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明清时期的两位五台籍翰林

2020-11-22 10:45:01
相关推荐

山西省五台县蒋坊村属于蒋坊乡,位于五台县东北部,地处五台山山脚上、豆村盆地东南,距县城约25公里。东与灵境乡相邻,南与高洪口乡为界,西与茹村乡毗邻,北与台忻线相接。全乡总面积106平方公里,共22个行政村,4756户,10403人。

蒋坊乡蒋坊村

郑山喜郑翰林是五台蒋坊乡蒋坊村人,他是清朝为数不多的翰林之一。他与五台东冶徐继畲徐翰林都是五台清朝有名的翰林。徐继畲是清道光年间(1830年)的翰林,郑山喜是康熙年间(1721年)康熙钦点翰林。郑翰林比徐翰林早一百余年,这两个翰林在五台境内的知明度是非常高的。

据史载,郑翰林山西省五台县蒋坊村人氏,实名郑喜,字乐山,号凤岐。当地人和本村都习惯尊称他为郑翰林。(注:郑喜按资料记载喜字前加山,因网络打不出此字,故只能用喜字代之)。具体生年不详,听本村历代老人言传,是丙辰年七月二十日生人。任申年考取廪膳生,时年二十一岁。(注:“廪膳生"是成绩名列前茅受政府补贴的优等秀才。)可见其的文才是超以常人的。

而郑翰林是清朝唯一皇帝钦点而亲手拉扶的翰林。当地老人言传,因郑喜自幼勤奋好学,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考中进士,因他文才出众,文章立论精深,康熙親阅其考卷,大为赞赏。遂选作庶吉士,进庶常馆学习。1721年(康熙六十年)郑喜学习期滿,因成绩优异,康熙皇帝决定把他留在翰林院编修国史。据传说:郑喜被康熙皇帝钦点翰林时有段传奇故事,清朝有个规矩:当皇帝点谁为翰林时,群臣中须有人出班将跪着的受封者扶起来以示支持,这叫做拉翰林。

清朝到康熙晚年,官风败坏,“打门包"(即拉关系行贿)之事习已为常。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阶下若得有人拉,事先务必打门包”。郑喜为人正派刚直,根本不去给大臣们打门包送礼。

康熙上朝正式点郑喜为翰林检讨时,谁知连点三次,两旁大臣林立,却无一人出来拉扶,而对如此冷落场面,康熙皇帝诧异地对郑喜叹道:“朕着意将培植卿,想不到卿人缘如此之薄!"郑喜直言答道:“只因臣家寒,故无人缘”。康熙听后明白了一切,扫视一下群臣,随手推开龙椅,快步下阶,边拂龙袖边说:“朕親拉卿起”!郑喜谢过皇恩,从容站起。

群臣面面相觑,十分尴尬。从此郑喜当上了翰林院检讨,正式成为翰林。从此事看来,郑翰林不仅文才出众能受到康熙的赞赏,而且为官也是十分清廉的。据有关资料记载,他在福建和南昌两地为官时,很受当地百姓敬仰和爱戴。可见他的人品和为人是十分正直而受人尊敬的。

郑山喜被康熙皇帝钦点翰林后不久,康熙下旨郑喜到陝北和晋西北调查灾情,慰问灾民。郑翰林办完此次公务后,顺便回故乡省亲路过五台县城。五台知事黄中出衙迎接,邀致私室谈话。向郑山喜讲述了五台山菩薩顶大喇嘛专横残暴,盘剥百姓,县民苦不堪言的事实。

郑山喜听后又走访亲友了解真情,所见所闻皆与黄中反映相符。为了进一步澄清事实,郑喜又亲自上了五台山私访。刚到菩薩顶山门时,看见一老汉连哭带骂的在暴打自已的毛驴。郑翰林上前与老汉交谈中老汉说出了实情,老汉说:我辛辛苦苦一年四季喂它草料,今天我来交租,它驮的还没有我背的多,郑翰林问道:你背多少,它驮多少?老汉答道:我背了八十斤,它才驮了四十斤。郑翰林不解地问道:是你心痛毛驴没让它多驮吧。老汉气愤地说:明明它比我驮的多,刚才过称它才驮了四十斤,我还背了八十斤,你说我气不气?郑翰林一下明白了其中的起因后果。便微笑着对老汉说:你先不必生气,等我进庙里看看再说。郑翰林边与老汉说话,边略沉思,这肯定是称上有鬼,才能出现这种情况。

