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从叶永烈到刘慈欣:中国科幻的破茧之路

2020-11-21 11:00:01
相关推荐

上个月,中国科幻作家的先驱,著名传记作家、科普作家叶永烈去世,引起了人们的回忆。在这些回忆中人们注意到,叶永烈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有两部,一部是其大量参与编写工作的《十万个为什么》。

另一部则是中国最早的科幻作品之一《小灵通漫游未来》。

然而,科幻作品在中国,似乎一直处于相对小众的地位,直到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巨作《三体》获得了科幻领域殿堂级奖项雨果奖。之后,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流浪地球》大火,更多的人方才对科幻文学有了大概的认知。从叶永烈到刘慈欣,中国科幻走过了怎样的破茧之路?

▌ 图中科幻作家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依次为刘慈欣、童恩正、叶永烈、郑文光 冯晨清 制图

从“儿童文学”“科学小品”发端

叶永烈出生的1940年,纳粹德军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横扫欧洲,日本侵略军在华夏大地上遭遇中国人民的顽强抗击。彼时,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已经去世35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后来被称为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的艾萨克·阿西莫夫(另两位是阿瑟·克拉克和罗伯特·海因莱因)开始发表即将深远影响世界的《我,机器人》。

▌ 阿西莫夫小说《我,机器人》

叶永烈未来的好友刘兴诗刚刚9岁,11岁的郑文光还在越南,5岁的童恩正正在跟随全家到处逃难,这几位后来都成为了中国科幻的拓荒者。其中,郑文光被称为“中国科幻之父”。他们的后继者中,有四位被称为中国科幻的“新生代四大天王”,其中最年长的王晋康出生于1948年,最年轻的何宏伟(笔名何夕)出生于1971年,韩松和刘慈欣都是60后。到刘慈欣出生时,叶永烈已经作为主要作者参与了著名的《十万个为什么》编著,并写完了第一部《小灵通漫游未来》,该系列小说后来成为叶永烈最广为人知的科幻作品。不过,这本书完稿后,在叶永烈的抽屉里待了18年才得以出版。

为中国科幻绘制一幅时空图并不容易,不是因为头绪纷繁,而是因为路程坎坷,令人唏嘘。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出版于1933年,算是中国科幻的“上古”之作,在整个大时代中,这块大地上的主题是救亡图存,科幻这种“上层建筑”并无生存空间,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到来才有了实质性扭转。事实上,《猫城记》是借火星上的猫国来写中国和中国人,本质上是知识分子批判小说,该小说获得了世界声誉,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注意。

中国科幻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都在自问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中国作家网上登载的《中国科幻大事记》(董仁威编纂)提出一些科幻小说的分类,如社会型、科普型、重科学流派、重文学流派、核心科幻等,不同的类型,彰显出作者们不同的长处与偏好,更体现着本土作者对科幻这一舶来品的不同理解。

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的《从地球到火星》被认定为“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但读一下开头就能明白,这是一篇写给孩子的科学小品:

我认识一个叫做珍珍的女孩子,十四岁,少先队员。她是学校里的天文小组长,特别喜欢天文学,一放假就老来找我,问这问那,把天上的东西简直都问遍啦。

而后,珍珍和另两名少先队员偷了科学家伯伯们造的火箭船,“一按按钮”就飞向了火星。

《从地球到火星》发表于《中国少年报》,后来被收入儿童文学选,用今天的眼光看,“儿童文学”显然是比“科幻”更适当的归类。其实,同时期包括《小灵通漫游未来》在内的一系列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在这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中国科幻以“趣味科普”“少儿读物”的形象应运而生,而这两个标签也将在未来的二十年里与中国科幻如影随行。

刘兴诗曾在采访中提到,20世纪50年代的科幻作品伴着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诞生,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人,原本都是科研工作者,是被“抓壮丁”拉去写科普与科幻的,在其他同行眼中,这属于不务正业。叶永烈被老师和领导称为“叛徒”,刘兴诗的写作被科研同行蔑称“逗小孩儿”,但是,这些“逗小孩儿”作品开创了一个时代。当时,《从地球到火星》甚至在北京民众间掀起了天文热,北京市民排队爬上古观测台观测火星。郑文光深受触动,开始了他的科幻创作生涯,新中国科幻也从此拉开序幕。

