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火神山上的女人们|战疫日记

2020-11-23 13:45:01
相关推荐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抗击新型肺炎人物专题栏目#战疫日记#中,本专栏将聚焦真实的抗击新型肺炎人物故事,众志成城,为真实发声!

疫情危急时,武汉临时新建火神山医院与雷神山医院。而这其中,有女性建筑工人的贡献。平时,她们在工地上从事重体力劳动,挣微薄的薪水,却常常不被看见。她们是强大的女性力量。

2020年的国际劳动妇女节,我们选择讲述她们的故事。

文|涂雨清

编辑|糖槭

突击

还是闲不住。从火神山工地回家隔离已经20天,胡晓红蹬蹬地跑下楼,问居委会的人还需不需要志愿者。连着跑了两天,人家说已经招满了。

在武汉江夏区的这个小区里,没人知道43岁的胡晓红是第一批前往火神山医院参与建设的工人。她以前是建筑工地的工人,现在既是工人也是「带班的」。大年三十的晚上,她召集了30个工友赶往火神山工地。他们都叫她「胡姐」,胡姐认识的老板多,经常能联络上活儿。

此前一天是1月23日,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封城。也是在那一天,胡晓红刚刚建完武汉一间医院的隔离病房。但是,已有的医院没有足够的病房收治患者。新的火神山医院要求10天建成,为武汉提供1000张病床。而此时能用的工人,大多是武汉本地的工人。多年来,武汉江夏区形成了工种突击的产业,各个工种都有,哪里要人随时都能找到。建设火神山医院的消息一传来,这些突击队的工人们纷纷赶来。

除夕,胡晓红本打算和女儿、儿子一起吃年夜饭,有点舍不得。但电话的那一头是她刚搭上线的招工老板,胡晓红有些担心自己不去,以后很难接到这家公司的活儿了。

打电话的人着急,胡晓红也着急,饭只吃到一半。除了安全帽、手套、反光衣和口罩,她什么都没带,脚上还穿着绿色的棉靴。当晚一夜的雷雨,她坐上面包车就出发了。

胡晓红放弃年夜饭,和工友连夜赶赴武汉进行火神山的建设图源网络

第二天早上7点,胡晓红领着工人,去现场画线、插旗。下过雨的天很舒服,工地上没有灰,就是风大了点,又赶上生理期,吹得头疼。路面还没有硬化,她换上公司发的雨鞋,一脚一个泥坑。

现场很嘈杂,全靠吼了。这还是她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挖土机同时作业,气氛真是不同,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就是打仗一样的。别人那么情愿(干活),我们也要出份力。」她想,幸亏来了,「很光荣」。

在一些工人的回忆里,她们可以每到饭点,大约4个小时更换一次口罩。每个人都戴着口罩工作。吃饭的时候,有的工人彼此还会隔开一段距离。胡晓红从不主动提起疫情,怕影响大家的心情,结束工程后回到家才有些后怕,买了药,在家隔离的时候每天都喝。但在现场的时候实在是太忙了,胡晓红说,根本没有时间考虑会不会感染。

火神山医院的工程时间紧,不同工序之间、各个施工单位之间有很多交叉作业。胡晓红和工人的任务包括,在刚刚被压实的平面上铺防尘垫、防潮垫,然后码钢筋、扎钢筋。

还有很多计划之外的工作。原本该下在附近的一批钢筋,货车司机下在了一里地外。她和工人们得去搬运。6米长的钢筋,四五根一捆,一趟就有百来斤重,肩膀马上就磨红了。工地车多人多,搬的时候得注意别撞上,一不小心就容易摔了,泥地里爬都爬不起来。

进行扎钢筋的工序时,大批的女工进场了。扎钢筋是细活,平时大多由女工做。钢筋跟钢筋横纵铺好之后,交叉的地方需要用细钢丝固定住。像打毛衣一样,用一个L型的小铁钩把细钢丝在交叉处缠一个结。

扎钢筋是流水线作业,简单的一个动作,反反复复,但要蹲在地上扎,一蹲就是一天,工人没有办法坐,也没有办法站。

央视24小时直播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建设工地,很多网友在线观看,其中一位发微博说,「那天看直播雷神山,正好混凝土地面扎钢筋,一片全是女工,蹲在地上,哗哗的向前推进。这种远镜头画面,当时被震撼到了。」

52岁的韩桃宝就是扎钢筋的女工之一。她用的是老年机,没有网,新冠肺炎的消息她是看到电视新闻才知道。听别人说这个病会传染人。但她想也没什么的,自己身体好,扛得住。「等医院做好嘛,他们那些病人(可以)去嘛。」

清晨5点40,武汉天还黑着,下了小雨,有点冷。韩桃宝出门的时候儿子还在睡,两个姑娘嫁了,不住家,去工地的事情她也没跟孩子们商量。丈夫是物流司机,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一直在公司工作。韩桃宝坐在面包车前往工地的时候,天慢慢亮了,她第一次看到了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几千个工人戴着口罩干活,分不清男女。见到那么多人都在,她原本有点担忧的心就放下了。

