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产业促发展 旧貌换新颜——中南大学驻江华长山村扶贫工作小记

2020-11-23 22:50:01
相关推荐

央广网长沙9月12日消息(记者尧遥 通讯员蒋国旗 周科际)九月初,暑气尚未消散。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长山村口,青山秀丽,漫野斑斓,茶田步道环山而呈,行进间猕猴桃果香扑面,嵌在垄上的“中南大学蔬菜直供基地”的红字立牌映入眼帘。

山上苦茶,山下果蔬+食用菌,这是2018年中南大学新一届的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在山间地头跑了三个月的调研后,针对当地山多地少、气候湿润、土壤富硒的特点,摸索出的一条产业发展新路子。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长山村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从村里出发,开车到县城需要走上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364户139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7户426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2014年,贫困发生率达到67.6%。2015年以来,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进驻长山村后,把完善长山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突破口,通过几年的帮扶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用水难等突出问题,为后续产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产业是脱贫的关键,长山村要实现脱贫就必须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中南大学驻江华扶贫工作队队长、江华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国栋到任不久便明确了工作重点。然而,什么样的产业适合长山村的发展?成为摆在扶贫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村民家庭经济收入依赖外出务工、传统农业种植和少量的杉木板销售,农副产品以水稻、玉米、红薯、辣椒为主,生产方式较为原始,经济效益低下。”2018年到村后,中南大学驻长山村第一书记周飞就一直在探索如何结合长山村村情找准新的发展突破口。

经过两年的摸索实践,如今长山村正蕴生机。

新绿苦茶香

苦茶又名高脚茶,主要产于瑶族聚居的南岭山脉,是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特产。长山村生态苦茶园就坐落在美丽的南岭山脉腹地上。目前,长山村共有600多亩茶场,茶园里青翠的茶树沿着绵延起伏山势汇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而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灌木丛生的贫瘠山坡。

2019年,中南大学投入帮扶资金280万元,建立了中南大学长山村江华苦茶生态种植示范园。茶园以合作社为载体,通过吸纳贫困户参与劳动务工、土地产权流转等形式,带动周边贫困户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茶园流转88户村民土地,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参与务工的贫困户达30多户。60岁的贫困户李仁秀就在茶园里工作,一个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为了进一步提高江华苦茶的知名度,扶贫队员找到从事茶业方面的专家,对长山村的生态苦茶进行专门包装设计,并申请注册了“瑶韵长山红”苦茶品牌。目前第一批少量试生产的“瑶韵长山红”生态苦茶已经销往长沙,收获良好口碑。

但在扶贫队心中,还酝酿着一个更大的计划,就是让“长山红遍”,把“瑶韵长山红”的品牌推向全国,打造成江华生态苦茶的金字招牌。如今的长山村正按照产业生态化、茶园景区化、景区特色化的思路,全力做好茶旅融合文章,打造长山村茶旅融合示范点。

小猕猴桃栽就大梦想

九月,正值猕猴桃收获期。村支书吴唐平说,今年第一批两万多斤优质大果已经全部卖完。

“你尝一下我们的猕猴桃,跟外面有什么不一样?”吴唐平问游客。

“非常甜,里面是红色的。”

“这是我们的红心猕猴桃。长山村总共种植了180亩猕猴桃,主要品种为红心猕猴桃和少量的黄心猕猴桃,红心猕猴桃相对普通猕猴桃,果形个头较小,果重70克到130克之间,香气浓郁、口感清甜、酸度低,富含维C。优质的大果市场每斤可卖10-12元,而且不愁销路,主要销往江浙沪、广东沿海一带地区,都是老板以5-6元/斤的价格上门收购。今年的第一批果子就卖了将近10万元。”吴唐平介绍道。

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员陆宝春表示,上半年受倒春寒影响,今年的挂果率仅为去年的3成。目前长山村的猕猴桃园尚未进入丰产期,预计进入丰产期后每年猕猴桃产量可达6-8万斤,产值近60万元。目前在长山村猕猴桃园里就业的留守劳动力就有18人,人均每月可增收2000多元。