▌ 北京古观象台

《从地球到火星》发表于1954年,此时,世界科幻的殿堂级作品,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已经出版,大约在同一时期,阿瑟·克拉克开始投入科幻创作,可以说,郑文光这一代中国科幻作家与克拉克在时间上是“同期生”。

作为文学的科幻

这次热潮持续到1965年,就在这短短十几年间,中国科幻人将中文科幻从无到有,写成了一个艺术门类。1960年,北大化学系热爱文学的毛头小伙叶永烈“开小差”参与了大名鼎鼎的《十万个为什么》的写作,在收到小朋友读者来信后,热情迸发,写完了第一部《小灵通漫游未来》。同年,还在上大学的青年考古学家童恩正开始科幻创作,他在一次考古发掘中灵感喷薄,写出了古国探宝科幻小说《古峡迷雾》,与《从地球到月球》等不同,这显然已是一部真正的小说。下面是一段摘录:

远处传来一阵武器的铿锵声,在几支火把的照耀下,一支小小的队伍走上城来。领头的是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他全身披挂着用皮革和铜器制成的甲胄,外貌庄严而魁梧。他的身影刚一出现,城墙上的哨兵立即轻声相告:“国王来了!”

从今天来看,它可说是“鬼吹灯”“盗墓笔记”的等探险小说的鼻祖。在同代科幻作家中,童恩正成为“重文学流派”的代表,而关于科幻小说“我是谁”的问题,童恩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科幻(首先)是文学。

童恩正毕业后,在从事考古工作的同时开始在峨嵋电影制片厂担任编剧,成为新中国最早的“斜杠青年”,这为他日后开启中国科幻电影之先河埋下伏笔。

这是一段短暂的发育,1957年,郑文光获得了中国第一个国际科幻奖项(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而刘兴诗等“重科学流派”(即后来所谓硬科幻)作家也开始发表作品。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刘兴诗都有科研学术背景,但除了他们,一些主流文学作家也加入了写科幻的行列,叶至善(叶圣陶的长子)在1957年发表了《失踪的哥哥》,今天读来依然精彩。

复苏于“春天”

好景不长,中国科幻这艘小船在“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中刚刚起航,就在风浪中搁浅,童恩正的《古峡迷雾》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批判,连《十万个为什么》也被打成“毒草”,整个中国科普科幻界万马齐喑。

在此期间,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完成了他最重要的作品:《与拉马相会》(1973)以及《2001太空漫游》(1968)。前者在1974年获得星云、雨果双奖,后者小说与库布里克导演的同名电影一同面世,成为难以超越的科幻经典。

▌ 库布里克电影《2001太空漫游》海报

漫长的十年终于过去,就如第一波科幻热潮兴起于“向科学进军”,第二波科幻热潮则起源于“科学的春天”,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指出“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相较于科学而言,彼时作为其附属的科幻则更为“迫不及待”:1976年,《少年科学》杂志冒险发表叶永烈的科幻小说《石油蛋白》,第二次科幻热潮拉开了序幕。

叶永烈的专业是化学,之前就写过《碳的一家》等科普作品,《石油蛋白》可以说回归了他的本行。小说设想了在未来,肉制品出现供应不足,通过石油化工生产蛋白质的场景。本文成为科幻复苏的号角。

1978年,搁置18年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终于出版,叶永烈随之成为这次科幻热潮的代表作家之一。与此同时,郑文光、童恩正、肖建亨等作家也重新归来,童恩正的代表作《珊瑚岛上的死光》与《小灵通漫游未来》命运类似,在1960年就写完了初稿,等到1978年才终于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并在两年后由童恩正编剧,拍成了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

▌ 《珊瑚岛上的死光》剧照

也是在1978年,郑文光的中篇代表作《飞向人马座》发表,科幻创作整体进入井喷时期。然而,中国科幻很快就再次陷入“我是谁”的追问,这种追问不但来自中国科幻自身,更来自文学界和艺术界,甚至全社会。

诘问重来

《大事记》提到,1979年1月20日,童恩正的文章《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发表在《文汇报》上,这是中国科幻作家们为重新定义中国科幻所做的全方位努力的缩影。当时,虽然很多颇具现代感、文学性,有扎实科学内核的成人向作品已经面世,但最广为人知的科幻人物却是儿童记者小灵通,在人们心目中,科幻始终盖着“科普”“少儿”的烙印。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后来得了“全国少儿文艺创作一等奖”,让人哭笑不得。刘兴诗直到晚年都还无法认同“科幻作家”这个身份,叫他“科普作家”会让他舒服很多。