于是他进了菩萨顶寺庙里到了收租的地方,许多交租人都出现了老汉所说的奇怪事情。郑翰林断定称上有鬼,便让随从借故把称杆给折断,果然称杆是空心,里面装的是水银。这种水银称掌称者想称多少就能称多少,而且是只会少称而不会多称。

正因为菩萨顶收租用的是昧良心的称,五台当地人受尽了剥削和压榨,过着水深火热火的日子。故而当地民间才有了人背八十,驴驮四十的民间传说的奇特故事。

郑翰林经过辛苦细致的暗访,掌握了菩萨顶大喇嘛的众多罪行。写好凑章,准备回京据实上凑皇帝。冒死直谏,为民请命。

读者读到此处,有人不由的会想到一个小小的大喇嘛有什么特权,还需要冒死直谏让皇帝来定夺。说起菩萨顶大喇嘛,这和康熙皇帝与五台山民女梅枝的爱情故事有关。

五台山大白塔

传说康熙有一次《巡游五台山》路过五台山营坊街,见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长的象梅花一样俊俏。康熙夜宿城皇(五台山专为康熙皇帝修建的行宫),情动于衷,吟咏成诗一首:"骑骏马过皇庄,遇一女子碾黄梁,玉指杆头托,金莲裙底忙。轻起笤,慢簸扬,回道辄步整容妆。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指娥眉柳带霜。可惜这般风流女,嫁与谁家田舍郎?”

内侍太监猜知帝意,夜访梅枝,召宿皇城。后来梅枝怀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处,抚养长大后送到菩萨顶出了家,敕封大喇嘛。赐予提督印,斩杀宝剑等特权,称当朝一品。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大喇嘛进贡。梅枝被封为妃子,住在菩萨顶下的妃子寺。受封的大喇嘛死后,续代的大喇嘛承袭了全部特权,横征暴敛,渔肉乡民,在当地欺男霸女,僧众乡民人人皆切齿痛恨。正因菩萨顶大喇嘛是皇帝御封的特权,山西省府和地方政府也无权约束其行为。

故当时山西人民特别是五台人过着是水深火热之日。因此,即使是郑翰林是皇帝所欣赏之人,也只得冒死直谏,为民请命。可见菩萨顶大喇嘛的特权威力有多大。从此事也可看到郑翰林是个不畏强权,而心怜百姓苦难而胸怀宽大又敢为穷苦百姓说话的一位清官。

正在郑山喜回京前,新任五台知县陆长华来访,共议治邑之事,谈及大喇嘛之事,陆长华与郑喜想法一致,决心惩治佛门败类。于是陆长华也根据大喇嘛的罪行拟好了凑章,按程序向朝廷呈了上去。此时康熙驾崩,雍正即位。雍正二年(1724年)皇帝下诏求言,郑山喜上疏详凑五台山大喇嘛罪行,雍正皇帝准凑,颁旨查办。大喇嘛闻讯自杀。五台县令陆长华又将其主要帮凶喇嘛典器唢呐木元旦正法。

随后朝廷免去了五台山大喇嘛的特权。撤回了斩杀宝剑,取消了山西省给菩萨顶寺庙进贡之例。依制定法律,每岁从粮税拨给银两一千二百两,令喇嘛自行釆办诸物。自此五台山寺院科派之弊永远革除。山西人民才出水火之日。

此后不久,郑山喜奉旨督学福建(注:"督学"俗称学台,清朝主管一个省的教育系统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后又授吉安知府,再调任南昌知府,逝于南昌知府任上。古人讲究落叶归根,人老回归故乡,后来后人把他的灵柩运回了五台蒋坊村老家,葬于郑家老坟。

五台在西周时为并州北地,韩、赵、魏三分晋地时,五台归赵。秦统一中国后,又隶太原郡,因境内有五座顶如平台的山峰而得名。西汉时称滤泗县,隋大业三年改名五台县,金贞佑四年升为台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五台县,沿用至今。

清朝翰林徐继畬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五台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明、清两朝进士、举人录上,这里500年间就有60余人登记在册,平均不到10年就出一个。时下,徐向前、阎锡山等人已为世人熟悉,但生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徐继畬却为一般人所不知。关于五台流传徐翰林的很多逸事知之甚少了,所以搜集了一些有关他的故事和传说在下面一并介绍出来,供大家了解。

