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江西方言与语文的特殊关系

2020-11-21 13:05:02
相关推荐

试析赣方言及乡土文化

在中小学语文实践中的运用

————黄小光 刘佛娣

目录

论文摘要------------------------------------------------------------2

关键词--------------------------------------------------------------2

引言----------------------------------------------------------------3

一 思想教育构建的支撑点---------------------------------------------3

二 增强民族自豪感的起始点-------------------------------------------3

三 略谈赣语对汉语的贡献---------------------------------------------4

古今对接成功--------------------------------------------------4

简洁素来王道--------------------------------------------------5

唇吻犹如典籍--------------------------------------------------5

四 浅探赣语在语文实践中的作用---------------------------------------5

方言诵读诗文 家国情怀洋溢------------------------------------5

跨越时空召唤 称呼亲切自然------------------------------------5

援疑质理解难 格物致知莫忘------------------------------------5

古为今用超凡 土为我用超然------------------------------------7

专门专跌专家 方言方便方家------------------------------------7

不敬先贤万物 人间啼笑皆非------------------------------------7

认真追本溯源 切勿望文生义------------------------------------8

汲取民间智慧 足博发噱怡人------------------------------------8

土方不失良方 何必华佗再世------------------------------------9

土味人生有趣 帝王将相何如-----------------------------------10

“地”理“的”哥偏爱 笑煞他老司机-------------------------10

中华文化精华 格律亟需赓续---------------------------------11

不畏征程漫漫 只为流芳青史---------------------------------12

五 结语-----------------------------------------------------------12

参考文献-----------------------------------------------------------13

论文摘要

在教学实践中,用普通话讲授课文自然是主流。但是,每一个地方的方言俚语以及民间文化,也是一种历久弥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得到适当的关注。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框架内,带领学生一起围绕分数自转围绕升学率公转,当然是我们每个老师责无旁贷的事情;但是,将语文课上得接地气、生动有趣而且有实用价值,难道不也是值得我们不遗余力地去做的事情吗?如果能将方言俚语民间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必然相得益彰,必然会给语文教学开辟一条新路径,必然会给地方文化的继承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本文从思想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赣语对汉语的贡献、方言文化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辅助作用等方面阐述论题。希望对各位同仁对“大语文”①的建设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关键词

方言俚语 地方文化 语文教学 运用 贡献 意义

注① “大语文”教育由张孝纯先生提出,该思想认为,语文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

引言

赣语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赣语即江西话,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使用人口0.55亿①。

毫无疑问,任何一种方言都是文化乃至文明的活化石,作用重大,意义深远,不可估量。

在教学中利用好方言俚语、乡土文化,对于提高语文教学以及促进地方文化的挖掘、传承、弘扬,具有突出作用和积极意义。下面略攄己见,感谢阅读!

一 思想教育构建的支撑点

伴随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口流动以及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频繁,相应地,发展对方言对口头文化带来的冲击力度也不容小觑。主要表现在:随着全民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普通话、书面语、外来语、网络用语对方言的侵蚀覆盖,以及各方言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其次,千千万万的外出务工者,与乡土产生了难以弥合的裂缝疏离感正在增强,让一部分方言俚语、地方文化消亡了②。

近年,得益于主流媒体的渲染,“乡愁”提上了议事日程,简言之,“乡愁”吃香了。我们回味乡村记忆强调民居强调民俗强调地方美食,这些都没什么问题。可是,我们似乎恰恰忘了,乡愁的最大载体,却是乡音。四明狂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不管离家多久,都“乡音未改”;他才是真正记住了乡愁的、有浓烈家国情怀的伟大先贤的代表。对于乡音乡愁,我常常告诫学生两件事。第一,无论您以前在哪读书,回家后,请尽快融入到地方文化氛围中去,首要任务当然是说土话。几年前,有个学生,初中之前一直跟随父母辗转各地,自然而然,她操的是国语。暑假期间,她父母给她恶补一番方言,回家后,土话挺顺溜的。不得不佩服该生父母的睿智,他们不想他们的孩子在语言方面被排斥因此被视为异类;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说一口地道的家乡话,又何尝不是对其长辈以及父老乡亲的出自灵魂的尊重。第二,无论您将来身在何方,不但不能忘了母语,而且一定要把母语(包括普通话和土话)传给子孙后代。因为,这才是飘荡在星空中不绝于缕的魂,这才是生长在土地中永不枯萎的根,是天底下最曼妙最悦耳最动人的音乐!

一个人,不热爱家,哪里谈得上热爱家乡?不热爱家乡,又哪里谈得上热爱祖国?不热爱祖国,又哪里好意思把自己归类为“人”?我说的热爱家乡,不仅仅是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儿时记忆、亲朋好友,这些理所当然;但敬请您从牢记方言承继乡土文化开始!

