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晒文化·晒风景丨两江福地 神奇涪陵

2020-11-23 19:45:01
相关推荐

陈万宝庄园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涪陵区青羊镇,为清代晚期涪州巨富、诰赠朝仪大夫陈万宝及其子孙所建14处独具特色的庭院建筑群,曾获“能工巧匠银樽奖”,其规模宏大、工艺考究,堪称川渝民居建筑典范。陈万宝庄园周铁军 摄

涪陵荔枝古道遗迹

816地下核工程

涪陵乌江画廊 杨润渝 摄

武陵山大裂谷 杨润渝 摄

涪陵北岩点易洞

春到榨菜之乡 高建设 摄

导读

这里是乌江门户、巴国故都、中国榨菜之乡。这是一座山水之城、文化之城、神奇之城。

坐拥两江画卷,承袭千年文脉,涪陵,正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自然与人文共辉映的蓬勃生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涪陵人民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坚决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努力构建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家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两江福地、神奇涪陵将焕发出新的持久魅力。

文化遗产篇

白鹤梁题刻的古今传奇

人类的祖先逐水而居、繁衍生息。伟大的文明总是与河流紧密相连。每一条江、每一条河都记录下了人类的文明进步。涪陵白鹤梁题刻,无疑是长江母亲河一张靓丽的历史文化名片。

白鹤梁是长江涪陵段中一道长约1600米、平均宽度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旧时常有白鹤栖集于此,相传北魏尔朱真人在此跨鹤仙去而得名。题刻始刻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现存文字165段,石鱼18尾,观音、仕女图共2尊,白鹤1只。白鹤梁题刻记录了从唐代至今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长江历史枯水资料,是世界上开始年代早、延续时间长、现存信息最为丰富的古代枯水水文石刻,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其刻鱼为尺、设标记水的观测方法,在世界各大河流域中是独一无二的。人们通过观察鱼眼与水位线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气候变化情况,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由此总结出“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规律。白鹤梁题刻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对于长江流域的内河航运、农业生产、水电开发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三峡大坝、葛洲坝的修建提供了重要的水文依据。

历史上,每逢水枯石鱼现,整个涪州城万人空巷,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人们登临白鹤梁,感恩天地、祈愿丰年,或怀古颂今、记事抒情,成为当地特有的民俗。白鹤梁题刻多为名人题记,篆、隶、楷、行、草皆备,颜、柳、苏、黄俱全,其中尤以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最为著名,此外还有朱昂、吴革、晁公武、王士祯等700余名达官显贵的题名,其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于一体,素有“水下碑林”之美誉。

白鹤梁题刻集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体,堪称中华文化的宝库。1988年国务院将白鹤梁题刻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012年两次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再次列入更新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三峡工程兴建时,为了保护白鹤梁题刻这一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十年漫长的论证,最终采用了中国工程院葛修润院士的“无压容器”保护方案,在原址上修建“水下博物馆”。“无压容器”的设计方案,向世人昭示了三峡大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文明工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文明工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凝结着当代人的创新创造,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

白鹤梁题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见证;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范例。 文/黄德建

发现巴王陵

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有一群人逐水而居,啸聚山林,手执柳叶型短剑,披荆斩棘;或厮杀于狭路,或围猎于山野,这群人建立了神秘的巴国。“巴”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设置巴郡,把巴地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

追溯巴国兴衰,涪陵,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涪陵)。”这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直到1972年,涪陵白涛镇小田溪村民在取土烧砖时,发现了包括编钟在内的许多青铜器,无意中惊动了一座沉睡的地宫,进而引发了一次巴文化、巴国、巴王陵研究热潮。第一次发掘,收获颇丰,编钟、錞于、铜钲、错银铜壶、铜罍等,均非一般人群所有,应属王侯的奢侈品。透过这些乐器、宴饮器皿,一场豪华的宫廷盛宴仿佛呈现在了眼前。

又一个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的深夜,当考古队员从泥土中将一柄青铜剑发掘出土的时候,在场所有的人都被惊呆了:历经数千年岁月,这柄青铜剑依然锋利如初,散发出寒光,仿佛在述说着当年的刀光剑影。过去考古表明,巴人使用的柳叶剑较短小,长度多数在30厘米以内,而这柄剑长达58厘米,是迄今发现最长的一柄柳叶剑。经检测,剑身表面镀铬,铬的稳定性好,这也是该剑保持如新的重要原因。剑纵血槽部位刻满了梅花状的精美纹饰,近柄处的剑纵两面,刻有栏文、船纹、虎纹、鹿纹、蛇纹、手心纹等符号。该剑制作精良,工艺非凡,不亚于“越王剑”,其纹饰反映内涵也远比其它柳叶剑丰富,使用者无疑是王侯级人物。

