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当方文山遇见网课老师 一场关于文学的切磋|百家故事

2020-11-22 21:10:01
相关推荐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8月14日,越过2004年《七里香》初来的夏天,方文山和姜明慧终于相遇了。他们在清北网校的大师课上,共同为孩子们、家长们上了一节公开课,教授如何把文化写成歌。

文|许言

编辑|口可

《七里香》重逢

「如果把你的歌词当做语文教材,你会选择哪一首给孩子们?」8月初,当《人物》把这个问题抛给方文山时,他的回答是:「《七里香》。」没有片刻犹豫。因为,「它很像新诗,遣词造句也拟人,孩子更能接受。」

千里之外的清北网校中,拥有12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姜明慧,用《七里香》给学生们上了堂语文课,那天的评论区不同以往地热闹了起来。

16年前,《七里香》火遍全国的时候,姜明慧还是一个喜欢《红楼梦》,喜欢古典文学,唱探春判词《分骨肉》会流泪的姑娘。她的父亲中文系出身,早年的大学生,家里书很多。小时候,姜明慧自己睡一张单人床,床很窄,父母怕她掉下去,用书摞了两摞,把床加宽了。睡在书上长大的孩子,就是她了,想看书从床侧抽一本出来看看,经常为了读书,把床给抽塌了。

泡在古典诗词里长大的姜明慧对流行音乐并不感冒,直到听到了《七里香》。她发现,原来歌词也能这么写,流行乐的韵味转合令人着迷。「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秋刀鱼的滋味猫和你都想了解」这都是典型的拟人手法,好读易懂,是最经典不过的修辞范例,姜明慧说。

《七里香》

后来,做了语文老师的她也将这首歌带进了课堂。上课那天,学生比平时更加活跃,网课讨论区的弹幕几乎没有断过,好歌词的魅力难以被时光消磨。她认为方文山不仅是作词人,也是一个诗人,他的歌词看似简单,却有很深刻的思想性,更重要的是,他代表着流行文化。

对于姜明慧的选择,方文山并不意外,毕竟自己的歌词已经很多次出现在不同地区的语文考试中,他对此的理解是,「语文教育逃不开流行文化」。他喜欢经典,沉迷经典,但也觉得几百年前的东西不能永远成为考题,现在的孩子有自己的文化和语境,歌词就是他们这个时代的产物,是连接他们最直接,最快速的东西。

「歌词虽然不是文学作品,但它是这个时空背景里蛮受欢迎的文字载体,属于这个时代的创作,是『当下』的东西,不能被忽视。」方文山说。姜明慧也在多年语文教学中接收到了同样的讯号,这也是为什么十几年后,她能在众多歌曲里选中了《七里香》,把它作为连接学生与文学的路。

8月14日,因《七里香》相遇的方文山和姜明慧在现实世界中完成了重逢——方文山在清北网校开了一节大师课,和姜明慧进行了一次关于语文的教学讨论,对文字,对孩子,对传统都有着执念的两个人,跨越了领域,跨越了界限,跨越了时代,站在了同样一个地方——让大家看到原来语文还可以这么学,文字还有这么多面向和可能。

姜老师用七里香上课

律动的、流转的

这不是方文山第一次与教育扯上关系,尽管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还是音乐人、作词人。

2008年,他创作的《青花瓷》同时选入山东、江苏两省的高考试卷,一个以歌词作为题引,另一个则是表达「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的青花瓷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当时,他接受媒体采访说过,创作能够得到重视,是件喜事,教育部门把通俗文化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才会使学生产生更大兴趣。

他也有疑惑与迷思,怎么才能让年轻人真正地爱上文学,爱上传统。方文山写过无数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歌词,他试图通过流行文化与年轻一代对话,他觉得这是一种继承,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可是,好的对话没有那么容易发生。