徐继畬(徐翰林)

徐氏宗祠的守护神——徐继畲

徐继畲,字松龛,又字健男,别号牧田,系五台徐氏二股十五世,是近代正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是五台徐氏的伟大光荣与骄傲。

1941年冬,驻东冶的日军来大建安扫荡,火烧了关帝庙的东西厢房,杀害了徐富正等烈士,又抱柴来徐氏宗祠,欲放火烧之。当他们推开宗祠正殿时,看到墙上挂着徐继畲的画像,领头的慌忙下跪行礼,随从们立刻立正行礼,而后退出了正殿,宗祠得以完整无损。事后,看家庙的徐红老汉告人们说:“是松龛公救了家庙。”

日本军官为什么行礼而不烧家庙呢?这就要从日本的明治维新说起。19世纪60年代,日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深感自身闭关锁国的国策有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急需富国强兵。要想强大就得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而徐继畬的《瀛環志略》成了日本1868年施行明治维新的指南。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使日本很快强大起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而它的作者徐继畲,也就成了日本人非常崇拜的人物。徐继畲公在日本有崇高威望,所以,日本人见到自己恩师的相片,怎么能不行礼呢?怎能不保护呢! (作者:徐先昌)

享誉海内外的19 世纪自由民主学者徐继畬(1795——1873 年),号松龛,是五台县东冶镇人,学识渊博,为官清廉,立身处世中有许多难能可贵的故事。这些在他撰写的关于家乡、家人、亲朋的对联、诗文中得到反映。现按地点、人事分类,简单介绍数则。

台山沱水

沱水潆洄流惠泽,台云缭绕散天香。节录自松龛1853 年《挽五台知县张舒翰之妻李孺人联》。咸丰癸丑七月,知五台事张大令舒翰之妻李孺人卒,松龛寄联语两幅挽之。其一是:“内政佐蘋蘩沱水潆洄流惠泽,仙缘挥药饵台云缭绕散天香。”

沱水波澜飞作雨,台山冰雪暖回春。

接张舒翰之任的五台知县余绍昶,字小栏,江西奉新举人,署山西沁源县。癸丑八月太平天国扫北军自平阳东进,过沁源县南境,人情汹汹,绍昶处以镇静,民家鸡犬无恙,合邑爱戴,及去任,士民志其行实,设位以祀。咸丰四年十月补五台知县,在任十年,临行有“未能抛得台州去。大半稽留在此山”之句。列入《山西通志·名宦录》。松龛在上党办理潞泽辽防堵太平军军务近二年,1853 年冬松龛从长治等处撤防归里,拜访了父母官余绍昶。

1856 年春松龛准备设帐平遥。脂车前往平遥前,余绍昶以4首七律赠行,他依原韵唱和,第二首是:“琴堂人散静无尘,厨传萧然不道贫。沱水波澜飞作雨,台山冰雪暖回春。但忧民瘼时披牍,一任饥肠自转轮。舆论他年传史笔,如公吏治合书循。”在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清徐松龛先生继畬年谱》的方闻先生,将松龛此诗收入其中。他的侄儿、陕西著名书画篆刻家方胜先生,一再写此联弘扬家乡文化。

五台城明伦堂和崇实书院

1816 年,五台县城崇实书院聘请3年前中举的徐继畬主讲,担任山长。五台城较热闹的只有东西向约300 米长的一条大街。崇实书院和文庙明伦堂,坐落在街西南的一片地方。

徐继畬《五台新志小楷稿本》:“五台之城小而坚,地形斗绝,高不可攻。但能守其西面,馀三面不烦守也。然居民寥落,仅百余户,有地利而无人民。”“入五台城者,多取道於西门。入西门有大街一道,直抵东城墙。县署在街北偏东……学署之西为文庙,规模宏整。大成殿尤巍峨,两廡亦整齐,后为崇圣祠。戟门之外有泮池,东为名宦祠,西为乡贤祠。棂星门之外,有观海、登山二门,前为照壁。文庙之西,为崇实书院,故明倫堂也。乾隆四十二年,前县令王秉韬,以察院废馆向学中互易,以明倫堂之东西两间居山长,仍空中三楹为明倫堂。二门外,东西斋房十间,为诸生肄业之地。书院之西北隅,有节孝祠,西有昭忠祠,再西则西城墙矣。”

