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关于文学和自己年轻时候的写作 阎连科 金宇澄 唐诺 许子东 高晓松都发表了意见

2020-11-21 17:10:01
相关推荐

3 月 24 日下午,“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启动仪式暨论坛在北京的 CHAO 酒店举行。

该奖由出版公司理想国和瑞士钟表品牌宝珀(Blancpain)联合主办。首届评审委员为作家阎连科,作家、《上海文学》执行主编金宇澄,文学评论家、作家唐诺,学者、文化评论家许子东,音乐人高晓松,涵盖多个领域。

主办方称,首届参评作品应为 2017 年 1 月 1 日至 2018 年 4 月 30 日期间,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单行本正式出版发行的简体中文版小说作品。凡用汉语写作的长篇小说或中短篇小说结集均可参评。不接受多人作品合集、选集。评委会成员每年更换。现正式开放作品征件,最终获奖结果将于今年 9 月揭晓。

在启动仪式上,“看理想”策划人、评奖办公室负责人梁文道这样解释设奖的初衷:“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的文坛,特别是在小说这块领域,带出一些我们认为非常有潜质,有一个长期的创作的自我预期跟动力,而且有相当成就的一些作者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让更多的人欣赏他们的作品,这是整个奖的根本原则。”

梁文道

而相比国内的其他文学奖,“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最大的特点是限定参评作者年龄在 45 周岁以下(以作品出版之时作者年龄为准),而这给了年轻作家更多的机会。

许子东在媒体群访环节就称:“现在评奖为了保险,都是给大牌作家。这批人从寻根文学到现在,统治文坛 30 年。他们的确有很多优先的条件,有文革的经历,知青的背景,而且 80 年代西方的写作技巧进来,其中一些人还特别勤奋。一个王安忆,一个贾平凹,你赶都赶不过来。这篇没看完,下一篇又来了。”

“现在最缺席的是评论界,我们这个行业在当代是最不称职的。为什么呢?评论界没有批评,没有流派。所有的评论都是被出版商操控的打书,而每一个作家旁边都有几个好朋友的教授。书还没有卖,这些教授就已经写文章了。你看《匿名》,大家都还没看,陈思和他们已经有文章把王安忆说得多么好了。”许子东补充说道。

另外,“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获奖者只设一名,奖金达 30 万元。相比中国大多数文学奖只有几万元的数字,这个数字算是丰厚。官方文学奖奖金最高的是茅盾文学奖,奖金达 50 万元。民间文学奖中,去年设立的“京东文学奖”的最高奖金达 100 万元,这也是国内文学奖的最高奖金额度。

除了奖项的介绍, 5 位评委还以“不悔少作”为主题各自做了演讲,回望了自己最初的文学历程,并朗读了自己的“少作”,最后还接受了观众和媒体的提问。我们把这些演讲和回答选取部分摘录如下,希望对你有所得。

5 位评委及主持人梁文道

演讲和问答部分摘录:

阎连科:

我非常懊悔自己一生的写作,80%是垃圾

我非常懊悔自己一生的写作,今天去看少年的写作会呕吐出来。为了下午发言,吃饭的时候我又拿出少年的作品看了一下,饭都没有吃,差一点让我们全家人饭都吃不好。但是毕竟来了,还是要讲。我确实没有不悔少作,我经常讲我一生写了非常多的作品,其中 80% 是垃圾, 20% 比较好,但这 20% 有多强的生命力?我活着它就活着,我死掉它就死掉,我死掉这些作品也就没有人提了,那 80% 没有人提的作品,确实是垃圾。再往前推,说到少年写作,我先给大家讲一下,你们都会觉得真的是垃圾中的垃圾。

我最早是 20 周岁当兵,“天才”般发了一个短篇小说,叫《天麻的故事》,发在原来的《武汉军区战斗报》上。故事讲的是一个士兵特别想入党,当然要表现好,还要给指导员,也就是党支部书记送一点礼,就给他送了一斤天麻。指导员也非常开心,把天麻给送回来了,又写一封信,要入党你要如何表现,不能送礼。如果这个少作写得好的话,那它就是正能量、主旋律的鼻祖,我在三四十年前就比他们写得好,这是我不悔少作的一面。

