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周易》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以及准备哪些典籍用于辅助解读周易

2020-11-24 01:30:01
相关推荐

《周易》是卜筮之书,是古人占卜用的书,这毋庸置疑。但据近代考古发现以及通过对甲骨文和出土文献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易》有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其中《连山易》、《归藏易》失传,且与《周易》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两易只有卦象、卦辞,没有爻辞;《周易》却有卦象、卦辞、爻辞。现今一般认为《周易》卦辞由周文王姬昌所作,爻辞由周公姬旦(周公旦)所作;但是我个人认为虽然卦辞可能由周文王姬昌所作,但周公有进行过修改;同时周公所作的爻辞,在周公故去后,其继承者也有进行过微调,才最终定型。

战国及之后,解读《周易》皆用其玄,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卦的本卦、变卦、错综复杂卦,运用爻之间的“乘承比应”等各种关系,进行解读,使其玄之又玄;让普通大众读《周易》时一头雾水,不明所以,进而导致即使近年国学兴起,但此书还是远离大众,读其者少之又少。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讲过,《周易》成书之时仅有非常朴素简单的阴阳学说;没有五行学说,更没有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是以解读《周易》,了解周公所作《周易》爻辞的本义和原义,我们应该要抛弃阴阳五行概念,摒弃爻之间的“乘承比应”等各种关系。

我们要读懂《周易》的本义和原义,还需要弄懂以下几个基本点:

1、 了解周公,了解其生平及功绩;以及读《周易》前做哪些准备。这也是本篇文章要介绍的内容

2、 对于《周易》究竟讲了什么,有个基本的概念。

3、 明白八卦,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坎为水,离为火,巽为风,兑为泽……要知道为什么其代表这种自然现象。

4、 明白《周易》乾卦为何以“龙”为象。

5、 弄懂“用九”、“用六”两爻辞真正的内涵及意义。

6、 明白《周易》中“贞”的正确及准确的字义。

我们先来介绍周公其人,及解读《周易》需要准备那几本典籍。

首先,《周易》的卦辞有可能借鉴《连山易》、《归藏易》两易所作,但《周易》的爻辞是开创性的,没有可借鉴的现成之作。那么爻辞的内容是如何而来的呢?

作为“唯物论”者,本人不相信什么“天生圣人”、“生而知之”、“托梦”等等,不相信《周易》所著内容是凭空而来。就现今所知所学,我们知道“艺术源于生活”,学术著作就是艺术创作。著作的素材源于作者的所知所学,以及其所处时代的生活即社会制度、社会现象。著作反映的是作者的观察、所思、所想,反映的是作者的思想。

《周易》由周公旦所作,故《周易》反映的是周公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社会现象,反映的是周公的所知所学、所思、所想,反映的是周公的思想。

要了解周公其人,了解周公所处时代的社会制度、社会现象,了解周公的所知所学、所思、所想,我们需要准备《尚书》、《周礼》、《诗经》、《甲骨文字典》。

一、周公其人、生平及功绩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尚书·大传》概括周公一生的功绩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从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来看,周公的主要成就为:一、军事上两次克殷,统一东方,建立以成周为中心的军事中心;二、政治上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三、文化上制礼作乐,是周礼的集大成者。

周公制定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的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井田制。周公被儒家尊为儒学奠基人,被尊为圣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荀子在《荀子·儒效》中赞颂周公的德才;贾谊评价周公:“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1、确立“天命观”和“以德配天”为核心的新的神权理论

天命观: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信“天命”(老天爷)。“天命”,上天的旨意、命令。

周公将“天命”和“德”联系在一起,强调统治者要有“德”。“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有“德”者,有“德”者会得到上天的庇护;一旦统治者“失德”,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便会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周代商”便是天命循环的体现。周公认为文王有德,故受天之大命,武王有德,故能克商。德的内涵包括敬天、孝祖、保民,既有宗教意义,也有伦理性质。《尚书·周书》中的“泰誓;武成;大诰;酒诰;多士”等多篇文章都讲到殷商失德,天降罚于商;周有德而天佑之,天命归周。

《尚书·周书》所载周公的许多言辞,都反复阐述天命与德的联系,告诫周王和贵族、官吏要效法先王(周文王、周武王),不要失德,否则天命将坠,商朝的覆亡就是鉴戒;要求重视贵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农无逸”等,主张充分发挥“颂”、“诰”对贵族及平民的教育作用,并提出以治绩考察、选任官吏的原则。力劝统治者要关注下层平民生活,周公先后写给其弟卫康叔的三篇文告《康诰》、《酒诰》、《梓材》,就充分体现了周公的这一思想。

2、完善“宗法制”、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建立“分封制”,实行“等级制”

