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孩子依赖大人有碍人格独立?不 学会独立的基础就是懂得如何依赖

2020-11-22 07:55:01
相关推荐

前几天带孩子在外面玩,看到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小心翼翼地骑着不带脚蹬的两轮自行车,小男孩大概是第一次骑,还无法掌握要领。他不停地看向旁边坐着的妈妈,显然是想向妈妈求助,可是妈妈鼓励他说:“你看别的小朋友都是自己骑的呀,你也自己骑,多琢磨一下就能掌握技巧了。别依赖我哦,我可不会帮你的。”

小男孩听妈妈这样说,看妈妈真的没有帮助的意思,只好自己慢慢用脚蹬着地往前滑。滑了一会儿,大概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好平衡了,就把两只脚都抬了起来,让车子顺着惯性往前滚,没想到一个不注意车子歪到了一边,小男孩顺着车子倒了下来,脑袋“咚”的一声磕到了地上,小男孩“哇”地一声哭了起来,这时候妈妈才来帮助把小男孩给扶起来了。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如上面小男孩母亲一样的心理,希望孩子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比如上面的妈妈,她认为三岁的孩子可以独立骑无脚蹬自行车了,如果自己再给孩子提供帮助,那么就会让孩子有依赖心理,从而不利于孩子快速学会这件事。

我们常常觉得依赖他人相当于自己无能,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独立生存好,孩子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独立。然而,《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离得更近》这本书里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学会适度依赖,才可以让你变得更加强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01、什么是“适度依赖”?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小男孩跟自己的父亲在花园里玩,小男孩试图搬开一个大石头,他使劲地搬,可是石头却纹丝不动,父亲说:“你还没有竭尽全力!”小男孩大汗淋漓地说:“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父亲说:“我就在这里,你却没有请求我的帮助,我也是你的力量啊,所以我说你还没有竭尽全力。”

在这个故事里,小男孩在用尽全力之后还没有搬运大石头,此时的他完全可以求助于他的父亲,因为正如父亲说的一样,能够帮助他的人都是他的力量,这就叫“适度依赖”。

《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离得更近》这本书的作者在书中是这样来总结“适度依赖”的概念:

适度依赖是这样一种能力,让你融合亲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而不觉得自责。

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马伊琍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可以惯着你,也可以换了你。在很多人的眼里,这句话适合于夫妻之间较强势的一方,可是在我看来,这句话就完美诠释了“适度依赖”这个概念:我有我强大的自我意识,所以说如果你无法让我依赖的时候我可以“换了你”,然而因为你跟我的亲密关系,所以我乐于请求你的帮助,这就是“惯着你”。

同样的概念运用到孩子的身上其实也是一样的,就拿一开始骑无脚蹬自行车的孩子来说,不可否认,如果没有妈妈的帮助,孩子迟早也会学会骑车,只是时间的问题,孩子本身乐于学习就是一种强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他之所以求助于妈妈,是因为跟妈妈的亲密关系,认为妈妈会帮助自己更加快速地学会骑自行车这件事。

然而,妈妈对于孩子向自己求助这件事却有着不同的认知,她跟大多数父母一样,认为孩子要么依赖、要么独立。然而,教育孩子并非非黑即白,在过分依赖和不依赖之间,其实还存在着“适度依赖”这个词。

02、为什么我们要允许孩子“适度依赖”?

我们大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得独立,不能太依赖他人。”然而我们可以想一想,其实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是与生俱来的,婴儿最初生下来的时候,如果没有抚养者的照顾,根本存活不下来,父母给孩子提供日常所需的食物,也要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粮食(关怀、爱和肯定),有了这些,孩子才能建立自信和良好的自我意识。这就是婴儿和母亲最初的情感依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依恋研究专家玛丽美茵发现,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不管文化差异有多大,儿童的依恋模式都具有显著的共通性,大致分为三种依恋模式:

l 安全型依恋这种依恋模式的婴儿会把母亲当成自己的安全基地,母亲跟自己分离时有可能会哭,有可能不哭,如果他哭不是因为害怕,而是更愿意跟母亲待在一起。这种孩子性格比较平静和自信,更容易信赖他人。

这样孩子的父母,大多都会及时察觉到孩子的需求,并且及时满足孩子。这就让孩子知道,自己在需要的时候就会有人出现,内心时刻相信事情会往好的方面发展。

l 焦虑型依恋从情绪取向治疗的角度来看,焦虑型依恋的孩子是在用焦虑掩饰被抛弃的恐惧,这样的人大多是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回应方式不敏感、不及时、不持续或者时好时坏,所以长期处于被忽略或者被抛弃的恐惧当中。

