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付秀莹:小说中的人物肯定就是你“自己”

2020-11-23 02:00:01
相关推荐

《陌上》是付秀莹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给读者带来了华北平原上一个叫“芳村”的村庄;后来,她又写了《他乡》,来自“芳村”的女孩翟小梨到了省会,又到了首都。看到这里,很多人笃信,“芳村”就是她的家乡,“翟小梨”就是付秀莹。

付秀莹并不回避这种讨论:“大家把人物往作者本人身上去联想,我觉得没有关系,因为你的人物肯定和你脱不了干系。”

中青报·中青网:《他乡》出版后,经常有人问“付秀莹到底是不是翟小梨”,你在主人公身上投射自己了吗?

付秀莹:《他乡》出版后,因为主人公恰恰是一个女性,熟悉我的人会觉得,年龄相当,经历相似,那就是你。甚至当时有一位来参加新书活动的评论家对我说,“我来的路上一直在计算你的年龄,算你某个年龄段的经历”。我当时听了很惊讶,也暗自很高兴——说明这个人物成功了,起码引起了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兴趣,这不是坏事。

小说中的人物肯定就是你自己——这么说有点极端,但这个“自己”不一定是真实的,而是你的各种可能性,对自己的想象或者期待。如果我写一个男人,那也是经过我的眼光过滤之后的、心目中的理想男性。所以,逃不过的。

中青报·中青网:在你的作品中,最直接的嫁接自己经历的情节是什么?

付秀莹:比如我在地铁上的种种体验。我经常坐地铁,从地铁口长长的通道走进去,那风就浩浩荡荡地吹过来,能把衣服吹起来,走一路吹一路。再比如,冬季走过北京的天桥,看着远处的车来车往、万家灯火,那种异乡人在北京的孤独感、漂泊感,不确定性,非常刻骨铭心。这种感受和细节,每天都在经历、叠加、强化,肯定会出现在我的小说里,不仅是《他乡》。

这些经历也不仅是我个人的,其实也是中国经验的一部分。尤其是我的同龄人,很多都是通过读书考试改变命运,从故乡到他乡,从乡村到城市,去追寻梦想。这样的经历不独特,但很典型,可能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

作品中来自生活的细节就更多了。比如在一个小说中,我写到男主人公家里的阳台上,有从很远的地方出差带回来的竹子。其实我家阳台上就有我从广西千里迢迢带回来的竹子。

中青报·中青网:你笔下的年轻人从乡村到城市,你是如何从河北无极县来到北京的?

付秀莹:我的经历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考试、升学。小学就在村子里,初中经过选拔到了县中,当时很骄傲。一个孩子对县城的想象,觉得那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是另一个世界,其实也就不到20里路,但那是第一次离开家人、第一次远行。每个新学期开始的早晨,父母送我到村口,那个场景的记忆太深刻了。当一个孩子在很多年之后成为一个写作者,这一幕就非常有意味——从此山高水长,离故乡越来越远,再也回不去了。这样的场景也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

后来,我念高中、大学,在石家庄工作了多年,又考研究生到了北京。我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但高考没考好,总觉得遗憾,后来考研也是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前些年我还动心,想考博士,觉得那是一个人生心愿。在已经工作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焦虑的时候,我还会梦到数学考试,试卷发下来一看都不会,或者铃响要交卷了还没写完,醒来发现是梦,虚惊一场。

这些经历和翟小梨很像,在一个典型的偏僻的乡村,除了上学,还有别的出路吗?写这个人物时也有些矛盾,要不要给主人公换一种活法。但最后我决定真真假假,只有我自己知道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一个农村的女性站在城乡的交界处,会有不断的撕扯、打碎、重塑。多年之后,再去心平气和地回忆这些,很难说好还是不好。不过对一个写小说的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财富。

中青报·中青网:那你和文学的渊源是如何产生的?