方文山记得多年前,他在北京故宫做过一次讲座,题目叫,如何让年轻人亲近传统文化?这个题目让他感到一个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事实——年轻人不亲近传统文化,他们亲近通俗文化。灌输很难,只能通过课堂,通过生活来帮助他们用流行的理解传统的。歌词入课文,音乐入考题,这些都是方法。

「学校不能假装它们不存在,我们可以筛选,哪怕只是授课的百分之一点点,都是有必要的。」方文山说,电影、戏剧、小说、线上游戏、流行音乐,都是无法与年轻世代分离的元素。

这些能够融入现代元素和通俗文化的课堂,正是方文山小时候所期望过的,活泼生动,有场景有故事。那时候他没能接受过这样丰富的教学模式,是有遗憾的,小时候他也按照老师们的要求背诵唐诗,「没觉得有多好。」方文山笑了,「小孩子嘛。」死记硬背的几年里,心中小火苗始终没有被点燃过,直到遇见了宋词。

那是方文山真正爱上文学、爱上传统文化的瞬间。他说,宋词不像五言绝句、七言律诗那么工整,故事性、画面感很强,特别李煜、李清照的词,为他打开了另一扇世界的门。「我才发现原来语文课可以不那么硬梆梆的,可以变得有律动有流转。」那大概是中学时代的事,直到十六七岁,方文山才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也因此跟随命运走到了音乐词人的路口。

为什么小时候没能爱上文学呢?方文山觉得还是因为小学时候没人引导他,或者没有一节真正有趣的、活泼的语文课,让他陷进那些文字的美中。几十年后,再回想当初的语文课,能记起来的,有趣的,都是充满「故事性」的。让学生们自己编李白《静夜思》里的故事,一起探讨「清明时节雨纷纷」背后的场景……

「有趣好玩太重要了,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有生气。」方文山说,有趣不是吸引孩子那么简单,它还将成为长久学习、终生学习的续航力。这也是他常年在大陆推广汉服文化的原因,通过通俗的、流行的方式去解构课堂,解构知识。他清楚地知道,学习传统,继承传统,不代表要完全复刻它们。不可能回到穿着汉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但成人们可以用孩子们理解的语汇和观念,去帮助他们,带领他们。

姜明慧也有着相似的想法,2019年5月,第一次在清北网校上课时,她就穿了汉服。一年四季,十几套,顺应时节地穿,讲唐诗,穿襦裙;说到《世说新语》,穿魏晋时期的服饰。学生们也好奇,会说真好看啊,也想让妈妈买。姜明慧觉得这些汉服的投资很值得,不仅是潜移默化地传承文化,也是变通过去的教学方式。

作为汉服同好,方文山得知姜明慧的汉服教学法,觉得太棒了,他觉得这种教学的变化,也是现代社会传播方式的变化,世界不是一成不变,老师和学生同样是。这些才是社会的脉动,是孩子们关注的,「正统教育系统不要把这些排拒在外。」方文山说。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当年姜明慧最害怕背诵的课文之一。现在变了,去年出了一首网络歌曲《琵琶行》,她的学生们争相要求在课上连麦背诗,「在过去哪有这么积极?」她笑了,这就是兴趣的力量。

找到兴趣和喜欢,方文山和姜明慧觉得这很重要。从《七里香》到汉服,他们想从各个方面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全新的课堂,用流行的、通俗的角度打通传统领域,让孩子们看到语文课外还有很多可能性,传统文学也不那么枯燥遥远,一切都可以变得鲜活,变得广阔。

姜明慧

好的流行,也在重新诠释语文

2008年到2020年,这是姜明慧担任语文老师的12年。

清华毕业之后,她就在清华附中教语文,一教就是五年。开始当老师的时候,姜明慧没觉得当老师有那么难。那时候的学生和她自己小时候没有太大区别,信息来源还是饭桌上父母说了啥,家里电视上演了什么,同学间的小秘密。2013年开始,智能手机普及,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广度变广了,覆盖面积大了,这意味着他们「要得更多」。过去给六年级讲魏晋风度学生是懵的,而现在的学生连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细节都信手拈来,还会有人故意拿冷门的语文知识来「刁难」姜明慧。