二 增强民族自豪感的起始点

俚言俗语、农谚、歇后语、口头禅乃至詈语,民风民俗、乡土文化(为叙述方便,拙文把以上诸种简称为“方言文化”或“地方文化”),诸如此类,很多都能体现先民之智慧处世之达观。作为他们的后代,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自豪。

比如俗语:“斫肉(买肉)问提手(喻解决问题要找关键点)”“红萝卜(胡萝卜)倒生根(喻一反常态、颠倒是非)”“黄菜一辈长(喻辈分大年纪大的人理 应得到尊重)”。

注① 以上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注②《方言的消亡》2011年09月27日《中国新闻周刊》

”比如农谚:“懵里懵懂,清明下种。”“七葱八蒜(阴历七月种葱八月种蒜)”“清明焊(断)雪,谷雨焊霜”“东虹(土话念杠)晴,西虹雨”。比如哲理话:“山上有直树,世上冇直人。”“做树莫做杪,做人莫做小。”“阎王注(注定)你三升米,不怕你半夜鸡啼起;阎王注你三升糠,不怕你半夜吊天光”。比如詈语,竟然多数能用到绝妙的修辞手法:“饿死鬼”(比喻)“憨嘴蠢面”(比拟)“笭箕揩的”(的字结构,褒义贬用,夸张;笭箕即粪箕,骂人夭折,不能入祖坟,只能用箕畚提到野外埋掉)“要吃×”(借代手法;骂吃货,不限男女)“憨病”(比喻;骂人蠢)。

另有几句骂人的话,虽然伧俗,但鄙人认为特别有意思,很能体现先民的诙谐幽默以及聪明才干,值得一提。我们本地方言里,骂人胡说八道时曰“呕屎”。请注意,不是说“吃屎”。我们来看看这俩字如何身肩三任一语三关的。一呢指责对方没脑子说话满嘴喷粪;二呢废话如废渣——屎;三呢攻击对方为狗。修辞手法匠心独运精良娴熟巧妙绝伦,不得不服!北方人说骂人不带脏字算有涵养有余地,我们这里似乎民风剽悍,故意竭尽全力与北人的自命清高大唱反调,而且唱得有声有色,令对方生气的同时,也令旁人莞尔。普通话骂人是畜生,顶多说“猪狗不如”“禽兽不如”,而我们呢,看好了——狗操的。请比照一下普通话里的“狗娘养的”,直陈对方的母亲大人是狗,毫不含糊。而“狗操的”(稍异于别地方言“狗日的”,请自行体会)呢,承认对方令堂大人的属种是人类,但是,却被狗先生污染过,人畜杂交。厉害吧?竟然能够直接违背生物学遗传学伦理学。您还好意思说人家乡下人是“泥腿子”吗?哥哥你错了。我们的智商情商,双高!下面来讲第三句,更高明,高明得许多作家要自愧不如恨不钻缝——“吃屎掺沙”。或许我们的祖先对狗狗太熟悉太亲昵了,所以我们骂人的时候,老是让二狗子占了大便宜(爱狗人士估计会认为狗先生受了莫大伤害,兹不讨论),有时又难免让狗子不适。狗的天性自然是吃屎,可是让屎里掺上沙子,它又如何去吃?可以想见被骂者在骂人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比如敬语谦辞。老一辈的人称呼男士时,喜欢加上“先生”(为图省事,土话略为“仙”)以示身分尊贵。称呼女士呢,喜欢加上一个“秀”字聊表敬意,与家慈年纪相仿的熟人,大都会在家母的名讳后边添上那么一“秀”,听来别有一般滋味。我们对姻亲谦卑到无以复加,举个例子,某夫妇与家慈是亲家关系,除了家母与先考勉强与之平起平坐外,我们其他一干人等无论辈分大小,都得恭敬地喊他们为“公公妈妈(爷爷奶奶)”或者“阿公阿婆(外公外婆)”,主动降到我们的外甥或子侄同一级别。谈到自己谈到自家人,则总是竭尽谦虚贬低之能事,不遗余力地温良恭俭让。传统文化,于此窥斑见豹,颇能体现我大中华乃礼仪之邦。

吉利话避讳话。比如猪舌叫“利子”(“舌”与“蚀本”的“蚀”,土话同音;为了“规避”风险,让君直接盈“利”),筷子叫“篙子”饼叫“糕”都是取其谐音“高”;身故叫“过身”,鱼死叫“騃”,胎死腹中叫“生个乖的(孩子)”等等,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民智!