涪陵巴王陵遗址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巴国贵族墓地。在目前全国已发掘的近千座巴人墓葬中,墓室面积超过20平方米的不足10座,有随葬玉器的不到10座,也大多集中在涪陵巴王陵遗址。经过1972年以来的7次发掘,涪陵巴王陵遗址出土了一大批文物精品,罕见于同时期的其他巴人墓葬。其出土的玉组佩、玉具剑、玉璜、玉璧等仅见于此,体现了中原文化特有的礼仪规范和等级制度,是巴国与中原诸国交往的重要证据,是秦到汉初对巴人采取羁縻制度的珍贵物证。14件套青铜错金编钟、神鸟尊,器型古朴,装饰精美,是青铜铸造艺术的杰出代表,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华阳国志》记述的“其先王陵墓多在枳”的真实性。

涪陵巴王陵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消逝的巴国文明提供了实物佐证,是破解若干巴文化之谜的关键钥匙。 文/图 黄海

荔枝古道与涪陵荔枝园

涪陵城有荔枝街道、荔枝园社区,这是远在唐代天宝年间就留下的地名。当年盛极一时的荔枝园,如今已变成了城市街区,涪州古八景之一的“荔浦春风”也成为了历史记忆。

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吃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在涪州建优质荔枝园(古称妃子园),从涪陵置专驿到长安。这条专供运输荔枝的驿道,就是天下闻名的“荔枝古道”。

关于杨贵妃所食荔枝究竟产于何地,历来众说纷纭,争论的交点在于荔枝品质的优劣。其实,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说得明白:荔枝采摘之后,一日色变,二日香変,三日味变,杨贵妃之所以舍远求近,图的就是新鲜。何况,涪州所产“玉真子”荔枝并不一定比别处的差,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妃子园在(涪)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杨贵妃对涪州荔枝情有独钟,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涪州至长安,千里迢迢。新采荔枝,用竹筒封存,负责运送荔枝的驿使三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快马加鞭,七天七夜送达长安。为保证速度,驿使手执铜铃,“未至时先振铃”,躲闪不及者虽被马踏死也不予追究,致使百姓“闻铃而色变”。蜀道多艰险,紧鞭急蹄,颠坑扑谷,故而“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及苏轼的“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即是当时“荔枝驿”“荔枝道”的真实写照。史载:“涪人惩荔枝之害,芟夷不遗种。”亦可见涪陵先民的家国大义。

一条大路通长安。荔枝古道以涪陵荔枝园为起点,经现在的重庆市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区,四川省大竹县、达州市、平昌县、万源市、通江县,陕西省的镇巴县、西乡县等10余区县市,最后到达西安,全程1000余公里,是唐代最繁华的驿道。荔枝道的兴起,固然是因于封建王朝的骄奢淫逸,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川陕间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1000多年来,一直繁盛不衰,成为了中国西部古代交通要道。

如今,荔枝古道已被高速、高铁和空中航线取代。涪陵长江沿岸遍种荔枝,群众以此增收致富。丰收时节,百姓“破颜”,若东坡先生故地重游,说不定会喜形于色,由衷地来上一段《荔枝新叹》呢! 文/杨爱平 图/聂焱

816地下核工程 三线建设的丰碑

从涪陵溯乌江上行20公里,是千里乌江第一镇——白涛镇。白涛镇乌江边上的金子山,峰峦叠翠,景色宜人。山地上矗立着一根根巨型“烟囱”,向人们暗示着某种神秘。就在这大山深处,隐藏着一道旷世奇观——816地下核工程。

整座山体被掏空。大山四周有洞口19个,道路、导洞等130多条,轴向叠加长20多公里。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河,总建筑面积达10.4万平方米。其主洞高达79.6米,相当于把整个山体挖空后在里面建了一个20多层的高楼。如果将所有挖出的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这就是目前已解密的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

时间回溯到1966年,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国家决定,在西南地区建设自主设计的地下核工厂,代号“816工程”。