另一些女工也来了,会计粱季和在农村种地的辛红芳从没上过工地。丈夫报名援建后,她们也想出力。疫情当下,听说现场缺工人,粱季希望「一家人齐上阵」,带着15岁的儿子报了名。她们接到的任务是在工地上制作铁皮风管,用铁锤把铁片敲成长方体的管子。辛红芳说,周围敲击的声音「就像打鞭炮一样」,敲上十五六个小时后,根本听不清说话声,脑袋里还「嗡嗡」响。

辛红芳说,平时在农村习惯了,这些体力活她觉得不在话下,只是劳动的时间太长了,有点吃不消。粱季却是第一次尝试重体力活,干活的时候都是站着,一天下来,干完活从工地上走到酒店摆渡车的停靠点还要30分钟,「脚踩在地上都是疼的」。她说,「那种感觉我真的一辈子都不会忘了。」

火神山工地上女工在搬运建筑材料图源网络

小工

正月初四,连日阴雨的武汉放晴了,火神山工地上,胡晓红的雨鞋穿了5天,脚底下磨出了水泡。正月初九,火神山正式交付,胡晓红也在那一天离开了工地。她来时不知道进了工地后要住在统一安排的酒店,不能回家。带来的棉服就一直没换过,贴身穿的只好每天洗,再用吹风机吹干。擦脸的香也没带,「脸皴的,手上摸过去就像长了刺一样。痛得要命。」

那双手也都是伤,胡晓红右手的中指向左边弯了一些,但她不记得这是哪次受的伤了。十个指甲每一年都要换掉几个,新长出来的半截是肉粉色,前半截凸起的灰色指甲还没脱落,中间隔着一层血痂。钉子扎脚更常见,疼得受不了,每次胡晓红都会哭,忍着干完活回到家,脚掌已经肿了。

有一回,胡晓红被3米高的钢管砸到了头,当场晕了过去。去医院手术后,休息一段时间又回到工地。但遇到大风的天气和暴晒的时候,都会闷闷地头疼,包里常年得备着止疼药。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曾提到,在全部农民工中,女性占34.8%。而今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一次会议上,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学选也提到,以前在中国的建筑工地上很少看到女建筑工人,女性都是做后勤工作,现在女建筑工人越来越多。

按照当地一位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招工人员的说法,女性一般做「小工」,一天工作8-10小时,工资在150-200之间,比更要求技术的「大工」们(大多是男性)可能要少一半。

杨媛媛是一支劳务队伍的负责人,也在接到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紧急征调的通知后前往了火神山。在她过往的观察中,包括水电工、焊工等一部分「大工」技术含量更高,体力劳动相对来说付出的少一些。扎钢筋的大部分是女性,打下手的杂工也有很多女性,她们需要搬很重的东西,从事重体力劳动。很多泥工会带着老婆一起上工地,丈夫砌墙,妻子就给他和灰,搬运砂浆。她要不停地在工地上转运,一天可能一个女工在工地上就要走三、四万步。此外,在工地上开塔吊的司机、开电器的工人大部分也是女性。

杨媛媛(左一)在建筑工地上干活图源受访者

4年前,胡晓红是一个家庭主妇。两个孩子读高中要花钱,丈夫挣的钱不够用,她也出来打工。工地时间灵活,方便顾家,家里有事的时候就能休息。

但她没有工地上的人脉,最初的时候,自己骑着自行车到处找工程,每到一个工地,就问老板还需不需要小工。她逐渐能搬动6米长的钢管,30公斤的货物,学会打电钻,码钢筋、扎钢筋。

胡晓红爱唱歌,平时看见大家干活儿累了,她就唱《粉红色的回忆》,有时是《女儿情》,有时是她喜欢的齐秦的歌。现场的男工人们也跟着她哼起来。「我们做事有时做忘形了,做白日梦去了,一唱一喊,做事特别有劲。」有人说她「傻」,但她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要我开心。」

在工地上休息的时候,她会组织大家一起做小时候的游戏,比如和工地上的姐妹们在刚搭好的毛坯房里玩老鹰抓小鸡、丢手绢。她们旁若无人地大声笑、大声喊。这是工作带来的一点点自由。

也许是她因为总能带动工友们的气氛。在工地上干活的4年时间里,她有了一群信任她的姐妹,她们组成了自己的女工突击队。胡晓红能说普通话,嗓子亮,做事也往往是出众的一个,成了「带班的」。

指挥工人的时候,她的声音能穿过闷沉的机械声。火神山工地上,有一天她和手下的男工人们去拉电缆,电缆又长又重,要有人喊节奏,大家一起使劲儿,才能挪动。几个工头嗓子都哑了,胡晓红站出来,喇叭也没有,一遍遍喊,「加油」,「加油」,「你们是好样的。」直到自己说不出话。