还有,逢年过节的风俗、婚丧嫁娶的习俗、人来客往的礼仪,等等等等,说句老掉牙的话:这些,哪个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弥足珍贵的宝藏?大到文化挖掘文学创作,小到作文实践口语交际,它们都是俯拾即是的绝佳素材。

三 略谈赣语(方言文化)对汉语的贡献

(一)古今对接成功

大部分赣方言比较接近中古汉语,因此有效地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痕迹,赣方言仿佛有声化石。赣语的很多词汇,基本蛰伏在熟语之中诗文之中。比如昼,我们不说上午下午,而说上昼下昼,午休叫歇昼;汤匙,我们叫“调羹”,古意盎然;称儿媳妇为“新妇”(清 黄生《义府·新妇》“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今朝明朝”是指“今天明天”;去年称“旧年”;厨房叫“厨下”(唐王建《新嫁娘词》: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女婿叫“郎仔”或“姑丈”;“几时”“几多”也是口头语,现在都还躺在古诗文中笑傲江湖风云变幻。

(二)简洁素来王道

赣方言里大量使用单音节,和古汉语一脉相承。贼(小偷)、抢(抢劫)、玩(玩耍)、行(念航,行走)、病(生病)、怪(责怪)、谷(稻谷)、秆(秸秆)、禾(禾苗)、吓(吓人)、吞(吞服)、面(脸面)……不胜枚举。赣方言的简洁出了名,可能和我们含蓄内敛的性格有关,也就是懒得说话吧。能说一个字的,就不会说两个字;能两个字表达的,就不会麻烦人家三个字;能三言两语解决问题的,就不会添油加醋。试想想,这岂不是和古诗文一个“臭”脾气?说话写文章我们主张简明扼要,赣方言和这个主张又是何其相似乃尔!个人认为,这是赣方言作出的突出贡献,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或者注意到了却没有善待它,唉!

(三)唇吻犹如典籍

在古诗文中在字典里,一些很难认很难记很难理解的字词,却活跃在我们的唇吻之间。比如南方一些地名:墈、圳、坳、凼、塝;比如铰(剪,一声)、闼子(窗子,王荆公“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晏(晚,古人说帝王翘辫子除了“崩”“驾崩”,也讳称“晏驾”)、㧟痒(挠痒痒)、忌嘴(忌口)、栖或徛(站立)、籴米粜米(买米卖米)、彟(用秤称东西)、哕奶(呕奶水)、趿鞋(拖鞋)、啜(呷)、燂(在火上使热)、焙(烤)、掖、㧐、曳、扽、斢(掉换)、祧(土话念第四声,指前辈传东西给后辈)、筅帚(灶上清洁用具,竹制,“筅娘”指骂娘)、庹、拃、邋遢、斫(砍)、啮、掣、襻(袢)……数不胜数。

四 浅探赣语(或曰方言文化)在语文实践中的作用

鉴于普通话的历史短暂(年轻),加之它是杂交产物(说得好听一些叫民族大融合的宁馨儿),故而,它离古代汉语就相对更远,有时候甚至到了遥不可及的地步。也就是说,普通话离古代文明的距离比赣方言离古代文明的距离,要遥远到不以道里计了。

(一)方言诵读诗文 家国情怀洋溢

基于以上理由,我在给孩子们讲解赏析古诗文时,更愿意用方言和他们交流,很多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用土话诵读唐诗宋词,真的是别具风味,夸张一点说,简直风情万种呢!尤其是遇见我们江西籍古贤的作品,更是亲切得好比“他乡遇故知”,差不多要情不自禁穿越古今“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了。

(二)跨越时空召唤 称呼亲切自然

先从称谓拉近关系吧。比如“阿”字在古诗文里作为前缀经常出现:阿谁(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行》)、阿母、阿兄、阿妹(《孔雀东南飞》)阿爷、阿姊(《木兰诗》)、阿姨(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我们赣方言里,也保留了许多“阿”(念hā):阿爸(大伯子)、阿叔(小叔子或叔叔)、阿姨(姨妈)、阿姊、阿婶、阿姑、阿舅(小舅子或舅舅)、阿妗(大小妗子)……

(三)援疑质理解难 格物致知莫忘

在古诗文中难以理解容易误会的字词句(用现代汉语翻译),有时候不妨让它们到我们赣方言这里走走亲戚串串门,或许迎刃而解。

譬如,《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里的“转”,很早以前的教科书注释为“次”,现在教育部审定教科书则解释为“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2页),不知这个看起来高大上的解释的依据是什么。赣方言里,几乎没有“次”的说法,用“转”表示“次”相沿成习,所以,先前看起来简单的注解反而有可能是正确的。

“潺潺”在一般解释中,“形容溪水、泉水、雨水的声音”。写雨声的,如柳柳州《雨中赠仙人山贾山人》: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又南唐李重光《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实际上,这里的“潺潺”不仅指雨声,而且形容雨声很大。赣方言道:“雨落得潺潺叫”“潺潺叫个(的)雨”,皆状雨大雨声大。

学古诗文,遇到“汝”“女”通假作“你”时,或许有人疑惑:普通话里,“汝”“女”和“你”读音相差也忒大了吧?要通假比较勉强!对此,我们江西老表就只能“呵呵”了。赣方言里,“女”和“你”念起来几乎没有差别的。古人通假不会“通”错了,更不会是“假”的。

李太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愁”震古烁今。这里的“个”大家都知道是“这么、这样”的意思,但是,不免隔膜,甚而莫名其妙。可您也许不知道,赣方言“个”“个样(有的地区念成‘该样’)”,确切无疑地,就是指“这么、这样”。

