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基于CiteSpace 的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分析

2020-11-22 12:35:01
相关推荐

智慧图书馆

“智慧图书馆”( Smart Library) 概念源于艾托拉的 《智慧图书馆: 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这篇文章发表于2003年人机交互移动设备国际研讨会。2010 年,严栋以一篇题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的文章正式拉开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帷幕。之后,智慧图书馆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并逐渐成为图书馆领域的“明日之星”。

那么,智慧图书馆究竟有何“智慧”?国内的研究水平达到何种程度?该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又有哪些?各研究机构以及学者间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包括哪些?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什么?智慧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研究重点在何处?

不少学者通过综述研究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但以定性分析和传统的文献计量研究为主,而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定量分析该研究领域的大量文献资料,增加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并通过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示研究特点及发展趋势,全面把握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状况。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17年4月17日进入国内知网(CNKI)数据库,选择“期刊数据库”,点击【高级检索】,以“智慧图书馆”为主题,选择【精确匹配】,其他检索条件均不限制,共检索到2008—2017年的454条相关文献。通过筛选,将与所选主题无关的文献和重复文献删除,余下2010—2017年434篇相关文献。继而,将上述434篇相关文献进行Refworks 格式保存,并通过CiteSpace自带的转换工具将转换后的434条文献记录导入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分析、作者共现分析、机构共现分析以及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等。

1.2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方法

CiteSpace软件是以Java环境为基础运行的一种定量化研究文献资料增长与分布情况的信息可视化工具,该软件的研发者是著名的美国Drexel大学的陈超美博士。通过CiteSpace综合分析文献信息并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展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知识地图和发展全貌,识别学科领域新动态和新趋势。

2 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基本描述

2.1 时间分布特征

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研究成果随时间的分布情况加以展示,所以,本文统计了我国年度发表智慧图书馆的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

图1显示,2010年CNKI期刊论文库开始出现国内智慧图书馆的相关文献。《图书馆学刊》于2010年刊发了由严栋创作的题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的国内第一篇慧图书馆研究文献。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研究智慧图书馆论文数量增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2010-2012年和2013年至今。在2010至2012年间,文献的发表量一直很少,且文献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但是,2013年之后,我国智慧图书馆迎来了发展黄金期,研究成果呈快速增长趋势,2016年发文量高达136篇,且CNKI的预测数据显示,2017年智慧图书馆相关论文有望达到172篇。由此可见,国内智慧图书馆是极具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

2.2 空间分布特征

对研究成果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包括研究机构分布、作者分布等,进一步展示国内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现状。

2.2.1 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高产机构

发文量排在前五位的机构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图书馆湖、南京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它们发文量依次为5、5、5、4、4。而且,发文量前五名研究机构中只有南京大学图书馆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有过合作。由此表明目前我国对于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机构并未形成体系,各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不利于知识信息的交流共享,阻碍研究工作进展。

2.2.2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作者分布特征

研究领域的发展得益于作者的贡献,尤其是高产作者。自2010年开始,我国有诸多学者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研究,其中,发文量较多的研究人员主要有黄辉(5篇)、沈奎林(5篇)、邵波(5篇)、吴海茹(4篇)、邱圣晖(4篇)、曾子明(4篇),而其余作者的发文量均小于4篇。

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正在发展中,并没有形成很多相对稳定的科研合作群体,发文量较多的几位作者几乎未曾与其他作者进行合作,而其它发文量较少的作者更是缺乏彼此间的合作,整体而言作者都比较分散,作者的科研合作群体有待形成。

2.2.3 “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

从学者黄辉的研究方向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发现,代表其研究方向的关键词有智慧图书馆、云计算、架构模式、标志物联网、beacon。学者沈奎林的研究方向的关键词有图书馆建设、云计算、rfid、虚拟化、射频识别、图书盘点、图书馆、机器人。

3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分析

所谓研究热点,即指一定时间段内被众多学者共同关注、研究的话题。也即,在相关文献资料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通常而言,关键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学术论文的研究主题。运用 CiteSpace 分别绘制上述时间段内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以及突现关键词网络知识图谱,进而分析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服务研究。

3.1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层面主要包括智慧图书馆的定义、智慧图书馆特点、智慧图书馆内涵以及价值等理论性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以及发展模式等应用性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背景、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前景展望性研究。

(1)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点、内涵、价值等理论类文章

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理论研究较多。严栋最早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进行阐述,即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传统图书馆打造成集智慧化服务与管理模式于一身的新型图书馆,后续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含义进行扩充,并进一步研究其特点及价值。如董晓霞、龚向阳等(2011)《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设计以及实现》;赖茂(2015)《智慧图书馆特点浅谈》;王世伟(2012)《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刘伟(2015)《浅析智慧图书馆的主要特征》;孙利芳、乌恩、刘伊敏(2015)《再论智慧图书馆定义》;汪容(2014)《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王世伟(2017)《图书馆应当弘扬“智慧工匠精神”》;张晓慧(2013)《智慧图书馆的精神与使命》。