办妻子续戴月丧事

崞县西社(今属定襄)续家,元代以前就世居的土著,辛亥革命出过续西峰、续范亭等知名人物。续夫人闺名戴月,爷爷续家修是举人,任广东东莞知县,父亲续锐是副榜,任襄垣县教谕。在她6岁、松龛5岁那年,大人们给订了娃娃亲,1810年结婚,陪松龛游学、游宦四方。

松龛在翰林院时,夫妇在京赁屋居住,仅一妪一婢,两餐都是戴月自爨。松龛嗜酒,有年夏天,戴月为他温烧酒,酒里扑出火焰,把她的葛衫也燃烧了,胸部、臂部都烧伤起泡,月馀才痊癒。松龛在御史台直声振中外,污吏为之咋舌,赤贫如洗。门生三人与松龛同住,食止脱粟,佐餐者惟豆腐一块,约十余片。门人等相戒不食第二片,曰,留与夫子下著也。任闽抚时,署内种菜圃。公馀率夫人婢女躬亲锄灌。每喻之曰,吾家本寒素,此犹家乡风味也。且菜蔬亲手植撷,其味弥甘,得之辛苦者,食之弥安也。

戴月50岁以后身体发胖,但感觉疲软。艰於生育,屡次小产,前后生过两女,都未成活,常因此戚戚伤怀,1846年7月3日卒,可能是因心脏病。继畬与戴月相处36年,情好最笃,痛失内助,伤怀殊甚。

徐继畬时任闽藩,同城文武,上自一二品的督抚,下至从九品等官员,来祭吊的200余员,灵柩暂厝于城外开化寺。

松龛罢官回乡后,将夫人灵柩安放于新建的中丞第,灵所悬挽联:

我年居卯卿岁逢寅,生死何分,由来原是愚夫妇;

女已垂髫儿方燥发,娇痴足念,还期共作好人家。

横批:大休大歇

1853年在遵旨协办军务的间隙,经李永清进士说合,才买了永安村北面的10亩四平旱地,作为夫人和自己的埋骨之所,碹了石头葬。为夫人下葬时置于棺盖上的“扣心瓦”凹面中间用黑笔写着:“咸丰三年十月初八日安葬”。

松龛沉痛地写了5联,录其3:

同穴矢生平,烦卿先去驱狐狸;先茔瞻咫尺,为予频往治鸡豚。归於共室。

淹柩已多年,甫得一杯埋白骨;承宗欣有子,试看五尺曳麻衣。路隔重泉。

结伴忆糟糠,怅望九原将宿草;速宾惭蔬蔌,何堪一束致生刍。感深助绋。(野史注:速,招请。不速之客。)

驮炭古道

白家庄镇俗称窑头,陈家庄乡俗称峪里,沿二龙洞山与象山之间沟底有一条蜿蜒15华里连接寨里和胡罗家庄村的山间古道。过去,窑头的大块煤炭全套瓷瓮捆在背架上经由这里下峪里,峪里的夏山药秋干果装在筒筒篓经由这里爬窑头,古商道人称钱沟。上下往来中,两地的人熟了就成知己就攀亲结对,交往也便自然多了寻姑姑看姨姨送姥姥接外甥等走亲访友人文内涵。“茶马古道”钱沟跟着沾光,不再是一条简单寂寞的无名峡谷,于是有了黑风洞、回音壁、大房院,有了石人、石桌、石凳,有了石狮、石象、石虎等有名有姓的自然景观,并附带扑朔迷离的故事传说世代交口相传供行人消遣解闷。

驮炭古道是一条挂壁崖道,在山间由从胡罗家庄的沟底攀岩成“之”字形直上到半山腰,转为挂壁崖道,最宽处有一米五六,最窄处不足五十公分,挂壁路距沟底约120米,没有任何防护,只能一人通过。遇到下雨时,可以钻入挂壁崖洞中躲避稍息。在半山腰山神爷咀有一片较开阔的地方可以30人同时席地而坐,低头下看蜿蜒曲折的山谷尽收眼底,放眼向远处望去山峦叠翠,吼一声回音悠长,静下来不时可以听到牧羊人的自编的民歌小调,置身其中人与自然合一。清代学者五台名人徐继畲曾写过一首《驮炭道》的诗,记录了驮炭道的艰辛。炭,似煤有烟。太原以南煤炭兼产,关北则有炭而无煤。五台南界产炭,山路高险,俗呼驮炭道。