杜工部《春夜喜雨》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鄙人所见的注释而论,这个“短”都没有解释,似乎就是“长短”的“短”,毋庸置疑,理所当然。诗圣还能出错吗?当然,肯定不是大诗人出了纰漏,而是我们虽然有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没带想问题的脑子。如果头发能越搔越短,那么,这世界上还会有一种职业叫做理发师的吗?您可想而知,老杜之后的人,多么不爱动脑筋呀,弄得人家剃头的师傅哭笑不得,我们也好像从来不怕圣贤笑掉大牙!在敝邑,将柴火砍断就叫“短柴”。毫无疑问,杜少陵的“白头搔更短”的“短”应该是“从根部断落”的意思,引申为“(越搔越)掉落、(越搔越)少”之意。

王荆公《伤仲永》有一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教材将“扳”作通假字“攀”,“牵、引”的意思。解释为“牵、引”似乎文理皆通,但是,“攀”呢?不妨查查,自古以来都不会和“扳”读法相同。扳,一般释义是“用手将物体反向移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都读如“班”,释为“挽也,引也,援也”。《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又作“普患切,音昄”,上声。赣方言除了阴平声也有上声的念法,赣语“扳”念上声的意思是:强行做某事,或者强迫他人做某事。从《伤仲永》里紧接着该句话的是“不使学”可以推理出,这里的“扳”是大人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肯定违背孩童好玩的天性,小朋友无疑是不乐意的,尤其是因为大人唯利是图而使之成了日常生活。

杨诚斋《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课本对“赚”的解释是“骗得”,念zuàn。这里犯了一个“以今注古”的毛病,赣方言里“赚”没有“骗”的意思,古代字典里也没有这层意思,这应该是元朝北方话一统天下之后的事了。《现代汉语词典》“赚”念zuàn时注明是方言,却没有指出是哪里的方言,至少赣方言没有这种说法。窃以为,还是就让它念zhuàn,

还是就让它安分地去“赢得”吧!实在想“厚古”,不妨注音为tàn或zàn,赣

方言里是这么念的,我们高兴,离我老家不远的吉水老乡杨公估计也将含笑九泉的。谁说不是呢,多了一句乡音多了一个知音哪!

南宋理学名家朱元晦《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学生甚至一般读者,都可能把这里的“渠”误以为是“小沟、沟渠”。殊不知,在古代汉语中,“渠”作第三人称“他、它”讲,不乏其例。例如,《孔雀东南飞》“渠会永无期”,司空表圣《光启三年人日逢鹿》尾联“知非今又过,蘧瑗最怜渠”,王介甫《拟寒山拾得二十首》“问渠前世事,答我烧炭来”“智者渠自知,愚者谁信尔”。赣方言里“渠”就是“他”,读如“杰”之国语。

(四)古为今用超凡 土为我用超然

近年,比较火的一个音乐团体叫做TFboys,里边有个歌手易烊千玺。我发现,好多人“认字认半边,不用问先生”(本地俚语),不约而同地将“烊”念成了“洋”,大概觉得顺嘴,加之读作“洋”比较洋气或者主观上认为能使易烊千玺先生洋气。然而呢,不管通行字典里还是我们赣方言里,“烊”念“洋”的时候,都是“融化/溶化/熔化”的意思,表示这个意思时也可以写作“炀”(隋炀帝的“炀”)。易先生之尊父母会替易先生起一个如此独特的名字(顺便说句,我先生的儿子比易先生还大几岁,也是四个字的名字,非复姓),定是喝过几瓶浓墨水的人,应该反复斟酌过的,至少应该查过普通字典的,如果念作“洋”,易烊,就成了“易得róng化”,难不成人家一个知书识礼之人,指望自己的儿子在即将跨入千禧之年的时候是雪?是冰棍?是盐是糖?或者其他会化的什么玩意儿?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打烊”这个词,在举国崇商的当下,妇孺皆知。滑稽的是,人们又喜欢念作“打洋”,好像洋人和我们不但有血海深仇而且永难化解。我们赣方言里,“烊”念去声(第四声)时,就是生意好顾客多的意思。比如:该只超市真烊呃!“打烊”自然是“关门谢客,不再有主顾”。再扯回去聊聊人家大明星吧。易烊,可以理解为谐音“异样”,表示与众不同(我先生的女儿名字也是四个字,压阵的是个“异”字);也可以解读为“生意好,易得招徕顾客”。一语双关。您瞧瞧,人家的父母口彩吃价(赣方言,漂亮)吧?易先生舞勺之年出道,未至弱冠,便已蜚声华语乐坛、名动天下,已经不止易得烊,而是非常烊非常非常烊,烊得少男少女神魂颠倒恨不时时刻刻同游啦!

