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王齐洲:从朋友相处之乐到君子成德之乐

2021-01-06 00:10:01
相关推荐

下面再看《论语》首章第二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一作“朋友”,是《鲁论》与《齐论》《古论》的差别,这里不拟讨论。

对于此节,宋人邢昺引前人之说进行了解释,他说:“包(咸)曰:‘同门曰朋。’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党之谓,故子夏曰‘吾离群而索居’,郑玄注云:‘群谓同门朋友也。’此言‘有朋自远方来者’,即《学记》云‘三年视敬业乐群’也。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趋向也。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故略不言也。”[1]

朱熹《集注》云:“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说(悦)在心,乐主发散在外。’”[2]

应该说,邢、朱二氏已经将此节的字面意思解释得很清楚了。不过,后人在句意理解上却仍然存在分歧,这种分歧主要来自于对言说主体的理解有所不同。

一种意见认为,此节是孔子从自身角度来言说的。

例如,清人阮元(1764—1849)便说:“‘朋友远来’者,如孔子道兼师儒。《周礼·司徒》:‘师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艺教民。’各国学者皆来为弟子从学也。盖学而时习,未有不朋来者。圣人之道不见用于世,所恃以传于天下后世者,朋也。”[3]

宋翔凤(1779—1860)也认为:“《史记·世家》:‘定公五年,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弟子至自远方’,即‘有朋自远方来’也。‘朋’即指弟子。故《白虎通·辟雍篇》云:‘师弟子之道有三:《论语》曰朋友自远方来,朋友之道也。’又《孟子》:‘子濯孺子曰:其取友必端矣。’亦指友为弟子。”[4]

他们都认为这里的“朋”指孔门弟子,而感觉快乐的主体是孔子,因为孔子能够吸引各国学者来从其学习。

正如清人刘宝楠(1791—1855)所说:“《礼·中庸》云:‘诚者,非自诚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此文‘时习’是成己,‘朋来’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验己之功修,又以得教学相长之益,人才造就之多,所以乐也。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亦此意。”[5]

明确“友”指孔门弟子,“乐”的主体是孔子。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此节仍是孔子对其弟子们的言说,其对象主体不是孔子自己,而是孔门弟子。

例如,邢昺在引包咸(前7—65)和郑玄(127—200)解释“朋友”后强调:“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并指出此节大意为:“学业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门之朋从远方而来,与己讲习,不亦乐乎?”[6]

毛奇龄也说:“‘同门曰朋。’此是古注,自《说文》及《诗注》《左传注》《公羊传注》皆然。《周礼·大司徒》郑注‘同师曰朋’,便不如同门之当。盖朋是门户之名,凡曰朋党,曰朋比,比是乡比,党是党塾,皆里门闾户学僮居处名色。故朋为同门,此是字义本尔,不可易也。大抵学中境次,从党庠肄习之后,既已分开,又复来合,致足娱乐。与《学记》所云‘敬业乐群’,《檀弓》所云‘离群索居’,正可比观。盖以离为苦,则必以合为乐也。”[7]

按照他们的理解,此节是孔子以为其门弟子能够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合群受学,相互切磋,是很快乐的。

从字面上看,以上两种意见各有依据,也各有道理,似乎都能成立。不过,邢昺、毛奇龄从古注切入,于义更胜一筹。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联系上下文,尤其是联系下文,邢、毛二氏的意见就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值得重视。

我们再来看看下文即此章第三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关于此节大意,皇侃义疏有两种解读:“一云:古之学者为己,已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他人不见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有人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8]

显然,这两种解读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的,前者是从学者的角度,后者是从教者的角度。而邢昺则倾向前者的理解,他疏解此节大意是:“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亦君子乎?”[9]

朱熹《论语集注》也倾向于前者,其释云:“愠,含怒意。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悦)之深,而不已焉耳。”[10]

朱熹不仅从学者的角度来理解此节,援引尹焞(1071—1142)和程颐的意见以加强己意,而且将此节与前两节联系起来,进行贯通性解读,是颇有说服力的。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从学者的角度来理解此节,认为应该从教者的角度来理解。

例如,毛奇龄便说:“《论语》‘人不知而不愠’,孔疏原有二义,一是不知学,一是不知我。今人但知后说,似于本章言学之意反未亲切。何平叔云:‘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其云‘有所不知’者,言学有所不解也。‘君子不怒’者,犹言‘君子易事不求备’也。盖独学、共学,教人以学,皆学中事。夫子一生祇学不厌、教不倦,自言如此(见‘默识’节),门弟子言如此(见‘公西华’节),后人言如此(见《孟子》),故首章即以此发明之。”[11]

毛氏以为,此节谈教人以学,也跟学有关,而且是学成以后的自然延伸。

阮元也认为:“‘人不知’者,世之天子诸侯皆不知孔子,而道不行也。‘不愠’者,不患无位也。学在孔子,位在天命。天命既无位,则世人必不知矣,此何愠之有乎?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者,此也。”[12]

阮氏将“人不知而不愠”与孔子生平联系起来理解,更坐实了“人不知而不愠”是夫子自道。

要判断上面列举的理解哪一种更符合孔子的原意,应该抓住“不亦君子乎”做文章,分析此语究竟为谁而发,是夫子自道,还是对门弟子的期勉?

