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湘里乡情|我钦佩的学长刘大元

2020-11-23 23:50:01
相关推荐

刘富喜

我的故土攸县,“人杰地灵”,有许多我敬佩的人。2013年我主编《话说攸县》,与第二章“攸县人气旺”的执笔人刘大元商议,按照“盖棺定论”俗例,筛选一批已去世的家乡古今俊杰,列入小百科书。

当时我进而感言:如今健在的“攸牯佬”之中,也有许多值得尊敬、学习之人。在我心目中,令人钦佩、排在最前面的有四位。他当即询问,我就数给他听:

排第一的当属罗桂文,他是唯一在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大家当过主要领导的攸县人,有才气有政绩又不贪。我赞他“德足以服众,才足以担纲,智足以决疑,量足以容人,正足以压邪,文足以达意”。

另一个就是“敢为老百姓发声,诤言天下传”的老媒体人士周德勋。

还一个则是名副其实的“笔杆”、真正的 “民选官” 陈之强,在两届县人代会上,组织没内定他为候选人、代表们偏偏投票表决,让他当副县长。

再一个就是你——我的学长刘大元。当时他很谦虚不予认允,现在过去六七年了,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判断对头。

今天,我就以“在岗乐教,离岗乐耕,一生乐学”为脉络,专此撰文来解读他,从中可见他的才气和人品,的确首屈一指。

开头,我简介他的基本情况如下: 刘大元,1941年12月生,攸县原高枧乡、现皇图镇人,中共党员。湖南师院中文系本科高材生,1964年毕业。入伍后,在高枧中学、奥林中学、县五中、县一中、攸县师范,当过中学语文老师,中师高级讲师,曾履职县教育局教研员、攸县师范校办主任,原《攸县报》总编辑。

杏坛之翘楚

刘大元作为文革前湖南师院中文系毕业的专业方面的高材生,因其所谓“富农”家庭出身,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开头是难得受重用的。但,他秉持扎实的专业知识、拥有对学生的一腔爱心,又具学究型风范,故而勤勉践行语文学科优质教学。经几所中学语文教学的多年历练,成为一个出色的老师,被县教育局遴选为教师辅导站语文教研员。

在改革开放之初,业界就评述:刘大元可算“攸县语文教学王”。这可不是浪得虚名。请看:

——1980年,他从教师辅导站调来攸县一中。这时的高中是两年学制。他任课第83班、第84班毕业学年的语文教学。经过一年的精心教学,这两个班高考语文成绩出奇的好。当年高考语文题中有四段文言文,刘大元老师在教学中精讲过三段;高考命题作文“毁树容易种树难”,刘大元老师在精讲文言文之中让学生做过白话文翻译练习,又启发过大家如何发散思维。故而学生沉着应考。在百分制计分之中,第83班语文班平65分,第84班语文班平66分,而一中另10个平行班语文班平成绩从53、54、55、56,到最高的57分。也就是说,刘大元教学班班平成绩高出八、九分之多,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一中校领导在总结会上形象说:12只鸭崽凫水,两只遥遥领先,后背10只缩拢一坨。时任湘潭地区教育局局长刘春海亲笔写信,祝贺刘大元老师,说是这次全地区高考语文班平成绩最好的两位老师,第二位位是你,第一位是毛主席母校湘乡东山学校的。

——攸县一中开办的高中第100班,高考上线率、录取率创一中历史纪录。任课老师都大名鼎鼎:数学兼班主任陈书樵、政治王春娥、外语黄柏兰、物理胡书琪、化学刘皇甫及语文刘大元,可他只100天,即被抽调筹办《攸县报》,尽管大元老师在这个班只执教100天,却留下深刻印象。正如湖南省作家协会驻会作家陈夏雨后来感言:大元恩师的100天,对我影响很大,助我走向习作之路!

——刘大元老师2001年退休后应聘执教高考补习学校,连续四年获得全县五所补习学校高考语文科平成绩第一名。其中2002年全县理科所有应届与复读生之中,语文120分以上的尖子总共7名,刘大元所在补习班就占了4名。

再请看以下事实,也可佐证“杏坛翘楚”的说法。

——1970年湘潭地区教育局委托攸县师范举办来自醴陵、攸县82位中学语文老师一年学制培训班。刘大元任主讲老师。其时没有教材。他就自编教材,一本是《逻辑讲话》,教一个学期,一本《语法讲话》与一本《修辞讲话》,也教一个学期。反响很好。这批学员结业后大都成为业务骨干或乡镇教育办负责人。当选醴陵市作协主席的黄绍纯,其作品获得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为两个不同类型的骨干班自编实用性培训教材共五本,学员得益很大。

——1985年株洲市委组织部委托攸县师范举办一个42人、两年学制的行政干部班。学员来自九个县市区。刘大元老师又自编两本文选习作的实用教材。一本是《新闻写作》,一本是《秘书写作》,均系一学期课时。还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县办主任陈之强和副主任王厚成授课。教学的针对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学员收获很大。报刊和电台采用了学员稿件71篇,攸县政府收到学员38份调查报告,10份由县办授奖,刊于《工作通讯》,并报送到省、市有关部门和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毕业前夕组织“真枪真刀”的社会调查,每人交一篇调查报告,辑集成书。市委组织部赞赏办班成功,《株洲日报》予以图片报道。