(五)专门专跌专家 方言方便方家

诸多时候,方言有助于理解字词句,甚或篇章结构。

比方有个成语“方枘圆凿”(词语则缩为“枘凿”),比喻两不相容格格不入。枘,就是土话说的榫头;凿,就是凿子。以前木工干活,我辈常见。

又比方,“箸”在过去就是指筷子。赣方言里,没有把筷子单独叫做“箸”的说法;但是,“箸”却幸运地残存在“火箸”这个赣方言词汇里,火箸是吊在烤火用的火笼上面用来拨火的筷子状的金属,有钱人家用的是银子做的。

注①教育部审定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3页,2016年11月第1版

有个常见的成语“前仆后继”,后来,《现代汉语词典》等词典为了迎合低俗将错就错,就再造一个成语“前赴后继”媚俗,殊为可笑。“仆”在我们方言里是“倒下”的意思,引申为“死”。前面的人死了,后面的人继续前人未竟之事,义通理顺。而“赴”呢,“奔赴”的意思,并无“死”义,何来“继续”一说?如若非要生造一个意思类似的成语,也得是“前赴后跟”或“前赴后拥”,够蹩脚的吧?类似可笑的成语还有“艰苦卓绝”“名符其实”“触目惊心”“气冲斗牛”[正经是“坚苦卓绝”“名副其实”“怵目惊心”“气冲牛斗(仄平平仄)”]等,与题无关,兹不讨论。

(六)不敬先贤万物 人间啼笑皆非

赣方言里,哭与啼分别明显。哭,一般是大人行为,事情比较严重,比如哭丧;啼,则可人一点放松一点,因此,它就在诗文里此起彼伏。子规啼、乌啼、莺啼、鸡啼、猿啼,飞禽走兽之啼与小儿啼(《伤仲永》“忽啼求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古诗文里,“谁”比“那/哪”早出生若干年(而且是嫡出),谁家、谁边、谁个、谁人……赣语里没有“那/哪”一词。

(七)认真追本溯源 切勿望文生义

(1)韩退之《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两个“食”,都是“饲”的意思。赣方言里但凡禽畜,通说“饲”,饲鸡鸭鹅猪牛羊马一肩挑。并无“喂”一说,喂,只有伺候小儿吃饭才叫“喂”。喂小孩饭菜不叫“饲”,毕竟不能人畜不分,先人这点智商还是自带的。

(2)辛幼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作”和“如”意同,一般人感觉相对陌生。赣方言里,表示“像……一样”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就有“作”“做……样个”“得个”,因此,我们理解起来,靡不费力。

(3)宋潜溪《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叱咄,教材释为“训斥、呵责”,将它视为一个词。个人认为,即使是一个词,课本解释也不够准确;况且,实际上,这里应该是双音节的两个词,叱,即“大声呵斥”;咄呢,则是责骂的意思。赣方言里,“咄人”就是“骂人”。当然,我们方言里,咄,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气势压人,夺人魂魄”,比如说某个人“话事(说话)咄咄叫”;这个意思,现在就躲到成语“咄咄逼人”里虚张声势作威作福去了!

(4)俗语“偷偷摸摸”“小偷小摸”、成语“偷鸡摸狗”十分常见,就如偷盗事件频发。这儿,“摸”的解释为“用手在昏暗中探索物体”(这和“摸”的构字法有关,形旁“莫”,就是后起的“暮”字,引申为昏暗),土话如“摸鱼”、“泥水中摸到一只鞋子”。以上之“摸”,都不能理解为“用手接触或轻轻抚摸”。土话中,“用手接触或轻轻抚摸”,当写作“摩挲”的“摩”。而“摸”在赣方言里作入声,没有念平声的;“摩”倒是和普通话读法相同。

(八)汲取民间智慧 足堪发噱怡人

赣方言里,比普通话比书面语丰富多彩的词语、口语、俗语比比皆是。谓予不信,请看!

普通话里骂女人泼辣为泼妇,已经封顶了。看看我们土话的含金量吧,我们让渠(她)瞬间变作“奓(土话念沙不念诈)鸡”,母鸡生气或作战斗状态时尾毛如同孔雀开屏,蓄势待发严阵以待毫不怯场,以此形容女汉子,不亦熨帖乎?此等拟物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得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案几为之一惊!

骂人不得好死,我们让他“打夜作死”。言下之意,该种坏蛋连死都不配享受阳光,不配光明正大,得三更半夜见不得人地去参见阎王爷,战斗力难道不爆棚吗?

用来形容某人追根究底一连发问,我们罚他去“盘根斫树”,把树木的根挖尽了再放倒它。有趣不?耐人寻味不?比“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高明不是一星半点叭?

成语“眉开眼笑”应该是后起之秀,来自王德信《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我们乐安土话呢,叫“佯思眼笑”“眉思眼笑”。兹讨论“眉思眼笑”。“眉开”白描写实,“眼笑”拟人;而“眉思”呢,显然也是拟人。想一想是不是高下立判了呢?

“屎骨(屁股,实则暗通“屁眼”)不痒抠到痒”比“无事生非”俏皮得多吧?“惹事挑祸”比“惹是生非”警醒得多吧?“床檩(床沿)上揞(压着)卵子(一不小心差点自宫,呵呵)”比“哑巴吃黄连”比“打掉牙齿和血吞”更有生活情调更有闺房之乐吧?