当时我是初中毕业,拿了一个假的高中毕业证到部队去,他们说这个人最有文化,发了一整版的文章,全军都在轰动,给了我 8 块钱的稿费。那个小说编辑部还给我写了一封非常好的信,说你这个故事非常非常地好,但是你的风光描写比那个故事更好。他们不知道,我之前从来没有读过外国小说, 20 周岁以后第一次读了外国小说,读的是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中的短篇小说《白净草原》,那个风光描述如此之好,语言如此之好。现在说我抄袭可能有点严重,说模仿又有点对自己简单化地处理,介于抄袭和模仿之间,对这件事情我不可能不懊悔。

阎连科

莫言和余华“少作”写得好,因为他们早就看过外国文学

我一直在反省,为什么莫言就写了《透明的红萝卜》,余华就写了《十八岁出门远行》,阎连科就写了《天麻的故事》?这件事情我一直想啊想啊,最近就想明白了,原来是 20 周岁以前我从来没有看过外国小说,他们居然都看过。 20 周岁以前我在乡村看的都是《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三家巷》《铁道游击队》,我倒背如流。这些小说不是不好,而是好到让你无法去学习,当你生硬地去学习的时候,就会写出不好的小说来。到 20 周岁以后,偶然当了图书馆的保管员,要找一本外国小说去看,找最好的。哪个最好?《飘》最好。它的封面是特别美的一个明星演员,《乱世佳人》的费雯·丽,她在封面上,那当然要看这个小说。上中下三本,用三个晚上看完,天下还有这么好的故事!中国的革命小说虽然好,居然这个革命小说比那个更好。它也是写战争,也是写爱情,也是革命加爱情的故事。从此开始读外国小说了,从此发现小说写得不如以前了。

我就是这么一路走来,几乎一生都是特别的懊悔,所以我想没有不悔少作。到最近一直在写作,我想我全部都是在懊悔中写作,唯一没有懊悔的就是你非常勤奋,非常努力,但是每一部小说留下的遗憾都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是我的中篇处女作,写的是战争的故事,虽然我没打过仗——我差一点去打仗——我对战争的体会可能超过那些去打仗的人。这个小说叫《小村小河》。我第一个短篇小说挣了 8 元,这个中篇就挣了 800 元,给家里买一个电视机。我母亲拿着这个小说数多少页,她说居然写这么一点东西就能挣 800 块钱,这个事情还是可以干的。那我一生就按照我母亲说的这么干下来了。这个中篇是在第一篇小说的五年之后,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发出来,过了三年以后终于发出来了,那是个非常漫长的故事,我回头一看充满了激情,里面有好多诗歌。

第一首特别好:有河就有村,有村就有河。村是河的家,河是村的歌。

第二首诗:七姓窝的七户人,清明上的七个坟,开门种了七家地,关门揣了七条心。

第三首是“五讲四美”的:娘养儿一天一年恩,儿给娘买盒抹脸的粉;娘养儿一年十年恩,儿给娘扯条围头巾;娘养儿十年百年恩,儿给娘扯条送终裙;娘养儿二十恩不尽,求儿把娘送进坟,坟前栽棵不老的柏,记住娘养儿的一片恩。

写的时候我都掉泪了。写得太多了,我随便挑几个。

铁桶的江山我来打,铜铸的交椅你坐成,只怪我麦黄没官命,只怪我豆大的字,不识一个两个。

东西南北中,征战一股风。打过蒋介石,砍过日本兵。老子是好汉,干儿是英雄。国家南门口,有个二罗成。

金宇澄

在东北下乡七八年,我一度以为自己是个东北人

我的整个青年时代都在文革阶段, 16 岁多一点到东北黑河这个地方,就是下乡。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这地方就像契诃夫的《萨哈林岛旅行记》,黑河地区的特殊农场,因为 1969 中苏关系紧张,大部队迁走后,仍然留下了很多刑满人员,所以我整个的成长阶段,我下乡干的所有农活,都是这些 10 后、 20 后、 30 后的特殊身份、来自全国各地的这些人在教我们怎么劳动。

我有个高中朋友在上海,他没有下乡,我们俩经常通信。他看了很多很多的书,我记得在 1967 年的时候,他就在看《小逻辑》,看叔本华,我跟他特别合得来,整个青年时代,我们俩都没写过东西,都是写信。一次他给我回信说,你是可以写小说的。但当时真没这环境,整个宿舍双层板铺,睡七八十个人,非常吵闹,最多只能写信。我也跟他说,他完全可以写小说,但我们都没有写作。当时也有一些农场的青年喜欢写作,但据说如果要给《黑龙江日报》写篇稿子,要政审,要有本地革命委员会开的介绍信,我因为出身不好,根本不可能会有这个想法。直到我 8 年后回上海, 30 岁后总算生活安定下来,才开始写东西。但那个朋友 80 年代初去了美国,他是个特别聪明的人,一直不写东西,现在想想真是可惜。

