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陈醉云:留下诸多美文的嵊籍名作家

2020-11-23 08:50:01
相关推荐

2019-05-30 11:0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朱刚

他的散文《乡下人家》入编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蝉与萤》曾入选台湾华文教材……

陈醉云(1895~1982),嵊州人,谱名载荣,又名逸、载耘,字醉云。对于陈醉云这个名字,现在的读者已很陌生,可在民国时期,他却是一个各种文学体裁都涉足的大作家、电影编剧家,颇有名气。其中,散文《蝉与萤》曾入选台湾华文教材,散文《乡下人家》入编当今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留在故乡的身影

陈醉云出生于晚清时期,9岁左右就读于县城襟带门内的民义小学。他在日后的回忆文稿《从回忆说到生活方式》中这样叙述:“我的故乡,为浙东嵊县。……我们的学校,在沟水流出东城的壕洞旁边。虽然不在高处,但校门前就是一道城墙,正对着壕洞拱门的城上面,建着一座亭,亭上有一块横匾,题着‘溪山襟带亭’五个很秀挺的大字。”那时由于读物的缺乏,陈醉云偶然间在同学那里见到《聊斋志异》,欢喜得不得了,便借回家来,在油灯下细览,直到深夜方睡。看完一本,又借一本,在十几个夜晚工夫,把整部《聊斋志异》看完。由于这书,引起了陈醉云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到父亲的书箧中去找,找到一部《萤窗异草》以及《千家诗》《唐诗》之类,也都在无罩的煤油灯下津津有味地阅读。从此,陈醉云对文学书开始亲近,后又看了许多旧小说,以及林琴南翻译的《说部丛书》。到五四运动以后,他又开始看《新青年》,还有其他各类新文艺的译作。

《剡沃之声》序言

1907年冬,陈醉云的父亲去世,年仅39岁。遗留房屋一所、桑园两个,还有一家书铺的部分股份。当时,陈醉云几个兄弟还在读小学,母亲王氏便担负起抚育的重任。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孩子们经常饥饿难耐,放学回家时,母亲常把隔宿的饭放在锅里煮下供食,自己却吃些老菜叶和豆渣。

小学毕业后,陈醉云入绍兴第五中学就读,博览群书,研究新学,颇有心得。走出中学校门时,陈醉云年约20岁。在亲戚和邻居们的劝说下,母亲张罗着为他配亲,却遭到儿子的竭力反对。后来面对“迎娶”的现实,向往自由婚姻的陈醉云在绝望中失声痛哭,以至于发生了与母亲的第一次争吵。不久,陈醉云便离开了家庭,前往上海谋生,在中华书局任编辑一职,常常两三年不回家去。后又曾经几次向母亲提议,要和那个“粗悍的女人”离婚,终未得到允许。1915至1916年间,陈醉云有《游明心寺》《游艇湖山记》等诗文发表于《叒社丛刊》,已显才华。

1921年,陈醉云回嵊探亲,不久即返上海。在1923年的《创造日汇刊》上有他撰写的《沉闷》一文:“每当沉闷的时候,只消跑到林中去听一听古寺的钟磬声。心中就觉得释然了。当时几个朋友还笑我怪癖,并且说:‘土地庙里,正锣鼓喧天的做着社戏呢,要寻乐,那边不是唯一的好地方吗?’我除了笑着致谢他们的美意外,再也没有别的话说。如今呵,如今是在车马喧阗的上海,比那社戏场的嘈杂还要难受呢;虽然相距不远有个古刹,可是已经受了都市化,再也闻不到那严肃而悠远的钟磬声了。故乡迢逓,安得长风几千里,将那慰藉灵魂的钟磬声一声声吹入耳膜,洗尽我的沉闷!”此时的他,怀着浓浓的乡愁。

《乡下人家》(第一页)