40份调查报告汇成12万字的作品集,显见教学成果丰硕

传媒之高手

20世纪70年代,攸县“围绕农业办工业,发展工业促农业”,出现兴办小铁矿、小煤窑、小化肥、小水电、小机械的“五小”工业现象,被国务院授予“大庆式县”称号。最初推出的攸县工业红旗单位是县东边铁厂。为树立这一典型,县里先后派三班人马调查总结,形成的文稿媒体通不过。其时湘潭地区的某笔杆举荐,说是自己大学同学刘大元,一定能行。1969年正在“双枪”支农前线的刘大元,被通知到县革委会政工组领受任务。他了解情况后找到了症结所在,原三班写作力量都很强,有的擅长写情况简报,有的擅长写消息报道,有的擅长写汇报讲稿。但是,高层媒体不需要这样的文稿。于是,刘大元深入发掘素材,拟写一篇内容“见人见事见精神”,文风形象生动的报告文学。一炮打响,刊登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因此树立“北有遵化、南有东边”的全国“五小”工业典型。

1975年刘大元又领受新任务,总结高枧芳春农民夜校、网岭里旺五七学校和北坪农村办学的经验,在湖南媒体连发几篇系列通讯报道。当年,中共湖南省委在攸县现场召开一百多位分管教育的县委副书记参与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随后,省内以及黑龙江、湖北等9省市组团1300余个、7万多人前来参观考察,反响热烈。

1981年攸县县委决定创办《攸县报》。开头抽调周德勋与刘大元筹办,再是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胡铁钢首任总编。刘大元任采编室主任、以后升任副总编辑直到总编,一干四年。办了两百多期,期发量由初期的六千上升到两万多份,发挥了正能量导向作用。在1984年的全省宣传工作会议上作了专题发言。当时全省有四个县办报。后来根据上面精神都予以停办。

内外抢手之人才

刘大元有才华,德行好,这样的人才很抢手,外部争着要,县内总挽留。他是两次都没被“挖”走的本土人才。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之初,攸县尚属湘潭地区署理之时。

刘大元老师高质量的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其文言文的深厚功底(能够不依赖工具书,点断并释义原始古籍,)传到湘潭师专,惊动校长刘正伦亲自出面,由中文系主任夏昭炎教授陪同,专程来攸县“挖”人才,在县里多方活动三天。意在请调刘大元老师,拟让他担当中文系难度较大的课程《古汉语》的教学,并许诺将其农村户口的夫人转迁城镇“喫国家粮”。时任攸县代理县长罗桂文也非常爱才,极力婉拒,他说:我们这么一个60万人口的大县,难道不能解决一个骨干老师的实际问题吗?!就没有放行。

刘大元老师虽然稍有遗憾,失去自己专业之长进一步拓展的难得机遇,但毫无怨言,服从组织。

第二次是攸县划归株洲市市管县之后。这时刘大元老师已担任《攸县报》的副总编。《株洲日报》老总编骆锦晖,文革前在湖南师院读书时就知道校友刘大元的学识和才气,又得知这位校友有几年办县报的经验,很想从攸县“挖”来,拟任采编室主任,经请示市委分管副书记程兴汉批字同意,预办了调动前期手续。这一次是珍惜人才的时任县委书记彭物苟出面挽留,在晚上两人促膝交谈一个多小时,书记特地嘱咐他,为攸县舆情的正面导向把好关、多发力。刘大元同志再一次服从了家乡党组织。足见其党性之强,处事为公。

志谱融合之工匠

在岗之时,刘大元老师就已经涉猎史志,编著出色 。

1986年任攸县师范党政办公室主任时,他接受任务,为筹备1990校庆60周年,主编《攸县师范校志》。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史研究会会长刘佛年为校志题词:“教书育人,人生至乐。”并回信赞说: “既有观点,又有分析,文字亦简繁恰当。洵为校史中不可多得之佳作。足见主事者识见卓越,工作认真,令人佩服。”

1990年他被抽调到株洲市教委主编《株洲市教育志》,涵盖所辖的四区五县,获株洲市志编辑部好评。特别是他执笔的株洲市职业教育,发掘特色,闪耀亮点,诠释经验,成为全省职业教育株洲现场会的主打材料。

刘大元在岗时主编的高质量教育志

近“杖朝”之翁刘大元,出于对故土的眷念之情,本着对历史负责,2009年花很大精力,又成功地编纂了《高枧志》。他为已经消失的“县北名镇”——高枧、“湘东教育明珠”——攸县师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5册350万字时悉数赠我,还需编3册200余万字,真艰难哪!

