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陈从周:对学生宽厚对设计严谨 女儿说他爱家更爱家乡

2020-11-23 01:05:01
相关推荐

2018-01-21 09:2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章咪佳

陈从周先生(前排左)和陆亦敏先生的合影。

老师陈从周:对学生宽厚 对设计严谨

在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陈帆教授的带领下,我跟着他穿过玉古路上的浙大超市,走进求是村,一拐拐到好几丛腊梅盛开的一幢楼前,香气扑面。原浙大建筑系退休的副教授陆亦敏老先生,站在2楼的家门口等我们。

“谢谢你们还记得陈先生。你们能纪念他百年诞辰,我为他高兴。”陆老师看上去有点严肃。但老人家一坐下来第一句话,让人心里一暖,又有点酸。

陆老属牛,今年81岁。他端着一杯咖啡色的饮料坐下,从羽绒衣口袋里掏出一张正反面全写满的纸条,“年纪大了,要大致写一写跟你讲的内容提纲。陈先生的故事讲不完。”

《苏州园林》背后的故事

一个下午延续了近3个小时的采访,问陆老累不累,他说:“老师都是吃张口饭的,不怕。”

陆亦敏先生1956年考取同济大学建筑系,系里教授中国建筑史的教授正是陈从周先生。

“您和陈先生关系怎么样?”我问陆教授。

“那是good,good,very good(好,好,非常好)的。”陆老师说,就是投缘,天南地北什么都能聊。

我从包里掏出一本从浙江大学图书馆借来的陈先生著作《说园》,是15年前同济大学出版社和山东画报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一版“珍藏版”,黑白装帧古朴、高级。但是在陆老师嘴里,这是“没有精神的‘破书’”。

“我进同济后不久,陈先生就出版了《苏州园林》。”陆老说,“那是陈先生的得意之作,高级得不得了。精装、烫金字。里面的照片都是陈先生自己拍的,每一幅照片下面都配了先生自己写的小诗。”

“后来陈先生又出了一本《苏州住宅》,那年夏天,我在他家里画了一个暑假的图,但是他坚决不署我们的名字,怕他个人的政治风波牵连我们。”

学生“刨了黄瓜儿”

陈先生当年嘴里的“小陆”后来人生际遇一直蛮幸运。陆老师离开同济大学转到浙江大学教书后,经常回去上海看望陈先生。有一回,好好地向老师“刨了黄瓜儿”(老杭州话,大概意思是敲竹杠)。

这个事情要从陈从周先生与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的交往讲起。

1977年,贝聿铭第一次回国,经有关部门的安排,见到了陈从周,两人谈得极投缘。

1978年11月,陈从周为筹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设计的中国园林“明轩”而赴美。上世纪80年代,贝聿铭邀陈从周先生到其美国家中做客。

“陈先生觉得这是一份无比厚重的情谊,他要还这份情。”陆老师说,陈先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还这份情谊。

“小陆,你有福气啊,看到这卷画。”后来有一天,陆老师去探望陈先生,陈老拿出这卷轴给学生欣赏。

“我一看,乖乖,厉害了!”当年的“小陆”吓了一跳。

这是陈先生还贝聿铭先生的礼。

“他送给贝聿铭一卷50米的卷轴,里面有50幅字画,除了陈先生自己的一幅字、一幅画,其他全部都来自当时的名家,都是陈先生去收集来的字画。这份心血啊!”

因为涉及到国宝艺术家的作品,当时这份寄往美国的礼物,被海关挡了回来。所以又回到陈先生手里,恰逢陆老师去上海探望老师,就有幸一睹这样珍贵的作品集。

然后呢,这位“小陆”同学就跟陈先生说,“陈先生,您也给我弄一幅画,好伐?”

“陈先生当时就冲我笑了,‘你这是刨黄瓜儿哟!’”陆老师听了也不好意思,正逢先生在画画,他就给先生磨墨。

“陈先生马上就给我画了。”先生画的是一幅竹。落款时候写到陆老师的名字,可是呢,把亦敏的“亦”写成了“奕”。

“小陆”说:“先生字写错了。”

陈先生“啊”一声,“裁特。(裁掉)”就把写错字的部分裁了。

看什么不爽就“开炮”

陈先生从小在杭州生活,他一生把杭州看作“后花园”,非常维护杭州草草木木的自然状态。

上世纪70年代陆老师到杭州工作后,发现某著名景点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被重新打造了。“原来,是尊泥胎像,造像慈祥,符合人物历史形象。后来重新修复后,变成一个现代武将的造型。”这事情被陈先生知道了,非常生气,极力反对:“这哪里是这位名人,这是土匪!”

还有一年,陆老师去上海看陈先生。一进陈家门,恰逢新民晚报记者在采访陈先生。结果先生看到“小陆”来了,劈头盖脸怪他这位生活在杭州的建筑师:“哎,小陆你在干什么的?!杭州柳浪闻莺里莫名其妙弄个人工喷泉,你管不管?”