2018年以来,为加快长山村脱贫致富步伐,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牵线搭桥,引导村民流转土地180亩,与江华当地的农业产品公司合作种植红心猕猴桃。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村民们不仅能够在果园里务工获得收入,还能够通过入股获得分红。

蔬菜基地促发展

眼下,村民们正忙着平整自家的土地,准备种上大豆等作物,村民何宣准也正在自家的地上给辣椒浇水。老何今年流转了20亩土地种上了辣椒、玉米和南瓜等作物,目前玉米和南瓜都已收获完毕,辣椒也接近了尾声。

“种植结构不优、缺乏龙头带动、经济效益低下,一直是制约着长山村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张国栋说。

为推动长山村农业结构调整,张国栋带领扶贫工作队引入江华瑶族自治县凤尾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建立了200亩中南大学蔬菜种植基地。基地全部按照标准化建设,实行专业化管理,主要种植玉米、辣椒、西红柿、南瓜、丝瓜、西瓜等蔬果。基地的建立,带动了长山村村民种植蔬菜的热情,目前全村种植蔬菜500多亩。

此外,中南大学还通过“以购代捐”消费扶贫模式,定点采购江华优质农副产品,也为长山村的优质蔬菜进入高校校园开辟了绿色通道。今年6月,扶贫队邀请长山村村民进校园开展地推活动,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消费扶贫,短短3天之内,15000多斤来自长山村的玉米、辣椒、豆角、丝瓜、西瓜等优质农副产品就被抢购一空,累计销售金额超过16万元。

目前,蔬菜基地每年可为长山村带来5个固定就业岗位和70多个临时就业岗位,直接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贫困户吴观华算了一笔账,自己在蔬菜基地内干活,主要负责浇水、锄地、施肥等日常事务,每天可以挣到70元,一个月下来就可以挣到2000多元。

食用菌托起新希望

眼下正值食用菌出菇旺季,长山村的食用菌基地里,工人们正分成两班熟练地进行采摘、分拣、打包、装袋工作,大货车就停在外面等着装车。

“目前在基地里务工的村民有60多人,主要是长山村和附近村的村民,以老弱妇孺留守劳动力为主,其中贫困户有20多人。”中南大学扶贫队员曹斌说。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强长山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中南大学扶贫工作队经过多方考察,结合江华实际,确立了食用菌发展思路。

2019年以来,中南大学投入扶贫专项资金200万元,完成流转土地100亩,在大圩镇建立了200万袋食用菌生产基地。项目通过“企业+生产示范园区+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直接带动群众就业60多人。

今年6月,第一批4万斤食用菌顺利出菇,除部分运往长沙销售外,其余全部销往广东等沿海地区。目前,基地日产食用菌达6000多斤,按照6.5元每斤计算,日产值达4万多元,一个月产值就达100多万元。

今年68岁的唐满妹在基地内工作2个月了,一天可以摘300多斤菌子,按照3毛钱一斤计算,一个月下来在家门口就有近3000多元的收入,“比在外务工强”。

蓬勃发展的食用菌产业成为了长山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托起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2020年,全村107户426个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1746元提高到2019年底的11676元。今年8月,长山村顺利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如今的长山村,旧貌换新颜,人居环境变美了,产业兴旺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往日贫困之景一去不复返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托物言志的作文 梅花 成功需要什么作文 三年级人物作文300字 职业规划作文800字 全国三卷高考作文 从那以后作文 游北京作文400字 描写打雪仗的作文 滑雪作文200字 故乡作文800字高中 换个角度看问题作文 以时间为话题的作文 我的城市我的家作文 西游记作文600字 社会实践作文800字 做时间的主人作文 冬景作文500字 关于玩雪的作文 myfather英语作文 有你真好作文开头结尾 写邓稼先的作文 高考语文作文开头结尾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 给我一双翅膀作文 我长大了作文800字 我的家族日语作文 学习的目的作文 故乡的春节作文 什么真了不起作文 走过那个拐角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