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央委员刘奇葆文章透露的重大信号

2020-11-22 16:05:01
相关推荐

13日,《人民日报》06版刊发刘奇葆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署名文章。

以下为全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一、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切实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责任感使命感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要求,新方位意味着新起点、新作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开创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是有了这一强大精神力量的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奋勇前进;也正是有了这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旺盛生命力。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凝聚起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综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强盛,都需要以文化繁荣发展为支撑。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就在于我们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不仅为自身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提振起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和斗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可以说,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个重要尺度,是一个显著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不久将实现全面小康。随着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越来越突出,更加期待好看的电影、电视剧、图书、戏曲,更加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更加盼望社会风气和文明风尚的提升。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更充分,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充实。(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当今时代,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突出,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可以说,提高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使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提供有力的硬支撑。二、坚持正确前进方向,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人民事业的理论基础,是指引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根本指针。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决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含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文化建设。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之转化为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转化为新的思维理念和思路举措,转化为做好工作的科学方法,推动文化建设更好适应时代、跟上时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决不能把它当作口号,而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具体地贯穿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贯穿到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贯穿到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借鉴吸收中,更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化建设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牢牢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服从服务于大局。一旦脱离人民,文化建设就会丧失根基,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旦偏离大局,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损害。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不断强化大局观、全局观,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统一于文化建设实践之中。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要更加自觉地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坚持一切在大局下思考、一切在大局下行动,找准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所在。只有形成导向正确、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才能成就文化理想、实现文化价值;只有营造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才能焕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要提倡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知识创新,提倡不同观点、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文化创新精神竞相迸发、持续涌流。当然,我们讲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是无原则的尊重、无底线的包容,决不能让错误的东西、腐朽的东西、落后的东西滋生蔓延。要注意研究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划清积极与消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生态。知识分子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团结、加强引导,最大限度发挥他们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把他们凝聚在党的周围。(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传统和借鉴外来,更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凡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文化,既渗透着历史基因又浸润着时代精神,既延续着本土文化的血脉又吸纳着外来文明的精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守”和“变”、“中”和“外”的关系,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客观科学礼敬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要坚持开放包容,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三、保持高度政治自觉,认真抓好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从新的思想和政治高度出发,紧紧抓住重点任务,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着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指导和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伟大胜利,就在于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到老祖宗没有丢、又写出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理论武装也没有止境。加强理论武装,首要的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深入宣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深入宣传这一思想的重大贡献和历史地位,深入宣传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引导人们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提高认识,确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学习,以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为载体,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要加强理论研究阐释,发挥好理论工作“四大平台”作用,不断推出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帮助人们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战略工程来抓,持续用力、步步深入,大大增强了人们价值观自信,凝聚了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同时要看到,立物易、立心难,必须保持定力、耐心和韧劲,不断把核心价值观建设推向纵深。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之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各方面,渗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善于运用法律弘扬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充分体现到法治实践中,用法治的力量引领正确价值判断、树立正义道德天平。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推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的生动局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国家、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民的面貌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社会思想道德主流始终是健康向上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风政风的明显好转,社会风气呈现许多可喜变化。但值得重视的是,思想道德领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信仰缺失、道德缺失、诚信缺失等仍然比较突出。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教育引导和规范治理力度,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一要抓好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根本。全体人民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二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三要抓好风气养成这个关键。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很重要的是看文明风尚、精神风貌、人文氛围。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着力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进入新时代,文艺更应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在为新时代鼓与呼中展现新面貌新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重要讲话精神的正确指引下,文艺工作打开新局,文艺事业欣欣向荣,文艺气象焕然一新,我国文艺站在了时代的高起点上。我们要坚定信心、乘势而上,不负时代召唤、无愧人民期待,推出更多的文艺精品,筑就新的文艺高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要引导文艺工作者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准则,自觉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需要强调的是,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必须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自觉在追求真善美中成就艺术理想、实现艺术价值。(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着力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坚定不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压茬拓展向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推出300多项改革举措,重点难点改革实现突破,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要认真总结这几年积累的新鲜经验,围绕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正确处理改革一般性要求和特殊性要求,深化改革思路和举措,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增强文化引导力、创造力、竞争力。要着眼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重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推动文化小康顺利实现并不断巩固。要着眼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着眼扩大中华文化影响,重点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刘奇葆简历

刘奇葆,男,汉族,1953年1月生,安徽宿松人,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7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吉林大学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1968-1972年 安徽省宿松县洲头公社金坝大队刘屋生产队指导员、金坝大队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1972-1974年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学习1974-1977年 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室干部1977-1980年 安徽省委办公厅秘书处秘书1980-1982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82-1983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兼宣传部部长1983-1985年 共青团安徽省委书记、党组书记(其间:1984-1985年挂职任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1985-1993年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共青团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其间:1992.09-1992.12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1993-1994年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1991-1993年吉林大学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2000年 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成员2000-2006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区党委党校校长2006-2007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区党委党校校长2007-2007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2007-2008年 四川省委书记2008-2012.11 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12.11-2013.01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13.01-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

2017.10-中央委员

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十九届中央委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3-01-24 16:20赵良钲[安徽省网友]IP:1707503264
    ]
    顶0踩0
  2. 2021-11-06 07:23孤墙边的小草[山东省网友]IP:2532497031
    ,从刘奇葆文章中可以出中国共产党在新代领导思想和发展战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值得我们全力支持和配合。
    顶0踩0
  3. 2020-08-18 22:26快乐 女神[安徽省网友]IP:3407565213
    [刘奇葆文章充分现了党中央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定决心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步骤。
    顶3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优秀作文400字写事 关于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作文 有关新学期的作文题目 引用开头的作文 狗说明文作文500字大全 难忘的秋季运动会作文 介绍伦敦的英语作文 济宁南池公园作文 有关心情的作文600字 方特欢乐世界的作文 写人的性格特点的作文 音乐课作文300字 木头人游戏作文300字 越努力越幸运作文素材 秋游甪直古镇作文 说明文作文初二 有关劳动作文新颖题目 宽容议论文作文 积少成多作文 我的玩伴作文 我的才艺作文 工作文案 鹊桥相会的作文 英语九上作文 描写小猫的优秀作文 介绍一个物品作文 新学期目标作文 什么是续写作文 2018全国二卷语文作文题目 如何上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