“陈先生最反对自然景观里加入人工动景。”陆老师这样解释——陈先生认为这“破坏了西湖水的宁静”。

还有一段时间,西湖景区打算赶潮流把手划游船改成电瓶船,又叫陈先生一通骂。手划船后来保留下来了。

陈从周先生曾经与人谈起说:“改园更比改诗难。”

有一新落成的大饭店请他题词,他写了“明望一碧眼中收”,饭店老板、员工尽朝他鼓掌,却看不出其中的深意。他是有所讽刺的——饭店造在西湖边上,为什么又造得那么高,太高了破坏了西湖的景观。

2018年,陈从周先生诞辰百年。陈先生是世界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专家和中国园林艺术大师,外国人称他为现代中国园林之“祖父”。天一阁、豫园、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中国艺术馆的“明轩”都与这位大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918年11月27日,他出生于杭州。

1942年,陈从周毕业于之江大学国文系,之后于杭州各中学任国文教员。曾拜著名画家张大千为师,并于1948年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以“一丝柳一寸柔情”的花鸟画,蜚声沪上。从1952年起至退休,陈先生一直在同济大学任教。

陈先生还擅长文史,兼工诗词、书画、篆刻,酷爱昆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师。

2018年,陈从周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找到了陈先生的大女儿陈胜吾女士,陈先生在同济教书时的学生、浙江大学建筑系退休副教授陆亦敏先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我们并不熟知的陈先生:他保护学生、耿直快语、慈祥和蔼。

2018年,关于陈先生的纪念,会陆续开启,据他的另一位弟子陈劲透露,陈先生造园实践的代表作和收官之作“楠园”(位于云南安宁市)已于2017年开启整体修缮和功能完善,该项目预计将于2018年底完成,以纪念陈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同时,据浙江大学的老师透露,2018年,浙大正在策划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国际研讨会。

陈从周的画。

女儿谈父亲陈从周——

他爱家 更爱家乡

从陆亦敏教授家里出来,我脑子里素描的陈先生是一位清瘦精神的“老愤青”。

没有想到,晚上我致电在上海的陈先生大女儿陈胜吾女士时,陈女士第一句话描述的父亲却是:“我父亲是好脾气,非常好的脾气。”

在陈家,陈女士是大姐,底下还有一个小3岁的弟弟和一个小9岁的小妹妹。“我们三个从小长大没一个挨过父亲一次打骂,他也从不强迫我们做任何事情。”

张大千的画被“润色”了

上世纪40年代,陈从周先后应聘到圣约翰中学、圣约翰大学教书。举家前往上海。

陈家三姐弟中,只有老大陈胜吾女士是在杭州出生的,但她很小的时候就已随父母搬到上海,“那个时候住在圣约翰大学里面。”

《陈从周全集》主编之一、浙江大学教授宋凡圣曾经向媒体介绍过,“陈从周自幼在风景如画的江南长大,读初中时就爱上了绘画。他边自学边求教,张大千见其绘画很有天赋,就收他为大风堂入室弟子。”

“当时我们家里有一张长条桌子,是父亲画画的桌子。”大女儿陈胜吾当时也就四五岁,她爱做爸爸的“拖油瓶”,跟在旁边看他画画,或者也拿着毛笔练练手。“父亲会反复琢磨一些画,有时候有的作品画完了已经挂到墙上,他还会再添上几笔。”

大女儿学会了这一招。有一天,她也学父亲一只手背在身后,一只手拿着毛笔,往已经悬挂起来的一幅画作上“戳几笔”。“哪里晓得啊,这是张大千先生的作品。”

父亲看到老师的画叫闺女给“润色”了,心头一惊没有忍住:“啊呀!”一声。

“我知道我犯错误了。”大女儿当时被父亲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音量吓一跳,扔了毛笔,就往那张大长条桌子底下钻。

后来呢?

“父亲再没有说什么了。也没有教育我。”

家里飞来一只仙鹤

“我们家里啊,从来都不缺小动物和花花草草。”陈胜吾女士说,父亲养过的鸽子、鹦鹉,“他爱学鸟的声音,逗它们玩。”

家里还有过兔子、乌龟、鱼、蝈蝈……

陈先生是园林艺术专家,不论到哪里,对住房的要求是要住一层,因为可以有一个院子,养花草。

“父亲会按照园林设计的思路,布置家里的院子。” 陈女士说,虽然院子不大,主要只是花草和假山,但是都有格局讲究。“那时候父亲种了兰花、芭蕉、五针松、樱花、竹林……”

我没有能见到那个院子,自己想象,按照陈先生的著作《说园》的描述,大概真的是“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的美妙。

加上陈家热闹,有那么多动物栖居,“有一天,院子里竟飞进来一只仙鹤!”几个小孩子都很兴奋。

陈家院子前面就是中山公园,仙鹤可能是从园子里私奔出来的。“但是父亲并不把仙鹤圈起来,他只是喂给它一点食物。”这是陈先生一贯来的自然观,“后来仙鹤就飞走了。”