1966年11月,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一支神秘的部队开进了涪陵白涛镇大山深处。从此,白涛的地名从地图上消失,通信地址变成了“重庆市4513信箱”;所有进厂人员严格保密:“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湖南兄弟俩,在这里工作三四年都互不知道,直到一天在白涛街头意外碰面,相拥而泣。

承担工程建设任务的是中央军委直属加强师54师。简陋的营房,夏如火炉,冬似冰窟;掘进的洞体,“五块石头夹一块肉”(即:作业面上下左右及前方都是岩石)。施工现场,光线昏暗,人歇机器不歇,24小时昼夜施工,钻机轰鸣,烟尘弥漫。长达八至十个小时一个班下来,有的战士还没走出山洞,就累得靠着洞壁睡着了;有的劳累过度,倒在地上就昏厥过去。工程先后投入6万多人,用了8年时间,创造了惊世骇俗的人间奇迹。

历时9年的安装工程,这里云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工程师和来自清华等名牌大学的顶尖大学生。8层核反应堆“锅底”,直径约20多米,深5米,曾布有2001根核反应工艺管。9层主控制室,安放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

1984年,建筑工程完成85%,安装工程完成65%,整个工程建设接近尾声,这个为和平而建的巨大工程又因为和平而停止建设。2002年,洞体解密,816地下核工程终于撩开神秘面纱。2010年,首次作为景点向游客部分开放。2018年,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816地下核工程,中国三线建设的丰碑。在文旅融合发展的今天,作为曾经的核工厂实体,成为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随着景区的持续升级打造,816地下核工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文/张正武 图/高建设

历史人物篇

程颐点易与涪陵学派的兴起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岁尾,山寒水瘦,江风凛冽。一艘大船停泊涪州官码头。在弃舟登岸的人流中,有两差役紧跟一位风骨嶙峋的老人,向州署衙门走去。他们从洛阳出发来涪州,风尘仆仆颠簸了一个多月,终于到达这座陌生的江城。

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就是曾任朝廷经筵讲官(给皇上讲课的老师)、官至崇政殿说书的大儒程颐。官差将这位戴罪之身的老人交给涪州地方官监管,即返回复命。史称程颐因朝廷党争受人攻讦,被“削籍窜涪州”。“削籍”即革职罢官;“窜涪州”即流放涪州。

程颐落难涪州,幸好有门生涪州人谯定陪伴左右。即寻得北岩普净院,并在砂岩上开凿“点易洞”,在此授徒讲学,潜心注《易》。公元1098年,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的黄庭坚到此拜访程颐,为其讲学处题名“钩深堂”。涪陵神奇的山水、尚文重教的民风,不仅洗却了程颐胸中的郁闷,而且让他智慧火花爆发,文思泉涌。谪居三年,他不仅完成了理学代表作《伊川程氏易传》的写作,还培养了大批理学传人,为涪陵学派奠定了坚实根基。

据《宋史》《宋元学案》《四库全书》等载,宋代理学有七大派系,即洛中本系、剑南系、永嘉系、蓝田系、湖南系、吴中系、涪陵系。其中涪陵系的骨干学者有谯定、刘勉之、胡宪、张浚、尹焞、冯时行、度正、阳枋、阳岊、张栻、吕祖谦等。单是谯氏门人和再传弟子就有两百多人。涪陵学派兴盛了两百余年。

程朱理学是中国十一世纪出现的哲学高峰,影响了中国近九百年。当年程颐的人生苦旅,为涪陵留下了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使这座历史之城、文化之城、思想之城青春焕发、蓬勃向上。 文/李世权

张载:涪陵走出去的北宋大儒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历代知识分子奉为至理名言。这段名言就是著名的“横渠四句”,它的作者就是宋代从涪陵走出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祖籍大梁(今开封)。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年仅3岁的张载随出任涪州知州的父亲张迪来到涪陵。史载,张迪“立身端洁,多善政”,去世后“配享崇圣祠”,堪称士林楷模。张载自幼受家庭家风家教的熏陶,天资聪明、庄重好学,十岁时,离家求学,表现出“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的品格。张载在涪陵生活了12年,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涪陵的山川风物和历史文化,对其成长及其学术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张载十五岁时,父亲张迪病逝于知州任上。张载和弟弟张戬与母亲一道离开涪陵,送张迪灵柩回开封安葬。在行至陕西眉县横渠镇时,因路资不足和前方战乱而留住大振村,并将父亲就地埋葬。之后,张载除两次被召晋、三历外仕外,都侨居横渠或求学、或著书、或讲学,故号“横渠”,世称“横渠先生”。