更多时候,胡晓红在工地上带的是女工,为了省外卖钱,她们起早做盒饭,到了中午时都凉了,许多人因此有胃病。她们相互照应,许多人包里都带着零食,谁饿了,胃不舒服了,就能在姐妹的包里找到吃的。

韩桃宝喜欢在工地上聊家常。有的人说,要给儿子攒钱买房子。有的女工担心自己在外打工,小孩住在学校吃不上好菜。她们也聊今年晒了多少腊味,去了哪里拜年,小孩挣钱了有没有给家用。

胡晓红喜欢出门。有时,她去附近的体育馆散步,看姐妹们跳舞,她不会,就站在一边看。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她才会打开抖音,学几个舞步。

工地上男性仍然占大多数。偶尔,她会在工地上碰到试图尾随和猥亵女工的行为。起初的时候,她很怕,总是躲着那些爱开玩笑和动手动脚的人。「越是害怕,他们越要欺负你。」她不得不让自己变得胆大。

有一回,一个男工人走到她和几个姐妹旁边小便。她冲上去就大骂,对方反而灰溜溜地跑了。她的姐妹说,「胡姐,还好有你在,你不知道他已经这样好几次了。」遇到动手动脚的人,她第一时间告诉工地上管事的人:要是不开除他,她和姐妹们就要把挑事的人衣服脱光,挂在工地上。

每次她都胜利了。

女工们蹲在地上扎钢筋图源网络

母亲

女工们大多40-50岁,打工是为了供孩子上学,选择工地是为了挤出一点时间陪伴他们。即便如此,胡晓红仍然觉得愧对孩子。她想要是自己能像有的父母一样陪伴孩子,不出去打工,不出去赚钱,就陪伴儿子一起,每天给他送饭,他也许成绩会更好一点,不会念职业中学。

韦翠梅到工地的原因也是如此。她在火神山医院交付使用后进场清理工业垃圾。她不爱说话,但工地上比男人更卖力。两百根水管,一人扛一根往前走,有时工人们搬累了,坐在一旁歇脚,但她要一直搬完那批货,直到下一辆货车到来的间隙,才休息几分钟。

最疲惫的时候,韦翠梅也没有想过换工作。家里有4个孩子,最小的14岁,工地上的活儿通常从早上7点开始,下午5点左右结束,她能赶回去给孩子们做顿饭。

胡晓红一家人平时住在江夏的小区,接到援建火神山的任务之前,她刚刚带着两个孩子回到自己的老家——江夏区的舒安乡——过年。接到援建火神山医院的任务后,她连夜去了工地,两个孩子还呆在乡下。从火神山医院下来后,武汉封城后许多地方都封了路,她没办法从城里再去往舒安乡,孩子们也没办法回到城里。

一种突如其来的状况发生了。开学的日子延后了,各地都在上网课。在这之前,胡晓红从来没想过,两个孩子要用两部手机上网课,而乡下家里只有一部智能手机。她想再买一部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但却发现因为封路送不过去。

女儿在高中重点班,成绩能排在全年级前10名。儿子的成绩不太理想,上职业高中。最终,学习好的女儿得到了用手机上网课的机会。她很珍惜,每天早晨6点就起床学习,夜晚10点才结束。但儿子的学习就没办法顾上了。

胡晓红打市长热线,到处托人情,想给儿子送一部手机去乡下。但在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前,送一部手机给儿子上网课的难题没有人理会。但对母亲胡晓红来说,孩子读不上书是天大的事情。

在接受《人物》采访时,她聊起了很多工作时的疲惫和困窘,但只有当说起网课时,胡晓红在采访中急出哭腔,耽误了孩子们的学习,她不知道如何是好。「我无脸面对我两个孩子了。」

孩子读书对她来说是顶重要的事情。她一直很后悔自己五年级时的一个决定。那天她正在看借来的《故事会》,父亲问她,「这些字你都认得吗?」她好高兴,想得到爸爸的夸奖,她说,「都认识」。但是父亲却对她说,「那你下学期不要读书了,送你读书也是为别人读。」

她说,「要是当初我告诉我爸我不认识书上的字,我也许能多上一年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物品的作文 关于数学的作文 春天200字作文 低头族 作文 旅游作文500字 臭豆腐作文 我的心事作文 作文批改软件 关于篮球的作文 100字优秀作文 雪的作文怎么写 优美作文开头 挑战自我 作文 舍得 作文 难忘的旅行作文 写大海的作文 关于家人的作文 学校运动会作文 四年级作文100字 一波三折作文 社会类作文 钱学森作文 做饺子作文 认识自我 作文 天安门 作文 可爱的动物作文 洗衣服的作文 挑战自我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模板 纸飞机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