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面向未来的在线教育丨帅萍老师团队:嵌入式创业教育

2020-11-23 10:05:01
相关推荐

编者按

在全民抗疫的特殊时期,为了支持教育从业者的学习交流不停歇,国家和学校的教育改革创新事业不停歇,西浦ILEAD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四大专栏:◆ 响应当下停课不停学的“面向未来的在线教育”◆ 针对高校任课教师的“新时代的教学创新”◆ 针对高校学生工作者和教学管理服务人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行政支持”◆ 为“教发人”推出的“教发联盟之声”更多专栏文章详见文末。如果喜欢这些栏目,欢迎您推荐给同事和朋友。

当前全国性的在线教学大潮,既是对传统线下教学思路与模式的挑战,也是对教育创新与改革的机遇。为了给一线教师们带来更多的优质案例参考,促进教育创新者们深入思考与交流,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简称“大赛)组委会特推出“大赛往届在线教学创新案例”系列,将分享前四届参赛选手中的优秀在线教学作品,并邀请大赛专家评委采用语音、视频的形式进行点评互动,以期激发出更多在线教育的灵感和实践。

本期话题

如何将真实的创业需求嵌入课堂,打造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实现多方(创业企业、风投机构、创业校友、技术类合作伙伴等)合作共赢的创新实践,这是很多高校老师关注的话题。

本期文章,我们以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帅萍老师团队的《创新与小企业》课程为例,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将创业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反思的教学效果,并在教学的同时孵化创业合伙人团队。欢迎感兴趣、有想法的老师留言和我们互动。

教学团队成员

帅 萍 副教授,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创业教育中心主任。

胡笑寒 副教授,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教学副院长,创业教育中心顾问。

忻 莹 讲师,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创业教育中心副主任。

蔡震尧 讲师,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系,创业教育中心副主任。

案例概况

《创新与小企业》主要的授课对象是工商管理、信息及技术管理、以及对创新创业有兴趣的大三本科生。此课程已经开设了10年有余,每年冬季学期开设,每次修读学生数约为100人。截止到2019-2020学年,已经有近1000名学生修读完这门课程。

教学模式

一、课程学习目标

《创新与小企业》是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创业教育“三部曲”中一门偏重实操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围绕这一目标,本课程在讲授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上,要求学生设计并在一定程度上运作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课程目标如下:

◆目标1 在认知领域,加深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目标2 在情感领域,让学生了解初创企业的起步过程及可能遇到的困难;

◆目标3 在动作技能领域,学生可以设计并运作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将课程理论在实操中进行运用和检验;

◆目标4 综合上述三个领域,综合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高阶思维综合能力。

二、教学策略

1、教学理念创新及改革——构建嵌入式创业教育生态模式

立足于文创与科创两个方向,充分连接校友、转型企业、支持性企业、政府和上海大学其他院系和部门资源,借助相互支撑且有所不同的商科学院、技术类学院和转型企业三方的创业课程打通创业所需的团队、资源和商机,通过梳理、优化和激活现有创业教育系统中的点状教育环节,构建和实践嵌入式创业教育生态模式。

图1:嵌入式创业教育生态模式

图1展示了整个创业教育课程及生态体系的设计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商科学院、技术类学院及转型企业三个重要成员。创业课程是连通这三方的媒介,商科学院给转型企业提供创新创业型储备人才,助力其后续的转型发展;技术类学院通过创业课程与商科学生形成合作,一起探索技术的市场机会;技术类学院与转型企业形成互动,一起摸索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可能性。

除了这三方,创业教育的课程还离不开整个学院其他部门及学院外机构的支持,比如内部的学工部,他们可以帮助更好地协调和组织学生活动;各类创业社团通过各类活动激发学生内部创新创业的激情。外部比如风投机构或者基金,给存在发展潜力的学生创业项目以支持和辅导;当地政府特别是孵化园区等,给了创业项目团队进一步发展的园地。

2、模式的创新性

在保证一定的创业理论教学外,此门课程将更多的重心置于学生在真实市场及商业环境中的实操。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从以下四点体现:

(1)学生角色转换为准创业者

此门课程要求学生转换角色成为创业团队,打造一个“准小微企业”。学院联动创业课程教师、企业创业导师、转型企业、创业校友、教授的技术与实验室产品、行业专家和风险投资机构打造基于真实项目的虚拟“创业实验室”,要求学生参与“构建企业愿景、设计产品服务、实验商业模式、打通销售渠道、测试最小用户”等初创企业必经的核心过程,推动学生“下水”,在解决企业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最真实的创业心路。

(2)课堂转型为众创空间

教室成为了头脑风暴的聚集“港湾”,每一支团队带着自己项目推进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其它团队进行互动、讨论、反思、改善,最终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更多进行的是总结、分享、点评、指导的工作,企业家、校友、风投和行业专家则会在课程的工作坊时间集中与学生交流项目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课程中,成功的创业者被邀请走入学生群中(图2),针对学生的各种迷你小项目“把把脉”或者答疑解惑。与创业者的交流沙龙已经成为了该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图2:学生向成功企业家介绍自己的迷你小项目

(3)成熟创业者及风投机构点评路演

此门课程的考核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邀请成熟创业者及风投机构从业者(特别是专注于早期项目投资的天使机构)进入最后的考核环节,每一支团队都需要进行项目路演,并接受评委的提问和点评。评委需要综合路演的表现及商业计划书的质量,给出一个最终评分,这个评分也决定了学生这门课程的最终等级。

(4)创业分享第二课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此门课程的整个教学周期中,每两周一次的创业者俱乐部活动,也是此门课程的重要支撑和补充。在俱乐部中,有创业的校友,也有社会创业者,他们在俱乐部中分享创业心路、成功的经验乃至失败的教训,这些分享都使每一支团队受益匪浅,成就了他们创业课的“第二课堂”。

例如,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各类孵化器实地参观和访谈(图3),可以使得学生对真实的创业环境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图3:学生团队参观真实创业企业及企业家

(5)未来合伙人计划

开展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全周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即“未来合伙人计划”,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步,该计划打通了学生课程团队和校友创业团队之间的壁垒,激活创业校友,与产业一起培养商科“未来合伙人”。

图4:未来合伙人论坛及开营仪式

通过四年真实商业环境“浸润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领导力与企业家精神,打造由理论师资、资深行业人士、风险投资、创业校友组成的“课程生态圈”。例如每年定时举行不同主题的创新创业者沙龙。沙龙的参与者是和创新相关的各类人士,其中包括研究者、创业者、创投机构、创业校友、学生项目团队等。

至今已经举办过以“校园物流”、“文创+创业创投的挑战与机遇”、“K12科普教育创业机会”等为主题的沙龙,在沙龙中,大家各抒己见、分享和讨论各自的见解与洞察。

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期间,未来合伙人计划(校友版)训练营正式举行(图5)。本次训练营的导师阵容包括:极社创新创业空间创始人、上海大学创教中心创业导师秦玮,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上海创业力评鉴中心主任戚永康,连续创业者、格沃德联合创始人张园,百万级粉丝自媒体运营合伙人朱浩等4位导师。共计14位校友参加了本次训练营。本次训练营致力于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和较低的时间成本,打磨创业项目,以纯公益的形式帮助校友,打造创业校友生态圈。

图5:未来合伙人(校友版)训练营开营仪式

从课堂走向市场的创业项目

科Ju院是从课程中孵化出的一个学生创业项目,这个项目立足于少儿的科普教育,通过儿童话剧的形式,用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方式将生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呈现给孩子们。

项目初期,课程老师和学生团队一起研究和制定项目的商业画布,从产品设计、客户价值主张、合作伙伴、推广渠道等一一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科Ju院项目初见雏形时,课程老师邀请了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来参谋和点评,希望给这个项目带来更多真实的市场反馈。项目负责人分别拜访了中国演出协会的专家、美国百老汇的职业经理人、深耕儿童教育市场的成功创业者等。

