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紫金财经马明超:我和我的自媒体之路 安之若素 甘之若饴

2020-11-23 09:55:01
相关推荐

我对马明超老师的印象要从他的儿子说起,2019年夏天,天极自媒体平台组织了一次京郊自驾游活动,马老师带着妻子和儿子参加了这次活动。

在这个“熊孩子当道”的时代,很少能看到像马老师的儿子那么懂事的孩子,能教育出这样孩子的父母一定也是温暖、善良的人。

马明超老师身上自带一种天然的与人亲近感,和他交流、相处都不会有压力,永远的嘴角上扬让人觉得他就是一个“好好先生”,但对文字的热爱、文章的洁癖、新闻的执着又让他有那么一点固执和倔强,这是他最不愿妥协的地方·····

“路遥在写《平凡的人生》时特别艰难和困苦,当然,物质上的困难是一方面,精神上的折磨也非常人能忍受,记得一篇文章提及了一个细节,说路遥在写完最后一个字之后,把笔用力地一扔,然后双目紧闭,浑身颤抖!写作需要高度的自律,忍受常人的不理解,坚持思想的独立和孤独。” 马明超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文字。

梅花香自苦寒来!马明超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住在健德桥,每天早上都会顺着八达岭高速辅路骑行到北沙滩桥。当时,在北沙滩桥西北角有一个比较大的报刊亭,他每天都会早20分钟出门,到这个报刊亭看完所有主流报纸的头版内容,时间来不及的话,至少是看完标题和题材,无论春夏秋冬,一直坚持了两年多。这个报刊亭对于他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他无比怀念2005年,那一年他进入搜狐,当时正是门户网站崛起的黄金时代,搜狐与新浪为争夺谁是第一打得一片火热。当时在搜狐财经任职的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大家在工作上不是以上下班时间为节点,而是以一件事情的完成与否为节点,他觉得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在他的职场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

2007年到2013年底,马明超的阵地切换到了和讯,除了理财和社区之外,他几乎任职过和讯与内容相关的所有部门,这段经历使得马明超对新闻和热点事件的把控能力、策划能力以及团队统筹能力等有了大幅的提升。

2008年,时任和讯网总编辑的杨斌给马明超颁奖

再后来,马明超去了中新社中新经纬,任职期间,他对新媒体的趋势和未来发展已经有了自己一套相对成熟的看法,并最终导致他的创业平台——“紫金财经”的诞生。

“紫金财经”是怎么诞生的呢?那是一个初春时节,做完工作的他突发奇想,拿出一家机构媒体一篇近期很热的文章,按照公开的数据,他研究了一下它的转载量、转发量等,估计出它大致总体的阅读量。

然后,马明超又找了一篇当天另外一篇自媒体文章,在对比了两者的转载量、点击量后发现,从单篇上看,机构媒体与自媒体文章的影响范围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甚至在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反映上,自媒体反而更灵活一些。因此他认为,在一个特定的新闻事件时空节点上,机构媒体与自媒体实际上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毛主席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对不同媒体间的影响力变化同样适用。因此,他觉得应该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做一家新媒体的时候到了,紫金财经由此而生。

当笔者问到,此次此刻,如果再给马明超老师一次重新选择职业道路的机会,他是否还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自媒体这条路时,他的答案是,“我是学法律的,而法学所主张的比如公平、正义、公序良俗、法律信仰等人文关怀,恰恰也是一代又一代媒体人所坚持和传承的,因此并无割裂的感觉。”

他顿了顿,继续道,“也许人生在冥冥之中,总要一条路给到你,那么这条新闻媒体之路,也许就是要给我的路。因此,安之若素、甘之若饴。”

2014年马明超在中国银联调研时照片

以下为Q/A内容:

Q:“自媒体人”这个标签对于你个人而言意味着什么?你会愿意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标签”吗?

A:相对于自媒体人这个标签,我更愿意用新媒体人这个说法,新是相对于之前的机构媒体传统的方式来讲的,而这个新,一直是在变化的,一个媒体人,长期的坚持之后,就会发现,最终你身上所具备的技能,基本上是以方法论的东西为主,这对于新闻的坚守来说尤为珍贵。

不管是在机构媒体中,还是在新媒体中,只要继续做这个行业,新媒体人这个标签就很难摘下了,因为媒体形态一直在变,不“新”能行吗?

