠只是“边城”的翠翠,她和此地融为一体。

这让我想到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型心理。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音译,其含义是整体、形式和结构等等。格式塔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的元素主义,认为心理元素的分析并不能使我们了解整体的心理现象,所以它主张以整体的观点来描述意识行为。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一下。这样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古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我们看到这句诗时,脑海里浮现的一定不是单单一枝出墙的红色杏花。

而是会脑补出来下面的画面:在院子的墙角处有一棵枝叶繁茂的杏花树,它花开得正旺以至于越过低矮的院墙伸向外面。

我们的大脑会力图使画面呈现完整。

这其实就归因于完型心理,会有意识地补全不完整的信息,从而使自己接收到一个完整的画面或者事物。

在《边城》里,如果只有如水般纯净的翠翠和善良的爷爷,必然无法构成一个让人心醉的故事。

他们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以及这片山水,要融为一体,然后共同发力。

爷爷和翠翠依水而生,靠渡船过活,彼此相爱相守;大老和二老都爱慕翠翠,却是相互尊重,公平竞争;船总顺顺“大方洒脱”,喜欢慷慨救人;杨马兵对翠翠无私照顾……

这一切关系和人物,像是一个完整的圆,拉出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展露心中的善与爱。

然而纯净又充满温度的人情,离开了天朗,风轻,水清的边城茶峒,其实也是舞不起跳不转的。

物物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给养,没了洗涤浮躁心怀的水,哪里来清澈的灵魂。

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说,:只有一点是必须的,就是整部作品必须走在一条路上;艺术家必须竭尽全力向一个方向前进。

显然沈先生做到了。所有的人在他那里都围绕着一个“情”字。

翠翠欢喜的二老是一个歌唱高手,他的歌声使“翠翠在睡梦里把灵魂轻轻浮起。”然而现实也总在阻拦他们,为了不去伤害他人,于是他们的结局成了迷。

在我们为这样的爱情故事唏嘘不已的时候,沈先生告诉我们,爷爷的女儿,翠翠的妈妈和一名军人也是在歌声中相爱。

而后一个不忍违悖军人的职责,一个不忍离开心爱的父亲,却仍想坚守于爱,于是便选择了殉情的方式在阴间聚首。

翠翠和二老的爱情是“边城”故事的主线,而这个主线却也有其渊源——翠翠的爸爸妈妈。

相遇不是偶然,分别也是必然。

完型心理对沈先生的创作,何尝不是一个强大的磁场。将所有有关的,一致的统统吸纳过来。再排列、组合、连接,最后汇成一条的河。

“边城”这一整块,才是点亮读者心灵使其焕发生机的完美一瞥。

结尾

《边城》的伟大呈现离不开沈先生的那颗精巧、细腻又敏感的心。他敏锐地审美于生活又将生活的美精巧地创作出来。

关于沈先生具有深切审美之心的故事有很多,每一折都会使我深深地被他的可爱和浓情所折服。

文革期间,沈先生被打发到偏僻的乡村医务所,在那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守菜园子,做猪倌。

盛夏时节,他给自己的表侄,如今很有名气的画家黄永玉写了封信,他在信中说:风雨中水淹了屋,我在屋中打个伞,很好玩啊!……这里四周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是来看荷花,脚下虽多泥泞,眼前却荷花正好。

八十岁那年,他同妻子一同回了一趟他的老家湖南凤凰县,在那他听了家乡的傩戏,这是一种古调气息很浓郁的弋阳腔,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沈先生听后,动情地说:这是楚声,楚声。然后在泪流满面中听完了这出戏。

和他对比,实在感叹,自己真是一枚俗物。

故而也庆幸世上有这样的人,透过他的眼睛,顺着他的笔,看到了一些个被浮躁心灵所忽视的清澈精灵。

审美之心人人都有,而能将生活进行如此彻底地审美,再把各种念头整合出一部精巧的小说,却不是人人都有,而沈先生有。

就像他在《月下小景》里借女主人公之口说出来的话“水是各处可照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他笔下的活灵活现。

先生对生活不薄,而生活却对先生有几分的残酷。1949年后,“只会”沉浸在生活和人性的“美”与“善”中的性格温和的沈先生,无法适应当时为政治而写作的创作氛围,选择弃笔。

但是,就像丹纳认为的那样:天才像一粒种子,只要你给他土壤,再有一些雨露来浇灌,它就可以产出艺术品。

沈先生后来被派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在这里,他潜心做一名合格的博物馆员,也在这里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本书,填补了我国在服饰史上的空白。

不知是巧合还是沈先生有意为之,服饰这一“美物”和先生一直以来的爱美之心——崇尚人性美、自然美,遥相呼应,也实在是将美进行到底。

我们真是应该感谢这位先生,无论是作品还是做人,他都用一颗审美的心,使它们浸润着花的清香。

就像妻子张兆和评价他的那样: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善,不光可以理解为道德上好与恶的激烈碰撞,也可以理解为——充满爱与美地对待生命与生活。

--END--文|白梨影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大学规划英语作文 纽扣作文 摘葡萄的作文 暑假作文题目大全29个 小蚂蚁作文300字 918勿忘国耻作文 关于名字的作文800字 关于网络的作文 见证成长作文 我的家乡福鼎作文 作文教学ppt 集体的力量作文600字 默默奉献的人作文 作文写作网课 美丽的校园五年级作文 英语作文介绍自己带翻译 家乡的黄昏作文 2021高考0分作文 生活的强者作文 关于告别的作文800字 风景作文800字 学习作文600字 关于去扫墓的作文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关于环境问题的英语作文 追梦的作文 六一联欢会作文450字 新闻的作文600字 关于秋的作文450字 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