张载虽终身清贫,但著述丰富,主要有《崇文集》《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其创立的思想学说即“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并称宋代四大学派;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五人,被尊为“北宋五子”。张载去世后,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成为读书人的座右铭。

张载是“北宋五子”中在涪陵时间最长、与涪陵关系最紧密的一位。其学说备受“二程”称道,程颐专门向门徒尹焞讲授最有影响的《西铭》。程颐离开涪陵三十多年后,尹焞辗转来涪讲学,设“六有斋”,即取自张载“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的名言。

张载的学术观点与教育思想,通过程颐及尹焞等在涪传播并融入到涪陵思想文化中,从而厚植了涪陵的思想之树、文化之树和教育之树! 文/王小波

门生嘉庆主周煌老先生

涪陵青山绿水、钟灵毓秀,千百年来人文蔚起、俊贤辈出。而“门生嘉庆主,周煌老先生”,则是涪陵民间有口皆碑的荣耀。

周煌(1714年~1785年),字景垣,号绪楚,别号海山,是土生土长的涪陵人。他出生在一个家学渊厚的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年14完成举子业,吟诗作文常语惊四座。之后随父负笈荆楚,潜心攻读,21岁中举,22岁成进士,入翰林院,授职编修。41岁升任侍讲学士,以副使出使琉球册封中山王,撰《琉球国志略》。之后深得乾隆信任,一路擢升。由侍讲学士到内阁学士,由刑部、礼部侍郎到工部、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提督江西、浙江学政,入值上书房,拜皇子总师傅,任《四库全书》总阅,赐紫荆城骑马,赠《中枢耆望》匾额。去世后赠太子太傅,谥“文恭”,谕祭厚葬,崇祀乡贤祠。

周煌身材伟岸,气宇轩昂,仪表不凡,被乾隆亲自考核选中,为代表国家朝廷形象的上佳人选出使琉球。周煌不辱使命,在海上遭遇颱飓,樯倾楫摧,倾覆在即之际,沉稳应对,指挥若定,借助“神迹”,成功脱险,终得圆满完成册封任务,载誉而归。周煌驻琉期间悉心考察该国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建制沿革以及海路交通,所撰《琉球国志略》得乾隆高度赞赏并命武英殿精印珍藏,遂成为珍贵历史文献。今天,在纷纭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这部专著更是显出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周煌为人正直,勤勉,学养深厚。名臣刘墉、王杰、彭元瑞为其门生,纪晓岚为其挚友和后任,虽与和珅同列却不同流合污。周煌和乾嘉皇帝父子的感情十分深厚。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71岁的周煌因病辞官离京,乾隆皇帝念他功勋卓著,决定用半副銮驾和一套宫廷礼乐送其还乡。这支来自宫廷的御用礼乐,被涪陵人称为御锣,从此便开始在涪陵流行,今天,被列入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煌工诗擅书,著述丰赡。除《琉球国志略》外,还有《应制集》《海东集》《豫章集》《蜀道吟》《海山存稿》等文集留世。

周煌热爱家乡涪陵。尽管大半生时间生活在京城或外地,但他所有题写的落款都是“涪陵周煌”四字,其自豪之情跃然纸上。周煌也是涪陵人的骄傲,民间流传着大量关于周煌的故事和传说。 文/周迪谦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涪陵区委宣传部提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爱我家作文800字 我的同学500字作文 中秋节英语作文高中 关于中国长城的作文 庐山之旅作文 穿过迷雾作文800字 孟晚舟事件作文素材 小学童话故事作文 描写香蕉的作文 热闹的场面作文 五年级英语作文下册 珍藏的作文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作文 越努力越幸运作文素材 关于老师的爱的作文 无法抹去的记忆作文 战胜困难的作文 什么的温暖作文 家中趣事作文500字 满分作文大全初中 我家的星期天作文400字 一句鼓励的话作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人物篇 爱护环境的作文300字 做个学生不容易作文 无言的父爱作文400字 关于憋尿的作文 明确的目标作文 写人的作文800字初中 秋天田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