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古人写信有哪些规矩?称呼 格式丝毫马虎不得

2020-11-23 18:15:01
相关推荐

写信对于我们而言,即熟悉又遥远,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相信很多人不再使用这一原始的通信手段了。在古代,写信可是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不过,古人写信规矩多,信件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沟通,而且还处处透着一个“礼”字呢。

书信往来,如何称呼事关礼仪

书信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就用竹简、木牍、帛等做书写材料。书信往来虽然人不见面,但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一尺大小的书信上,通过文字表达及书写规格等形式,将见面交谈时应有的礼节跃然其上的。

书信的开头即所谓的起首语是多种多样的,较为常见的是先称呼对方,有的顺便写出自己的名字或自己与收信人的关系性称谓。比如司马迁与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起首便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太史公”是司马迁的职务自称,“牛马走”是他的自谦之称。少卿是收信人任安的字,足下是对任安的尊称。这种起首语在历代的书信中都可见到。唐韩愈《答李翊书》开头“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再如清代桐城派文学家姚鼐给吏部尚书朱珪的信,开头是“正月廿二日,姚鼐谨再拜奉书盘陀先生尚书阁下”,盘陀是朱珪的号——盘陀居士的简称。还有,儿子给父亲去信,起首常写的是“男某白拜谨禀父亲大人膝下”等,也是这种形式。

起首语中对对方的尊称,远比口语丰富,如类似于阁下、执事、台下的尊称就有:用于尊长的,有尊前、侍前、侍下、侍右、座下、座前、门下、台前等;给文人写信,常称为著席、撰席、史席;致书于老师,称函丈、侍侧、帐下等;给官长去信,称钧座;致书于妇女,用粧次、粧待、粧阁、懿前等。

再如朋友之间,除了称“某某仁兄足下”外,还常常用“某某仁兄青睐”,青睐本是被人特别看重的意思,书信里引申为知己、知心之人。同窗学友还常称“砚兄”,意为使用同一砚台的亲密无间的学兄。

起首语中“谨禀”、“奉书”等语又叫“启禀语”,若使用这种启禀语,还要根据对方的关系而确定用词,以体现礼节上的分寸和程度。如对尊长是用“敬禀”、“谨禀”、“上书”、“书呈”、“上启”等词,对平辈用“敬启”、“敬书”、“书申”等词,不用“禀”字。

如果对卑幼就较为随便了,一般用“字付”、“字与”、“书寄”等,而不用敬、恭等字,对卑幼使用不合礼数的过分的敬词,反而会使对方难于接受,显得不自然。

书信正文格式要充分体现礼数

正文中的措辞,也处处要体现对对方的礼敬,如“问别语”,基本意思是分别了一段时间,很是想念,在书信中则有诸多不同的礼貌用语。

如用于老师的,有“拜违矩悔”、“阻拜函丈,无时或释”等,意思是拜别了您以后,未能得到您的教诲。用于平辈的,有“揖别丰神,时萦离绪”,意为拜别之后没有见面,离别后的思念时刻萦绕心头。

再如回信时写道对方来信的词语,用于平辈的,有“承赐琅函”、“接领云笺”、“敬披翰简”等。用于尊长的,有“恭披翰示”、“捧诵云笺”等。承赐,是承蒙您赐书之意,敬披、恭披是恭敬地披阅。琅函、华笺、华翰等是对对方来信的美称,含敬重之意。而谕、示等,是用于称尊长的来信,视尊长的信为庄重的谕令和指示。

信文中对对方的称谓,及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动作的用词,除在词意上表达礼敬外,还要以该词所摆的位置格式来表示,显示出该词高于一般词语的突出地位。为此,古人发明了一种“抬头”和“空格”的办法。

抬头,是遇到尊称之词及其动作、相关事物之词,要另起一行抬写。抬写也有不同,有平抬、单抬、双抬之分。抬得越高,敬重的程度也就越重,什么样的词用怎样的抬法,也有讲究。清代有一部专讲写信的书叫《通问便集》,里面就有很详细的记载:

“凡遇本人称为大人、大老爷、先生、太翁、老伯、大兄、大侄字样,则用双抬。遇本人之祖父母、父母称谓,则用三抬,若遇‘国朝’字样用三抬,则于其祖父母称谓用双抬。”

信文中词语的抬写原则,以三抬为最高,用于该段文字中最敬重的称谓词,稍次者用双抬,以下按礼敬程度递减。而被尊称之人的动作用次,又比其称谓少一格,如给父亲去信,“父亲大人”一词双抬,提到祖父,“祖父大人”一词三抬。而父亲动作之词语,如“查收”一词,父亲相关事物如祝父亲身体安康的“恭请金安”一词,则用单抬。

“空格”,是不抬头,而将应抬头的词语空过一格或几格再写,应三抬的空三格,应双抬的空两格,这种方式在礼敬的意义上与抬头基本相同。当然,有的时候抬头与空格往往并用。

书信末尾也要以文字形式表示行礼

对于不同关系的人行什么样的礼、怎样行礼,书信上的用词不仅丰富,而且区分很细。用于平辈的,通常是“顿首”或“再拜”;用于至亲长辈如祖父母、父母、岳父母等,用“百拜”或“顿首百拜”;用于卑幼,若表示敬重,用“拜手”。

如果写信之人刚好是居父母之丧期,对收信人则用“稽首”,居丧之人署名之前加个“制”字,制在古代表示守制服孝。

当然,书信中同样也重视避讳之礼。对方及其祖、父的名字的字词,便应避讳。事关丧事的信忌更多,给有丧事的人去慰问信叫唁唁,对对方亲属的“死”字要避讳,用具有敬意而又文雅的词代称,如“仙逝、”鹤驾仙游“等。

在信封的使用上,礼俗也有讲究。清代时的信封叫书套,中间粘一红签即一长条红纸,红签必须在信封的顶头往下粘,上边不能留一点白边,上边的字也要顶头写,忌空头,最下边一字要落在最底,忌吊脚。如果是唁信,则忌用红签,信封背面也不盖寄信人的红色图章。

古代的书信,其用词、格式等,无不关乎礼节,讲究颇多,尤其是引用套语,须极小心,否则便会出现张冠李戴,贻笑大方。虽然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但对古代书信在礼仪方面的讲究,我们也是应该有所了解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3-14 01:14滴滴[火星网友]IP:1743696360
    看来古人对待写信真的很认真啊,虽然现在可能用不着,但是了解一下也挺有意思的。
    顶9踩0
  2. 2021-02-16 12:33一土[山西省网友]IP:3393090022
    这些古时候的规矩看起来好复杂啊,不过也挺有意思的。可能我们现在的交流方式太随意了吧。
    顶0踩0
  3. 2020-01-22 23:52祝你我善恶终有报[吉林省网友]IP:762674806
    哇,原来古人写信还有这么多讲究啊!真是受教了,以后写信一定要格外注意称呼和格式。
    顶6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作文一种植物 葡萄自述作文 我能做什么作文300字 欢乐谷的作文 关于雨的作文结尾 写一篇关于阅读的作文 秘密作文300字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400 关于少年风采的作文 作文我错怪了他 六级作文结尾 爱的馈赠作文 我最喜欢的一道菜作文 团结友爱的作文200字 我是小小旅行家作文 小帮手作文300字 写粉笔的作文 某某某我想对你说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400字四年级 站在门口作文 我爱家乡作文500字 读书使我快乐的作文 我眼里的世界作文 春游700字作文 冰箱作文 青岛旅游记作文300字 妈妈的手400字作文 六百字满分作文 含有道理的作文 橘子洲头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