民间农隙皆以驮炭为业。余所居之东冶镇,其聚处也。自幼目睹艰辛,杂方言作《驮炭道》。

徐继畬官像

“隔巷相呼犬惊扰,夜半驱驴驮炭道。驴行黑暗铎丁东,比到窑头天未晓。

驮炭道,十八盘,羊肠蟠绕出云端。寒风塞口不得语,启明十丈光团栾。

窑盘已见人如蚁,烧得干粮饮滚水。两囊盛满捆驴鞍,背负一囊高累累。

驮炭道,何难行,归时不似来时轻。人步伛偻驴步碎,石头路滑时欲倾。

日将亭午望街头,汗和尘土面交流。忽闻炭价今朝减,不觉心内怀烦忧。

价减一时犹自可,大雪封山愁杀我。”

徐继畲,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县东冶镇人。生于清乾隆六十年 (公元1795年),卒于同治十二年 (公元1873年)。曾任福建巡抚、闽浙总督,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睁眼看世界第一人,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在文学、历史学、书法等方面也有较高成就。徐继畲体恤民情,为官清廉。他曾对友人说:“弟虽外任十余年,家中并未置有田产”,“在平遥官俸每年二百四十金,不足供家中食指。祖遗薄产,折变殆尽。”及至最后,竟到了贫困潦倒的境地。

据当地老人讲,徐翰林(当地人尊称)除了为官清廉之外,做人也十分低调,每次回乡都在定襄和五台交界处的济生桥落轿,然后换下官服步行回家,“甚至周围的邻居都不知道他回来。”在老家人的眼中,徐继畬还是一名大孝子。在其告老回乡后,他的母亲突发头痛病,十分难受,徐继畬除了悉心照料母亲之外,还到五台山五爷庙为母祈福。后来母亲的头疾痊愈,为了还愿,一贫如洗的徐继畬将皇帝御赐的半副銮驾捐给五爷庙,保存至今。

从环球言之,天地之气已旁推交通,混为一体;西北风已压倒东南风;中国欲隔绝于世,势所不能,今后仍将多事。此乃古今一大变局。大小臣工血脉不通,麻木不仁,思维昏愦,适应不了国际大气候。自强救国,当从培养通人开始。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即美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瀛环志略》是徐继畬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该书对世界各地的疆域、种族、人口,沿革、建置、物产、生活、风俗、宗教、盛衰,以及列国比较,都介绍的十分详尽,被誉为“百世言地球之指南”“通知世界之指南”。1998年6月29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做了一场演讲,演讲中对徐继畬大加赞赏。他称“美国白宫外面有一座石碑,上面刻着:米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这些话正是由福建巡抚徐继畬所写。”但遗憾的是,克林顿提名赞美之后,国内一些新闻出版单位对徐继畬和他写的名言十分陌生,以致在后来翻译时漏洞百出。

“八载宵衣劳圣主,徒闻送喜万方频。”徐继畲(1795年12月4日—1873年3月30日)晚清名臣、学者,书斋名退密斋,山西代州五台县(今山西省忻州市五台东冶镇东街)人,字健男,号松龛,自幼出身书香门第,19岁中举,1826年中进士,历任清政府翰林院编修,陕西江南两道监察御史,两广盐运使,福建布政史,福建巡抚等职,累官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兼总管同文馆事务。著有《瀛环志略》、《古诗源评注》、《退密斋时文》、《退密斋时文补编》、《五台新志》清光绪九年(1883)出版等。他是近代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清朝官员之一,和大名鼎鼎的“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和疾呼“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魏源相比,其对美国以及西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更进了一步。其中《纽约时报》称其为东方伽利略。

五台乡贤“东方伽利略”徐继畲“

“忧国惭无分,悲秋客未归。”徐继畲第二次被革职后,他在五台乡居自题一联,挂于堂屋正中。上联:有本事惹下事,惹下事没本事;下联:没本事省下事,省下事有本事; 横批:生事事生。这副对联通俗易懂,颇含哲理。那么,徐继畲写这首诗联出自什么原因呢?徐继畲于清朝道光帝六年(1826年)中进士,十年(1830年)授翰林院编修,不久,补陕西的监察御史,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月外任广西省浔州府知府,从此他青云直上。历任福建延津道、订漳龙道、广东盐运使、广东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等职。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月升任广西巡抚,十二月改授福建巡抚。后曾多次署理闽浙总督。