《乡下人家》原文

1922年左右,陈醉云开始钟情于创作,经常写些短诗,投寄《民国日报·觉悟》与《时事新报·学灯》,所见有《虫声》《今昔》《偶然》等新体诗歌,数量可观。此年,同乡好友谢冠生赴法留学,陈醉云作诗歌《送冠生赴法》相赠:“孤舟似叶地,向海阔天空洪波万叠的重洋中横渡而过,那些别恨离情,也许会给伟大的自然一齐收拾去呵!老友,祝你旅途无恙!等你挟得西方文化归来时,我们再在灯月交辉的夜中衔杯欢叙罢!”这个时期,其短篇新诗、故事主要集中发表在陈伯吹主编、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小朋友》及中华书局内刊《进德季刊》上。1923年,他又开始写一些短篇小说,投寄《东方杂志》等刊物。是年,陈醉云回忆往事,想到辛劳一生的母亲,不禁深深忏悔与懊恼。“《悔》:现在,已经在外面做了好几年事情,每天与冷酷的社会相周旋,已把童年的天真逐渐消尽了;而且甚至于连慈爱的母亲也都忘掉了,虽然有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曾因想着她而流几点清泪。”

参与电影创作

1924年2月,陈醉云参校的《新小学高级国语读本教授书》,由上海中华书局初版。该年,还为电影公司编写剧本,参与电影创作活动。曾撰写《导演学》共19章,发表于《昌明电影函授学校讲义》,介绍影戏中有关导演的一些基本知识。1924年10月,由留法生、汪煦昌等人创办的神州影片公司成立,地址在上海新闸路辛家花园。推选汪煦昌为总务主任,裘芑香为导演主任,陈醉云为编剧主任,周克为摄影主任,裘逸苇为布景主任,李萍倩为化妆主任。其中导演裘芑香是嵊县人,醉云与他携手合作,自是相处融洽。公司在创作上,一方面重视电影的教育和认识作用,另一方面更强调艺术感染力,主张将“主义”融入艺术中,并由此而提出了“潜移默化”的制片方针,被舆论称之谓“神州派”。

1925年,神州影片公司发行新片《花好月圆》,陈醉云任编剧,他在当年的《国闻周报》上发表《影戏谭:花好月圆本事(神州公司新片)》宣传影片。同年,还在《进德季刊》介绍神州公司开演影片《不堪回首本事》。

1925年6月初,中华书局总厂同人进德会开办暑期补习学校,陈醉云任教员。到了中下旬时,母亲病重,陈醉云匆匆赶回故里,自上海坐轮船到宁波,又换火车到曹娥,乘帆船向剡溪上驶。到家时,才知母亲已出殡,未能见上最后一面,陈醉云悲痛难忍。母故后,陈醉云便立即解除了契约婚姻。在故乡的几日里,见到几位老同学。这些同学已没有了学生时代的质朴,颇有一些官气,使得陈醉云得不到新的兴味,对故乡的社会环境多了一种认识与惊叹社会同化力的利害而已,于是便抱着一种说不出的感想离嵊返沪了。他在《我的母亲》中写道:“故乡虽然有秀丽的山水,我却觉得不能再留;况且母亲已亡,更没有甚么可恋了,于是又匆匆回到了上海。”回到上海后,过了一段时期,陈醉云就和朱璧(字凝如,嘉兴桐乡人,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结为伉俪,由真挚的友谊进而为夫妻。陈醉云感叹“可惜母亲已不能再活,而一看这个可爱的媳妇了!”后夫妻育有一子:达光(即陈雨明)。9月中旬,由裘芑香导演、陈醉云编剧的五友影片合作社制作之爱情片《佳期》拍摄竣工。10月间,完成大部分接片工作,陈醉云邀请黎锦晖等前往公司观看,黎君观后大为赞美。谓:“该片新隽细腻,实为国产影片中最有艺术价值之杰作,足使中国电影界增加荣誉云。”11月22日,文学研究会同仁为祝贺《文学周报》二百期寿诞,举行聚餐大会,陈醉云、丰子恺、黎锦晖、樊仲云、郑振铎等二十余人到场,觥筹交错,颇极一时之盛,后至宾记照相馆合摄一影以志纪念。

