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一通操作猛如虎 阅读不足250 自媒体写作者的这种窘境该如何破

2020-11-21 01:35:02
相关推荐

曾在网上无意中“碰到”过这么一句话:

一通操作猛如虎,阅读不足二百五。

说得我好尴尬,这,这,这不就是在说我吗?

从自命为自媒体写手的那天开始,这种窘境我就经常遭遇。

认认真真地写文章,改了又改,心怀忐忑的期待,把已感动自己的文字发到自媒体平台上;一天过去,两天过去,别说感动别人了,连阅读量都寥寥无几。

那感觉,如同看着自己的孩子被众人冷落。

不过,我也并未因此而放弃写作,一方面是因为我对写作这件事本身热爱,另一方面,也因为我知道并非只有我一个人在经历这种窘境。

这种窘境,不仅当下的很多自媒体人正在经历,而且历史上叔本华这样的“大牛”也经历过。

叔本华的第一本哲学专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后无人问津,而他在柏林大学作为编外教授的授课也备受学生冷落,这种窘境让他几乎发狂,他不止一次地抱怨过:世人太蠢,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哎,看得我都好替他着急,真想穿越过去,把这本《戳中痛点,成为文案高手》的书塞给他^-^。

这本书的作者叫中野巧,日本人。

我在网上查不到作者太多的信息,基于这为数不多的信息,我判断,他应该不是专职作家,至少不是那种高产的专职作家,他更像是个“营销大师”。

当然,作者的这种身份并不影响这本书的可读性和可信性,甚至,还让这本书更有“特色”。

这本书的直接目的是教人们写商业文案,差不多也就是那种试图说服读者买东西的文章。

我们都知道,让人拿钱出来是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得有点“套路”。《戳中痛点,成为文案高手》就在教人“套路”,这个“套路”被中野巧命名为“共情写作”。

共情写作,简单说来,就是瞄准读者的“痛点”写,让读者愿意看、乐意看,然后心甘情愿地按文案的“明示”或“暗示”去做,例如,购买某样商品。

我对于写商业文案并无多大兴趣,好吧,再坦率地说,主要也是因为没人愿意为我支付“润笔费”或“广告费”^-^。

不过,作为一个经常被“阅读量不足二百五”困扰的自媒体写作者,我觉得这本书很有用。我甚至还觉得,其实这本书里的“套路”对于叔本华这样的“大牛”也会有用。

接下来,我就从一个经常被“阅读量不足二百五”困扰的自媒体写作者的视角,聊聊这本书。

《戳中痛点,成为文案高手》说产品名字以及商业文案的标题非常重要,它们“关乎产品能否畅销、口碑的好坏、能否长期吸引人们”,营业额的80%取决于它们。

对自媒体写作者而言,为文章取个“好标题”也非常非常重要。

认真写文,“阅读量不足250”,最最可能的原因就是标题没取好。

标题是文章中人们最先看到的部分,若这部分无法引起人们的“阅读欲”,人们根本不愿意打开,其它一切都是徒劳!

如何判断一个标题或名字好不好呢?

《戳中痛点,成为文案高手》一书给出了几个要点,如是否易懂、是否朗朗上口、是否体现了某种概念、是否能让人产生共情等。

在我看来,就提高文章阅读量这一目的而言,最关键的是要看标题能否让人产生共情,“阅读欲”就源于人们的共情。

怎样让标题引发人们的共情呢?

首要的,当然是要锁定我们的目标读者,或者说,要先搞清楚我们的目标读者是谁。

这样的主张或道理,在几乎所有的写作类书籍里都有介绍,作为自媒体写作者应该也都知道,问题是不好实施。

就我个人而言,我就常常搞不清楚写文的目标读者是谁,有时好像觉得谁都过来读读才好^-^。

《戳中痛点,成为文案高手》一书给出了一个容易实施的方案,把一个,而不是一类,具体、真实的人作为目标读者!