▌ 《飞向人马座》(1975年版)封面

就这样,中国科幻背着“少儿读物”的大众印象、顶着科研界与文学界“邪门歪道”的白眼、作为科普的附属,孤独而热情地生长起来。如果说中国科技是一头远行的大鲸,那中国科幻大概是一片紧紧粘在大鲸身上的藤壶,趣味科普功能和开发儿童智力是它得以存在的理由。中国科幻人当然不满足于此,一些尝试突破此边界的作品以另类文学作品身份出现,发表于《人民文学》《花城》等主流文学杂志,受到一些读者欢迎。

1979年,《科学文艺》在四川创刊,中国科幻作品终于有了自己的舞台。接下来,《科学文艺译丛》《科幻海洋》《智慧树》等科普科幻主题杂志也在各地科协管辖下创办、发展迅猛,一些杂志发行量一度超过十万册,新人新作大量涌现,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等名家也纷纷写出影响深远的重量级作品,中国科幻迎来了一场中兴。

随着科幻越来越热,对它的诘问也越来越严厉。虽然《科学文艺》在1981年已经达到20万份发行量,科幻的不入流身份却没什么改变。当中国科幻试图从“趣味科普”“少儿读物”的甲壳里蜕变出来时,一场“姓科还是姓文”的战火烧到了科幻身上。在科幻作家眼中,这是创作理念讨论,然而在外界,问题却大幅升级,变成了“科学”还是“伪科学”“反科学”之争。

1982年,视野宽阔、想象大胆的叶永烈迎来科幻创造力的高峰,写出很多令当时知识界、科学界瞠目结舌的作品,也成为引来最多攻击的靶子。例如他续写美国科幻小说《酷肖其人》的作品《自食其果》,讲了一个克隆小孩难以接受自己与“本体”共存的现实,最后将本体杀死。小说反响强烈,后来又有作者分别两次续写《自食其果》,与《酷肖其人》形成了系列接龙小说,无论读者还是作者,这种热度可谓空前。很快,少儿文学作家鲁兵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不是科学,也不是文学》,批判《自食其果》“信手拈来,便成文章”“姓‘科’不成,姓‘文’不是,大概只好去姓‘幻’”。面对攻击,以郑文光为首的科幻作家们联名发文声援叶永烈。然而,在鲁兵的当头炮之后,更多更严厉的批判接踵而来,科幻被打成了“伪科学”。

20世纪80年代,叶永烈“挂靴”,转投纪实、传记文学,再没写过一个字的科幻。此后的八年,中国科幻黯如矮星。在这之后的几年,西方科幻三巨头的后辈丹·西蒙斯作为一颗新星逐渐升起,开始陆续发表可与前辈代表作比肩的科幻史诗《海伯利安》。

曙光初现

《大事记》将1983年至1991年称为中国科幻的“八年断代期”。1984年,《科学文艺》以自负盈亏为条件换取了办下去的许可,销量一度低到700份,此时,杨潇出任主编,开始艰难的探索。1986年,政策有所松动,杨潇决定与另一家仅存的科幻杂志《智慧树》联合举办首届中国科幻银河奖评选。没想到还没等到颁奖,《智慧树》就停刊了。至此,《科学文艺》成了真正的独苗,颁奖典礼只好由《科学文艺》自己承办,刘兴诗、吴岩等作家获奖。同年,科幻迷姚海军创办了科幻爱好者杂志《星云》。这个品牌后来被他带到《科幻世界》,几经起落后成为中国科幻最新一波浪潮的助推火箭。姚海军后来成为《科幻世界》副主编,策划出版了几部影响深远的科幻丛书,为中国科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89年,《科学文艺》主办了第二届银河奖,童恩正的作品《在时间的铅幕后面》获一等奖。银河奖就这样一届一届坚持办下去,后来成为中国科幻最重要的年度荣誉。