我一直觉得,自己得有七八年时间在那边生活,我的根就在东北,在 1985 、 1986 年写了几篇这方面的小说, 1988 年调到了《上海文学》,原因是参加了作协“首届青创会学习班”,写了个获奖小说,孙甘露也在这届,他加入时已完成了《访问梦境》,我一直没交东西,直到最后结束阶段,连夜写了个东北棺材匠的故事。当年那地方的规矩是:如果当晚有人要死,就通知做棺材,没想到连夜做了棺材,一大清早病人却活过来了,这口白皮棺材就搁在木匠房外晒着,此后,场子里一直没死人,棺材风吹雨打,越来越丑陋,大板缝,呲牙咧嘴,甚至有人在里面养鸡鸭。但是所有身体不好的老人都偷偷过来看这口棺材,因为规矩就这样,接下来谁死就得用上它,最后是两个老人同时弥留,但都干耗着就不死,小说结束在这地方。

金宇澄

年轻人一定要想办法试着做各种事,熟悉身边的故事,想办法写

我到《上海文学》后也写了一点,现在说就是“少作”了,都是三十多岁才开始写,比如《方岛》, 1963 年的割麦竞赛,千米之外的麦子地里,放一板桌,一天的口粮就搁在上头,谁先割到桌子就随便吃——这是我学泥瓦匠时,我广东师傅回忆的,说如果是你们上海人或北京人,他肯定是活不到现在了,实在是干不过那些割麦子的同伙啊,年纪都比他轻,但是他发现了麦地里有不少刚出生的小耗子,在当年他眼睛里,就是麦地里的广东虾饺,粉嫩的、粉红的,他天天就偷吃这些,活的吞下去,用一个布袋子收集起来。

我做编辑后,就写得很少了, 16 岁到东北,在写作上,我变成一个东北人,总有这错觉,直到近年写小说,才发现了我到东北劳动了七八年,实际没有接触到真正的中国农村,受的是“特殊教育”,是这些特殊人员给我的内容,我没有真正接触到“贫下中农再教育”。与此同时,我和那位在美国的朋友已没有多少来往了,他出国后变得孤僻,我一直期待他可以写小说,但他做了生意,也发生一些生意上的问题,来上海基本也不联系我了,有一次我再三跟他说,我跟生意没任何关系,有什么事都可以找我啊。但我们就没有来往了,直到 15 年我得了奖,有一天下午,我在传达室看到一封信,是他给我的信,一看知道是他的字,里面就写了一句话,祝贺得奖,没有落款,他已经根本不想再联系我了,我整个青年时代经常来信的朋友。

所以我觉得,一个年轻人,一定要想办法试着做各种事,熟悉身边的故事,想办法写。我现在想想很后悔,当年在东北认识那么多 10 后、 20 后、 30 后的男人,当时都没有记录他们下来的故事,只是随便听他们说了一些。有几个广东师傅后来都特赦了,记得是 74 年国民党县团级以上都遣散吧,集中排着队,拎着统一的旅行袋就走了。

我一直觉得,我的根在东北,恐怕也是我的遗忘,是写了这些,很久以后才有的醒悟,最熟悉的生活,是我 16 岁前的上海,少年时代对每位作者都那么重要,我却要等到接近 60 ,才写了关于上海的《繁花》。我现在读这篇“少作”的结尾部分,《不死鸟传说》,发在 1993 年的《收获》上。

“待我们走到了慢坡的最高处……此刻,我们立刻想到了大春,想到了美芳和根娣,感到了极其的寒冷,感到神智错乱,看着不远处的这个模型状的小孩,浑身那一块鲜亮鲜红的色泽,我们口中只是喃喃自语:这是怎么了?这是怎么搞的?!”