往更高的维度考虑,新闻媒体人最终,还是要为公众服务,那么怎么为公众服务?用公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提供给他们乐于接受的产品、内容、服务,这是一直不会变的。

Q:目前,你是否将自媒体运营作为自己全部的营收来源?为什么?处于现今这个时代,你怎样看待“自媒体”这个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A:如果做新媒体,只是从收入的角度来看的话,长时间坚持的可能性并不大,为什么呢?因为自媒体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机构媒体也都有过,或者尝试过,但只要是媒体,本身不是一门生意,用生意的成本核算方法一定是不经济的。再者,一直坚持出好的内容,也需要极大的毅力,需要你对文字工作由衷的热爱,而不是做个投机者。

不管是机构媒体还是新媒体,好的内容永远都是稀缺的,未来的趋势或许不是这样的一种形式,基于目前的模式,肯定能够衍生出来其他的内容形式,但不管形式如何,好的永远是好的,是可以长久的,不过硬的内容可以赢一时,但赢不了长久。

Q:自己的公号中是否有某篇文章的写作给自己留下了特殊的印象,并得到了特别的关注?

A:2019年7月份,紫金财经针对联想舆情事件,曾连续发布两篇《联想荣誉保卫战》,引起大家的极大关注,包括联想自己也关注了这两篇文章。

但这两篇文章非常扎实,论据论点充分,没有什么可指摘的地方,甚至联想内部也会考虑之前强硬的沟通模式是否合适。

因此,我觉得作为一家新媒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是应有之意,而对于企业的建设性的监督、报道、建议,这些企业还是愿意接受的,并且会给予你的平台足够的尊重。

Q:你是否很喜欢自媒体的工作方式,日常的工作节奏是怎样的?相比多数人按部就班的职场生活是否觉得更累或更有价值感?你认为自媒体之路是否真的可以帮助业内同行更快地实现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

A:说自媒体时间自由的,可能不一定做过这个行业。时间自由意味着时间不自由,因为你不管什么时候,包括节假日在内,都在不停的思考、写稿、沟通,我现在平均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但成就感也是有的。

关于自由的话题,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的目的是冲着收入来的,可能这行真的做不长久。最好的逻辑是,你用你的自律,完成你的工作,假以时日,外界才来认可。这个世界,用金钱来衡量成功与否的观念太长了,也太多了,大家已经思维固化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这或许也是我的生活方式了,坚守,不是忍受,而是快乐地与内容长久的对话。

Q:作为一位自媒体人,日常与厂商和公关合作伙伴合作的时候是否顺畅?有无一些让你感动、悲伤甚至愤怒的经历?你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对此你有无一些中肯的评说?

A:我依然要说的是,好的内容不仅可以打动公众,也可以打动厂商。总体上来说,与厂商的沟通还比较顺畅,大概两个原因,一个是我做媒体的时间比较久,已经16年了,而且一直做财经和科技,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稿件内容虽然不是日更,但稿件质量很高,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厂商之间也没有妥协过,日久天长,反而能够获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可。

记得一件小事,大概厂商要求的就是2000字,我们在写稿件思路的时候,就提交了1400多字,对方相对来说是比较苛刻的,但是看到我们的提交的稿件思路,基本上就是直接过。稿件产出到发布的过程也比较顺利。那么这样看来,说厂商苛刻的时候,是否自己的能力也不过硬,这需要换位思考的。

新媒体与新闻事件、与厂商、与公关公司之间,也是一个平衡的生态,没有任何一家新媒体,可以独立存在,当然,这并不影响新媒体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持。

Q:怎么看待业内所谓的“爆款文章”?在你看来,爆款文章具备哪些特点?会试图去打造一个爆款文吗?为什么?

A:现在有一种浮躁的状态,短期效应与个人的短期追求相结合的点去迎合公众,就是所谓的爆款文章,那么爆款文章有多少会是历久弥坚的呢?现在看来不多。爆款也会激发一种畸形的考核模式,比如之前咪蒙的文章,就会带来很多质疑和争议。

如果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爆款?那么基于事实,从各种角度予以报道和解读,获得的正常曝光量,才是正常的爆款,而不是刻意制造爆款。

如果说谁的文章最好,那么在千禧年之后的几年,《南方周末》的文章,以及后来财新的部分文章,是值得新闻人学习和坚持的,里边的部分文章,现在读来,其中具备的人文情怀和理想,都会通过字里行间给予人深深的震撼。而南周和财新的文章,没有几篇是现在意义的爆款,但却可以长久。

Q:你认为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低质阅读的时代吗?是否思考过如何去改变?

