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胡德海:教育之学 人生之思

2020-11-21 13:25:01
相关推荐

【学人小传】

胡德海,1927年9月29日生于浙江金华。1949年9月30日,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53年被分配到西北师范大学(原西北师范学院)任教,扎根西北,献身教育事业,倾心学术研究,迄今已66年。曾任甘肃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特级教师评定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甘肃省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甘肃省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甘肃省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基本理论学科规划组成员、《教育研究》杂志编委、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委员、《教育大辞典》(修订版)编委等社会兼职。进入新世纪,他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学术顾问,甘肃省第三、四、五届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西北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大百科》编委等。

胡德海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他一生以教师为职业,读书、教书、著书,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自1949年起,他开始从事教育学专业的学习与研究,至今已过去了70年。七十载峥嵘岁月,他见证了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壮大,在教育学原理、中国传统文化、人生哲学、教育史学等领域耕耘,著有《教育学原理》《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人生与教师修养》《雷沛鸿与中国现代教育》《陇上学人文存·胡德海卷》等学术代表作。其中《教育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教育科学理论发展史上的“扛鼎之作”。

2018年11月,91岁的胡德海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写道:“读书、教书和著书,此三者在我的生活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读书是为了教书,是为了教好书,教书其实也是为了读书,为了能和书亲近、结缘……而读书、教书的结果是写书、写文章。反过来,写书、写文章也是为了教书,为了教好书。所以,读书、教书、著书密不可分。此三者不仅先后相连,逐次出现,而且彼此联系、互为因果,因此,可视为我生命运行的基本轨迹。”

读书之乐

1927年9月29日,胡德海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原汤溪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祖父受传统耕读文化影响,非常重视下一代教育。1933年春,6岁的胡德海进入本村的初小,接受该校唯一的教师李连美先生的启蒙教育。

1938年秋,胡德海到离家5公里之外的龙游县湖镇启明小学上高小,当时国难当头,遍地烽火,敌机在头上盘旋,炮弹在身旁炸响,龙游县一度沦陷。学校不得不组织学生东躲西藏,并把校址搬进山中。这一时期,民间团结抗日的情绪高涨,学校成为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的重要阵地。少年胡德海壮怀激烈,热血沸腾,心中燃起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这种情感,成为他日后漫长岁月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这种精神,也伴随了他的一生,从未离开。

1942年,胡德海15岁,进入汤溪初中就读。他深知这一机会来之不易,也意识到这个年龄读初中有些偏大。因此,在从进校那天起,他便勤奋读书,为将来能顺利考入高中奠定基础。每每谈及这段经历,先生总是引用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而自励。

在汤溪中学读书期间,一次偶然机会,胡德海读到一副对联——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当时,他眼前一亮,反复品味体悟,越想越觉得大有道理,于是真正从思想上形成了“天下事只有读书最乐、最好”的观念。这一观念,成为他此后读书的内在动力,阅读、思考、求索自始至终,一以贯之。

高中求学阶段,胡德海更加用功,每天下午都要抽时间到阅览室读书。回顾当时的学习情景,先生总是感慨:“我在高中读书期间,看的课外读物,多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一年中我从图书馆借读的书少说也有50本到70本。这些书有文学的、历史的,也有哲学方面的,总的来说比较杂。”

1949年9月,新中国诞生前夕,胡德海背起行囊,从家乡金华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继续学业。四年的大学生活,他最感念的地方还是图书馆。当他看到琳琅满目的书籍时,顿觉如入“宝库”,不能释手。所以,除正常上课和作息外,他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早去晚归,一条板凳坐到黑,如饥似渴地汲取精神营养,沉浸在那个崭新的知识海洋之中,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谈起读书,胡先生总是津津乐道,内心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他意味悠长地说:“就我个人情趣的角度来说,教书其实是为了读书,为了能和书亲近、结缘……而读书就是为了更好地教书。”在他看来,作为教育者,就要比别人读更多的书,有更多的思考和认识,还要有更多的独到见解和新颖观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有得而传道之谓教”。

胡先生“藏教于学”,经常会把自己的藏书送给学生,并语重心长地叮嘱他们:“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别放弃自己的专业,不要忘记读书。”这番话,让他的弟子们深为感动,受益匪浅。

