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梁实秋:散文的睿智典雅 源于淡看人生的自在从容

2020-11-22 19:05:01
相关推荐

梁实秋,著名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中国首位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

诗与散文的区别,依据老舍先生的观点,在于独创与构成。散文虽由文字排列构成而来,但也考究构成的技巧。不同作家的散文,因构成技巧不同,风格也不一样。

梁实秋的散文,如英姿飒爽的战士,整洁,风度翩翩而精神抖擞;又如“七八个星天外”的夜空,清简,依稀可辨而蕴藏力量。

品读梁实秋的散文,须先了解梁实秋的思想源泉和文学理论。如此,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阅读过程中的疑惑,更好地鉴赏散文的精髓所在。

01.影响梁实秋的三大思想源泉

(1)白璧德人文主义梁实秋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期间,曾选修白璧德的“英国十六世纪以后的文学批评”一课,由此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结缘,深受其影响。

白璧德是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追随者,强调理性,节制,内省,进德修业和传统道德观念,崇尚历史的智慧,而对当代智慧持否定态度。

白璧德认为,人的欲求应是有节制的,自由也是有纪律的自由。这里的纪律不是默认的或成文的规则,而是内心坚守的道德准则。由此可知,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不但有讲求伦理的呼唤,还有禁欲的成分。

白璧德的学说尽管与梁实秋平素的见解背道而驰,却引起了他的注意与兴趣。自此,梁实秋的浪漫情愫被这位与时代潮流逆向而行的保守主义学者的人文主义所取代。

受此影响,梁实秋对五四运动以后的文学思潮产生了怀疑,认为应该从历史透视的角度重新加以评估。正如梁实秋自己所说,受白璧德的影响,当时其思想趋于传统稳健,他接受革新主张,但反对过度浪漫的倾向。在与徐志摩,闻一多,胡适之等人创办的《新月》杂志上,梁实秋就曾撰文对浪漫颓废的倾向给予了批评与抨击。

(2)奥勒留斯多葛派哲学奥勒留,罗马帝国皇帝,也是苦修派哲学家,其作品《沉思录》被梁实秋写进了散文《影响我的几本书》里。

奥勒留的学识是近于宗教的哲学,他不相信前世轮回,认为人死后灵魂将融于宇宙,人应该依照天道生活,不幸是一种幸福。梁实秋晚年把亲人朋友的相继离世归结为命运,便是受奥勒留哲学思想的影响。

此外,智慧(以辨善恶)、公道(以应付一切悉合分际)、勇敢(以终止痛苦)、节制(不为物欲所役)是梁实秋从斯多葛派哲学中总结出的四种美德。

(3)儒、释思想梁实秋推崇儒家思想中的尊卑长幼之序和伦理纲常,但却是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封建礼教的,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林同济的“吾爱秋郎憨,风流天下闻”便是对梁实秋刚正不阿却不拘泥礼法的生动概括。

梁实秋的散文里,有对伦理道德的描写。如在《童年的生活》中,梁实秋写到,民国以前,其家庭是纯粹旧式的那种,爷爷奶奶的上房不能随意进出,父亲的书房和佛堂也是小孩子的禁地。在《拥挤》中,对于公共汽车拥挤不堪的现象,梁实秋提出了儒家“谦让”的固有道德,并且强调了“固有道德”存在的合理性与重要性。

佛教的《六祖坛经》是梁实秋在散文里提到的对他有影响的一本书。抗战时期,梁实秋在重庆北碚的一座古寺里邂逅了这本佛经。原本与佛教无甚交集的梁实秋最终不得不承让,这本佛书带给了他不少喜悦,常常令之超然遐思。

梁实秋认为,禅宗是神秘的,是需要内心了悟的奥秘,难以用理性的文字解释说明,只能用简略的、象征的文字来暗示。

02.梁实秋的文学理论

梁实秋注重理性与伦理。

关于文学创作,梁实秋认为,“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止于人性。”

理性是人性的关键,伦理是人性的本质。文学写的是人性,人性是评判人的标准,也是文学的精髓。完美的人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梁实秋孜孜以求的目标。

此外,梁实秋认为,文学是超阶级的,不赞同曾经盛行一时的普罗文学运动,主张文学运动是对于文学传统的修正、文学弊端的改进,是以文学为主体的运动,而不是像普罗文学,忽略传统文学的价值,掺杂以哲学,政治,经济理论而成为一些人的工具,武器。