(2)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等应用类文章

研究者基于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尝试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路径、发展模式、设计方案等实践应用类话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如邱圣晖(2016)《试论智慧城市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建设》;吴海茹、刘玉美(2016)《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与服务途径实现》;沈奎林、邵波(2015)《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以南京大学图书馆为例》;黄辉(2014)《高职院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智慧化提升策略研究》;郝大伟(2017)《新时期智慧图书馆构建途经研究》;张际(2015)《智慧图书馆及其发展模式研究》;姚川军(2015)《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研究》;马惠(2015)《智慧图书馆建设探析》;张新娜(2014)《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分析》。

(3)智慧图书馆研究背景、存在问题以及前景展望类文章

许多学者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背景进行研究,认为“智慧地球”、数字图书馆、智能图书馆等理念催生了智慧图书馆,而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研究人员对此进行探索并展望未来发展。如黄辉(2014)《试论智慧图书馆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改进策略》;叶素萍、李东、张志广(2015)《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孙骁骁、韩海涛(2016)《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发展的现状与展望》;范兴丰(2017)《中国图书馆发展历程与智慧化发展趋势探析》;王静芬(2017)《国内智慧图书馆主流研究及研究趋势》;李显志、邵波(2013)《国内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周瑞华、孙海英、宗明国(2014)《论高校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唐立芳(2014)《中国智慧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难题及解决思路》;武龙龙、杨小菊(2013)《我国智慧图书馆构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胡浩男(2016)《智慧图书馆发展及问题探究》。

3.2技术研究

智慧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实现其智慧化服务与管理的技术维度,也即相关技术研究的热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物联网、rfid(射频识别)、大数据、云计算。

(1)物联网,即所谓的基于互联网无限延伸拓展客户端至任意物品间所形成的信息互通网络。不少学者认为,物联网将作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底层支撑技术大行其道,并对如何在智慧图书馆中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研究,如黄辉(2014)《基于物联网标识体系的智慧图书馆架构研究》;丁悦梅、李长明(2016)《基于物联网的高校智慧图书馆工作》;许艳丹、张前进(2016)《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研究》;唐亦玲(2015)《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严栋(2010)《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

(2)rfid(射频识别),即所谓的智能化技术。研究人员对RFID技术的相关原理进行介绍,并探索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构建、管理以及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赵华、沈奎林(2016)《图书馆应用RFID的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沈奎林、邵波、陈力军(2016)《基于超高频RFID的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沈奎林、邵波等(2016)《基于超高频RFID的图书盘点机器人的设计和实现》;马洪波(2016)《高校RFID智慧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创新研究》;虎啸(2016)《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构建》;尹桂平、刘洪志、张曾昱(2015)《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苏建华(2015)《图书馆RFID建设的新思路——以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钱理峰(2012)《智慧图书馆嵌入式RFID中间件的研究与开发》;陈嘉懿(2013)《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袁志秀(2014)《基于RFID技术的智慧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

(3)大数据,开启了图书馆转型的新时代,也为智慧图书馆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增长点。学者们指出,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智能化服务的实施,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并尝试探索用大数据建设智慧图书馆的思路及存在的诸如大数据处理能力欠缺及区域数据智慧化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如黄辉(2016)《基于智能家居的智慧图书馆数据层建设》;邱圣晖(2016)《探析大数据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潘红、卜磊(2016)《试论智慧图书馆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微服务》;曾洁(2016)《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情报信息服务工作探析》;阮舰(2016)《论大数据时代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陈卫静(2015)《智慧图书馆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分析》;陈巧玉(2015)《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图书馆门户》;李浩(2014)《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关联研究——用大数据打造智慧图书馆的思考》。

(4)云计算,作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计算模式,凭借其按需配送共享资源及信息的特点成为智慧图书馆建设必不可少的途径。研究人员分析了这种计算模式在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指出了应用云计算实现智慧图书馆的设计策略。如邱圣晖(2015)《云计算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研究》;罗桦、陈勇、张清(2016)《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图书馆建设和管理创新》;赖群、黄力、刘静春(2012)《借助“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王晴(2013)《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慧型公共图书馆构建》。

3.3服务研究

智慧图书馆以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为建设理念,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只是以理论设想为主,缺乏指导实际操作的应用性文章。智慧图书馆服务研究主要涵盖服务模式以及图书馆馆员两方面。