中医“中暑”,我们这里叫“闭痧”或“起痧”。中暑,虽然直白,却乏内涵。恩师、书法家曾印泉先生近日诫其幼公子曰:中暑之征兆并非头晕目眩浑身乏力(很多疾病都如此),而是天溽暑,汗不能出。谌为的语。汗不得出,即“闭痧”的“闭”,闭合了汗腺,汗腺不开心了罢工了才可怕,才要“刮痧”呀。民间智慧可见一斑!

(九)土方不失良方 何必华佗再世

赣方言在辅助解决常见病甚至疑难杂症方面,有时也能屡立奇功,就看我们能否好好利用这个土方让孩子们服下这剂土药。

(1)“踮”在普通话里念第三声,但因为受声旁“店”之误导,有些孩子容易想当然地念四声。赣方言里,“踮”的意思就只有第三声,虽然念法略有不同。

(2)蹿与窜。赣方言里,单用时,基本没有“跳”这个词,我们用“蹿”来表示“跳”,也读阴平,自下而上再下,立体几何动作;而“窜”呢,土话也念四声,只是平面几何行动。如此解决,一目了然或说一曰了然。

(3)将“寻人启事”写成“寻人启示”的不乏其人。前阵子,某个国家级的大型刊物网络征稿,竟然也犯了“天下许多男人都会犯的错”,弄成了“征稿启示”,可笑可叹之至。给鄙人的“启示”是:笑他叹他不是我们江西人,没办法充分利用赣方言!我们解决它们之间的“纠葛”易如反掌:示,念作释;事,念作四。一念解千愁!

(4)中小学生在作文中,“躁”“燥”极易混淆。尤其是碰到“烦躁”就举棋不定莫名烦躁,受“烦”的火字旁之诱惑,“躁”之“足”跟着着“火”,似乎不烧这把火,不足以展示心头之烦躁发泄胸中之怒火。即使有时候我的确被他们的错别字弄得烦躁不堪,我还是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每届学生:赣方言里,“急躁”的“躁”,我们也念四声;而燥呢,我们念第三声。《佩文诗韵》《中原音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古书也是注第三声。衣服干了,我们都说“衣裳燥了”,如此一来,还会错吗?您会把“急躁”念成写成“急zo”吗?

(5)绊和拌,国语念法一样。而赣方言,绊,我们念pàn;拌,我们念pān。差别还是蛮明显的。“绊了一脚”“绊倒了渠(他)”和“拌粉”“拌鸡糠”“拌辣椒末”,这不可能弄混的。

(6)亚圣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通行注释,畔,通“叛”,背叛的意思。假如不细想,大家肯定认为没啥毛病。但窃以为,如果这里的“畔”是通假字,那么通假的字应该是“绊”而非“叛”,提醒一下,“畔”“绊”在赣方言里念法一样。我的理由有三点:第一,这句显然是对比句,“畔之”的反义词是“顺之”;既然是“顺”的反义词,怎么可能是“背叛”呢?再明显不过,“顺”的反义词该是“使……不顺”“使绊子”“绊倒”“制造障碍”之类的,而不是“背叛”一走了之一撇二干净。第二,大家理解为“背叛”,那得知道什么情况下才用“背叛”一词吧?一般说来,我们把投向非正义非道德的一方、弃明投暗叫“背叛”,趋于贬义词。用在此处,很难不引起误会。我们用现代人的思维去绎古人的微言大义,虽说难以完美,但是如果模棱两可甚至造成误会,那还是能避免就尽量避免吧?第三,我甚至认为此处的“畔”,未必一定是通假字。畔,本义是田地的界限,是隔开的有障碍的。为什么不可以引 申为“制造障碍”“有障碍”“有隔阂”呢?

(十)土味人生有趣 帝王将相何如

方言俚语,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精炼警策,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大多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这些,也是我们写作、口语交流的恩师兼奶娘,知识取之不尽营养用之不竭。

比如我们表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平实得近乎死板)是这么说的:麻麻雀仔肝心肺。约略成为七个字,而且平平仄仄平平仄,朗朗上口。叠词“麻麻”既能联想麻雀之芳名贵姓,又能展示麻雀之体型小巧,还能体现麻雀之可怜楚楚;用“肝心肺”代替五脏六腑,用的是以局部代替整体的借代手法。堪称最简短最生动的说明文!

“黄眼雀仔黄又黄,娶里(了)老婆不要娘”用到“起兴”。“蛤蟆冇颈,细个(小孩)冇腰”类比手法。“关起门来你一个,打开门来黑里天(表示多)”对比加夸张。“十个瘌子(癞痢)九个犟,一个不犟装死相”滑稽可乐。“矮子矮,一腹个拐”饱含人生哲理,没上过当的人总结不出来。“蛤蟆冇路,一跳一步”辛酸痛苦又不失豁达励志。

赣方言里,怀孕不叫怀孕,也不像“害喜/有喜/有了”那么含蓄委婉或者腼腆羞涩,而说“做大人”(转义是“腹中有细个”,怀了小孩)。言外之意,女人生孩子之前不能算成熟,一旦人妻,为母则刚,则是“大人不计小人过”的大人了。您瞧瞧,比单纯的“怀孕”文章更足吧?