梁实秋在《偏见集》中写道:“文学的性质在于普遍的永久的人性之描写,并无所谓“阶级性”。

无独有偶。抗战时期曾和梁实秋为筹款而一起说相声的老舍也对普罗文学提出了反对的见解。在老舍看来,普罗文学以文学为工具,将文艺看作社会经济的产物,写出来的文字只能是一部唯物文学史,而丢失了文学的艺术价值。艺术价值是决定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内容则是其次。普罗文学的着重点在于普罗,而非文学。老舍先生所认为的“文学风格乃作家人格的表现”,是梁实秋“文学即人性之描写”的另一种阐释。

03.梁实秋的散文:睿智典雅的风格,彰显人生的自在从容

在文学理论的指引下,梁实秋的散文处处有对人性的挖掘与描写,或是俗世烟火中的平凡生活,或是形形色色的世间百态,又或是遥远又清晰的童年记忆与师生情谊。

我将从三个方面举例赏析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1)人性人性是梁实秋的文学主旨,自然成为首个赏析的目标。

在散文《想我的母亲》里,梁实秋介绍了母亲的一生。

梁实秋的母亲十八九岁时嫁入夫家,从此过起了相夫教子、料理家务的生活。文中有几处梁实秋与母亲相处的暖心细节,如母亲给他洗澡;冬季夜晚给他把棉被塞得密不透风,那样的温暖舒适令他快乐却不可复得;母亲夜晚在灯下缝缝补补时,梁实秋总是依偎在她身旁,像无赖般赶也赶不走;冬日午后和母亲共饮“花酒”,这种饮酒方式成为梁实秋后来独居时的一大喜好。

生活是五味杂陈的,不会一直甜到底,也不会一直苦到底。梁实秋的母亲在照顾孩子们日常起居的同时,也切切实实尽到了儿媳妇应该承担的义务:在公婆的上房当差,一站就是几个钟头;公婆到午夜才就寝,她则熬夜在一旁侍候。在梁实秋的印象里,他的母亲似乎没有睡觉的时间。梁实秋的母亲辛劳一生,九十岁寿终算是生活给予她的回报。

在这篇散文里,我们既看到了梁实秋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也看到了其母亲尽职尽责的一生;既包含子女对父母的爱,也包含父母对子女的爱。亲情是神圣的,总是能够温暖身心,令人时时惦念,不曾忘记。

万物皆有灵,梁实秋的散文《猫的故事》告诉我们,猫也具有“人性”。

故事发生在冬季的夜晚。一只母猫撕破梁实秋书房的窗纸,乘机而入。起初,梁实秋以为这只野猫是为捉老鼠而来,不甚在意。然而,接连的几天里,它每晚都从糊纸的窗子出入,尽管曾被梁实秋活捉,但它毫不畏惧,事后照样造访梁实秋的书房。最后,梁实秋明白了实情,这只母猫夜夜到书房一游的原因是为了给书架上刚出生不久的四只小猫喂奶。

母爱如山!我们常说虎毒不食子,梁实秋笔下的母猫更是不畏艰险,不顾一切地照顾它的幼崽。这篇散文在歌颂伟大母爱之余,从梁实秋捉到母猫时,因它瘦弱的可怜相而从轻发落,放它离去,也可看出梁实秋的仁爱与不斤斤计较的淡泊自适。

(2)思辨思辨,即思考辨析。对细节的思辨是梁实秋散文的一大艺术风格。

散文《狗》就展现了梁实秋的思辨能力。乡下经常有人被狗咬伤的事件。在梁实秋看来。狗咬客人,虽然对客人有所损伤,但是于主人而言,则是狗恪尽职守,充分发挥守护家园作用的表现。因此,在访客面前,主人对狗的苛责里其实也含有嘉勉与不负所望的意味。

在散文《流行的谬论》中,梁实秋对一些常见的俗语进行了思辨。

如树大自直,原意是树长大了自然会直立挺拔,也比喻缺少家教的孩子长大后自能浪子回头。梁实秋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无论是山水画里的树,还是山上的歪脖树,无不弯弯曲曲。那些直挺挺的树,如杉树,是生来就直,并非后天长成。孩子也是一样,浪子回头不是泛例,所以一经发生,常常传为佳话,(如年少时依恃皇恩而飞扬跋扈的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唐玄宗驾崩后失宠,却发奋图强,成为了一代诗人。)浪子不回头者,则多不胜数。因此,梁实秋不认同树大自直。