唐诺

文学书写大概不是一个太早慧的行业

我讲一下我个人的书写经验。我其实是一个失败的例子,因为如果书写的成果比较好的话,还能算是一个还不坏的励志故事,但是因为书写成果的关系,所以算一个反面的例证,也跟大家说一下。

我大概是在 14 岁就没有怀疑过自己是希望在书写的世界、文字的世界里,真正开始有意识地写作大概是 18 岁高中毕业,跟朱天心、朱天文等一批朋友。当时因为机缘的关系,我们就办了一个文学杂志,所以从大一开始就一面读大学,一面办杂志,开始有意识地写作。

但是,我真正写出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应该是在 45 岁,叫《文字的故事》。虽然写得很糟,但还算是一个完整的作品,中间相隔了大概 27 年。这 27 年间倒也一直在写,但所有的作品我都没有存留,所以不是一个好的例子,在谈少作的时候,我的成果非常非常糟糕。

我也自己回过去想这个事,除了我自己的书写资质比较迟缓,学习比较鲁钝以外,也会为自己找一个理由,可能也是真的,我觉得这里头还是有个基本核心事实,我觉得文学书写这个东西,大概不是太早熟太早慧的行业。我比较相信文学是一个专业,一个专业必须要有时间,必须要有长时间的学习跟锻炼。任何一个专业要做出一点样子,要出师,都需要一段时间。尤其现在文学的专业性越来越不被讲究,起码在台湾是这个样子,我开始慢慢强调较为专业的部分。

尤其今年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重点是小说,诗还好,像梁文道也提到兰波甚至是拜伦、雪莱、普希金,他们的巅峰来得比较早。我以前有一篇文章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因为诗的早熟可能来自于诗的唯我性,甚至“我”必须带着某种吞噬性,某种非常霸道的呈现,适合年轻时候的从身体到心理的状态,所以诗的巅峰来得相当早。但是小说不是,小说的“我”不是这个样子的,依我看它是一个小写的我,那个小说的“我”必须要放在时间里,放在人群中,它必须跟这个世界相处,必须要知道理解很多东西,要比较沉静地一样一样去发现,需要去感受,去获取,去证实,去了解。所以依我的看法,小说一般的巅峰期不会来得太早,应该会在 40 岁以后, 45 岁以后,他才慢慢走到书写的巅峰期,当然这个都有例外,大体上它的高峰期是这个样子。

唐诺

文学是最孤独的行业,博尔赫斯的少作也很差

台湾有很多文学奖,大陆也是,我是欢迎的。文学奖的重大意义在于,我们需要有不一样的奖惩系统,因为如果没有其他的奖惩系统加入的话,最终我们会剩下单一的奖惩系统,就是市场,以数字来决定。所以文学奖的设置,让我们在市场的数字之外,还有可能诉诸文学的专业,我觉得这个是重要的。

但是,我想说的是,几个月前,我在上海跟王安忆一起担任小说评委的时候,我记得她说,毕竟这样的场合不是文学的基本事实,而是一个嘉年华。文学没有这么繁荣,没有这么热闹,大部分的时候它是非常孤独的。以台湾的标准来讲,它甚至是非常清苦的一个行业。我很怕年轻人误解,以为这样的场面是文学的常态。文学大部分时间只有你跟你所写的东西,马尔克斯曾经说这是一个最孤独的行业,他形容这种孤独不是在孤岛上,而是落水的人在跟大海大浪搏斗,只有你自己,谁也救不了你,这才是文学的常态。

我的少作糟透了,拿出来的话对大家身体不好,所以在这里我就跟大家讲两个简单的事,作为一点点补偿:

一个是阿根廷的博尔赫斯,他的第一本诗集据他自己说是他父亲花钱印的,后来当他正式出了自己的诗集之后,他就逐家拿自己的新诗集去跟对方商量,能不能把我那本换回来,打算把它消灭。

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在台湾,大概二十年前我曾经有一个无聊的想法,突然想出一本小说集,因为我认识的朱天文、朱天心、张大春这些人,他们都是早慧的作家,二十出头就已经名满天下,我知道他们的第一篇小说发表在哪里,是哪一篇。我想征求他们的同意,把他们的第一篇小说收集起来,出一本小说集,那时候我连文字都想好了,大概是说如果你想写小说就放心写,你看他们曾经都把小说写成这样,你还怕什么呢!

但因为张大春不肯就范,所以这本书就没有编出来。张大春第一篇小说的名字,我不敢在这里讲,如果我说出来,他会跟我绝交。他已经威胁过我很多次。大概这是太早写小说的人的事实真相。朱天心写第一篇小说时 17 岁,叫做《梁小琪的一天》,现在看当然非常糟。朱天文叫《强说的愁》是在中山女高二年级的时候写的。

许子东

我是一个最普通的知青,我都可以抗掉这个诱惑,你们为什么不可以?

