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书之乐乐何如

2020-11-21 19:55:01
相关推荐

20世纪的小学教材中,曾选录宋代翁森的诗歌《四时读书乐》,那时的读书人多能背诵。春天里“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天则“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秋天落叶有声、篱豆花开,诗人说:“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天到了,天地之间梅花绽放,“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我也常把这些诗抄给学生,希望他们多少能领会一点读书的真正乐趣所在。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终身浸泡在文字里,行走在文字中,征于色发于声,往台前一站,很快就会被认出是语文教师。坚持读书,是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良药,让每一天的黎明都以崭新的面目呈现,生活也变得充实而有力量。同样的生活环境、不变的课文、千篇一律的学生问题,难免让教育工作单调疲倦,而读书让我们不断打破自我的藩篱又重塑自己,让我们面对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当下一轮再面对同样的课文、同样的学生时,我们可能有了新的角度与高度,这样生活才不至于走进倦怠的死胡同。

千磨万淘,总有一些书刻在了心里,融进血液中,与生命共同成长。

向孔孟学做老师

外婆是文盲,在我很小的时候,她教育我“食不语,睡不语”。后来我在《论语》中翻到了原文“食不语,寝不言”,才渐渐发现,孔孟的文化基因已经深入我们的筋骨,要读懂中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绝对绕不过孔孟。可惜现代人不读经书,即使读也不如古人从小背到血液里来得有效。当我决定要进入古仁人的内心时,我知道要狂补孔孟了。既要读,更要背、要抄、要默。

孔子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在学生面前常常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这样的老师才能让学生觉得真实而可亲。一部《论语》,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简直就是一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教学实录。子贡曾说,夫子多能,乃是因为老师是天纵之才。孔子当即否认,自己多能,乃是因为“吾少也贱”。孔子在当时已经名气够大了,却不否认自己少年时的贫苦。他一定也不会回避自己年幼丧父、艰苦求学的经历,这些都是勉励学生、启发学生的良好素材。福建教师陈日亮出过一本书叫《我即语文》,我很喜欢这个书名,这个“我”字特别有精神,学生绝不仅仅从书本中学知识,更从老师这个“人”身上学会做人处世。

孔子的课堂很随意,生活处处皆课堂,而且有时候还有音乐伴奏,令人神往不已。夫子的课没有题目训练,也不强调课堂纪律,更不一定要有个结论,常常畅所欲言。有一回,孔子让弟子“各言尔志”。子路豪爽,梦想是与好朋友共享车马衣裘;颜回的志向是做一个谦逊而于人有益的君子。当学生问起老师的志向时,他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在不经意的谈话中融洽,教师的价值观也在学生身上潜滋暗长。

孟子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派,他一开口,仿佛是不容置疑的,浩然之气充塞他的每一个细胞。他骂起人来,沛沛然如江海,读之拍案称快。这种正大的人格来自于道德的自信、无愧于天地的坦然。当我们有这样一种气场时,学生的敬畏心逐渐成长起来,不用喋喋不休,往学生面前一站,学生就领会了什么是师道尊严,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将深深地扎进学生心里去。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快乐,哪怕是做帝王,我也不愿意交换。“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家庭之乐、道德之乐、文化之乐,三种快乐普适于每一个平凡的人。我们不仅要追求这三种朴实的快乐,更要教学生寻求合理的快乐生活。一个不快乐的人,我总怀疑他不适合做教师,因为学生也很难在他身上感受到快乐,所学科目又何乐可言。

我们要教学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也许孔孟那里有许多值得我们探求之处。毕竟,他们的思想培养了无数伟岸的脊梁。

庄子与鲁迅

一个人想要在纷繁的人世过得洒脱一些,可能需要好好读《庄子》。《庄子》中的世界,是超越了常识的世界。这不仅指的是那些深刻的哲理,也指《庄子》书中瑰奇的意象。读这样一本书,正如庄子所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让思维和心灵经历一次无比畅快的按摩。先秦诸子大多是面向城市、面向王侯,而庄子是走向江湖、面对自然。如果我们厌倦了应试的泥淖,厌倦了功名利禄,如果我们需要做一个蝴蝶翩翩的梦,是时候捡起《庄子》了。

《庄子》中令人爱不释手的故事非常多,比如那只角上有两个国家,为了争夺土地而打得血流成河的蜗牛。职场上那些得失名利常常干扰我们的视野,一个人活在尘世中,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但作为一名教师,卷入太多名利的争夺,总是损伤了我们面对学生时的赤子之心。只有赤子之心才能理解赤子之心,才能撼动赤子之心。生活中总难免有因得失而郁郁之时,这时就看看那只蜗牛。“蜗牛角上争何事”!那些我们所念念不忘争夺不已的“国家”,放之于恢宏的宇宙中,也不过是蜗牛一角的区域罢了。“齐物论”虽有混淆是非的嫌疑,可也是我们看透生命本质的良法。