徐继畬巨著《瀛环志略》封面

“疏星低入树,凉露暗侵衣。”但在徐继畲的仕途生涯中,曾有两次被革职。一次发生在咸丰元年(1851年),因福州巨绅挑起“神光寺事件”,被诬告革职回京,降补为太仆寺少卿,即“副弼马温”。另一次发生在咸丰二年,因吏部追论徐继畲在闽抚任内军台犯官逃脱未报,再次被诬告,彻底罢官归里。其实,徐继畲被罢官的幕后原因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他出版发行了《瀛环志略》一书。此书不仅介绍了西方的科学技术,还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和理念,成为当时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伟大思想先驱之一。

书中在叙述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同时,还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与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大同社会”的精神是一致的,并且评论说:美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又说:“华盛顿,异人也……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公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引起了当时中国那些封建卫道士的恐慌,他被革职就势在必然了。

“夜永难成寐,将眠又启扉。”徐继畲第二次被革职后,虽处江湖之远,但位卑未敢忘忧国。他先是回到家乡五台,后在咸丰六年(1856年)他被平遥超山书院董事会特聘为书院山长,于教业之余,倾心写诗作文、从事学术研究。本文所述对联就是他在贬职回到五台老家后挥毫写下的。不难看出,这副对联抱有某种程度的厌世之感,反映了徐继畲当时对世事极度愤懑的心境。

太原市图书馆集贤堂

“真金不怕沙子埋”。同治四年(1865年),徐继畲被重新起用,命参通商事务,以三品京堂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协助恭亲王奕办理洋务。1866年7月,授太仆寺卿,1867年2月改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同治八年(1869年)3月,以老病乞休归乡,奉旨以二品顶戴致仕。同治十二年值继畲中举60周年,奉旨准其重赴鹿鸣宴,以惠耆年,并赏给头品顶戴,是年三月初三日(1873年3月30日)辰时,卒于家乡五台。当然,这是后话。

乾隆圣旨复制件

徐继畲文物中的乾隆圣旨复制件

“闷来还翦烛,诗笔为频挥。”徐继畬的【驮炭道】就是反映数千年的窑头地区驱驴驮炭历史的真实写照:“隔巷相呼犬惊扰,夜半驱驴驮炭道。驴行黑暗铎丁冬,比到窑头天未晓。驮炭道,十八盘,羊肠蟠绕出云端。寒风塞口不得语,启明十丈光团圞。窑盘已见人如蚁,烧得干粮饮滚水。两囊盛满捆驴鞍,背负一囊高累累。驮炭道,何难行,归时不似来时轻。人步伛偻驴步碎,石头路滑时欲倾。日将亭午望街头,汗和尘土面交流。忽闻炭价今朝减,不觉心内怀烦忧。价减一时犹自可,大雪封山愁杀我。”

“萧条林木巢春燕,咫尺清波悯涸鳞。”徐继畲是位爱国的官员,他在福建任订漳龙道期间,著有《禁鸦片论》,详细论述了“鸦片之害与禁治之方”。基于对资本主义国家情况的了解,主张严禁鸦片流入,并不使殖民主义者找到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徐继畲的建议,并未受到当局的重视。当然,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即使受到重视,也无法实现,中国最终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第一次是1840年—1842年,第二次是1856年—1860年),每次战争无不以中国惨败,与殖民主义者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为结局,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对于壮怀激烈、忧国忧民的徐继畲来说,他的禁鸦片论得不到施展,心情之沮丧可想而知。

“淮蔡何人方李愬,浔阳犹自阻卢循。”徐继畲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晚清政府,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腐朽黑暗的朝代之一。徐继畲对当时官场上的贪污腐化之风深恶痛绝,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始终坚持自身清廉。他曾对友人说:“弟虽外任十余年,家中并未置有田产”,“在平遥馆俸每年二百四十金,不足供家中食指。祖遗薄产,折变殆尽”。一个清朝封疆大吏,竟到了穷困潦倒的境地,这在晚清政府,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在《政在养民论》一文中说:“古圣人陈谟赞化,不曰治民,而曰养民”。在他看来,为官者的首要任务是“养民”而非“治民”。而当时的清朝,政治统治十分黑暗,封建君王昏庸无能,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官员贪污腐化成风,劳动人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他的养民论,自然得不到统治者重视和实施。