倾情字里行间

1927年3月24日,中华书局编辑所召开职工会,通过章程并选举执行委员十一人,陈醉云当选。1928年,陈醉云带着肠胃病在杭州西湖度过春天,勾起诗思,又写了《玫瑰》《月光》等几篇长诗,载在《贡献》旬刊。经友人夏康农、张友松的鼓励,复将诗编写成一本诗集,即以《玫瑰》命名,交给他们主办的春潮书局出版,收录《玫瑰》《海的舞曲》等八篇。1929年,陈醉云的著作《文艺与恋爱》由世界文艺书社出版。

随笔集《卖唱者》

1930年,陈醉云同几个友人组织未央书店,因一时没有书稿,便把历年的作品,辑成一部随笔集《卖唱者》、一部小说《游子的梦》,以及一部中篇小说《春曦中的男女》。陈醉云与文学有缘,但当时对于写作及其出版,却不甚热心,所以到了春潮书局和未央书店先后闭歇后,也不再替作品另谋印行。1930年以后,陈醉云就没有写过小说,诗也少作,不过零零碎碎写写随笔,以及记游的印象记。在他看来,“以为小说近于空虚,虽然它也可以表现思想,但要假设一种结构来叙述,总嫌不痛快。而印象记,足以真实地表现一个地方、一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状态,并且也可以加入文学的情调去,所以仍旧预备找机会继续写作。至于诗,却要看有否适宜的灵感。”

1930年夏季,陈醉云遭了一次大病,加之门前车声日夜喧阗,对于都市非常憎厌。病稍愈,他觉得非迁居不可,遂急急离开上海,迁往妻子的老家嘉兴濮院疗养。起先计划只打算在濮院住一二个月,等身体较好了再移居杭州乡间,但对此地的印象尚好,便呆了下来。在其《乡居随笔(四)》中叙述:“濮院这地方似乎还不坏,水道交通便利,物产也还丰裕,就只没有山,这实是一个颇大的缺点。”其间病愈后曾一度去沪,但不久仍返濮院,不觉一住年余;在此停留期中,于工作之余偶作杂记,题名为《乡居随笔》,时作时辍,得三十余则。

1932年岁首,陈醉云举家迁往吴兴乌镇,爱乡居之宁静,一住又将两年。其间,他也曾续写《乡居随笔》,除散失一部分外,得五十余则。乌镇与濮院一样,都系水乡,平原坦坦,全境无山,久居渐起平淡之感,这位在山乡长大、爱山甚于水的人,喜欢游山、种植,因此又起迁居之念,预备于1934年移向杭州乡间。其地有天目山的余脉蜿蜒入境,而清澈苕溪,亦沿山麓东流,陈拟家于此间,过半耕半读的生活。1932年8月《剡声日报》创刊,系对开日报,社址嵊县县城龙头街,陈醉云被推选为报社第一届常务委员兼总编辑。该年秋冬之际,陈醉云游历苏州。

1933年,陈醉云听从友人的劝告,到朋友张蕴叔位于乌镇的“适园”颐养病体。在适园的日子里,陈醉云流连于三春佳日、秋冬萧晨,观远山缥缈,赏满园花开,叹落叶盈庭,陶醉于园林诗意的四季轮回、自然成韵,深感“每以得此静境为幸”。陈醉云来时,适园的创建人张云伯已谢世,其弟张蕴叔任职于铁路系统,常住上海,岁时令节才回乡小住。第二年春离开适园时,陈遵主人之嘱撰《张氏适园记》(末署剡溪陈醉云),将近一年与园林朝夕相处的深情倾于笔端,洋洋洒洒数百字,文白结合,简洁清丽,写尽花园清幽可人。1933年春,陈醉云在《东方杂志》发表《姑苏散曲》《复兴农村对策》;4月间曾游杭县安溪镇,一番巡视后,对于此间清洁的水源留有深刻印象,早怀着择地迁居之念的他,打定主意准备移居于此。7月,陈醉云为《剡声日报周年纪念特刊》撰写《勉励啊,剡声!》。9月,在《艺风》月刊上发表《中国的雕塑艺术》,在谈论民间艺术时,提及故乡嵊县城隍庙雕塑。