庄子写一匹千里马,本来天性活泼,在草原上奔腾撒欢。后来伯乐发现了它,钉铁掌、穿辔头,又进行各种劳作训练,最后终于成了一匹毫无生命力的庸马。人的天性也这样,进入世俗以后天性便有可能被消磨殆尽。学生要接受各种训练与规则,这是必要的,可这其中难免存在伤害孩子美好天性的现象。作为一个教师,这是最该小心之处。有些孩子过早地表现出世故的一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担忧。人不能保留一点纯美的天性,他就很难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

一个积极负责的教师未必是好老师,一个适时“无为”的教师反而可能守护了一些宝贵的东西。

现当代作家里,最有批判眼光的是鲁迅,他忧郁的眼光照进我们民族文化的灰暗处。他说他多少中了老庄的“毒”,可是我觉得他传承了庄子的批判精神。国人美好的天性去哪里了?鲁迅认为是被“吃人”的文化掩埋了,于是他要掘开这座坟。

如果问我大学有什么大收获,那就是把《鲁迅全集》认真看了一遍。“救救孩子”这句话将永远回荡在我耳边。最好的语文教育,是通过我们的母语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最好的语文教师,是用自己的语文教育“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怎么救孩子?让他们接触最好的精神养料。让孩子有能力识别网络小说的无聊、手机阅读的营养不良,语文教师就应该有勇气该扔的扔,该删的删。

这是鲁迅先生教我的。哪怕对先生,有时候也不能一概盲从。

人生的永恒悲剧性

在华语现当代文学中,鲁迅与张爱玲是两座丰碑,前者在中国大陆、后者在港台海外都同样经久不衰。在城市化日益扩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张爱玲的小说早就写出了他们的故事,而批判现实的鲁迅似乎更适合成为知识分子茶余饭后的议论焦点。

张爱玲是一个感觉极为敏锐的女性。她18岁时就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一语成谶,这个比喻成了她人生的写照,她的爱情与事业都是如此。她与胡兰成的爱情惊艳了整个上海,可是突然间物换星移,她却成了爱情的逃离者,中年流落美国,晚年在流离孤独中离世。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像她自己的人生一样苍凉。小说中的人物盲目、固执、封闭,张爱玲看穿了文明背后的空虚本相,揭露人类身上“原始人”的一面。张爱玲不像左联作家一样控诉这个黑暗的社会,她通过险恶的环境,肮脏、复杂、充满诱惑的现实背景展示人物的脆弱、无奈。

在这样难以抗拒的命运之网下,万事皆悲,但人们又总是在眼前的欢乐中寻找避难所。《倾城之恋》的男女主人公地位悬殊,却因为一场战争而走到了一起,当下的男欢女爱成了心灵的暂栖地。《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在经历了爱情的阴差阳错后,在湾仔看到的是“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未来,也是如此——不能想,想起来只有无边的恐怖。她没有天长地久的计划。只有在这眼前的琐碎的小东西里,她的畏缩不安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休息。”每当读到这些地方,不能不叹绝张爱玲对人性的解剖之深。

张爱玲写都市男女题材,与鲁迅及众多继承者批判揭露社会的题材截然相反,且独树一帜。当时有人批判张爱玲的作品没有关注社会,没有为新社会呐喊。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当我们读张爱玲的作品时,就是读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她笔下的“饮食男女”。有些作品的意义跟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消解,但张爱玲的作品是超越时代的。

品味恒常的人性,这只是读张爱玲的快乐之一。其比喻之妙、心理剖析之深刻、意象之新奇,更使“张学”充满无穷的魅力。

黄玉峰和苏东坡

黄玉峰与苏东坡,这两者似乎没什么关联。

黄玉峰是上海语文特级教师,最喜欢的文人是苏东坡。黄老师能诗擅画,书房里挂的大都与苏东坡有关。黄老师常常引用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苏东坡是最具现代价值观的古人。苏东坡身上的豁达、幽默、宽容、平等、博爱,仍给今人以无穷的智慧。如果要在古人当中找出一个最完美的人格作为榜样,苏东坡恐怕是不会落选的。

黄老师的语文教学以“人”为前提,一切为了“人”,这缘自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所以,他在古人中找出苏轼为师生共同追求的人格榜样。