就针对这个具体的、真实的人,尽量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找他痛点,拟定一个引发他“共情”的标题。因为对象具体,实施起来就容易多了。

按《戳中痛点,成为文案高手》的观点,越是想引发人们普遍的共情,越难有好的效果;相反,当我们把目标范围缩小后,个体的共情往往能“波及”他人。

《戳中痛点,成为文案高手》一书还引用了美国营销写手约瑟夫·舒格曼的一段“金玉良言”:

文章第一行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读第二行;第二行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读第三行;第二行的目的,是……

套用这句“金玉良言”,我们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文章标题的目标就是吸引人们点开。

而后,读者愿不愿意把文章看完就要看内容了,也就是文章中的每句话了。

就当前各大自媒体平台的推荐机制而言,阅读完成率高的文章才有更多的机会被推荐、被人“看见”和阅读。

在自媒体平台上写文章,如果标题没问题,阅读量却依然不高,问题就极有可能是出在文章内容本身了。

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阅读量,就必须优化文章内容了。

按我的理解,《戳中痛点,成为文案高手》也给出了优化文章内容的两个“套路”,一个是找素材的“套路”,一个是把素材连接起来的“套路”。

先说找素材的“套路”。

《戳中痛点,成为文案高手》一书给出了一个“共情表”,作者中野巧说使用这个“共情表”,不懂写作的人也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案。说得有点夸张,不过,这个“共情表”也确实有些用。

《戳中痛点,成为文案高手》给出的共情表,为了让意思更明确,本文作者修改了部分文字。

“共情表”有个六宫格,指明了搜集素材的6个方面。这里面,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有对读者可能状态的描述,也有写作者应有的回应。

在我看来,找素材的“套路”就在这个六宫格里,而“套路”的关键在于那3个“消极”的方面,即读者消极的情感、产生消极情感的背景以及写作者应该向读者说的“消极的台词”。

不过,遗憾的是,这3个关键方面恰恰更容易被写作者们忽视。

写作者们写文章,往往都是在试图传递一些“思想”给读者,为了让读者接受,写作者们往往不会忘记自卖自夸,也就是说,不会忘记搜集“积极”的素材。

很多写作者常常都没想过读者会有抵触“正确思想”的消极想法,即便想到了,也常常觉得只要“积极”素材足够多、论证足够严密,就足以说服读者接受自己试图传递的“正确思想”。

我们伟大的叔本华同志在写《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哲学专著时可能就是这么想的,他觉得他发现了世界运行的真理,他也觉得他的论证足够严谨有力,他还觉得他的作品一旦发布,他本人就将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

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当读者产生了“你谁呀?”“我凭啥相信你呀?”“又见到一个信口开河的家伙!”这类“消极”想法时,他们往往不会坚持看下去,“积极”素材再多、再严谨也难以发挥作用。

大哲学家叔本华在这样的规律面前也无可奈何,他在那个时代也属于无名小卒,没人愿意看他所谓的“真理”。

中野巧强调搜集“消极”的素材,也就是要让读者在文章中看到自己,看到作者对自己的认可,从而让读者感到写作者是“站在自己一边的”,进而让读者愿意坚持看下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消极”素材比“积极”素材更能引发读者的共情。

再说把素材连接成文章的“套路”。

把素材连接成文章的方法,或者说是文章结构的组织方法,在任何一本写作指导类书籍里都会有介绍。

《戳中痛点,成为文案高手》这本书当然也不例外,书里有多处谈及这个问题,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模板。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条极为简单的曲线,我觉得这条曲线就是把素材连接成文章的“套路”。

写作者期望读者阅读时的“心理动线”

我们前面介绍了按“共情表”的六宫格搜集素材的方法,若我们仔细审视这些素材,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素材里,有的更“情感”一些,有的更“逻辑”一些。