过去没有卫生巾(现在的孩子亲切地叫它“姨妈巾”,似乎来自姨妈制造),乡下人自制一种叫做“妈片”的,这俩字也凝炼得传神,简洁得如同普及生理卫生知识。告诉我们:用得上这东东的姑娘,就是随时可以做母亲的人啦,就待字闺中随时出阁吧!女大不中留啊!

过去民间普遍认为,做木匠的人手艺好就得博学多才,因此我们封木匠师傅为“博士”,给他们戴上“博士帽”,这在手艺人里算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三十六行里,差不多是状元级别啦。充分体现乡下人对知识心存敬畏心存渴慕。

而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寻衅滋事之徒,我们就让他们去“打罗/打

注① 教育部审定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 2017年7月第1版

锣”:罗是罗汉,光棍的意思。而“打锣”呢,是我们乡下人的一种奇技淫巧(奇技异能),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哪家人丢了重要的东西或者走失了人,过去的村庄一般林深草密不易找寻,不得不邀上乡亲一起对付,为首者拎着一面铜锣,边敲边喊,一来警醒,一来驱邪。说来也怪,往往奇效。后来为什么反倒让“打锣”走上了邪路呢?我看应该是嫁接它的一个侧面吧:比如人多势众、耀武扬威、光天化日。

(十一)“地理”“的哥”偏爱 笑煞他老司机

有关“的、地、得”三个字的使用,现在整个神州大地简直是一团糟。毫不夸张地说,不啻是年轻一代,随手乱来宛如乱扔垃圾;就是中老年写手,也是随心所欲宛如垃圾不分类。笔者曾在微博里放言:衡量一个人能否称得上作家,最起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他会不会乱写“的、地、得”。如果要从语法的角度料理此事,给这仨兄弟分家,诚非易事。鄙人就转变思维,从方言切入,果然游刃有余。敬请诸君耐心观看。谢谢!“的”表示所属关系,在赣方言里,念“哥”或“个”,第一声或第三声。“地”则念“哩”。唯有“得”哥到哪里都口音不变,很好分辨。我给孩子们编了一个公式:不懂“地”理(哩)就没办法做“的”哥。百试百灵。哈哈,再会弄混,我就没辙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十二)中华文化精华 格律(或曰“文脉”)亟须赓续

(1)古代文章主要分韵文和散文。韵文,顾名思义,就是押韵的诗文。押韵成为中国文学[包括民谣、山歌、顺口溜、谐口(敝邑俗称“叶壳嘴”)、喝彩、戏曲等民间文化等]特别醒目的特征。尤其是诗歌,因为历代都倍受推崇(宋词略有不同,兹搁置不议)而地位显赫而深入人心。自《诗经》开始,就没有不押韵的例外。有些看起来不押韵的诗文,并非真不押韵,而是古今语音变化太大或者地域差异太大(甲地不押韵乙地押)显得面目全非。还是举些例子实在一点。《诗经蒹葭》末段“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洄从之,宛在水中沚。”以现在的读音来看,已、涘、沚都押韵,唯“右”高蹈出其右。我觉得,很肯定是押韵的;也就是说,上古的时候,“右”的韵母也是i,否则只有另外一种可能,这个“右”字属于讹误。汉乐府《十五从军行》的韵脚分别是“归、谁、累、飞、葵、羹、谁、衣”,“羹”太突出,比腰间盘突出还突出;也只有刚才说的两种可能。人家本就押韵,到了如今,我们念法大异其趣罢了。再举一个近一些的例子吧。诗豪刘梦得《陋室铭》除了末尾“孔子云:何陋之有”为了突兀为了警策故意为之外,其他都押韵的,押的是《佩文诗韵》下平八庚九青韵。惟吾德馨,“馨”,国语读如xīn,但在中古,人家可是自带g的后鼻尾音呃①。刘先生,为人,虽贵为改革家哲学家;为文,却还是中规中矩不想出格的哦。

(2)我想,藉此机会说道说道鄙人自鸣得意的平仄。传统文化中,特别是齐梁时期周颙、沈约提出“四声八病”以后,平仄是绕不过去的,就有如山路崎岖坎坷,您是无法飞过去的。

某次,我在江西省寻乌一中搞了一个课外兴趣方面的公开教学,课题是关于对联的欣赏和创作。笔者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而几个非赣方言区的老师尤其是东北来的老师,被我喷得一头雾水如入庐山云雾之中,一副副超然物外的神仙模样。课后,