读黄老师《上课的学问》一书,一下子就明白了以“人”为目的的语文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黄老师不反对满堂灌,他认为灌得好也比满堂问要好得多。朱自清等民国大师口才不好、口音浓厚,常常也是一讲到底,可是当年的学生回忆起来,说教学效果相当不错。黄老师讲《蜀道难》,一直讲到李白、杜甫、苏轼的人格对比,课文只讲了十几分钟,学生却觉得有收获。他说,只要学生有收获就好。黄老师讲《林黛玉进贾府》,以学生的兴趣为首要宗旨,精讲《红楼梦》这本奇书,讲宝黛的爱情,学生有了想读《红楼梦》的冲动,黄老师说自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从大学到实习,再到工作后的各种观课评课,千篇一律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模式,我亦步亦趋,不敢越出半步。我以为这就是好,却不知学生早已审美疲劳。黄老师真正让我明白:学无常法,教无常法,只要对学生精神成长有利,又为什么要在乎怎么教呢?

人生比所有文本更真实

因为《傅雷家书》,我读了一些傅雷翻译的作品。其中,罗素的《幸福之路》令我眼睛一亮。千教万教不过是教学生做一个幸福的人,而这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幸福的教师有使不完的能量与激情,更重要的是这种幸福的生活态度会感染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无形当中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本书分为不幸福的原因与幸福的原因两个部分。竞争、烦闷、疲劳、嫉妒、犯罪意识、被虐狂、畏惧舆论等令我们不幸福;兴致、情爱、工作、家庭、闲情、努力与舍弃等让我们有了幸福的理由。

人生比所有文本更真实,分析人生的能力比解读文本更重要。罗素总能够让你对凡庸的生活多一点追求幸福的理由。比如说,工作有什么可令人快乐的呢?第一,它可以消磨一天中的许多钟点,不必你决定做些什么;第二,它给人以成功的机会与发展野心的便利;第三,技巧的运用与建设性让工作变得有趣。如果我来写,一定会把金钱的收入也纳入其中吧。罗素没有,他认为工作更多的意义是它像一个舞台,人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融入与超越是幸福必经之路。

罗素说,幸福有内外因。物质环境与现存制度是外因;一切的心理症结、个人态度为内因。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我们不可能成为革命家去大破大立,但求幸福是人的本能,我们依然可以从内因入手,挣扎出一颗自由与健全的心灵。那就从工作家庭入手,培养我们正常的情爱与闲情逸致,走出一条宽阔的幸福之路。

如果对于家庭生活没有信心,不妨听听罗素怎么说,毕竟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与归宿。

《爱的五种语言》就是关于家庭两性沟通的研究与建议。

这本书估计小学生都能读懂,但不太为大众所知晓,西方人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始终贯彻一种科学精神。男女表达爱有5种常见的方式: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而每一个人喜欢的类型却大相径庭,作者写出了人际交往的普遍规律。每个学生喜欢被老师关注的方式如此不同,如果我们能掌握学生喜欢的被爱方式,必然能融洽师生关系,让孩子更具学习动力与生命热情。这本书早已超越了两性沟通的范畴,成为人际交往指南的经典之作。

正确的爱才能通向幸福,爱家庭、爱工作、爱身边的人,概莫能外。

(范信进,一九九年生,浙江省宁波市兴宁中学语文教师,市直属学校教坛新秀、市级优课获得者,曾指导学生获得“叶圣陶杯”全国中小学新作文大赛一等奖。)

十本书书单:

《论语译注》

杨伯峻 译注

中华书局2009年版

《孟子译注》

杨伯峻 译注

中华书局2010年版

《庄子今译今注》

陈鼓应 译注

中华书局2011年版

《鲁迅全集》

鲁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爱玲经典小说集》

张爱玲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张爱玲传》

余斌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上课的学问》

黄玉峰 著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

《苏轼全集》

苏轼 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

《幸福之路》

罗素 著

傅雷 译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爱的五种语言》

查普曼 著

王云良 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教师报》2020年07月01日第8版

作者:范信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庭分波作文 文学类作文 付出总会有回报作文 以满足为题写一篇作文 以波折为话题的作文 改变的作文素材 关于九月份的作文 难忘的那一刻作文350字 开学第一天作文600 小学三年级作文关爱 推荐一篇文章作文 传统文化的作文好标题 浮生若梦作文 黄冈优秀作文 运动员作文 茉莉作文 海滩之旅作文 我的朋友乐于助人作文 作文春游 观影感作文 军训团结作文 中考常考作文 她感动了我作文500字 六级作文要写题目吗 那件事感动了我作文 青春的味道作文800字 我敬佩的人500字作文 不虚此行作文 关于旅游的英语作文 写大自然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