2016年9月,西北师范大学举办胡德海学术思想研讨会。一天半的时间里,胡先生一场报告也没有落下,静静坐在前排,认真地听,不停地做着笔记。像他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级人物,能有如此谦谦之态,实乃一种生命的境界。一位年轻的女博士坐在先生后排,目视他聚精会神的背影,禁不住赞叹:“胡爷爷的精神实在让我太感动了!让我真正领略了一个读书人的修养,一个因读书而赋予生命更美好意义的精神体现。”

教书之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梦想,对于胡先生而言,他的青春梦想就是献身祖国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

1949年1月,胡先生从金华中学高中毕业;2月,应其家乡私立维二中学之聘,在那里当了一个学期教师,这是其一生从教之始。这段经历虽短暂,但每每忆及,他犹觉兴味无穷,充满乐趣。先生认为,当老师,传承知识、文化,启发民智,培育人才,既为社会所需,也符合自己的旨趣。“当教师,可以终身与书结缘,一辈子和书打交道,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也应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在填报考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

1953年,胡先生以优异成绩结束大学生活,怀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和梦想,来到西北师范学院(现西北师范大学)工作,开始了高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一干就是66年。因其勤于为学、乐于从教的人生经历和非凡成就,被世人尊称为“扎根西北的‘教育胡杨’”。

1953年至1957年,胡先生主要从事高师“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那时的“教育学”课程,基本上照搬凯洛夫的课程体系,再加上若干中国学校的事例,简单拼凑在一起,看似有理有据,实则貌合神离,是粘不到一起的“两张皮”。

于是,胡先生大胆设想,要构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教育学学科体系,以取代那个逻辑混乱、基本概念错误、甚至难以自圆其说的旧式教育学理论模式。他认为:“中国的教学家们应当有信心,有志气去改变这种局面,振兴教育学理论,发展教育学事业。”

然而,正当胡先生准备对教育理论做进一步探究之时,一次次的政治风潮此起彼伏。“文革”中,他被关进“牛棚”,强制劳动改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面对这样的困境,胡先生没有悲观失望,更没有放弃读书与思考,而是利用在资料室打杂的有利条件,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哲和英语等方面的书籍,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这为他以后重返教坛和深入进行学术研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1972年,胡先生被安排到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英语和语文。对此,他非常高兴,因为一则又可以教书,二则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与他喜爱的各种书籍朝夕相伴。

1978年,随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好转,胡先生像其他知识分子一样,重新回到西北师范大学,回到自己挚爱的教育学讲坛上。重返讲台的他,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孜孜以求、勤奋耕耘,心无旁骛、专心育人,为教育传薪播火,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崇高境界,走上了道德人生、文化人生、知识人生的育人之路。

2013年,86岁的胡先生虽然不再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但他始终没有离开自己挚爱的讲台,仍然坚持为学生讲课、做学术报告,坚守心中的那片教育圣地。

著书之乐

著书、写文章是为了更好地教书,这是胡先生做学问的初心;构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则是他作为教育学人的使命。

大学生活为胡先生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他的人生也自此迎来了新的曙光,揭开了新的篇章,开始了有定向意义的新生活。这不仅确定了他以后的从教之路,也决定了他将要以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作为一生的学术事业。

胡先生和教育学的相遇就从这里开始。

大学四年的学习与生活,不仅让胡先生获得了专业的成长,也让他发现了教育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他看来,当时教育系所讲授的各门教育学科中,包括苏联专家讲授的凯洛夫教育学体系,在理论上都存在很大的偏颇和不足。但要研究精到,成绩显著,不仅需要激情和努力,更需要聪慧的头脑、宏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以及能坐十年冷板凳的坚守。

为此,胡先生暗下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建一个较为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

下决心不难,但要做到却绝非易事。无数次披星戴月,无数次挑灯夜读,胡先生总会沉静自问:“我凭借什么可以做到呢?我的条件和功夫又在什么地方呢?”寂静的夜晚,他的思绪在头脑里剧烈地翻腾、碰撞,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推门出来,清冽的空气让胡先生异常清醒,大西北特有的璀璨星河让他豁然开朗:“我别无依靠和凭借,我唯一依靠和凭借的是我多年来一贯坚持的好学和深思。我的功夫并不是在教育学自身,而主要是在‘诗外’,即陆游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诗外’。”