“我们小时候,经常有乡下的货郎担到城里来卖东西。我记得有一回,担子上挑的是植物。父亲就让我和弟弟各自挑一样,用自己储蓄罐里的钱买。”大女儿回忆,她挑了一枝杨柳,弟弟选了葡萄藤。“父亲培养我们自己栽种到院子里,照料着植物成长。”

爱吃烧饼油条,还有杭州面

在联系陈胜吾女士之前,网上能够查到的陈老师的轶事不多,其中有一件事情,是关于杭州的特产食物,烧饼。说陈老先生特别爱吃,到了上海继续找烧饼油条吃。

“这是真的。”大女儿说,父亲对吃其实一点都不讲究。

“父亲是个说实话的人,从不讲虚的。”上海十里洋场,人们都爱吹嘘自己喜欢吃奶油蛋糕、喝咖啡,以区分身居上海独有的洋气。

可陈老先生不。“父亲不爱吃甜食,爱吃香的、咸的食物。”

陈先生自己写的文章《大饼》,还被选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从周文选》。他最爱吃家乡食物——烧饼、油条,还和外国人宣传“这大饼,是东方文化之一。”

同济大学门口没人卖烧饼,陈先生就让大女儿从同济新村带大饼过去给他。

据说,出于对大饼的偏爱,陈从周先生后来又写了《从大饼油条说起》,此文收入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帘青集》。此外,他还对杭州小吃片儿川和虾爆鳝面情有独钟。

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好东西上

上世纪80年代,陈胜吾女士自己的儿子长到七八岁了,她想让儿子学钢琴,但那个时候买钢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当时我父亲就跟我说,你花2角钱先买了笛子让他吹吹,看看乐感,再决定要不要学钢琴。”大女儿至今都挺后悔没有听父亲这个朴素的忠告,当时直接买了大钢琴回来。

“小孩子学钢琴,老师到家里来教,大人得陪着,一坐一两个小时,真是吃不消。”陈女士说,她儿子还真不是那么喜欢弹琴,后来到高中学业一忙,就再也不弹了。

“说来也好笑,我儿子呢,现在又开始重复我当年了。”陈女士说,其实父亲当年“2角钱买笛子先吹吹”的教育观,非常实在,也是非常先进的,“他经常跟我们说,人一生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一定要花在好东西上面。”

陈从周爱听昆曲,与国内老一辈的京昆大师、名角,如梅兰芳、俞振飞、沈传芷、张传芳、郑传鉴、华传红等,以及稍后一辈的名角华文漪、梁谷音、岳美缇等都交游甚厚。

“戏曲中,父亲最喜欢优雅的昆曲。他为了培养我们对这门艺术的兴趣,就带我们去听《十五贯》。我们很喜欢。”陈胜吾女士和弟弟妹妹,一生都没有去过上海大世界这样的娱乐场所,他们总记得父亲的话,“把时间花在好书、好画、好戏上。”

【浙江新闻+】

陈从周的作品和他的园林观

陈从周先生于1956年完成了第一部园林专著——《苏州园林》(201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苏州园林》的汉英对照本),1963年编著了《扬州园林》。在这两部园林考察与分析论述的基础上,经过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对江南园林乃至北方园林的考察、研究和总结,陈先生于1982年完成了他的园林理论专著——《说园》。这是自明代计成的《园冶》之后,又一部中国园林艺术的殿堂之作。陈先生的园林论著非常广泛,包括《园林谈丛》《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绍兴石桥》《梓室余墨》《中国名园》《中国民居》《中国厅堂》(江南篇)以及发表的诸多古建园林文章。

陈从周先生所写的园林文章,把中国园林中的人与园的关系讲得非常透彻,他特别强度园林中的“情”字,包括抒情、感情、情操。陈先生说:“情能生文,亦能生景,其源一也”。又说:“一个园林里有建筑物,它就有了生活;有了生活,才有情感;有了情感,它才有诗情画意”。——摘选自陈劲《以文说园,为情造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 小学二年级作文过年 一件烦心事作文300字 家务劳动作文600字 我的一天英语作文50字 新年礼物作文500字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作文 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英语作文 有你的地方就有风景作文 淡淡的日子也飘香作文 乡下风景作文400字 以看为话题的作文 描写小动物的作文300字 珍惜时间的作文600字 新年计划英语作文初二 收获的快乐作文600字 七年级满分作文大全 我的假期生活作文300 关于创新的高考作文 环保小卫士作文300字 端午节作文的好开头 成长的足迹作文400字 三年级元宵节作文300字 今年全国卷作文题目 我发现了美作文400字 家乡的味道作文800字 五年级下册第3单元作文 什么里的微感动作文 人间处处有真情的作文 我想让妈妈高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