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散文)彭新华:一座碑和一个人

2020-11-22 17:15:01
相关推荐

去年十月的一天,是相逢或偶遇,我穿过黄河岸边的中原大地,走进开封,走近一座厚重的石碑,翻开了一本关于故都开封的历史教科书,也翻开了范仲淹的风雨人生。

湖边,那一株杨柳还在,像空中荡漾的瀑布,流泻一地的妩媚与娇柔,有如长发及腰的女子,顾盼生辉,在路上、在风中,等着一个人。来路或去处,浅唱低吟,欢喜与惆怅,都将是一首不错的宋词。在开封,时光总是心心念念,留滞在古城的辉煌岁月。我沿古城墙一路寻找,寻找范仲淹湖边种下的那一棵柳树。柳树下,系过从边塞归来的战马,也留下妻子送情郎上前线,依依惜别的倩影。

我被开封市博物馆《开封府题名记》碑深深吸引,碑文文密密麻麻,刊刻着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146年间183位开封府长官名录,以及他们的任职时间。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时间较早、记载人名最多、时间最为详细、涉及官职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是开封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范仲淹的名字刻在其中,方方正正。青黑色的名字略显斑驳,千年风雨,流溢着历史的沧桑。他是北宋开封府第54任府尹,在位时间仅一年有余。

石碑被玻璃罩封着,看上去并不起眼。高214厘米,宽96厘米,厚24厘米。碑额和周边雕饰牡丹和蔓草,碑额篆刻“开封府题名记”六字,碑文为楷书,共21行。石碑上的小字,大部分可以清楚辨识,个别地方有风化剥落痕迹。

《开封府题名记》碑是破解北宋政治生态的密码。

183人,146年,像一场漫长的接力比赛。《开封府题名记》碑是一本厚重的书,183个人的名字只是目录,每个人都有他的故事。北宋开封府,号称“天府”或“京府”。开封府影响之大,还因为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没当皇帝之前都曾在这里当过府尹。

京官难做,纵观历任开封府长官,真正做得好的只是少数。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也先后主政开封,如范仲淹、寇准、蔡襄、包拯、欧阳修、司马光等。这些人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在北宋也都是政治明星。

文臣冒死建言,历代以来不乏其人,尤其在北宋,很多文官不畏生死,因为北宋从建国初就有一条规定“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虽然很多时候皇帝对这些事他很讨厌,并且想杀他们,但是到最后还是没有杀成了,因为要遵循祖训。

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因在苏州治水有功,被调回京师,任天章阁侍制、开封知府。他在任期内大力整顿京城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只用几个月的时间,就使开封府“肃然称治”。景佑三年(1036)五月,范仲淹上《百官图》,指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公,又上选贤、任能、近名、推诿四论,指责夷简为汉之奸臣。夷简大怒,斥仲淹越职言事,且指仲淹荐引朋党,离间群臣,范仲淹被贬官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过从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

明清时期,《开封府题名记》碑被人从开封府衙移到包公祠,相传历代参观者因敬仰包公,加之传统戏曲对包公断案的渲染,看到包公的题名时便不由自主地抚摸,日积月累,千百年来,居然将石碑磨出了一个凹坑。范仲淹的题名也较为模糊,他的忧国忧民、先人后己,永远受到百姓的敬仰。

题名记,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教化的方式。有口皆碑,民心烛照,足以激发后代官吏勤修德政。

我被碑后元代诗人王恽的题诗所吸引:“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乌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诗人感叹包拯和范仲淹的英名,把世上的贪官污吏比作院中柏树上盘旋飞舞的乌鸦,即使在千百年之后,其正气“霜威”,仍能予以震慑。

留名于《开封府题名记》183任官员,以及他们断狱行权的那座辉煌的府第,甚至当时那座堪称世界第一的大都市,都被埋在了绵绵黄土地下。

《开封府题名记》碑的命大。当年金灭北宋,没有毁它。明朝淹城,也没冲走它。开封历经多次水患,对开封都是灭顶之灾,碑幸存了下来。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修人防工事,石碑被挖出,撂在大街上,无人问津。后来建防空洞时,看它结实,又把它垒到墙上,阴差阳错地保护了下来。它独立于时间之外,宛如神助般幸免于一切伤害,让一个个璀璨的名字成为这座过往的繁华都城的默默见证与守护者。

我漫步在夜色下的开封。市井的生活热气腾腾,扑面而来。西司桥下的夜市羊羔美酒,灌汤鲜包,御河两岸袅袅水雾、轻歌曼舞,悠闲垂钓,让人恍如隔世,是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的海市蜃楼吧?