多年持续不断的与书为伴,有两门学问对胡先生思维体系的形成影响深远,一是文化学,二是宇宙学,其中尤以宇宙学为最。他曾说:“我的教育理论能被整合成一个体系,靠的就是文化学、人类学所基于的这种宏观学术力量。”

宇宙学更是为胡先生展开了一幅前所未有的恢宏画卷:“我了解了这些知识理论,看到宇宙大爆炸后所呈现出的图景,真是为之欣喜不已,拍手称快,感慨万千,犹如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打开了眼界,精神为之一振,真正感到心明眼亮了起来。”这种宏大视界,让他拥有了一种站在宇宙的云端俯瞰大千世界的哲学理念,而这种理念投射到教育学上,便对这一领域产生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胡先生的教育学研究,均属于宏观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研究,其深层次原因便在于此。

20世纪80年代初,胡先生曾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能为这个新的时代做些什么?能为这个时代的教育学做些什么?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教育学应该承担怎样的时代使命,完成时代赋予的哪些职责?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胡先生对自己所追求之事越来越坚定而清晰:“我必须把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一番正本清源的梳理,给教育学一个宏观、完整、全面、具有系统性和学理性的概括和说明,从而给教育学一个恰当的定位,并透显出教育学的理论价值。”

从此,胡先生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座右铭,开始了对教育学体系的反思与建构,先后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关于教育的本质属性》(1981)《教育起源问题刍议》(1985)《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1985)《论教育的自在与自为》(1988)等文章,从理论源头探索教育的本质与属性、存在与发展。

1990年3月,胡先生发表《教育学概念和教育学体系问题》一文,引起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强烈反响。他在对教育科学进行总体研究的同时,还对若干重大的教育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先后发表《论教育现象》(1991)《论教育、人与社会的关系》(1992)等50余篇论文。尤其是他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理论观点,自成一家之言,常常被学界同行作为经典引用。他关于教育现象的系统研究,在教育理论界也影响深远。

1998年,在40多年沉淀与思考的基础之上,经过近20年的潜心研究,胡先生出版了教育学巨著——《教育学原理》。这是他教育思想的结晶,标志其教育学思想体系的成熟。在这本书中,胡先生从教育学的概念、对象到内容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对传统教育学基本概念的误区中引申出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勾画了整个教育学原理结构延伸的脉络,尤其是对传统的拘泥于一隅的教育学理念大胆突破,让人耳目一新。

胡先生认为:“教育学研究的出路要面对现实,深入历史,归于实践。为了达此目的,我们的教育学研究应当首先清除在知识构成、研究兴趣上的片面性和隔阂,应当使教育学著作在基本理念和原理、编排体系、论证方法、表达方式、文字风格、思维水平上,都有适应当今教育改革实践要求的突破和进步。”他对中国教育学出路的独到见解,不仅为其教育学理论体系构建奠定了扎实基础,也为中国教育学的研究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完成《教育学原理》书稿后,胡先生感叹:“想到多年来我为此付出的诸多孤寂、劳作与艰辛,特别念及昔日那几十年令国家、民族都深受屈辱和我个人所曾亲历的苦难的岁月,真是感何如之!奋何如之!幸何如之!”由此可见,走学术道路的他,并没有放弃家国情怀,依然把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民族命运、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教育学原理》出版后,先后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一届全国教育图书奖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第一届甘肃省优秀图书特别优秀奖、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理解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决不随波逐流,更不囿于陈说,是胡先生一贯的学术品格。他说:“理论研究要说理,要讲道理,教育理论研究是基于个体对教育现象问题的理性思考,而不是盲从,从于权威,从于利益,从于时尚潮流,从于众口一词,或从于个人的滥情。”这是他《教育学原理》《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人生与教师修养》《雷沛鸿与中国现代教育》问世的根本动力和目的所在。

文如其人。一般来讲,治学与为人是统一的。胡先生本身所具有的学术内涵,实际上是他人格精神的外在表现。他为人真诚谦和,待人感情真挚,做事踏实严谨。在他看来:“人本身永远是学生,周围的一切,包括自然、社会与他人都是老师,人的短暂一生,该学习、该探索的东西实在太多,永无止境。”