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的成长曾三次迁居,典故“孟母三迁”即是树大自直的反例。现实生活里,同样有不赞成树大自直而对孩子从小就有所要求的情况。

一位朋友的同事,在公司里一天设置两次闹钟,分别是上午和下午。每到闹钟响起,这位女同事总要拿起手机,给家里的孩子打电话,告诉孩子什么时候做什么,比如几点钟学习英语,几点钟跳绳锻炼身体,并且按时检查“任务”是否完成,以及完成的程度和效果。这位女同事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稍显严格,且她打电话时的高嗓门让我的朋友和其他同事不胜其烦,但却是她不相信树大自直、身体力行摆正孩子成长轨道的体现。

又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吗?未必如此。梁实秋认为,好的开始有时仅仅是“五分钟热度”,开始时信誓旦旦,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但常常是半途而废,有始无终。他以赛跑为例佐证其观点。起步固然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是最后的冲刺。的确,这句翻译而来的谚语,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

以上这些对谬论的思辨,流露出的是梁实秋学识的渊博、思维的缜密与睿智。它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听信好似约定俗成的俚语俗谚,没准是误导人们的谬论。

(3)割爱在梁实秋看来,散文的美感在于简洁,即割爱,割去的是可有可无的繁冗部分,留下的是文章的筋骨,精华。

梁实秋的“割爱”得益于他的国文老师徐镜澄。一句“xxx!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让徐先生认识了学生堆里的梁实秋,也让梁实秋成为受益最多的学生。徐先生批改作文时,总是在文章里大勾大抹,原本千百字的文章,在他的勾抹下,所剩无几,甚是狼藉。然而,徐先生抹去的,是“虚泡囊肿”之处,修改后的文章,从先前的“软趴趴”变得精气神十足。梁实秋写文章时的“割爱”归功于徐先生的教诲,也是其散文的一大特色。

例如,散文《狗》:梁实秋写芭蕉掩映的小室夜晚经雨水拍打而愈显阴森凄凉时,仅以“每逢夜雨,凄惨欲绝”一笔带过,既简约,当时其寓居他乡的孤寂悲凉之情也被高度概括。

又如,散文《蚊子与苍蝇》:梁实秋写清晨一只苍蝇飞来骚扰睡梦中的太太时,以“蜷卧床头,静以待变”表明他将安静地观察苍蝇的一举一动。

从这种简洁的写作技巧,足可见梁实秋文笔的精妙与匠心独运。

以上这些只是“割爱”的个例,梁实秋的散文其实随处可见简洁,随处可见于平常小事中以三言两语表达更多的含义。此外,语言的幽默、暗喻和反讽的运用也是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总结

有人说,梁实秋的从容潇洒源于绅士身份和贵族经历。这句话固然合理,但我认为,梁实秋的儒雅,谦恭,不争不抢的淡然与好学深思,也为他的从容和潇洒提供了支撑,确立了他自在从容的基础。体现在散文里,是梁实秋的人性所折射的睿智与典雅。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8-25 08:15欢乐的核仁[青海省网友]IP:459984428
    梁实秋的散文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淡然和从容,读来让人心生敬佩之情。
    顶3踩0
  2. 2020-04-19 14:14涛神[江西省网友]IP:763193523
    梁实秋的散文充满睿智和典雅,读起来让人心旷神怡,仿佛能感受到他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
    顶1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长城的作文 关于快乐的作文 关于感动的作文 感恩作文500字 科学实验作文 暖作文 我学会了包饺子400字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 我最喜欢的老师作文 我有一个想法作文 挨打作文 科技馆作文 渴望作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三年级写景作文 写雨的作文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300字 以奋斗为话题的作文 懂你作文 什么的那一刻作文600字初一 我最敬佩的人作文500字 阳光总在风雨后作文 我真的很棒作文 我们班的牛人作文 我的偶像作文500字 运动会作文300字 原来如此作文 最难忘的一件事作文 赛龙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