我出过十几本书,但是都是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我还发表过十几篇小说,我的文学成就到现在还没有得到公正地对待。

画面就是多年前走进上海文学那个楼房,我到现在还记得,《上海文学》的那个楼是非常西洋化的楼,那个楼梯旋转下去。他们刚才讲了文学的寂寞,我现在讲讲文学的另一面,它可以说明在一个人的一生当中,政治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我当时已经是华东师大的研究生,《上海文学》说收到说这个稿子可以修改,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因为我们的华东师大只有三个人是作协会员,赵丽宏、王小鹰、孙颙,(但)我的创作比这更早。

第一次有人讲我可以创作,是在我 15 岁下乡的时候,看手抄本。当时一本本是油印的,叫《少女之心》,另外一本不知道什么名字,但是前后都已经翻乱了,也不知道作者。两本书的特点都是里面写到胸部、大腿,我们是带着看苍井空的心情在那里看。看完了以后,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说,油印的《少女之心》一般,另外这本比较好。他说,我们也可以写。这是第一次有人跟我说,我们也可以写。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本被翻得一塌糊涂的书,是茅盾的早期小说《幻灭》。当时我们对他不尊敬,我们是带着看黄色小说的眼睛去看他的小说的,所以我后来做现代文学研究就带着赎罪的心理,茅盾居然写了这样的作品,我的意思是我们当时不懂。

第二次那是认真的,我插队的地方除了知青以外,还有南昌下来的干部。这个干部知道我有点喜欢文学,劝我写小说。我写了,但就跟金宇澄刚才讲的一模一样,《江西日报》居然给我回了一封信。我后来才知道,在给我这封信之前,已经有了政审。到我的公社,查许子东这个人怎么样?通过了!我的公社书记非常高兴地跑来跟我说,《江西日报》给你来信了吧?你们怎么知道了?他们说,给我们打电话了,我们都说你怎么怎么好。

今天你不能明白,如果在 74 年的时候,我已经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的话,我在这个公社的地位就彻底改变了。因为那个时候报纸只有几版,我一登的话就是大半版。但是,他给我提了一个修改意见。这个修改意见简单地说,我本来是批评招生被中断,知青在农村的无奈,他要把我的小说整个拧过来。

这是我一生比较重大的决定,我当时没有太多的想法,我也不信宗教。那个时候,我的世界观也没有形成,但是我有非常朴素的一个想法,我到现在还坚持这个想法,就是一个人可以在很多地方说假话,可以在节目里面,可以在男女谈恋爱的时候,可以在做生意的时候,但是一个人不可以在自己的作品里明知道是假的,还去说假话。

因此,我就丧失了这个机会。我肠子都悔青了。要不然的话,我的作品就应该出现在《朝霞》上。你们不知道《朝霞》当时有多大的意义,我后来在《朝霞》上看到了很多我现在文坛朋友的名字,他们早早地在文革中期就开始写作了,而我错过了这个机会,以至于后来发表小说推迟了五六年,我的文学地位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我一生经过这样的选择不多,经过那一次选择以后,我后来听到有名的人,类似地讲那个时代怎么怎么样。我不相信。我是一个最普通的知青,我都可以抗掉这个诱惑,你们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在一个时代面前,为了好处就可以说一些这样的话?我不原谅这些人。

这篇小说后来我又寄给巴金,居然他给我回信了。回信就是说,我有个亲戚是编杂志的,我不做评论,我转给他,谢谢你信任我,许子东同志。哪怕是文革后,后来编辑给我回的信,也还是要我修改。

许子东

我一辈子写的东西不多,但是好在都不需要怎么改

我后来写了一篇小说,发表在《百花洲》上,稿费 120 多块。我在农村干一年,除了口粮以外是 76 块。一篇小说一个礼拜就写成, 120 多块。这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就像阎连科说的,这活可以干。但是,前面有一条,写小说不是那么私人的事情。

我后来写了一个小说,讲的是真事。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一个女知青。她的哥哥是给我们看《基督山恩仇录》、罗曼·罗兰,一个非常有文化、弹钢琴的。可是,他居然把他的妹妹介绍给公社干部,在一个招待所里做事情。在我们看来,觉得是一个堕落。我就写了一个小说,题目叫做《可怜的人》。在小说里,主人公对她的哥哥表示非常愤怒。怎么能够把你的妹妹,明知道陷她于不义,还这么做?!