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于周朝统治者的上层建筑。周王是天下大宗,而诸侯对周王来说是小宗。诸侯在自己封国内是大宗,卿大夫又是小宗,这样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王。西周时期大封诸侯,目的之一就是要组成这个以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政权结构,周朝时期同姓不婚,周王对异姓诸侯则视为甥舅关系。血缘婚姻关系组成了周朝的统治系统,形成在宗法上的大宗、小宗之别。小宗围绕大宗,卿、大夫拱卫诸侯国君,诸侯藩屏周王。再加上与异姓间的婚姻联系,构成庞大的血缘关系网。依据宗法制度的组织形式,周王既是普天之下最高的统治者,又是全体宗族的“大宗”,即最大的族长。周王既代表社稷,又主持宗庙的祭祀。

周公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以后,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这样就在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争夺王位,起到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秩序的作用。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

建立“分封制”:周公摄政时期进行大分封,通过在取代商朝而进行统治的广阔土地上,以分封的方式,用政治手段人为的建立经过设计的政治格局。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周王的一个军事据点,是周王的地方代言人,代周王进行统治。这些诸侯国对王室承担着这样那样的义务,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军事上形成对周王的护卫。经过大分封,形成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统治局面。诸侯国享有相当的自治权利,周王则通过对其执政卿的任命,和由周王直接派遣官员监国来实现对诸侯国的控制。每一位新的诸侯国君即位时,必须得到周王的册命,他的身份才能得到正式的认可;诸侯国君还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去朝觐周王。这样就在政治上形成君臣上下之分,等极之别。

实行“等级制”:西周之前虽然有贵贱等级之别(贵族、国人、野人等),但西周时期周公又将贵族分成不同的等级,实行等级爵位制。王都内的贵族分为公卿、大夫、士三级;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诸侯之臣又有卿、大夫、士的划分,各自遵守不同的礼仪规定,不得逾越,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3、营建“成周”洛邑,实行“两京制”的重大国家及军事战略布局,加强了周王对诸侯国、对天下的掌控

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开始营建洛邑,建成之后,西周开始实行著名的两都制度(两京制度),也就是首都和陪都制度。首都“宗周”即丰镐二京,丰京和镐京合称“丰镐”。周文王建丰京,周武王建镐京;丰京是周朝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为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也就是汉朝和唐朝时期的两京:长安和洛阳)。

“成周”位于今洛阳附近,又称为新邑、新邑洛,又分为王城和城周两个城邑:“成周”,意味周朝大业已“成”。 从地理上讲,宗周处于西部边陲,无法有效的控制从商朝手中夺取的中原地区,在地处中原咽喉的洛邑附近建立陪都“成周”可有效的统治殷商遗民。为彻底铲除殷商遗民的复国梦想,周公摄政时期将殷商遗民迁至城周,并驻守“成周八师”进行严密监视。同时驻守的成周八师,东可以控制东方各诸侯国家,西可以保卫宗周,南可威服淮夷,北可扼幽燕。“成周”洛邑成为成为西周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对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这样西起周原,东至洛邑,即渭、泾、河、洛一带皆为周王的王畿之地。西边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发祥之地,称为“宗周”;东边以“成周”洛邑为中心,是东方重镇,也是保护宗周的门户。

4、制礼作乐,是周礼的集大成者。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王朝内部团结的两方面。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

“尊尊”不仅要求在家庭内部执行,贵族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君臣之间都要讲尊卑关系,讲秩序和等级。“亲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互相爱护团结。其中,司法诉讼制度必须遵循宗法制的原则,诉讼首先考虑是否违反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在认为符合宗法制度之后,再来考虑罪行大小、损害轻重,决定刑罚裁量。《礼记·王制》说:”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周礼》、《仪礼》、《礼记》是礼经的三部典籍,并称三礼,被认为是记载了西周时期的制度礼仪规范的典籍。)

亲亲尊尊落实到最后,其目的就是要求任何人都遵守这种原则所确定的礼制,各安其位,不超越自己的地位等级,百姓做顺民,百官做顺臣,这样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在这种思想下,选拔官吏要任人唯亲,各种官位也都是世袭。到了春秋特别是战国时期,这种原则被彻底破坏,到秦朝建立后,世袭制便被废除,以任命制取而代之。

二、读《周易》前需要准备的典籍:《尚书》、《周礼》、《诗经》、《甲骨文字典》

了解周公的思想,了解周公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风貌、社会生活,只需准备《尚书》、《周礼》、《诗经》、《甲骨文字典》这四本典籍足矣!《尚书》为主,用于理解周公的思想;《周礼》、《诗经》为辅,用于了解周公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风貌、社会生活;《甲骨文字典》主要用于了解西周初期的汉字字形、字义,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字形、字义在不断的变化调整,字的今之义与先秦时期的字义有可能完全不同。

《尚书》:主要是读《尚书·周书》中的内容。《尚书》古时称为天子之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是帝王的教科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例如:

《尚书·周书·召诰》: 记载有周成王时期,召公前往洛邑,勘察建都基地;周公到洛邑,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其后周公发布了营建“成周”洛邑的命令。