言行相顾。胡先生的言行均发自本心,无论环境怎样变化,他都力求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他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人情人性,一贯坚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文。他曾说:“我非常欣赏这样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法则,面对苍茫的宇宙和浩渺的时空,我乐意接受这种精神法则的支配。因为正是这个,才意味着学术真正的尊严、公平与价值。”

胡先生所有的论述,皆发为心声,不遮掩,不妄言,真诚之品格溢于字里行间。

如果我们对胡先生的学术轨迹进行一个梳理,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他1996年出版《人生与教师修养》,时年69岁;1998年出版《教育学原理》,时年71岁;2001年出版《雷沛鸿与中国现代教育》,时年74岁;2005年出版《教育理论的沉思与言说》,时年78岁。

同时,胡先生不断在权威期刊上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2012年,85岁的他在《教育研究》第12期发表《王国维与中国教育学术》一文。2013年,86岁的他将自己的《教育学原理》进行修订,增加3万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外,他还在《中国教育科学》(第二辑)发表了近三万字长文《关于什么是教育学的问题》,2014年则出版了《陇上学人文存·胡德海卷》。

2018年,胡先生91岁。这一年是先生学术活动比较活跃和学术影响非常深远的一年。从学术活动和成果来讲,3月,他应邀到山西师范大学为师生作《关于教育学和教育的问题》的学术报告;11月,他在《中国教育科学》(第2辑)发表了2万多字的文章《读书、教书、著书:我的教育生涯和人生感悟》。从学术影响来讲,9月,《西师学人》的视频风靡全国,分别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甘肃电视台等媒体播放;2018年11月1日,《扎根西北的“教育胡杨”》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报道了胡先生的教育事迹。2019年6月,92岁的胡先生在《中国教育科学》(第一辑)发表《关于什么是儒家传统修养的学理解读》;他的著作《文化与生活——我的生活印记》将于2019年年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如今,胡先生仍不遗余力地研究教育文化。他说:“研究教育学是有方法的。既要站得高,又要扎得深,既能大至宇宙,也能深入到人,研究人性、研究人心,用人、人性、人心和人心产生出来的文化来解释社会和历史。”

耄耋之年,自当静养,而胡先生却老当益壮、勤思善著、乐此不疲,一如既往地追求他的学术生活,演绎一个学者的生命意义。

1994年,我国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顾明远先生曾这样评价胡先生:“好学深思、刻苦钻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40年的磨练,始终坚持不懈,严谨治学,无论在教育学原理,还是在人生哲学等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和深邃的创见。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10多年来,时有见地卓越的论著问世,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影响深广,声名卓著。”时过25年,认真阅读和体会胡先生关于教育学理论研究的独特见解和卓越贡献,仍然能够感受到这种评价的中肯。

胡先生一向注重为学与为人的关系,“顶天立地做人,继往开来创业”,把做人看成做学问的根本,他说:“做学问要先学做人,做人做不好,投机取巧,做自以为聪明的小动作,那么做学问也做不好,做人要实实在在,做学问也要实实在在。”

可以说,胡先生与书相伴的心路历程、治学精神与人生境界,犹如西北教育的“胡杨魂”,对每个后世学者来说,都是永恒的感召。

作者:高闰青,女,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教育学博士,2005年师从胡德海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特岗计划”实施成效研究》《“以人为本”理念及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胡德海教育学术思想研究》《家庭教育: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底色》等著作。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16日 11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1-26 10:45哥的世界。尔等怎么懂[黑龙江省网友]IP:1951759458
    很赞胡德海观点教育不仅是种学习方式更是人生道路。
    顶1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渴望时光倒流作文 六年级上册作文第4单元 中学生获奖作文 含羞草300字作文 我喜欢端午节作文 观察小猫作文300字 和爸爸下象棋的作文 极地海洋世界作文 优秀作文语段 以新为题目的作文 最美妙的声音作文 难忘那件事作文 我爱中华的作文 小学二年级我的朋友作文 永远的什么作文 南京博物馆一日游作文 英雄不容诋毁800字作文 四年级关于校园的作文 我的姐姐作文400字 想象作文500字五年级 一件成长的事作文 我的快乐500字作文 队列比赛作文200字 免费作文 关于方言的作文 以慢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初中作文我的同学 我的家乡.作文 环境保护英语作文大学 我爱秋天2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