1934年2月,陈醉云坐列车过杭州,转乘汽车经绍兴回嵊。《稽山镜水的一夜》记言:“一个钟头后,车到上虞境的蒿坝。再换乘蒿新公路车,行两小时,便到了我的故乡嵊县。自从慈母去世,我很少回乡,这次,可算是偶然的一趟。”4月清明、谷雨时节,陈醉云游乌镇白莲塔寺,逛西寺香市。7月,上海华成书局出版《小学高年级学生补充读本 ·儿童模范文选》,收录陈醉云《美妙的奇景》,编者后注云:“作者:名逸,浙江嵊县人。善作小说和新诗,十九年作《卖唱者》小品文集出版,成绩颇好。”同月,新生命书局出版陈醉云著《太平天国史》。

编撰的《秦始皇》

1935年,陈醉云迁居杭县安溪习耕小舍,8月20 日撰写《农村经济概论》自序,此书为中华百科丛书之一。同年,他编写的《初中学生文库》之《秦始皇》《明太祖》等集,均由中华书局出版。在安溪居住的日子里,房前手植杨柳、果木,种满了南瓜、丝瓜,养了不少白羽的来航鸡用来产蛋,身边还跟着一只伶俐的小狗。陈醉云隐居于这世外桃源,过起了曾经向往的“月光皎皎下,纺织娘在豆棚、瓜架上织织织呀唱歌”的理想生活。这段经历,在他日后撰写的《瓜棚闲话》中有翔实的叙述。

不变的赤子情怀

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是年冬,杭州失守,本来寓居浙西的陈醉云,不得不弃其图籍,仓皇出走,辗转奔波,举家迁返故乡。不久,陈醉云被友人邀去嵊县中学教书 ,本来是预备短暂停留的,没想到成为长期的胶着,在嵊县一呆就是两个年头。1938年教师节,陈醉云在嵊县城区文化人座谈会上作《文化人的使命》演讲,发表于当年《抗卫半月刊》第一期,主张抗日、文化救国。1939年4月,陈醉云作诗歌《我的家在浙西》以明志:“个人的享受原不算甚么,国的碎裂重于家破;为了祖国的胜利,但愿呵,抗战到底!”是年秋,陈带领毕业班学生前往长乐鹿苑寺观瀑,游贵门、天兴潭,有游记《剡中三瀑》记其事。

上世纪40年代初,同乡樊仲云邀陈醉云到南京任汪伪政府教育部编审,他却选择了樊兼校长的中央大学下属农场做场长。此时,他改名为陈学稼,有“学种庄稼”之义,农场生产和试验取得了一定成绩,陆续发文有《三年来的农业》《话耕轩日记》等。平时,陈醉云仍坚持写作,多刊载于《作家》《新流》。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他在《大公》《正义》等报刊发文章,所见有《纪念五四与民主运动》《言论自由与团结救国》《统一救国的觉书》数篇。日本投降后,陈醉云又返回杭县乡间居住。1948年,中华书局出版其编写的《合作社的组合和经营》《信用运销及公用合作》《生产合作与消费合作》等。同年,陈醉云撰文《农村漫画》《土地改革事项的整体性》,叹农民之艰,关注土地改革。

编著的《儿童农场》

新中国成立后,陈醉云执教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1年,北新书局出版陈氏所撰《农业生产通俗从书·王三姐种瓜》;1952年南京民丰印书馆印行陈醉云编著之《新少年儿童知识丛刊·儿童农场》。又据嵊人刘金所撰《未名作家陈醉云》记载:“50年代少儿出版社复刊《小朋友》时,儿童文学作家圣野曾到南京向陈醉云约稿,陈写了一首《龙王》寄送。后于1976年搬到济南与儿子陈雨明同住。1982年去世,终年87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写景作文 写人的作文300 即景作文400字 冬天的作文400字 礼物作文500字 京剧作文 数学小作文 爬泰山作文 说明文作文怎么写 书信作文的格式 躺平 作文 英语作文纸 孝敬父母作文 看电影的作文 告别的作文 郁金香作文 作文家乡的春节 醒来 作文 四年级作文200字 作文好词好句摘抄 过山车作文 英雄作文600字 最可爱的人作文 作文用英语怎么说 春天作文二年级 春天作文400字 圆明园作文 颐和园作文 小仓鼠作文 小人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