这样的孩子胆小、易怒,看起来焦虑、紧张,时刻担心自己被抛弃,对世界充满敌意。

l 回避型依恋这样的孩子对待自己的抚养者和陌生人态度都一样,妈妈在时无所谓,妈妈走了也漠不关心,当抚养者抱他们时,他们常常持拒绝态度。

这类孩子大多从小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关怀,很小的时候就练就了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有什么事情不愿意让人帮助,也不愿意依赖别人。

针对以上三种童年时期的依恋类型我们就可以看出,只有及时给予孩子帮助,让孩子对自己有适度的依赖,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建立安全、有效的依恋关系,在以后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才会坚信自己不是一个面对,从而变得坚强和自信。

03、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适度依赖”关系?

前面我们说了,“适度依赖”是介于“过分依赖”和“不依赖”之间的一个词语,那么这个中间的度如何把握呢?

l 了解“过分依赖”和“疏离”,把握“适度依赖”的度在《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离得更近》这本书中,作者把过度依赖又称为依附性的关系模式,因为过度依赖的人总是通过依附于他人来逃避生活的挑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身边有个孩子今年8岁,要上小学二年级了,每天早上起床还让奶奶给穿衣服、早饭奶奶怕耽误时间,一口一口喂给他吃,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依附于奶奶来逃避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那他就是个过度依赖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习惯了凡事依赖他人,遇到稍微有一点难度的事情就寻求帮助,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也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

相比这个孩子来说,我们老家农村还有一个留守儿童,上小学二年级就自己每天早上起床做早餐,自己洗衣服、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人人都夸他自理能力强。这个孩子就是标准的疏离型的孩子。

疏离型的孩子固然自理能力强,但是习惯了一个人不依赖他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从而容易错过正确学习的机会和途径。

l 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才能成为“适度依赖”的父母想要把握好那个度,建立跟孩子之间“适度依赖”的关系,那么我们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父母可以自我检查是否存在以下三点:

1、 过度保护;2、权威主义;3、过早地单独面对社会及学习压力

前两种是过于包办或者要求孩子绝对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做,所以孩子没有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变得过于依赖他人;最后一种则是让孩子过早承受压力,并且不给予一定的帮助,要么让孩子受挫、失败,在压力下变得不敢尝试、自我怀疑,继而更加依赖他人,要么在压力下迅速成长,变得不再依赖任何人。

想要成为“适度依赖”的父母,则要在以上三点中找出折中的教养方式,在该给孩子提供帮助的时候适当地帮助孩子,从帮助中引导孩子成长。

l 正确捕捉过度依赖和疏离信号,才能培养孩子适度依赖技巧其实,孩子是否是过度依赖或者是疏离都是有迹可寻的,比如过度依赖的孩子一般都有以下三种表现:

过度求助(稍有难度的事情就求助于大人,不给予帮助就大发脾气)、低自尊(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对一切都悲观,容易哭泣退缩和贬低自己)、过于幼稚(经常出现一些“退行”行为,比如吃手指等)。

那么对于孩子的疏离也有三种显著的行为:

孤立(不愿意跟父母亲近,也没有朋友,不愿意与同伴相处)、举止不当(比如自杀行为、暴力倾向、蓄意破坏行为)、负面的自我认同(比如一些反社会行为等)。

家长想要改变孩子过度依赖和疏离行为,只需正确捕捉到两者的信号,针对所表现出的行为进行具体引导和帮助就可以。

适度依赖的教养目标,不是为了让孩子摆脱过度依赖和疏离,还要让他们掌握适度依赖的技巧,这样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给予他人帮助并且得到别人的帮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下围棋的作文 池州杏花村作文 印象深刻的场景作文 正确对待电子游戏作文 踩水坑作文 洪水作文 我的家乡盐城作文 阳光话题作文 小学生作文 秋天 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作文 摩擦起电作文300字 爱是相互的作文 关于航天的想象作文 生活趣事作文400字 写一篇开学典礼的作文 老师是一盏明灯作文 我的家乡兰州作文 以家为话题作文 感恩父母和老师的作文 校园一角三年级作文 什么让我陶醉作文 关于相濡以沫的作文 花木兰英语作文 自省的作文 六年级单元作文 什么教会了我什么作文 被三个哥哥打屁股作文 关于知足的作文 中考英语作文大全 二三事写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