这是一个出将入相的城市,这也是一个风花雪月的城市。双龙巷中,诞生过赵匡胤、赵光义两个皇帝,两兄弟联手打下了大宋江山。一池清水波光粼粼,文人骚客不胜枚举。苏轼走过,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柳永驻足,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忧伤;李清照携手赵明诚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还有皇城里那个写瘦金体的皇帝,一边描摹丹青、品鉴官窑,得意处,他抬起头,想着了城外的李师师。

然而,风花雪月的背后是战争的杀戮,可以说,北宋的繁华与文明是文人打仗用命换来的。北宋的文人们不仅仅是运筹帷幄参与战争决策,而是走上前线实际统兵作战。皇帝让文人担任战区统帅,也就逼得文人不得不学会打仗。范仲淹一贯反对穷兵黩武的战争,希望人民安居乐业,然而“太平不自存”,古往今来,战争不可避免。所以他虽为一介书生,却钻研用兵之道。他的军事才能主要在仁宗康定年间第一次宋夏战争中脱颖而出的。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五胡之一拓跋氏的后人、党项族李元昊称帝,建立大夏王朝,开始策划入侵北宋的军事行动,掀起了第一次宋夏战争的序幕。在战争开启之后,已经和平了三十多年的北宋王朝陷入了一片混乱,轻敌的指挥官加上根本不懂军事的地方官范雍,让北宋在战争初期连续吃败仗,损兵折将数万人,一时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仁宗皇帝在惊惧和大怒之下连续罢免了宰相张士逊和吕夷简,让晏殊担任枢密使,掌管军权。启用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副使,与韩琦一起临危受命,抵抗西夏大军。

范仲淹坚决反对之前的主动出击策略,坚持采用积极防御的军事策略,修城寨,置营田,饬军队,募乡勇,选名将,抚羌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最终逼得元昊议和。西夏人最是忌惮范仲淹 :“大范老子非小范老子可欺 ,大范老子心中有十万甲兵 !”

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1043(庆历三年),由于群臣交荐,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枢密副使,参政知事(副宰相)。范仲淹深知当时“官乱于上,民困于下,夷狄骄盛,寇盗横炽”的严重危机,当政以后,力举改革政事。当时,他团结了韩琦、富弼、欧阳修、滕宗谅等一大批主张革新的新锐人物,提出“明黜陟、抑挠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主张,想要改革政治,发展生产,做到百姓安乐,国富兵强。但因触动了大官僚的利益,又因仁宗没有主见,遭到保守派的极力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在地图上比划,估量几座城市之间的距离:邓州到岳州,900多华里;岳州到开封,1400多华里。在一千年前的北宋,注定是一个遥远的距离,但这个距离,并没有阻隔二个朋友之间的友谊。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我一定来看你。同时代的苏轼作出过浪漫的回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史中抒写传奇,在现实里回味梦幻。提起范仲淹,我们都会想起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那耳熟能详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北宋做文官,幸福指数颇高。只要不造反,就不会有掉脑袋的风险,而且大多数惩罚就是贬官流放,虽然有点苦,但是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当官不好可以寄情山水,一样可以过得很有滋味,游山玩水、结交朋友、填词赋诗,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也是那一个时期的文学家特别多的缘故。

然而,范仲淹显然是一个另类。公元1045年,范仲淹谪知邓州,为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于是在百忙中谋划,创办“花洲书院”。“未至岳州,亦描烟雨洞庭,一篇妙记传千古;甫临邓郡,便创芬芳书院,十亩幽湖泛百花。”

公余,范仲淹亲自来书院讲课,学子甚众,一时邓州文运大振。他在春风堂前植桂四株。中秋前后,桂馨满园,香沁心脾。“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在这里找到了最合适的注脚。