笔者以为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理由是,“君子”并非孔子对自己人格修养的目标设定,他所追求的是做“圣人”(或“仁人”)。尽管他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但弟子和旁人却多以为他是“圣人”。

例如,太宰问孔子弟子子贡:“夫子圣者与(欤)?何其多能也?”子贡回答:“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听说后,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13]

太宰求证于子贡,是因为社会上有孔子是圣人的说法,子贡的回答肯定了自己的老师的确是圣人,孔子听后的反映则透露出他倾向于要做圣人而不仅是做君子。

当然,孔子从未正面肯定自己是圣人,他甚至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14]但其话中是可以体会他对做圣人的自我期许的。

因此,其弟子公西华才感叹道:“正唯弟子不能学也。”[15]即是说,弟子们认为孔子是“圣人”,尽管他们并未想要学成孔子那样的“圣人”,因为他们自知达不到孔子的高度。

而孔子对弟子们的期勉也并非是要他们做“圣人”,而是要他们通过学行修养成为“君子”。例如,他对弟子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16]明确要求其弟子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

他还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17]向弟子传达的也是希望他们以做“君子”为目标。

至于《论语》所载孔子的许多关于“君子”的论述,当然也是他对弟子们的直接教育和具体要求。因此,说此节所云“不亦君子乎”是对其弟子的期勉,是完全符合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也是贴合《论语》的原生语境的。

况且,如果孔子说自己“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自我下断,自吹自擂,那完全不合孔子谦虚平易的性格特点,实有不词之虞。因此,我们认为,此节同样是孔子对其门弟子的教育期许,绝不会是夫子自道。

知道了此节仍然是孔子教育弟子之语,那么,“人不知而不愠”究竟该如何理解呢?

邢昺、朱熹等人的解释过于简约,清人焦循(1763—1820)《论语补疏》做了补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

他说:“《注》言‘人有所不知’,则是人自不知,非不知己也。有所不知,则亦有所知。我所知而人不知,因而愠之,矜也。人所知而我不知,又因而愠之,忌也。君子不矜则不忌,可知其心休休,所以为君子也。《后汉书·儒林传》注引《魏略》云:‘乐详字文载,黄初中,征拜博士十余人,学多褊,又不熟悉,惟详五业并授。其或难质不解,详无愠色,以杖画地,牵譬引类,至忘寝食。’”[18]

焦氏不仅详析了“人不知而不愠”的内涵,而且举出魏初的乐详为例,说明“人不知而不愠”的具体表现,给我们以启发。

显然,焦循是赞成朱熹等人的解说的,认为此节是孔子希望弟子通过学习和修为,养成“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人格。

不过,焦循的补充偏重于“不知学”之义,对“不知我”的另一义则有所忽略。其实,朱熹以为“君子”乃“成德之名”,并引尹焞语“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以加强其说,就有皇侃义疏所讲的“古之学者为己,已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不知,而我不怒也”的意思在。

应该说,这种理解也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希望弟子们将学习圣人之道作为内在追求,以完善自己的人格,即所谓成德,这与他强调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9],希望弟子们学习古之学者的主张是一致的。

既然学习是为了自己成德,别人知与不知又有何妨呢?能够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正表明为学者在践履古之学者的圣人之道,体现出其已成德。因此,朱熹才说:“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

“人不知而不愠”,表明为学者已经成德,所以孔子才以“不亦君子乎”加以赞赏。这正是孔子对其弟子道德养成的教育或学习目标的要求。

这样看来,《论语》首章各节都是孔子对其弟子提出的为学期待,邢昺所谓“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20],最为正解。朱熹所说“盖始乎为士者,所以学而至乎圣人之事”,也大体近之。而鹿善继(1575—1636)所云“此章是孔子自写生面”[21],则与历史语境不合。

阮元所说“此章三节皆孔子一生事实,为《史记·孔子世家》全篇之总论,故弟子论撰之时,以此冠二十篇之首也”[22],同样不能反映此章的真实内涵,有曲解之嫌,不可信从。

注释:

[1]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一《学而》,《十三经注疏》本,第2457页。

[2]朱熹:《论语集注》卷一《学而第一》,“新编诸子集成”《四书集注章句》,第47页。

[3]阮元:《揅经室集》卷二《论语解》,第50页。

[4]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转引自刘宝楠《论语正义》卷一,《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6页。

[5]刘宝楠:《论语正义》卷一《学而第一》,《诸子集成》本,第2-3页。

[6]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1《学而》,第2457页。

[7]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四部要籍注疏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060页。

[8]何晏集解、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一《学而第一》,《四库全书》本。

[9]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一《学而》,第2457页。

[10]朱熹:《论语集注》卷一《学而第一》,“新编诸子集成”《四书集注章句》,第47页。

[11]毛奇龄:《四书賸言》,《四库全书》本。

[12]刘宝楠:《论语正义》卷一《学而第一》,《诸子集成》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13]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九《子罕》,《十三经注疏》本,第2490页。

[14]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七《述而》,《十三经注疏》本,第2484页。

[15]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七《述而》,《十三经注疏》本,第2484页。

[16]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六《雍也》,《十三经注疏》本,第2478页。

[17]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七《述而》,《十三经注疏》本,第2483页。

[18]焦循:《论语补疏》卷上,《四库全书》本。

[19]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四《宪问》,《十三经注疏》本,第2512页。

[20]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一《学而》,《十三经注疏》本,第2457页。

[21]鹿善继:《四书说约》,《四部要籍注疏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064页。

[22] 阮元:《揅经室集》卷二《论语解》,第50页。

本文系《解开孔子教育思想的锁钥——〈论语〉首章发覆》第二部分,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赶集的作文 第一次月考之后作文 我的学习生活作文300字 写青春的作文 同学吵架作文 5年级300字作文 赞扬老师的作文 辩论会作文开头 六年级作文好词好句 我为什么喝彩作文400字 保护动物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普通话口述作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英语作文 德的作文 毕业旅行作文 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 作文的英语 我的幸福 作文 初中作文怎么教 我身边的小动物作文 作文题目可以写什么 快速作文法 的暑假作文600字 赞扬父母的作文 夏天的海边作文 点赞中国作文 互相关心作文 关于红色革命的作文 常见作文题目 2006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