例如,描述“读者消极的情感”的素材显然更“情感”一些,而分析“读者消极的背景”的素材就更“逻辑”一些。

需要说明的是,六宫格的每个格子里“装”的是一个方面的素材,而并非一个素材,所以,有些格子里的可能既有“情感”素材也有“逻辑”素材。

中野巧建议我们按照“情感-逻辑-情感-逻辑-……”的次序,交替使用两类素材。按心理学的观点,“情感”能使人的心“动”起来,而“逻辑”能使人的心“静”下来。

中野巧把素材连接成文章的“套路”就是要让读者产生一种动、静交替的“心理动线”,保持阅读的兴趣与动力。

与其它写作指导类书籍相比,我觉得,这本《戳中痛点,成为文案高手》最大的特点是重“情感”。

无论是设标题,还是找素材,抑或者是组织成文,作者中野巧都强调要引发读者“共情”。

就提高文章的受欢迎程度这个目标而言,我认为中野巧的方法是有效的,而且有心理学依据。

弗洛伊德、阿德勒这些心理学大师们都说过:试图纯粹用逻辑说服别人,几乎不可能做到,即使能做到,往往也要经历极为漫长的过程。

即使在以崇尚逻辑的科学界,一个颠覆性的新理论往往要经历5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被接受。而且,新理论之所以不再被抵制,通常不是因为那些曾顽固抵制它的大科学家们都被说服了,而是因为他们死了。

普通人更是如此,我们之所以愿意听一个人的话、愿意看他文章,往往不是因为他说得多有道理,通常是因为觉得他这人可信、说得有意思或者有用处。

相应地,若想让读者乐意读自己的文章、接受文章观点,应该从情感层面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中野巧的“共情写作”就是拉近写作者与读者距离的方法之一。

我们前面说到过大哲学家叔本华,不妨把他的事迹说得更完整一些。

应该说,叔本华并非是在去世后才名声大噪的,他在晚年已有些名声。大部分人可能会认为,是叔本华的深邃思想和执拗的坚持最终征服了那个时代。

事实不是这样,叔本华能在去世前有些名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没那么执拗,他在晚年开始“共情写作”,写了不少格言、人生感悟之类的“心灵鸡汤”。

在那个“鸡汤”还未被批量生产的时代,这种“鸡汤小文”很受欢迎。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的可能反应:

“谁写的呀?挺有意思呀。”

“作者叫叔本华,这个人应该也挺有意思、挺有思想的。”

“什么?他还写过哲学著作,那拿来看看吧。”

……

于是,叔本华这个依靠父亲遗产过活大半辈子的富二代就这样靠着“共情写作”慢慢成名了。

叔本华的成名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共情写作”的力量。

叔本华最大的幸运是他有个“好父亲”,他父亲给他留下的巨额财产足以让他一生过着优渥体面的生活。即使没有一个人为他写的东西买单,他也可以慢慢地“玩”下去。

我想,绝大多数写作者并没有如此幸运,我们没时间慢慢“玩”,我们要尽快把自己的文章甚至自己“推销”出去。

在此情况下,我觉得,除了要苦练写作的“硬功夫”,我们也应该学习一些实用的“套路”,比如《戳中痛点,成为文案高手》介绍的“共情写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书房作文400字 厚积薄发作文素材 出发与到达作文 以回忆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端午的作文题目 你是我最敬佩的人作文 温暖的瞬间作文600字 写一篇关于风景的作文 关于写景的作文400字 关于美食的作文300字 写物的作文100字 描写春天的作文100字 以月亮为主题的作文 沿途的风景作文600字 为别人喝彩的作文 越长大越什么作文 带着微笑前行作文 元宵节英语作文带翻译 写景作文400字五年级 妈妈真好作文400字 我家的小猫作文400字 创新作文大赛范文 挠男孩脚心作文 顶鸡蛋作文 被后妈打屁股作文 她笑了作文600字 为环卫工人点赞作文 六级作文评分标准 我的愿望200字作文 我的童年往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