注①见《佩文诗韵》2011年7月第1版第21页“九青” 上海古籍出版社

他们众口一词地说:还是你们占了方言的便宜,也算得天独厚资源利用!他们的玩笑话基本没毛病。瑕疵在于:“方言”不便宜,它很金贵,金贵得我对它不胜感激。

本人在八九岁时,比方仲永先生大两三岁的样子,突然来了兴致,甚至有如神助,一连写了几十首五言绝句,完全是在无师自通的自由主义状态下闭门造车的,但那“车子”竟然像模像样地有方向盘有四个轮子,深得四叔之谬赏。说是无师,有点亵渎先贤。实际上,我是采用最笨的办法造诗的:平仄呢,完全参照某首唐诗,韵脚借用原字,不越雷池一步。稍后我才获知,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古代文人墨客之间诗词唱和的一种:“次韵”,也叫“步韵”。我到目前都不知道,我当时怎么会有那么高的悟性!也许,我是某个不知名的唐宋诗人投胎托世的吧?您也可以把我刚才所说的当成吹牛逼。但我想郑重地告诉那些喜欢传统文化的年轻人,采用笔者童蒙时候的作诗方法起步,虽然看似笨拙,实则高明,至少不会犯错(撇开水平)。近体诗里,拗救、三平三仄调、犯孤平、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等,可不是那么好掌握的呢。所以,从简单做起,相当于练习书法的起步:描红。

扯得有点远,该收一下绳子啦。据我粗略估计,赣方言与中古及以后的古汉语,平仄的吻合率百分之九十以上。您知道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吗?至少我是很骄傲的,骄傲得不怕落后骄傲得满身土气骄傲得洋洋得意!

除了诗词,还有成语集中体现前人的智慧。流传下来的成语,在平仄方面,

绝大部分也是有规律的。四字成语大致有四种构成方式: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弄清了诗词成语的平仄,对我们大有裨益。比如,熟读诗词,您就会发现,古诗词里,看、望、漫、探、教、过、胜,大都是读平声的(看、望、忘、探、听等常用字可平可仄,灵活自如)。假如“高处不胜寒”中的“胜”读去声,就成了“平仄仄仄平”,于词律完全龃龉。成语“排忧解难”“排难解纷”中的“难”都是第四声,如果知道它们的构成方式分别是平平仄仄和平仄仄平,您就不可能把“难”读成第二声。拙文有点长,挂一漏万,不容赘述。

(十三)不畏征程曲折 只为流芳青史

前几年,笔者写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校园小说。就是采用类似马蹄格的方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轱辘而下,一千多个段落,每段段内隔句押韵。并且,为了展现赣方言独特的魅力,本小说除了常规版本和押韵版本外,鄙人特意改写了一套方言版本。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方面,我也算是身体力行殚精竭虑啦。另外,我用不同的词牌名填了一百六十多首词,并且每首附有译文。我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管诗词小说散文随笔,通通押《佩文诗韵》的韵,坚决不出韵,像严守道德底线一样谨小慎微像安居文化冢庐一样慎终追远;虽然筚路蓝缕长夜漫漫,也算自得其乐无怨无悔吧。

五 结语

祈愿各位同仁在教学上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在开发利用方言以及乡土文化方面各显其能!也愿自己最终能够功圆德劭扬名立万!我不想将我伟大的梦想藏着掖着,愿它搭上更加伟大的中国梦这趟动车!

参考文献

⑴丁声树主编《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出版(第7版)2016年9月

⑵张双棣 殷国光主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第2版)2014年3月

⑶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出版 1999年5月

⑷郭锡良 唐作藩等编著《古代汉语》 北京出版社出版 1981年

⑸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1年3月

⑹兰宾汉 邢向东主编《现代汉语》 中华书局出版 2011年1月

⑺柏子琳 任海燕等《方言对社会决策及情绪的影响—来自电生理的证据》[J]《心理科学》2018,41(05):1171–1177

⑻李生慧《听得到方言 看得见乡愁—对方言热的冷思考》[J]《文化学刊》2018(11):178–180

⑼李蓝《方言分区的历史与方法平议》[J]《语言战略研究》2018,3(02)38-49

⑽杨小平 王瑞赟《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方言词考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71-74

⑾余静《文学方言描写翻译研究路线图》[J]《中国翻译》2018,39(03):19-27+127

⑿冷萱 张恬 王雨林《流入地方言对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调研世界》2018(06):49-56

⒀孙建华《汉语方言小称变音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J]《语言研究》2018,38(03):19-28

⒁黄骏《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移动场景与新型方言交往——以方言短视频为例》[J]《现代视听》2018(07):25-29

⒂余米慧《浅谈方言保护的必要性及措施——以大连方言为例》[J]《黑河学刊》2018(02):52-54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游山作文 关于雪作文 礼的作文 写时间的作文 英文作文格式 家国作文 长颈鹿作文 那些日子作文 三百字小作文 活着作文 初二作文500字 高中作文感动 小燕子作文 气质作文 诗歌作文怎么写 回忆作文800字 防疫英语作文 初中作文200字 友谊作文开头 自律作文素材 欣赏作文素材 小学作文200字 感悟作文500字 冬至的作文 初二500字作文 江苏语文作文 中考的作文题目 写人作文结尾 初二作文游记 包容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