(1)智慧服务

学者们阐述了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特征和本质,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面向图书馆用户的需求的智慧图书馆构建模型。并探索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创新方式,总结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策略,完善了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如张延贤、王梅(2013)《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内涵与分析》;杨雪(2016)《 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浅析》;勾丹、崔淑贞(2016)《智慧图书馆的智慧服务模式及其实现》;陈大军(2017)《泛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探析》;孙雨、陈凤娟(2015)《浅谈“互联网+”环境下的图书馆智慧服务》;陈远、许亮(2015)《面向用户泛在智慧服务的智慧图书馆构建》;袁红军(2017)《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探析》;王杉(2013)《对图书馆智慧服务三种形态的分析与评价》;万乔(2015)《高校智慧图书馆环境下的智慧服务研究》。

(2)个性化服务

研究者基于智慧图书馆和个性化服务的概念与特征,提出该服务模式的构建方法,分析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对策。也有学者对智慧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推荐服务体系进行研究。如刘敏(2016)《智慧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研究》;黄辉(2015)《探索智慧图书馆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微服务》;潘杏仙、康琳、宛凤英(2016)《智慧图书馆个性用户分析及培育思路构想》;曾子明等(2016)《融合情境的智慧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马晓亭(2014)《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QOS保障研究》。

(3)创新服务

分析目前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平台、创新服务的不足,借鉴先进的信息技术,探究开展创新服务的策略以及实现途径。如张晴、陆妍、陆素梅(2016)《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祁宁(2016)《数字阅读驱动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温怀琴(2016)《以人为本的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蒋玲(2013)《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探讨》;胡海燕等(2014)《基于全面感知的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

(4)智慧图书馆员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运行及管理都需要智慧图书馆员的支持,学者对于智慧图书馆员的探讨主要为智慧馆员的含义功能、智慧馆员的培养目标、策略,以及对图书馆员新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此外,学者也对嵌入式馆员专业成长的含义、特征、模式及发展进行研究。如邱圣晖、谭伟贞、曾智华(2016)《智慧图书馆环境下智慧馆员的培养》;郑怿昕、包平(2017)《智慧图书馆环境下馆员核心能力研究》;姜永英(2016)《浅论智慧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甯佐斌(2015)《智慧图书馆员素质培养浅析》;李安(2015)《浅谈智慧图书馆中智慧管理的实现以及智慧馆员的培养》;马明霞(2014)《智慧图书馆员的内涵与提升途径》;万乔(2015)《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馆员角色定位与培养方向》;陈星星(2015)《图书馆智慧馆员的培养及制度建设》;王婷婷(2013)《智慧图书馆员:智慧图书馆的构建者》;王彩虹(2014)《依托智慧图书馆探索嵌入式馆员专业成长策略》。

4 结语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借助CiteSpace工具对2008-2017年4月期间学者们发表在国内知网的智慧图书馆论文进行系统梳理,最终获取434篇期刊论文进行研究。总体而言,国内有关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首先,通过刻画智慧图书馆论文分布时间、高产作者共现、高产机构共现以及作者与术语混合共现网络,描绘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目前,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理论基础与研究经验,尚在探索核心研究内容,研究机构、作者并未形成体系,彼此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

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三个层面的研究热点主题,即基础研究、技术研究以及服务研究。具体包括,智慧图书馆的定义、特点、内涵、价值,智慧图书馆构建、设计、实践,智慧图书馆发展背景、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前景;物联网、rfid(射频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智慧图书馆技术研究;智慧服务、创新服务、个性化服务、智慧馆员研究等。虽然,智慧图书馆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研究时间尚短,仍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应用实践性研究应予以重视。另一方面,国内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主题并非清晰明确,彼此交叉、彼此渗透的特点十分明显。这也正是本研究将研究热点分为三个层面的原因。而技术研究与服务研究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者已经由理论研究逐渐向深层次渗透,提升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水平。

上述前沿主题以技术研究与服务研究为主,其发展前景与研究空间不可限量。未来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将逐渐由理论研究过渡到应用性研究。在未来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与应用中将融入更多的智慧技术、互联系统、智慧服务,并通过多种信息技术相互配合构建智慧图书馆,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同时,智慧技术也将从服务环节逐渐延伸至资源建设与加工等环节,渗透到图书馆的各机构、部门、岗位等。在当今的信息环境中依据用户需求打造个性化、高度智能化的智慧图书馆服务,并不断进行服务创新,不但是智慧服务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是整个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热点。

伴随智慧时代的到来,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由数字图书馆升级到智慧图书馆,把握目前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推进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和有个约定作文 三年级记事作文 接力作文 黄鹤楼的作文 二年级下册语文作文 新的起点作文 猫抓老鼠作文 心中的阳光 作文 家庭聚会作文 有关时间的作文 语文报杯作文 做饭作文500字 初中作文大全600字 我的宠物英语作文 节约粮食的作文 君子兰作文 小学三年级下册作文 春天的雨作文 做蛋挞作文 作文素材摘抄 高中生 游苏州作文 关于兴趣的作文 实践作文600字 希望作文500字 普陀山作文 参观动物园作文 写柳树的作文 写鹦鹉的作文 英语作文20篇 四年级作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