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于立忱 于立群:爱上同一个男人 相隔40年 两姐妹均自杀身亡

2020-11-23 14:20:01
相关推荐

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名人郭沫若逝世已经30余年,但对他的评价,很多方面都尚未定论,特别是关于他的感情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所在。

郭沫若有着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婚外情人四五个,著名文学家夏衍曾用“绝代风流绝代痴,不痴哪得情如丝”来评价他。

郭沫若的特别之处在于,和他沾边的女性下场几乎都是悲剧。特别是他的第三任妻子于立群和其姐姐于立忱,在相隔40年的时间里,姐妹二人相继自杀,直到现在,大家对她们自杀的原因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图 | 前排是于立群,已寻不到姐姐于立忱照片

于立忱和于立群是一对姐妹花,出身贵族人家,伯祖父于式枚是李鸿章的枢密,外祖父是清末最后一任两广总督岑春煊。

母亲岑蕴文与父亲于孝侯的婚事门当户对,婚后她一连生了五个女儿,于立忱是长女,于立群是三妹。因为接连生女儿,岑蕴文在夫家十分没地位,好在最后总算生下个男孩来。

于家的这种情况和张家四姐妹相似,都是母亲接连生了好几个女儿后才生下男孩。但和张家四姐妹无忧无虑、生活富足的童年比起来,于家姐妹们的童年却是黑色的,日子过得相当不顺心。

父亲于孝侯是没落贵族的典型,他赌博、喝花酒、夜不归宿,把家产挥霍殆尽,还经常对妻子家暴。

母亲迫于无奈,把唯一的儿子和稍大两岁的五妹过继给一位姓刘的世交,自己带着小女儿投奔了上海的岑氏亲戚。

大姐于立忱蔑视父亲的自甘堕落,结果也被逼出家门。那时她还未成年,靠摆摊给人写春联赚取学费,用两年时间修完高中的全部课程后,考取了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也就是后来的北师大。

母亲和大姐离家出走后,三妹于立群便成了父亲发泄无名怒火的主要对象。她读完四年小学就被迫辍学,后来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想要学唱戏,却被父亲大骂“有辱家风”,被抓回了家。

1931年年初,黎锦晖主持的上海明月歌舞剧社来北京招生,大姐于立忱支持三妹再次背着父亲去考试,于立群顺利通过考试,成功逃离了没有温度的家。

于孝侯很快得知了于立群的去向。他追到上海,找到名存实亡的妻子,联名由律师出面,宣布把进入演艺圈的于立群逐出家门,从此她步大姐后尘,与家中脱离关系。

图 | 网传此图为于立忱,但实则为名画家关紫兰

于立忱聪明好学,有才有貌,她毕业后当了教师,平常除了教书还关心时政,后来因为参与政治活动被捕入狱。

获释后于立忱进入天津《大公报》,担任妇女版块副主编,同时兼任摄影师和记者,她把妇女版块搞得红红火火,是《大公报》不可多得的一员女干将。

1934年于立忱得到《大公报》津贴,去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此时郭沫若也因为被蒋介石通缉,正在日本流亡。

于立忱从小就爱读郭沫若的著作,对《女神》一书尤为欣赏。 她景仰郭沫若渊博的学识,还曾专程去郭沫若住处请教过诗文,两人算是旧识。

图 | 郭沫若在日本留影(前排中)

异国他乡再度见面,于立忱十分欢喜。她性格外向,多情敏感,与郭沫若互相欣赏,渐生情愫。

一次郭沫若带着郁达夫去访问于立忱,她写了一首《咏风筝》给他们看,用"半缕轻丝”隐喻对郭沫若的情思。郭沫若当场和了一首《断线风筝》,被于立忱盛赞“格调真高”。

但郁达夫始终觉得“断线”两个字不吉利,劝郭沫若改一改,没想到这也成了于立忱和郭沫若感情结局的写照。

1937年,《大公报》主编张季鸾写信给于立忱,要她回国,不然就停止发放津贴。无奈之下,于立忱于3月返回上海,回国后贫病交加、精神抑郁,5月便自缢了,留下绝笔“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个人,无能为力矣”。