时代变化让她觉得,基础教育是必须的,但也有它的不足。后来她来到清北网校,想做的就是带领一些有经验、实战过的老师们去做一次关于基础语文教育的创新,因为这里没有学校的进度压力,他们可以花更多心思在每个孩子上。也因为没有了压力,老师和学生在这里,能更愉快、更自由地学习语文。

在课堂上穿汉服,用方文山歌词上课,实际上,姜明慧做的远远不止这些。抖音上火什么,她都在追。学生口味总在变,有段时间特别喜欢中国风,《出山》、《下山》,《芒种》这些抖音神曲她也能拿来上课。

今年,暑期课姜明慧用《下山》「奇筋异脉力破天,一身正气荡人间」来讲解夸张手法,学生们表现得高兴极了。上《聊斋志异》,她用皮卡丘作为主人公,一边读课文,一边告诉学生,你看走到这里,皮卡丘是什么感觉,游戏体验感般的授课方式,让孩子们身临其境。

还有一些脱离课本之外的尝试,做动漫小人物、自己的表情包、课间唱歌,甚至和脱口秀演员似的埋下一个又一个爆点。

「跟演小品、说相声的抖包袱似的,我们上课也要有包袱。」姜明慧说,作为语文教研负责人,她带领的清北网校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觉悟,他们把语文课当做一门极为重要的演出功课,细心地为它们的听众学生们设置精妙的起承转合。

姜明慧觉得,好的教学素材,不仅是帮助孩子,也是在帮助她自己。她反复称叹,方文山真正把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和知识结合了,《威廉古堡》唱了吸血鬼文化,《爱在西元前》谈到古巴比伦文明和汉谟拉比法典,《爷爷泡的茶》里提到《茶经》和陆羽。它不是为了语文而生,可却是真正的语文素材。好的流行,在折射传统的同时,也在教会老师们如何去理解语文。

信息时代,如何让学生在纷杂的信息洪流里找到最需要的——这也是摆在姜明慧面前的挑战。她一直在钻研。最先要被挑战的就是专注力,成人从碎片化中抽身,专注于一件事情都很困难,更何况是孩子。姜明慧要设计更多的趣味点打中他们,线上可能更需要师生交互点,她说,自己的网课每5分钟就会有一个包袱。

网络时代的教学,学生的反馈十分直接快速,看评论区的弹幕就知道这节课是否有趣,能不能吸引他们。姜明慧发现,只要戳中学生们的点,他们会不停地讨论,很激动。之前她上过古诗《别董大》,解释董大是谁,董庭兰,当时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巴拉巴拉说一堆,学生都没有反应,再解释天下谁人不识君,姜明慧就把董大比喻成那个时代的周杰伦,你们这个时代的华晨宇,评论区就炸了。姜明慧说,这的确是个很小的例子,可是反映了老师要如何教授学生,不是高高在上有距离感的教导,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拉近距离。

无论是抖包袱,还是拉近距离,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对学习的热情。方文山也认同这一点,在他看来,中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爱好,而小学生还没有成熟的想法和是非,只有当学校、老师、家长进行正确的、积极的引导,才能帮助他们剥开迷雾,找到心中最亮的那颗星星。

姜明慧平时上课图

新语文:把文化写成歌

8月14日,越过2004年《七里香》初来的夏天,方文山和姜明慧终于相遇了。他们在清北网校的大师课上,共同为孩子们、家长们上了一节公开课,教授如何把文化写成歌。

这一天,姜明慧在北京穿着汉服,方文山在台北办公室里,背景则是书籍古物。第一次接触网课的方文山,看到不停滚动的弹幕,不禁频频感叹:「这也太快了吧。」弹幕中的同学纷纷报出自己的所在地,方文山说,真的没想到这堂课聚集了这么多天南地北的同学,以前为了听一堂课要经历好几小时的舟车劳顿,现在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让大家线上学习,真的很好。