在一次次请教、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改进中,项目得到了进一步的成长,也开始逐渐获得了一些奖项和市场业者的关注。这个项目现在还在继续着,学生团队也从一群在校大学生毕业成为了早期的社会创业者,带着初心在儿童科普话剧这个细分领域进行着探索。

图6:科Ju院海报

三、课程评价体系

该课程的主要评价体系主要以项目的执行汇报及反思为主。

学期中,针对项目的执行情况,每个学生团队都要进行进度汇报(以短而精炼的演讲形式),这个部分占总分的30%,具体的评分标准请见图7。

图7:项目进度汇报评分标准

学期末,学生团队将针对自己的项目进行正式路演,评委由创业者、企业家及风投从业者组成的专家团队将进行打分和点评,这部分占总分的30%,具体的评分标准请见图8。

图8:项目路演评分标准

最后学生团队需要提交项目报告及个人反思,这部分占总分的40%,具体的评分标准请见图9。

图9:学生项目反思评分标准

四、学生收益

通过嵌入式创业教育模式,学生在掌握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用自己从课堂中孵化出的项目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学生在第四届“互联网+”中斩获上海市金奖、银奖及铜奖若干项;上海市女性创业大赛三等奖、前“十强”;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二等奖等。

同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分别在教学的第1、4、7、10周(备注:上海大学每个学期为10周的教学周,比一般的高校要短),围绕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创新能力”展开追踪调查,根据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将创业课程效果指标分为两个类别:创业态度(创业意向)以及感知行为控制(创业自我效能),指标的变化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基于150名学生的调研结果,通过数理统计分析,这些指标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创业态度和创造力变化趋势

创业行为态度是个体对创业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创业者的激情作为行为态度的重要程度在四个时间段中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这一趋势与课程设计目标基本一致。

学生在经历了创业想法的“否定”和“打击”后,创业激情有所下滑,在第三阶段,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创业激情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如图10a所示。创造力是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图11b显示: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持续上升,这样应证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本质不仅服务于创业的学生,更普遍惠及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

图10a:创业激情变化趋势

图11b:创造力变化趋势

◆创业意向变化趋势

创业意向作为创业教育效果的衡量变量之一,与创业能力、创业态度同等重要。对四阶段的创业意向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趋势图如下,自第二时间节点后,创业意向不断攀升,课程结束后,学生的创业意向高于其初始值,如图12所示。

图12:创业意向变化趋势

◆ 感知行为控制变化趋势

感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的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难易程度。创业者自我效能即个体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特定任务,在创业教育的四个阶段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即学生在受到创业教育后,会更加认可自身的创业能力,如图13所示。

图13:自我效能感变化趋势

帅萍老师团队不仅在课程中将课程的主导权交给学生,还联合创业企业、风投机构、创业校友、技术类合作伙伴等多方进行合作,为学生打造嵌入式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看完帅萍老师团队的教学创新实践,对您的教学是否有一些启发,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在文末留言探讨。

面向未来的在线教育

面向未来的在线教育专栏以在线教育为核心话题,讨论如何在未来教育的体系中定位在线教育的价值,学校如何建立面向未来的在线教育模式,以及老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落地面向未来的在线教学。

大赛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简称“大赛”)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承办,北京险峰公益基金会支持,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教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在教学改革上的创新举措。通过协助梳理个人教学创新思考、提供多元展示机会等方式,为教育创新者构建分享、交流、学习、成长、共创的平台,助力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过年作文400字左右 成长类的作文600字 成长类作文500字 关于家乡习俗的作文 祝贺信英语作文模板 秋天的作文600字初中 人生的色彩作文 我的外婆作文600字 写活动的作文400字 做好自己作文800字 中考作文字数要求 我心向阳作文 我有一个好妈妈作文 我的生日作文600字 青春作文800字高中生 打女生屁股的作文 脚踏实地的作文素材 与亲情有关的作文 放风筝作文350字 英语作文150字左右 多想告诉你作文 以阅读为主题的作文 介绍自己的朋友英语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 英语作文 家乡的风景作文400字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 同学我想对你说 作文 以书为主题的作文 爱的故事作文600字 童年趣事作文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