于立忱自杀死亡47年后,生前好友谢冰莹在台湾《联合报》上发了一篇长文,称郭沫若在日本追求于立忱,在她怀孕之后弃之不顾,逼迫于立忱借盲肠炎手术之名去打胎,致使其自杀身亡。

本来这篇文章在当时并未掀起什么水花,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篇文章被找出来并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自此,郭沫若背上了对于立忱始乱终弃的罪名。

图 | 著名作家谢冰莹

事实上,这并不是谢冰莹围绕于立忱之死写的唯一一篇文章。在于立忱离世时,谢冰莹得知消息后立刻写了《痛心的回忆——吊立忱》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和47年后的那篇《于立忱之死——是郭沫若害死她的》结合起来读,再加上《大公报》为了纪念于立忱曾三次发文,便可以发现前后有几点颇为矛盾。

第一点人物存疑。按照谢冰莹的说法,于立忱并不是患盲肠炎而是去医院打胎,当时陪在她身边的只有自己一人。

这条对比谢冰莹之前写的《痛心的回忆——吊立忱》一文,便可看出矛盾点。《痛心的回忆——吊立忱》中描述了自己和《朝日新闻》社的竹中繁子及其他朋友在病房里探视的情形:“你害了盲肠炎躺在庆应大学的病院时,天天有许多中国朋友去看你,但女性中以我和竹中最勤……”

时间地点人物清晰明了,那么谢冰莹在40多年后的回忆中声称“仅自己一人在场”的说法便完全不成立。

第二点时间存疑。于立忱做盲肠炎手术的时间,可参考1937年5月29日《大公报》的说法:“不幸女士东居甫及一年,即患盲肠炎。”于立忱是1934年去的日本,那么手术时间毫无疑问是1935年。

而《于立忱之死——是郭沫若害死她的》文章里提到的手术时间为1937年,实际上1935年4月14日谢冰莹在日本被捕,被关押三星期后,于5月17日离开东京回国。

既然两年前谢冰莹就已经离开日本,并且再也没回去过,那么她是如何在1937年去日本探望做手术的于立忱呢?

图 | 谢冰莹

第三点嘱托存疑。按谢冰莹在《于立忱之死——是郭沫若害死她的》的说法,于立忱对她还有个嘱托:“我有个妹妹于立群……我没告诉她和郭的这段丑事,你将来有机会见到她,就请把这件事告诉她吧。”

这个“嘱托”来得更是莫名其妙!

于立忱和妹妹素来关系亲密,于立忱生病回国后,都是于立群在身边照料她直至离世,姐妹二人什么掏心窝子的话不能说,偏偏要通过谢冰莹这个第三者去转告呢?

假如这件嘱托是真的,那么在1937年的淞沪抗战期间,谢冰莹曾和于立群一起在嘉定劳军,于立群在《战地剪影》记下了这段经历:“出发的时候……我便跟着冰莹姊去看看她们随从的军中情形,郭先生打趣地说:‘小心点成炮灰呀!’”

这么近距离接触,谢冰莹却对于立忱的嘱托守口如瓶。退一步说,即便她当面无法说出口,还有大把机会可以通过写信之类的渠道告诉于立群。

然而“比立忱还要愤慨”的她什么都没说,反而在所有知情人如郭沫若、于立群、于立忱的日本友人竹中繁子等均已去世后,才写了篇文章将害死于立忱的罪名强加给郭沫若。

这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整篇文章都是谢冰莹女士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自己虚构出来的。

根据当时友人的一些回忆,“因肺病导致的抑郁情绪骤然加剧,痛不欲生,精神迷离”、“可惜她病着并且忧郁得很厉害”、“在最终身亡前便几次轻生。”可以推断出来,于立忱之死应该是因为抑郁症。

虽然郭沫若不是害她死亡的直接凶手,但于立忱精神抑郁的突然加重和郭沫若脱不开关系。她回国后,曾听到谣言说郭沫若在日本当了汉奸,她"五内俱焚",但反复琢磨后又认为传言不可信。最后这个多情的女子被悲观的情绪笼罩,抑郁症加重,加速了她的死亡。

图 | 郭沫若在桂林

和光芒耀眼、自信敏感的姐姐不同,妹妹于立群是个性格低调但执着的女孩。她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在歌舞团也属于先天条件不好的那一类。

