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用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2020-11-20 19:35:01
相关推荐

实习生 孔晓睿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记者 董碧水

8月21日上午10时58分,由南京南开往南宁东的G1503次高铁缓缓驶入金华站,齐昕提着20公斤的行李踏上了列车,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

齐昕是浙江师范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这些行李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和衣物,剩下的都是为学生们准备的礼物。”齐昕说。

之前几天,浙江师范大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刚刚完成一年的支教回到金华。这场爱心接力,浙江师范大学已经做了20年。20年来,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浙师大研支团,成为点燃龙州教育的火种。

自1999年团中央、教育部发起组织优秀青年志愿者到中西部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扶贫支教工作。浙江师范大学有200余名志愿者响应号召,奔赴广西龙州县参与扶贫支教。

在龙州县第一中学工作了10余年的办公室主任农汉兴是这段时光的“见证者”。20年来的每一位支教队员,他都印象深刻。

在他的记忆里,龙高在2000年初才刚配备电脑,学校里大部分老师连基本的开关机都不会,在那个狭窄破旧的阅览室里,浙师大研支团成员手把手教当地教师使用电脑。“那是我们生平第一次接触电脑。”农汉兴说。

不仅是教学设备的落后,地处边陲的龙州县,教师队伍十分匮乏,单龙州高中就有二三十个教师岗位空缺。支教团的到来为窘迫的龙州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年轻的师资力量、崭新的教学理念推动了边陲小镇教育的发展。

龙高学生卢雯雯去年如愿考进了浙师大,她说:“支教老师们和普通的老师不一样,他们会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和我们聊天谈心,是良师也是益友。”

第十七届研支团成员项雨峥正是这样一位“兄弟般”的支教老师,和学生更是无话不谈。但欢谈间,也会有刺痛人心和的颠覆认知的时刻。

“你们的愿望是什么,想上哪读大学?”

“老师,你想多啦,才不上大学呢,还不如早点去打工!”

“我的愿望就是去广东打工!”

“是啊,老师,你还不知道吧,这两年去广东打工的真的特别赚钱!”

项雨峥当然不会想到“去广东打工”会是班上多数学生的“梦想”,这与他心中设想的科学家、公务员、教师等答案都背道而驰。

诚然,改革开放以来,北上广成为无数年轻人追梦的理想城市,项雨峥说,没想到,一些自认为没有学习天赋的学生都希望早日结束学业,加入“打工大潮”,“在他们眼中,打工是创造财富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项雨峥开始意识到,龙州的真正贫穷是知识的贫瘠,是观念的落后。此后,他总会在教室里多坐一会儿,和班上的同学讲述一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久而久之,开始有学生来询问大学的学习生活,也有学生加倍努力学习,去广东打工的愿望也慢慢变成了去大城市读书。”

事实上,这也是浙师大研支团每一位成员在做的。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

第十九届研支团成员雷佳凝来到龙高后,每天坚持早上五点半起,只为做一件事——带学生练声、练形体,为参加艺考做准备。“很多学生资质很不错,而艺考培训费用实在太高,我们就为他们开设一些基础培训课程。”雷佳凝说。

在龙高,对于一些文化课成绩薄弱的学生,艺考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在研支团成员的努力下,龙高艺考建起了包括声乐、表演、绘画等的培训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艺考训练,不少学生找到了个人兴趣所在,一些原本胆怯、小心翼翼的学生褪下自卑的外表,“当聚光灯打在他们身上,这些孩子也能熠熠生辉。”雷佳凝说。

研支团成员的周末,依旧充满干劲与活力。早上天还蒙蒙亮,吃上一碗广西特色鸡肉粉后,几位男生会转几趟公交去边境市场进水果,“价格低、质量好、易保存和运输”是他们挑选水果的标准。挑选好,还要联系老板把水果送到学校,进行包装和快递运输。

为了和当地贫困学生建立长期且具有实效的结对关怀模式,十七届研支团创办了“越南特产公益微店”,售卖特色水果与零食。一年下来有3万余元的营业额,研支团把60%利润捐助给了龙州县贫困学生,40%用作下乡经费,帮助多名急需帮助的贫困学生。

如今,公益微店犹如研支团宝贝被代代相传,到了十九届研支团手里,小小的微店已被经营得有声有色,除了业务不断被开拓,还有相应的研支团成员负责销售运营、进货以及快递。

“除了微店,研支团成员做的事儿还有很多,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短暂的一年时光里发光发热。”浙师大团委书记王淑聘对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记者记者说。

2016年9月,在靠近中越边境的双棒希望小学,通过远程教学系统,当地孩子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堂英语课。远在金华的浙师大留学生外教通过视频与孩子们展开互动,让同学们体验到了原汁原味的英语口语。孩子们看着视频中的外教,个个兴奋不已。

在他们的努力下,又成功搭建了广西首个在线希望小学实践基地。借助“互联网+”远程教学系统,让远在1200公里外的浙师大老师给龙州的孩子们授课,将学习内容以图文、视频、音乐的形式呈现,与学生视频交流,答疑解惑。

“每次登上回来的大巴,都会有孩子跟着车子跑出好远好远。”大学期间,胡馨文有过3次短期的支教,但她内心却充满了愧疚。她说,短期支教只有半个月,几堂兴趣课、虽然开心但并不会带来多大的改变,“支教一结束,孩子们面对的依然是昏暗的教室和留守的孤独。”

在20届研支团招募时,胡馨文又毅然交上了报名表。她说,尽管一年的时间依旧太短,一个人的力量依旧微薄,但一群人将无数个一年的薪火相传,将会是巨大的能量。

今年8月,第21届研支团成员们顺利从20届研支团手里接过这场“支教马拉松”的“接力棒”。今年,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以“打造特色课堂,推进教学改革”为宗旨,以龙州一中试点教学班为培养对象,打造第一届“浙师班”。

“‘浙师班’主课老师全部由研支团成员担任,并将示范型、特色型、创新型课堂带入班级,为龙州的孩子开发更多的潜能。”第21届研支团成员齐昕说,希望孩子们高中毕业后的一纸文凭不再意味着学业生涯的结束,而是走向高等教育的“入场券”。

20年,浙师大研支团成员的脚步遍布了这座边陲小城的角角落落。在八角乡中心小学建立边境爱心图书馆、去热作小学送学下乡、为贫困学子捐赠学费......在龙州的每一个乡镇,几乎都留下同学们家访的足迹,团队中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包括“带上妈妈去支教”的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屠佳、团十五大代表张妮佳、“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个人”姜哲挺等,一代又一代的志愿者用行动喊出他们誓言——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不忘志愿初心,胸怀鸿鹄之志,脚踏南疆热土,站稳三尺讲台。”这是浙师大校长郑孟状对研支团的寄语,在这份勉励之下,一代又一代浙大青年学子在支教中贡献青春,收获成长。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旅游作文 小学作文 写事作文500字 我的一天作文600字 初一作文 关于劳动的作文 童年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600字 感恩作文600字 端午节作文 四年级下册作文 我的奇思妙想作文400字四年级 我的初中生活作文600字 我的妈妈 作文 责任作文 写人作文400字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写过年的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400字 以爱为主题的作文 好书推荐作文 250字作文 写作文 关于亲情的作文600字 七年级作文 快乐的春节400字作文 关于春节作文 描写人物的作文 开学第一天作文 写信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