小说发表以后,正好同一期看到王安忆的小说叫《绕公社一周》,也写了一个很会混的、很会搞关系的男知青,但是我写的是主人公鄙视这样的人,表达我真实的感受,而王安忆小说的主人公是羡慕那个混的男知青。我的同学王晓明跑来跟我说,子东,王安忆这篇写得比你深。这个人很糟糕,见风使舵,为了利益,为了一点好处放弃自己的价值原则,但是主人公要是鄙视他,他认为就浅了,主人公还得羡慕他。我的文学道路就这么被他们中断了,让我印象非常深。

我的老师钱谷融先生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他说,“我一辈子写的东西不多,但是好在都不需要怎么改”。你们要是知道他从 50 年代发表《论文学是人学》,60年代因为《<雷雨>人物谈》,他们在上海作协开会 67 天,天天批判他们,开会下来,文章不改。所以,我能向老师学习的就是这一点,写的东西也许不好,也许不多,但是将来也不需要改。

高晓松

“艺”是那个门,“术”是门里面的魔鬼

少作我肯定是不悔的,我要是悔少作,就有点得了便宜还卖乖。因为我发表的第一首歌就是《同桌的你》。我今天的一切,今天能够腆着脸站在这里,其实都是从那儿开始的。当时的目的并不是发表,或者出唱片,就是给女生唱歌。当时的目的都达到了,每一次弹唱都有点收获,所以肯定是不悔的。但确实今天回头看,怎么每句话结尾都是你,从歌词上来说,确实显得很粗糙。

艺术这个东西其实是两个东西:一个就是“艺”,就是唐老师说的专业性;然后是“术”,就是你心里那个世界,你心里到底有没有那块地?那块地长出了什么东西?这两个东西我打一个比喻,我自己写的时候有明显的感觉,“艺”是那个门,“术”是门里面的魔鬼。

年少的时候门只开了这么一点,那时候手艺真不行,魔鬼得从这个门缝里挤出来,大魔鬼就出不来,出来都是各种各样的、五色斑斓的小魔鬼。但当你后来变成专业的,门缝越开越大,这时候就出现一个问题:心里没有那么大的魔鬼。所以在创作中会经过一个很痛苦的阶段:门缝终于开了,魔鬼在哪里?手艺特好,坐在那儿没得可写,心里没有这个魔鬼。

我更多地拿诗歌做比喻,因为在这个行业里面。很多人看到为什么一些人第一张唱片这么好,从第二张唱片开始就下去了。其实第一张唱片整个的手艺很粗糙,后来当你拥有所有专业的东西,自己也很专业之后,其实就是门开了,发现里面没鬼。这个就比较痛苦,还得去找魔鬼,心里这魔鬼在哪里?所以很多人后来就下来了,包括我自己。

当然如果你能够经历一些特别倒霉的时代,或者倒霉的东西,可能那个大魔鬼就破土而出。前天我在杭州开我的公益图书馆,麦家老师给我捧场。他说我发现一个问题, 1899 年生了一堆大作家,博尔赫斯,海明威,为什么?说正好一战的时候他们很年轻,那么年轻的心灵本来充满阳光,但大战中一千万死去,两千万伤残,重创心灵,魔鬼就长出来了。所以,找不着魔鬼别着急,它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就来了。

高晓松

马尔克斯的《苦妓回忆录》,就像没牙的大魔鬼

我自己翻译过马尔克斯的最后一本小说,当时翻译成《昔年种柳》(又译为《苦妓回忆录》)。翻译这本小说的时候,如果不是我在坐牢,没事干,我根本看不下去。我就在那里,时间充沛得很,那么长时间,自己先慢慢做一支笔。因为那个里面没有笔,只发一个笔芯,我就拿那个稿纸,用早晨的粥涂在纸上,把那个笔芯卷成一根笔。也没桌子、椅子,就坐在大板上,拿着那根笔就想这个小说怎么写成这样。看了第三四遍,我才慢慢感觉到那是什么东西,就是对马尔克斯来说已经没有那扇门了,全是开的,但是那个大魔鬼,还能吞噬人的魔鬼,已经没有牙了。