为了克服自身缺点,她每天跑步、练功、抱着电线杆竖劈叉,还天天持之以恒地学习文化知识,努力追求进步。

1937年于立群与郭沫若初识,见面时于立群把大姐于立忱生前思念郭沫若的诗作交给他,见到故人诗作,郭沫若很是感慨。

1938年郭沫若南下,再次与于立群见面,这次两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比郭沫若小24岁的于立群毅然搬到新亚酒店与他同居,并未婚先孕。1939年两人补办婚礼,于立群成为郭沫若第三任妻子,也被称为“抗战夫人”。

图 | 郭沫若结婚照

嫁给郭沫若后,于立群放弃了演艺生涯,担任了郭沫若的妻子、秘书、保姆等角色。她陪同郭沫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同时还要照顾几个年幼的孩子,忙得团团转。

在于立群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郭沫若在重庆时期出现了创作高潮,出版了以史剧为主体的一系列作品,在抗战斗争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有一次大家在郭沫若家里秘密开会,于立群怀着七个月的身孕,大着肚子到处通知开会,还要给几十人准备饭菜,累得站不住了,就跪在地上做。后来累到腿都浮肿了,用手一按一个深坑。

因长期劳碌,于立群患上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她不得不远离丈夫和6个子女,单独在外地医院静养了很长时间,身体才终于有所好转,然而悲剧却一件件接踵而来。

1967年,25岁的四子郭民英在中国音乐学院饮弹而亡。

1968年,在北京大学上学的二子郭世英被绑架,当时郭沫若正要出席周总理的晚宴,于立群央求他将此事告诉周总理,救救孩子。但当晚郭沫若坐在周总理旁边,沉默良久,终究未向总理提及此事。

没几天郭世英便从被囚禁的三楼跳下,当场身亡。得此消息后,于立群精神近乎崩溃,一向温和的她对郭沫若大吵大闹,还对着天痛苦地大喊道:“你们这些人冲着我来啊!为什么要冲着年轻人。”她白天强烈地抑制着自己的情绪,晚上一个人在床上悲痛地哭喊,身体和精神越来越差。

图 | 郭沫若全家合影

1978年,郭沫若病逝,于立群强打起精神,承担起郭沫若文集的编撰工作。但在郭沫若去世仅仅八个月后,于立群自缢于北京故居。

官方称于立群死因为“精神和病痛折磨”。但现在有一种说法甚嚣尘上:“于立群在整理丈夫的遗物时,偶然发现姐姐于立忱与郭沫若有过长达三年的不正当关系。于立群无法接受这一事实,步姐姐后尘,在愧疚和愤恨之中自杀身亡。”

然而,郭沫若的感情经历于立群知道,姐姐爱慕郭沫若她也知道,在她和郭沫若第一次见面时,曾把姐姐思念郭沫若的诗句拿给他看,因此不存在突然就接受不了进而自杀这种情况。

关于于立群之死,女儿郭庶英其实已经给出了结论。她在《我的父亲郭沫若》一书中提到,郭世英遗体的照片子女们藏了十年,一直都不敢给父母看,怕他们受不了。

“但是工作组不知道母亲的身体情况,将照片连同所有的文字材料都给了母亲。这次看到儿子遍体鳞伤的遗体照片,母亲受到了很深的刺激,我们知道后已经晚了……。”

图 | 于立群与郭沫若

可以想象,两个儿子和丈夫的相继离世使于立群的精神受到了重创,儿子遗体的照片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最终无法承受这种生命之痛,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时心理学在中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未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如果子女能够及时发现于立群的异状并进行心理干预,说不定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于家姐妹的悲剧式结局,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句:自古红颜多薄命。

文 | 怅雪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快乐是什么作文 初中作文800字优秀作文 一年级作文看图写话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下雪作文300字 过春节英语作文 友情类作文 我不后悔作文 读书笔记作文 乡村美景的作文 仙人球的作文 周末计划英语作文 春节的故事作文 关于勇敢的作文 蝴蝶兰作文 西安旅游作文 四下作文 介绍中国的英语作文 陪伴作文500字 冰糖葫芦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三年级 关于乡村的作文 学校生活英语作文 真没想到作文 英语作文八年级上册 写饺子的作文 五下作文 换位思考作文 满分作文500 初一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