《尚书·周书·洛诰》: 记载有“成周”洛邑初步落成时,周公举行盛大的庆功大典;其后在新都洛邑祭祀周文王。

《尚书·周书·多方》、《尚书·周书·多士》: 记载有周公阐释“天命”与“德”之间的关系,告诫殷商遗民;同时提出“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 等对殷商遗民采取思想、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安抚政策。

《尚书·周书·无逸》: 记载有周公以殷商的灭亡为前车之鉴,告诫周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无逸》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这种不孝的话在当时是决不许讲的。《尚书·周书·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告诫周成王作一个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层平民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

《尚书·周书·费誓》: 记载有西周社会的奴隶制,将臣妾(男女奴隶)与马牛相提并论,均为特定主人的财产,逃跑了要捉住归还原主,加以隐藏或诱拐的要科以刑罚。

总之《尚书·周书》中出于西周的,有《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康王之诰》、《吕刑》、《费誓》等多篇,以周成王时占大多数。这十几篇书记述了周初史事和政治情况,有重要历史价值;同时对于理解周公的思想和了解周公所处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世传为周公(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周礼》虽非西周时期的作品,更非周公所作,但其中确实保存有大量西周史料。对于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了解意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现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是宗庙祭祀之乐。《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的价值。《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尚书·周书》记载,《诗经·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与周公旦也有密切关系。

《诗经·豳风·破斧》是一篇管蔡等四国之民对周公赞颂的歌。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武庚、管叔、蔡叔、徐叔、奄国等叛乱(三监之乱)。周公东征,平定叛乱。管、蔡、殷、奄等四国之民因作此歌以赞美周公,描述四国之民生活在艰难困苦之中,终于有了转机,有了希望,因为周公率兵东征平乱。这一篇诗文可以有力的用于理解《同人卦》“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诗经》中“国风”多篇诗歌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表现各种婚姻情状,综合地体现西周春秋时期各地的民俗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婚姻史很好的材料,尤其是周公针对西周初年,世风日下,民间婚俗混乱不堪,为明德新民,整饬民风,制定的“婚义七礼”(也称士婚义七礼)的理解(也就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六礼”,简单讲就是人人都知的婚姻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例:《诗经·周南·汉广》,《诗经·豳风·东山》,《诗经·豳风·伐柯》,《诗经·卫风·硕人》,《诗经·卫风·氓》,《诗经·齐风·南山》,《诗经·邶风·燕燕》等等,可以有力的用于理解《屯卦》。

《甲骨文字典》:汉字演化历史为:甲骨文、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大篆(东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 (隋唐)、 繁体、简体 ;越接近甲骨文,越保留有原始造字的本义。同时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字形、字义在不断的变化调整,字的今之义与西周时期的字义有可能完全不同。西周时期的字主要是“甲骨文、金文”,《甲骨文字典》便是用来了解某个特定的“字”在西周时期的字义。

我在以前的文章分析过《乾卦》中的“龙、九”,《否卦》中的“匪、羞”,《屯卦》中的“寇”,《屯卦》中的“需”等等,西周时期的字义与现今的字义可谓相差极大。下面以《否卦》中的“羞”举例:

否卦:六三,包羞。现在绝大多数解释为“包容羞辱”,如果用《甲骨文字典》查查看的话,便知道这种解释为大错特错。

羞:《说文解字》:“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本义是“进献”,同时因为进献的是羊,羊在古时被认为是吉祥、美味之物,故又引申为“美味”之义,春秋时期“羞”写法变更,有引申为“耻辱”义。

古代礼制规定,只有有权位的人才可以吃肉,平民百姓是不可以吃肉的。周代礼制(周公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月(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月才能食用羊;平民只有重大节庆或祭祀时才可以吃肉。(PS:当时的王、公、贵族在每月初一的食物,较平日丰盛,称“朔食”,食物规格也提高一等。) 《礼记·王制》:“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寝不逾庙。”庶人无故不食珍:平民(小人)没有特殊的事不能吃美味的食物。

综上:做好上面的准备后,我们便需要对《周易》到底讲了什么,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大体的概念。下节文章便通过以上内容来介绍《周易:究竟讲了什么,讲的是周公的治国理政思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学习的作文题目 描写秋天的作文300字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 英语一大作文模板 关于传承的作文素材 写人作文300字左右 关于母爱的作文题目 骑自行车作文300字 付出与收获的作文 写西湖美景的作文 我很感激他作文 五年级下册读后感作文 跌倒作文600字 收获作文600字初中 家乡美景作文500字 写冬天的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作文开头 记忆中的年味作文 那一次我流泪了作文 不一样的中秋作文 我的假期作文400字 品味遗憾作文 游记怎么写400字作文 冬景作文600字 除夕习俗作文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作文 运动使我快乐作文 关于成长感悟的作文 洗碗作文100字 五年级下册四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