在新一辈科幻人的努力下,中国科幻开始了艰苦的复苏之路。1991年,在杨潇等人的主持下,历经重重困难,终于促成世界科幻年会在成都召开,大会得到政府部门支持,开得十分成功,科幻的大众形象有所扭转。也就在这一年,《科学文艺》改名《科幻世界》,中国科幻的新兴之火终于点燃。

▌ 《科幻世界》杂志

“记忆移植”登堂入室

很多科幻人都将1991年看作中国科幻新生代的元年。这一年,韩松从武汉大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进新华社,并在同年发表了自己的科幻处女作《流星》。而何宏伟也在这一年露头,发表了《一夜疯狂》,几年后,这两位都成长为中国科幻的领军人物。5月,银河奖在成都举办第三届颁奖典礼,火种成了火炬。也是在这一年,吴岩在北师大开设科幻课程,中国科幻登堂入室。

1992年,银河奖改为年办,何宏伟获一等奖。1993年,王晋康发表科幻处女作《亚当回归》,第三位领军人物露面。同一年,《科幻世界》大改版,将中学生作为主要目标人群,迎来了订阅量的大增长。值得强调的是,这次改版决不意味着回到“少儿科普”的过去,就如武侠、言情小说并不是少儿读物,而主要读者却是年轻人,科幻作为类型文学也有这样的特点,这并非人为的限制,而是一种主动选择。

后面的故事渐渐为80后科幻读者所熟知。《科幻世界》作为新生代中国科幻的大本营,孕育培养出大量优秀作家、作品,而其主力消费人群便是80后科幻读者。王晋康等作家佳作频出,银河奖一年一届,颁奖典礼在1996年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1997年登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同是在1997年,《科幻世界》再次举办国际科幻大会,得到央视报道,中国科幻影响力大增。而就在这一年,童恩正与世长辞。

然而,虽然《科幻世界》销量逐年上涨,中学生读科幻还是要在“地下”进行。一些重点中学公开将科幻与早恋、上网吧一起归为三大“毒瘤”。可谁也没想到,1999年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1999年,《科幻世界》7月号发表了王麟的科幻小说《心歌魅影》,该小说以“记忆移植”为主题,而当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刚好与其“撞车”。几乎在一夜之间,从家长到学校,对科幻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科幻世界》居然押中高考题,科幻在一夜之间从毒瘤变为“必修课”。为此,这一年《科幻世界》12月号将《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作为封面故事刊登,作者正是后来为大家深深喜爱却英年早逝的柳文扬。也是在这一年,刘慈欣发表了处女作《鲸歌》和《微观尽头》,正式出道,至此,中国新生代科幻领军人物尽数登场。2000年,《科幻世界》发行量达到38万,“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十二个字开始长驻于杂志封面上。

▌ 《科幻世界》杂志2019年刊登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二十周年特别策划

后来的事情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值得一提的是,《三体》横空出世之前,《科幻世界》的两本《星云》特刊起了助推火箭的作用。一部是2004年发表的长篇《天意》,作者钱莉芳还是一位历史老师。由于在《科幻世界》上连载积累了口碑,刚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接下来,《星云II》趁热推出刘慈欣的长篇名作《球状闪电》,无论在热度还是水准上都将中国科幻带到了新的高度。后来,《三体》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在无数科幻迷翘首企盼多时后终于推出单行本,引发了现象级的阅读热潮,后译成外文获得雨果奖,王晋康“刘慈欣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高到世界水准”的评价成为现实。

▌ 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票房上大获成功,位列中国影史第三。这也说明了科幻在更广的层面上为观众所接受

不能忽略的是,科幻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腾飞。2003年10月,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飞向太空,成为中国第一个太空人,而写《飞向人马座》的郑文光却已在同年6月逝世,老人家至死没能等到梦想照进现实的一刻。不过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作者 张七

编辑:袁新雨

流程编辑:郭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强国有我作文 英语自我介绍作文 关于朋友的作文 我的拿手好戏作文400字 打羽毛球的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500字 初中满分作文 英语作文格式 我的家作文 我学会了包饺子作文 我的童年作文 宋作文 拼搏作文 四季作文 作文评语 关于消防安全的作文 大学英语六级作文 有关传统文化的作文 我的父亲作文600字 微笑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500字 关于温暖的作文 难忘的事作文 实践作文 我的乐园优秀作文400字可抄 myhobby英语作文 关于年味的作文 记住这一天作文 我最好的朋友作文 担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