A:是否是低质阅读因人而异,对于一个具备独立思维能力的人来说,更大的问题不是低质阅读,而是如何在爆炸式的内容面前,迅速找到他(她)想要的。

知乎为什么会火,有一批追随者,就是因为他的内容本身,天然的做了读者分层。现在知乎在不断的扩大用户,泥沙俱下,口碑反而不如原来了。

其实这是现代互联网人最大的痛点,未来一定会出现这样的内容分层,大家都去各个层级里找自己想要的内容,目前的智能推荐的模式,远远不是终极的解决方案。

Q:请用3~5个标签来定义自己,你觉得读者、粉丝认同这些标签吗?

A:标签:传统但对新事物又充满羞涩的好奇;对文章有洁癖不能容忍哪怕一个错别字;直男+苦口婆心;唐吉坷德式的新闻理想主义者。

紫金财经的粉丝,可能是因为这样的标签聚集过来的,对于一些事件,存在某种变态的同频,而这种同频形成了这种凝聚力。

Q:如何评价传统媒体人与自媒体人之间的群体差异和行业价值,自媒体人的职业责任感更多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

A:首先,二者不是割裂的,传统媒体人现在出来做自媒体的也不少,他在传统媒体里边优秀,出来以后一样优秀。

其次,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一直坚守的价值观是不变的,热爱中国,助力国家与民族伟大复兴;嫉恶如仇,曝光世间一切不平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等,价值观的传承自一脉。

第三,近几年,不可否认一些传播广的热点事件,都是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渠道先发布,等发酵到一定程度之后,传统媒体会陆续跟进,这似乎在二者之间形成了某种默契。

第四,2017年以来,陆续有不少传统媒体的资深人士出来做自媒体,他们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这说明公众更认可的是内容,这也提醒传统媒体,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得过且过。

第五,去除掉一部分害群之马、投机者,新媒体人一样有敬畏之心,有做事底线,反而是在专业上更为灵活,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增量,是好事。

Q:你认为自媒体行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包括风险)是什么?在未来是否存在被封禁(替代)或“被收编”的可能?针对这一未来可能的风险,你曾经或即将采取怎样的行动来规避?

A:前边已经说过,未来变化是一定的,新的形式会层出不穷,这毋庸置疑。而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国内的互联网在发展的同时,也一直在起着社会监督、用户宣泄窗口的作用。对于社会的不同诉求的伸张以及冲突的缓和,是有特别意义的。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在于疏,而不在于堵。

而什么是新闻呢?社会各种各项矛盾的会节点,就是新闻,而这恰恰给了社会一个“疏”的通道。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智越来越理性、自信、成熟,公众有基于自身价值观的判断,不是你能忽悠就忽悠的了的了。这几年出现的一些重大事件,我们看国内公众的反应,明显不同于一些整体公众意识不高,或者思维模式偏极端的社会。

国家和政府层面,也是看到这些好处的,因此这样的良性发展必然要持续,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10-15 05:49丿夜空碎梦灬[江西省网友]IP:737812380
    加油!
    顶4踩0
  2. 2020-07-14 02:33Sweet俊南[台湾省网友]IP:3407332739
    听你自媒路很精彩期待能够学习到更多有价值内容啊!
    顶0踩0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暑假里一件事作文 龙舟节的英语作文 作文母亲的爱600字 中学600字作文 二年级作文小动物100字 万能作文开头排比句 这就是幸福作文 碰碰车作文 祖国在我心中作文300 什么的汉字作文 人景合一的作文 相反作文 传统节日200字作文 关于努力的作文800字 日记大赛作文 作文万金油 小学生筑梦作文 苏州评弹作文 写景状物作文800字 励志作文800字 外公去世作文 反对校园欺凌作文 五年级上六单元作文 初二通讯作文 我的小书屋作文 校园新事作文 保护环境作文四百字 黄角树的作文 李密作文素材 我发现了什么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