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3.部编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知识点大全

2020-11-23 15:45:01
相关推荐

先关注哦!

第3节:部编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对澄澈空明的月色进行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也透露出他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和乐观。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豪放派代表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字音】

无与为乐lè者 遂suì 相与yǔ 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

【文言词句】

1.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 悠闲、清闲的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②月色入户。

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③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读。

④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2.一词多义

①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②遂: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③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郦道元《三峡》

3.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4.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状语后置,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定语后置,但少如吾两人闲人者耳)

②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③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5.重点词语: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6.翻译句子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散步。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的地面上,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章分析】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叙事。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景。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议论抒情。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2.写月色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月色中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和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点睛之笔(直接抒情的句子、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两句抒情议论,点明主旨,"闲人",即清闲的人,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赏月时微妙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本文描写了承天寺夜晚澄澈透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5.艺术特色:

(1)情、景、事、理交融。

(2)巧用比喻,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真题练习】

1."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月光),"藻、荇"是指(竹柏影),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也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5.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6.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B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的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中考真题】

一、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答案:

1. A

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4.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1.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2.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竹柏影也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③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欣然: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案:

1. 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2. 盖/竹柏影也

3. 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③高兴地 ④形容水的澄澈

4. 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5. 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 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

1. ①门 ② 精巧,精妙

2. 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这种快乐只留结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3.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四、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题目。(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 把酒: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1)端起洒杯 (2)考虑(或想到)

2.B

3.(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

5.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月亮有圆也有缺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拓展积累】

1.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念无与为乐者)

3.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将影作藻见奇趣, 以水喻月抒闲情)

4.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5.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青春我做主作文600字 春天来了作文400字左右 新学期新计划作文500字 一次难忘的旅行作文400字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600字 给自己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一句话的力量作文600字 伴我成长半命题作文600字 我为自己点赞作文600字 除夕作文开头结尾摘抄 微笑面对生活作文600字 坚持就是胜利作文600字 书香伴我成长作文800字 知心的话儿告诉你作文 快乐的春节作文500字 20年后的我作文400字 吃团圆饭作文300字 六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作文 弘扬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多彩的活动作文300字 寒假我学会了什么作文 欢欢喜喜过春节作文 走亲访友作文300字 400格作文纸打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人生处处有风景作文 身边的温暖作文600字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洗碗作文300字三年级 关于春节的英语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