付秀莹:在我们村子里,有字的东西都很少,看到一张报纸都如获至宝。那时候看小人书,一幅画下面有几行字,每天看,几乎能倒背如流;去邻居家看到一本书,可能已经残缺不全,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蹭着看。有一次,邻居家窗台上放着一本杂志,可能还用来垫过酱油瓶,有一圈油渍,大人们在聊天,我就站着津津有味地看,第一天没看完,第二天还去。

最早看的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小说月报》上发表的一篇张洁的中篇小说《祖母绿》。那时候还是孩子,看不懂小说里女性的命运,“她用一个夜晚,完成了一个妇人的一生”,根本不理解什么意思。还有书中对女性服饰的描写,曾令儿穿的波点的衬衣、白色的西裤,那种洒脱潇洒,给一个农村女孩带来的审美上的震撼太深了。

小时候我的语文成绩特别好,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来朗读;同学们也会开玩笑,调侃我是“作家”。高中时,我的文章在当时学生都会订的《语文报》上发表,我记得那个栏目叫“文苑撷英”,当时还想,栏目中有个“英”字呢。90年代初在报纸上发表作品,会收到很多读者来信,跟我谈对写作的看法、青春的苦恼。我就觉得,当作家能找到很多知己啊,于是有了这个念头,但只是一个种子,学业压力太大了,我还在愁数学呢。

中青报·中青网:关于女性话题,不久前有一部《82年的金智英》得到很多读者和观众的共鸣。你也写女性,是否也感受到女性的艰难?

付秀莹:我也看了那部电影,看得心里很沉,女性面对的问题要比男性复杂得多。很多人在评价女性的时候,幸福与否取决于家庭,对男性似乎就没有这种标准。我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女性,城市的,乡村的,且不说婚姻,女性在面对情感时就缺乏了一种主动把握的能力,会觉得“被爱”比“爱”重要。

中青报·中青网:读者对“女性作家”会有偏见吗?

付秀莹:在两性关系中,女性还是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位置,对女性作家的偏见是存在的。比如,我用第一人称写一个小说,编辑就提出,能不能不用第一人称。但我的确用第一人称写起来更顺畅,而且即便我用了第三人称,人们还是会把主人公投射到我身上,逃不掉。

再比如,很多人觉得女作家只能写小情小爱,没有家国情怀。我倒没有觉得小情小爱不好,但我们从乡村到城市,自觉不自觉地被时代裹挟,参与了一代人的精神建构,你不能不承认这也是家国。但也不否认性别之间的差异性,女作家会更多关注生活的细部,向内转,这一点可能也更契合文学的本质,向隐秘处去发掘精神世界的幽微。

虽然说男女平等,但有时候仍会感觉这是一个“男性世界”。比如我出去开会,黑压压的一片都是男的,安排住宿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名字后边会有一个括号写个“女”,因为女性是少数。而且因为这个“女”字,可能对你的评价标准会有所降低,比如会说“你在女作家中不错”,而不是把你放到一个整体中去衡量。当什么时候我们不强调“女”了,可能就真正平等了。

中青报·中青网:你是一位作家,同时也是《长篇小说选刊》主编,这两个身份之间会如何互相影响?

付秀莹:有的人做编辑,可能会因为读了太多不太好的作品而“败坏胃口”,伤害了对文学的激情。我比较幸运,在“选刊”,是从已经发表的作品中选更好的,所以感受要好一些。但做编辑,肯定会消耗你对文学的神秘感,身在其中,知道作品是如何一审、二审、三审,刊物是如何排版、印刷,没了新鲜感,还可能削弱你的创作激情,觉得作品那么多,自己写不写无所谓。

但同时,做编辑也会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水平、在中国当代文学的位置。你知道你的同行们都在写什么,谁写得好。心里有数就不会慌张,也不会狂妄,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到什么样的程度,会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

来源:中国青年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30年后的我作文 安昌古镇作文 作文我的好朋友500字 北京作文培训 抓周作文 龟兔赛跑英语作文 介绍自己的作文400字 收拾房间作文 我的同学作文800字 关于背后的作文 我的父亲作文800字 迈出这一步作文 写人作文550字 机智的我作文 写景的作文150字 关于油菜花的作文 以暖为题的作文 描写家乡风景的作文 滑冰作文600字 篆刻作文 作文成功之路 环境与健康作文 美在路上作文 语文考试万能作文 写景的作文五百字 假期游记作文 作文小白兔100字 班级大扫除作文 默默无闻的人作文 爱我国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