当姜明慧问起方文山创作歌曲背后的故事,方文山聊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青花瓷》。他神秘地告诉大家,原本这首歌要叫《青铜器》,因为上面的铭文象征爱情的神秘,出土年代象征爱情久远,后来觉得太过杀伐气,第二名字叫《汝窑》,也因为没什么人知道而放弃,最终选用了大众比较知道的《青花瓷》作为歌名。方文山觉得,这就是流行文化的诞生步骤,它需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它需要被流传,被接受。

通俗文化与教育方式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不能太过遥不可及,得接地气,得贴近生活,才能真正被人接受。

连线中,姜明慧还向方文山提出了一个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现在学生们很多时候不知道作文应该怎么写,而这一点其实和写歌是有一些共通性的,方老师有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呢?」

方文山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给学生们讲述意象;「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他用东风破的节奏教学生们填词,用既有的歌填自己的故事;「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他用《青花瓷》的歌词讲述文字的张力,又讲述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当中的画面感,让孩子们多从古诗词中寻找文字的艺术,让孩子们从大量的阅读中丰富人生的视野,他讲述了人称法、意象法、修辞法,俨然一个颇有经验的教师。

过去,很多人对方文山的认识是从周杰伦开始的:周董音乐背后的男人,那个最会为周杰伦写词的人。事实上,抛开方文山优秀作词人的身份,他同样也是「语文教育背后的男人」。他在清北网校大师课上展现了之前从未有过的一面,让很多人看到了他对语文教育、对大众教育的思考。

当被问到为什么歌词可以作为课堂教材时,方文山提出了「文字有千万种思路」的概念,「文字不见得只能是小说,是散文,也不是只能被阅读,它可以变成流行乐、变成歌词、变成影像、变成雕塑,变成绘画,有颠覆也有突破。活泼有趣,不要让孩子们上来就抗拒语文。」

方文山让人们看到,有太多通路可以抵达语文,连结语文。他表达了对年轻孩子们的羡慕,他们拥有太多的时间去创造可能,「人生的意义在于,你们都有选择权,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他鼓励孩子们去看书,去尝试,去创作,为自己创造可能性。「就像写作文,不要畏惧,第一句写下去就对了。大不了重头来过。」

姜明慧也是如此,12年的教师生涯让她发现,触达语文的媒介从不是局限的,流行的,网络的,娱乐的,衣食住行,影视游戏,每一条都可以抵达语文,每一条都拥有难以想象的可能和空间。

这是当代新语文概念的缩影,也是清北网校创作教育的折射与尝试。

现代教育需要流行,需要不同方向的人朝这里涌来,对文字,对课堂进行重新构建。短短一个小时的大师课,不仅是一场因《七里香》而发生的重逢,更是爱教育、爱文学的重逢与切磋。在这里,当年因为兴趣爱上宋词的方文山,从床底抽书迷上文学的姜明慧,仿佛对在道路起点的孩子们说,「来吧,加入我们,一起爱上语文吧。」

方文山和姜明慧进行了一次关于语文教学讨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精选 感恩老师作文600字 以梦想为主题的作文 母爱作文300字 与爱同行作文 描写荷花的作文 家规英语作文 月亮作文600字 描写雨的作文 回报作文 演讲稿作文 短篇作文 旅游英语作文 600字初中作文 童年 作文 我爱我家作文500字 书伴我成长作文 以成长为题的作文 我与书的故事作文 二十年后的家乡作文 春暖花开作文 赞美老师的作文 我的家庭英语作文 关于音乐的作文 路作文600字 乡村美景作文 感恩作文800字 升国旗作文 新鲜事作文 五年级作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