《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不到 40 岁写的,那个时候感觉他心里的魔鬼是能吞食世界的,你看《百年孤独》就感觉自己被吞食了,到最后他 77 岁写的《昔年种柳》,门全开着,那里面趴着一个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牙也没有了,爪子也没有了的魔鬼,但是那只魔鬼心里充满了所有以前没有过的悲怆,可能还有一滴特别浑浊的、还带着眼屎的老泪。我看好多遍才明白一点,才动笔翻译。

我现在 48 岁,从十几岁开始写东西到现在,我还是能粗浅地感觉到整个痛苦的过程,“艺”和“术”什么时候能交叉出最好的能量密度,就是当那个门的缝隙正好的时候,那个魔鬼的力量正好的时候,他从这里出来的时候,那种幸福感是什么都不能替代的,而且也不能还原。每次人家问你怎么写出来的东西,你也不能还原当时那个门缝,以及你当时心里那个魔鬼,可能当时还很鲜活,五彩斑斓,你也没法恢复那个东西。

他们还说了什么

Q:你对于年轻作家有些什么样的期望?

阎连科:其实非常简单,对于年轻作家,今天他们要写作的任何才华都超出我们在座的,甚至超出上一代作家,但是有一点,什么是真的?这需要他们去辨别。就像许子东老师说的,我们处在一个充满巨大的谎言、或者说谎言也是巨大的真实的时代。哪个是真的?这是需要青年作者去认清去辨别的。

Q:你有没有觉得 90 年代以后出来的年轻人,什么都没有经历,能写出什么来?有没有为我们这一代感觉有点悲哀呢?

许子东:经历过那个时代以后,就比较不大能够说真心话,这是那个时代带给我们最重要的遗产。

我跟王安忆最近还谈这个事情,讲到文革的事情,王安忆的回答我觉得非常好。她说,不是我们要写,是没有办法。正好我们活在那个时候,我们长大就是这个时候,我们吃饭睡觉就是那个时候,那我们当然要写这一段。

其实文学创作还是面对一个人的人生,面对一个人自己的人格,面对做人最基本的东西。这个东西的重要性不下于你的婚姻,你的爱情。所以,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魔鬼。你不要以为你就没有了,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

Q:90 后有一个巨大的目标,比如说买车买房之类,我们就会减少吃喝睡读的时间,甚至精力,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状,各位老师是否有解法?

金宇澄:我只能提一点建议,或者说 90 后、 80 后和我们这代人最不同的地方,他是家里的中心,而我们 50 后、 60 后,都是孩子很多,家长根本不管我们,我们反而要去注意家长的动向,家长发生什么事情了。这是巨大的差别。

当一个写作者你只关心自己,当然也有写出很好内容的作品,但是一般常规上,你应该要注意环境,注意长辈。文学都是一个回顾性的内容。读过这些,你才不会写出都是上下铺,大学里的故事,闺蜜的故事,它在舞台上有一层一层的背景。哪怕有那么一个奶奶或者祖父,或者什么人,三言两语,景深就不一样。

梁文道:在我看来,当整代人都想买车买房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很厉害的集体经历。

Q:你认为在这个时代,作家的责任是什么?对现在这个时代又有什么特别担忧的事情吗?

金宇澄:因为每个作家的想法不一样,但作家的基本任务是把他眼中的世界写出来,把他感觉到的世界写出来,很简单的事情。至于作家的担忧,从我个人角度来想,我并不觉得文学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博尔赫斯这么说过,文学让人感动就可以。给你感动,给你消遣,等于《一千零一夜》的模式,各种故事。所以,作家可以很宏观地解释这个世界。但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应该把我熟悉的事情写出来,要把姿态放低,对世界的担忧也就是常人的担忧。

文内嘉宾图均由理想国提供,题图 Unsplash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第一次 作文 赶集作文 爱国情怀作文 绿萝的作文 五年级优秀作文 我的梦 作文 冬作文 优秀作文600 作文三年级300字 奋斗的作文 我的妈妈的作文 作文格式 作文50字 作文300 桃花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作文600字 最好的礼物600字作文 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作文600字 我的另一片天地作文600字 给妈妈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冬天里的快乐作文600字 什么伴我成长作文600字 最温暖的陪伴作文600字 传统节日作文300字三年级 描写春节的作文300字 写人的作文题目大全 电影观后感800字作文 最美的遇见作文600字 令我难忘的一件事作文 我家乡的春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