“游魂尚未脱黄巾,千里江流映碧磷。”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徐继畲有幸进京觐见。道光皇帝询问海外形势与各国风土人情,徐继畲具所知答对,颇得道光帝赞赏,遂责成他纂书进呈。徐继畲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耳闻笔录,费尽千辛万苦收集资料,广泛接触西方来华人士,随时搜集资料,并向美国传教士雅裨理、英国领事李太郭、阿礼国等请教,还“披阅旧籍”“推敲考订”,耗时五年,数十易其稿,于1848年最终完成呕心沥血之作《瀛环志略》,成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个中国人。《瀛环志略》内容翔实可信,当时的其他类似著作几乎不可与这部著作同日而语。连《海国图志》这样的书都大量抄录《瀛环志略》的内容。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徐继畲的巨著《瀛环志略》在福州一经出版,便受到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海国图志》以博见长,《瀛环志略》以精取胜。《瀛环志略》之长在“开眼看世界”,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世界历史地理书。运用近代地理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记述五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形势和世界各国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山川城郭,地图绘制精细,方位准确。

在写作风格和体例上也有突出特点:中国传统的舆地学观念,史地兼备的著述风格,初步形成近代城市功能的观念。但是由于书中对华盛顿开创的美国的民主制度大加推崇,也引起了朝廷保守派对徐继畲的不满,这为他日后被弹劾埋下了祸根。徐继畬在回顾往昔岁月时说过:“在闽藩任内,偶著《瀛环志略》一书,甫经付梓,即腾谤议。... ...旋因夷人租屋一事坚守成见,不敢启衅边隅,遂致弹章迭上,万矢环攻。”这大约都是徐继畬始料所不及的:前者使他享誉后世,后者却令他头戴“妥协投降”的歪帽子。

“行年过六十,万事付飘萍。”19世纪中叶,徐继畲及其著作是西方人特别是传教士们观察中国的风向标。《瀛环志略》孕育着近代民族观念。由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观念的跨越,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华夷”向“中西”话语的转型,则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前提。《瀛环志略》面对的是一个完全的“华夷”话语的时代,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却特立独行地放弃以“夷”来指称西方各国,建构起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话语模式,构建了从传统观念的“天下”到近代意义的“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它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转型和凝练,提供了最初的思想基石和历史资源。

《瀛环志略》善本

传世力作《瀛环志略》善本

“敢为双眼白,聊对一镫青。”2002年正式立项实施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是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中影印出版的珍贵古籍善本进行图像数字化,通过对古籍善本的数字化加工和多元应用,打造内容丰富、择选精当、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古籍数字资源平台。徐继畲的经帮治国的传世力作《瀛环志略》在太原市图书馆一楼的集贤堂里的玻璃柜里赫然在列。它正在向国人介绍近代世界大势的优秀著作,也必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一座丰碑。

徐继畬《华盛顿纪念碑》碑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纵观徐继畲的经历,他爱国为民的思想无法实现,一腔报国热情屡遭重挫,两次被革职,最后一次竟致罢官归里的境地,怀才不遇,衔冤负屈,在这种背景下他才以联言志。他为官时清正廉洁,关注山西地方政务,为整肃吏治作了诸多努力。退职还乡后督办团练,维持地方治安;书院讲学时全身心致力地方教育,同时关注地方商业的发展。徐继畲对家乡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徐继畲削职为民后,任平遥超山书院山长八年之久。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督课学子,潜心学术,培养后进,大大提升了超山书院的影响。同时,其开放思想也潜移默化影响着当地学子,对平遥的教育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徐继畲生活的年代,正是晋商在国内外商界活跃的时期,徐氏作为山西籍人氏,他知晓儒学,悉通外务,同时对晋商的兴衰之事、经营之道,也非常关注。他曾为晋商族人多次撰写“寿序”,对为蒙古地方与内地商贸的开放是晋商兴起原因也有探索。(文图/胡立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等待的作文 有妈妈真好作文 美丽的桃花作文 秋天的果实作文 遇见你作文600字 以和为主题的作文 保护森林的作文 冰糖葫芦的作文 描写金鱼的作文 回家作文800字 开斋节作文 关于美德的作文 青春的价值作文 说明文作文450字 写人的作文五年级 扬长避短作文 写多肉的作文 亲情的作文500字 长沙旅游作文 生命的力量作文 6年级作文题目 体育活动作文 关于甜的作文 同步作文四年级下册 国庆的作文400字 美德作文600字 好听的作文题目 雅思作文批改 四年级上册同步作文 高考作文素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