庆历六年(1046)六月十五日,滕子京致信于范仲淹。信中详述了岳阳楼重修情况,并附《洞庭秋晚图》一本,派人千里迢迢至邓,求挚友抽暇为其作记。

范仲淹也始终惦记着老朋友滕子京。两人是同榜进士,做官后又同在御使台为谏官。滕子京因心直口快,上朝言责仁宗皇帝:“日居深宫,流连荒宴,临朝多赢倦色,决事如不挂圣怀。”因此得罪仁宗。仁宗怒斥他乱言宫闱之事不实,将其贬官出朝,放至凤翔府为知府。庆历改革之际,滕子京又被人弹劾私自动用小金库的资金。范仲淹宁愿辞官不做来为滕子京辩护,好不容易保住了滕子京,但滕子京还是再次被贬,到岳阳为知府。滕子京精明能干,善长经营之道,来到岳阳后,凭借岳阳地处水路交通要道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和实业,大搞招商引资,兴建公共设置,兴办学校,一下子推动了岳阳的经济发展,岳阳城内旧貌换新,他的执政措施深得人心,又募得资金重修了岳阳楼。楼成,极壮观。滕子京为自己的政绩感到欣慰,又为遭贬之事忿忿不平,心情十分复杂。

范公接信后,迟迟没有动笔,他看重朋友情谊,生怕滕子京忘乎所以再遭人嫉恨,闯出祸来,他想规劝滕子京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他在回忆往事,酝酿情绪,既不负朋友所托,又想寻找写景状物最佳的结合点。

九月十五日的夜晚,一轮明月朗照在花洲书院,柔柔的月光倾泻在书院,也倾泻在他的身上,沐浴一层神圣的光辉。他信步来到西岸水面一座亭台,月圆之时,俯视水中月影,水月净天,清风天籁。“明月诚为知音也”。范仲淹不禁想起好友滕子京的嘱托,他移步至春风堂,再次展开《洞庭秋晚图》,但见征帆初挂,暮景离情,千里晚霞, 一洲霜橘,湖锁烟岚,魂吊湘魄。他被洞庭湖磅礴气势所震撼,右手捻须,左手背后,心潮起伏,“庆历新政”失败,57岁的他遭贬邓州,心情可想而知,非常郁闷。一肚子不痛快的范仲淹如同醍醐灌顶,有什么比在文章中发泄更让人放松的事情呢?

他思潮翻滚,疾步走到书案前,展纸走笔,极乐、极悲、极忧、极愤,一气呵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把自己对改革不成功的愤懑、受贬的屈辱、个人的理想、国家的担当,全部浓缩在这篇300多字的文章中,改革道路曲折,才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小人得志、忠臣遭贬,才会有“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他是有大格局与大胸怀的人,他劝慰朋友,也是鞭策自己:个人的进退,遑论庙堂与江湖,都要以国家与人民为重。字字珠玑,文情并茂,气势磅礴,千古传咏。

范仲淹有没有去过岳阳,有没有登过岳阳楼,其实都不重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洞庭湖,都有一座岳阳楼,这湖与楼,或许永远在心里。在邓州,岳阳楼遇到了范仲淹,必然成为岳阳楼之幸,这湖这楼在华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腾空而起,无限铺开,高高矗立,逼人不敢仰视。

在布衣为名士,在文坛为大家,在学堂为益师,在州县为能吏,在边陲为名将,在庙堂为良相;时间可以消磨一切,但范仲淹这个名字却冲破了时空的阻隔,巍巍耸立,像一座丰碑启迪后人,像一面明镜端正自我,像一把标尺度量道德,像一颗恒星闪耀天际。

(原载《河南文学》2020年第三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400字作文稿纸a4打印模板 那一次我真开心600字初中作文 我在什么中成长作文600字 以感动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什么的魅力作文600字 消防安全作文500字左右 心中有话对你说作文600字 解开缚心的绳索作文600字 一个难忘的眼神作文600字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文600字 我的未来不是梦作文600字 记事文作文600字 西游记观后感800字作文 亲切的怀念作文600字 我想唱首歌作文600字 我的拿手菜作文600字 我爱我家作文800初中 有什么真好作文600字 我喜欢的小动物作文400字 关于寒假的作文300字 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我得到了表扬作文400字 成长的代价作文600字 爱就在身边作文300字 我懂得了珍惜作文600字 成长中的烦恼作文400字 打屁股作文5000字 非凡的美丽作文600字 新年愿望作文450字 何以解忧唯有什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