白发皓首的刘大元先生,从2010年起,已经苦行僧般埋头伏案十年,审视、发掘浟水之滨309个姓氏文化。特别是从184支族姓的几百卷新老族谱故纸堆中,梳理各个族姓的源流、迁徙、繁衍、分布与人物,汇录县籍6000余名古今知名人物,何其繁琐、何其艰辛!从而开创性地编纂志谱融合巨著《浟水人家》,共需编纂八册、560万字。可谓乡情浓浓,笔耕不辍,壮心不已!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原副秘书长、中国方志出版社首任总编李祖德特地评述:“刘大元先生所编的《浟水人家》,聚一县的姓氏汇编成书,是属地方志书;但其姓氏又以族谱为依据,又属谱牒学著作。融地方志与谱牒学于一书,这是刘大元这部著作的最大特点。”

发掘传承某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算一工匠、一艺匠。刘大元先生开拓志谱融合工程,当然算工匠、艺匠,而且是名匠!既属首创又算传人。

乡土人文之传人

攸水之滨乡土人文厚实。对耕耘乡土人文,传播精神文明,大元学长极为看重、自愿发力、乐怍奉献。

就在编纂志谱融合巨著《浟水人家》的极限纷繁重压之下,他竟然腾出手来,鼎力为攸县编纂人文乡情之书加砖添瓦怍贡献。

在我主编小百科《话说攸县》之时,他主动执笔重点的第二章:攸县人气旺。因其梳理《浟水人家》族姓迁徙繁衍脉络,唯他,能说得清晰!因此,他从社会发展和人口迁播兴衰规律出发,梳理出攸县经历了南宋、元末明初、前清三次大的“移民潮”。得出结论,攸县是移民境域,先秦就置县的原居民早已融合于强势的移民社会。

又在我受县政协委托、执行主编专著《攸县方言》之时,他再次主动执笔难度大的第二章:攸县方言溯源。因其古汉语功底深厚,且因其梳理过攸水姓氏源流,有他,能说得透彻!因此,他从古汉语声韵调的专业角度,推导出攸县方言保留了较多的南楚古音。他从自然适居地理和人口聚落地理的角度,剖析出攸县方言汉语本质的赣方言属性,分辨东北乡攸县话、中西乡攸县话和南乡渌田话的成因。

特别是他自己受县政协委聘,执行主编了已出版攸县乡土文化丛书八册中的四册专辑,即《攸县风物》《攸县民俗》《攸县器物》《攸县姓氏》。

这里仅说《攸县风物》。选取县域山水、洞岩、林园等自然景观和寺观、祠庙、塔亭、津梁、墓陵、书院等人文景观,共120处,图文并茂,堪称攸县最靓的名片。

乐学到老之学者

简析刘大元老师的人生,他习惯而且乐意活在学识世界、精神层面。

说得普通一点,他就是街头里巷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头、老倌、老翁!我敢断言,他家绝非豪居而是陋室,没有什么奢华家什、花香鸟语,他视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很可能就是那不打眼的简陋书室!连厮守终身的老伴也不准乱动。因为他立心为公,愿意付出奉献,故而不奢望、不追寻高档的物质生活,一饭一茶、一凳一书安身足矣!

我没能够掌握足量的素材,来描绘刘大元老师“一生乐学”。

但是,咱来想想,他的生涯有几个大的节点:从农家子弟到大学学子,从受教到授教,从中学老师到中师高级讲师,从教书匠到记者再到县报主管、从一般文字爱好到“志谱融合”的专业创新,其身份和职能多次大的变换,都实现了华丽转身!把这些节点连贯在一起、演绎其精彩人生的,就是一个关键两个字:学习!或换作列宁的精辟表达:学习,学习,再学习!

攸县土话说: “打哩米就有饭。”我为写作的事,有一次请教大元学长: 旧时科举表达中有童生、生员、秀才、廪生、膳廪生、贡生、贡士、岁贡士,还有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以及通过之后的诸多称谓,其差异在哪里。我的话音刚落,学长就娓娓道来、一一分辨,让我醍醐灌顶。

“胸襟容书海,脑洞储博识。”长期坚持学习方能累积广博学识,他的精神境界很富有,让我等不能不钦服。

前几年的留影:刘大元老先生神采奕奕

近十多年来,大元先生每年都自拟一幅春联以表心境志趣。

2016丙申春联曰:

心远地弗偏,寒儒安居广厦畔;

冬归春复来,书痴淘宝故纸堆。

最后赞曰: 在盛世撰志修谱写史的大背景下,面对方志,方方面面;族谱,千家万户;诸史,形形色色。大元高寿老翁,不顾浩海之深浅、窖藏之久远,敢于临深渊、履薄冰,甘愿耐寂寞、坐冷板凳,潜心编著志谱融合巨著《浟水人家》,其志高远,其境高尚,其情高昂!堪为长者、智者和贤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争做好少年作文 生活需要微笑作文 什么使我快乐作文 保护地球的英语作文 什么让我着迷作文 mytrip作文 成长作文500字初中 看电影作文400字 哥哥打屁股作文 学打羽毛球作文 含泪的微笑作文 埋下一颗种子作文 最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课间10分钟作文 厦门植物园作文 把握当下作文 香港迪士尼作文 中秋有感作文 辞旧迎新的作文 什么温暖了我作文 成长需要挫折作文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 我渴望成功作文 描写汤圆的作文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 写妈妈的作文600字 三年级写景作文300字 坚持的作文400字 快乐的春游作文 初一优秀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