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浅谈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学生发展途径

2020-11-24 03:35:01
相关推荐

中华小学书香门第分校 卢鸿菲 教龄:9年 新基础学习:3年

摘要:“课堂是一种生活,怎样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地、主动地展示生命活力,是我们的研究重点;教师要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班级日常生活的重建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直接联系起来,学生的生命存在与发展需要班级日常生活的高质量重建;这个探索重建的过程是一个综合融通的实践体验。在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探寻学生发展的育人价值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是每一位新基础教育研究教师的基本功。

关键词:班级日常生活重建质量、学生生命成长、综合融通、实践体验、研究途径

前言:“班级日常生活重建”是华东师范大学叶澜老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实践三大领域中“学生工作”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中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老师在他的《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一文中明确的给我们分析了中国学生班级日常生活的特殊性,讨论如何形成新的学生发展目标,如何认识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发展机制与基础,以此为平日学生工作的理论抓手结合日常班级建设中学生班级日常生活的相关探索,故做以下实践浅谈:

一、依托系列主题班队会,渲染生命的底色

在新基础实践的过程中依托系列主题活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探索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班级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的方向吧,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的操作意识和合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层面:由原来的“全包”-“想放”-“长程”-“下移”-“互动反馈”。学生层面:“无意识”-“被动”-“灰色”-“初尝喜悦”-“愿意参与”-“我有收获”-“活起来”的转变过程让我更加坚定了利用好每一次主题活动来提升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发展意识。(实践中的部分案列呈现)

2017.5.7《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本次活动教师反思:在张向众老师的指导下让我明白:新基础教育倡导的主题班队课是一种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自觉研究,强调活动的系列性。改变之处:现在我校的班会课越来越注重育人价值的挖掘,大家都能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去设计主题,还能有效整合学生的资源来设计活动。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全员参与,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同时,为了使活动设计更加完善,每个教研组的老师都积极主动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设想,让我们茅塞顿开。在专家的引领指导下,我校的班队活动一定会越来越好。在实践中的思考:在开展活动时,如何清晰、具体、有效的完成活动目标?如何围绕目标开展有弹性、富有内在联系和层层深入的活动设计方案?在活动中如何推进主题的深化和资源的动态生成?主题活动中面对低段和高中段的孩子教师介入程度该怎样把握?如何更全面更和谐的在班队课上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学生(饶同学)活动后发言:通过这次主题活动,我发现我爱上了阅读,爱上了和我一起编排节目的同学们,这次活动我感觉我和班集体走近了,我有机会在台上展示,我很享受。 2017.11.9

《在蜕变中享受课堂之美》2018.4.17《我的快乐小队,奏响生命的旋律》这两次系列主题活动,主要以小队形式开展,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分享成果,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肯定孩子们的前期工作,将此次活动转化为孩子们的成长点,激发学生继续参与活动的兴趣。

系列主题活动开展解决思路:1、 探索新路:不同领域挖掘班队会育人,凸显学生在日常班级生活中的生态发展。2、 行动主线:在活动中解决学生班级日常生活中的发展问题,提升学生班级质量。

二、按需设岗,在岗位实践中遇见有生长的自己班级生活是群体生活,是每个个体在其中承担责任、实现价值的生活。通过班级岗位建设与学生干部培养,可以促成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在公共生活中承担责任、发挥领导力、学会在承担责任、发挥领导力的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群体共同进步。“新基础教育”的岗位建设是针对那些不被人们重视的、每个班级每天必须做的班级日常事务,对它的意义与合理性进行深入反思,并对它的组织形式与运作方式进行适当改革后形成的新模式。它希望通过改革来“改变这种班级日常生活的麻木状态,使原先被视为无奈的义务之事,转化为学生积极争取、主动开展的富有创意和诚心之事”(叶澜老师语)。班级岗位建设是“新基础教育”班级建设改革的重要抓手,沟通了班级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在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丰富多彩的岗位活动能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这又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回到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即:“成事成人”成事,就是指班级的事有人做,愿意做,也会做;成人,就是通过岗位建设促进学生的自主管理,他们在班集体中学会做事,愿意做事。在集体中,学生道德素养逐渐形成,能力逐渐提升,(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生命得到发展。班级岗位建设的运作环节:岗位设置岗位竞聘岗位实践岗位评价岗位轮换。岗位设置的原则:是“按需设岗”,一是班级建设之需,二是学生成长之需。岗位设置的策略是“多类别,勤调整”,也就是说班级岗位的设置要尽可能涉及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学习类的课代表、领读员、作业检查员等;活动类的主持人、活动策划、联络员等;服务类的桌椅小排长、门窗小卫士等。岗位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需要动态调整,逐步完善。(以昆明中华小学书香校区,四3班为例)岗位设置目标:1、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后开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己选择岗位,教师要鼓励并帮助学生把自己选择的岗位工作做好。2、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全面提高,可考虑拉长部分岗位的轮换时间(例如半学年一换),培养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做好同一件事的持久性。岗位设置特点:1、多类别(1)学习类:各类课代表(10人) 学习帮帮团(10人)、学习智囊团(15人)(2)知识类:百科达人(10人) 信息发布员(8人) 学科记录员(8人)(3)活动类:主持人(10人)、活动策划(15人)、外联员(12人)(4)服务类:教室美容师(10人) 环保卫士(12人)、校园蓝精灵(15人)(5)行为规范类:礼仪大使(10人)、 护苗小天使(8人)、中餐管理员(6人)2、逐步完善、动态调整老师根据本班实际提出所需岗位先老师提出-----师生共同商定-----学生自主确定学生寻找——小队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商定包括岗位合并;分设;取消或增加增设岗位----减去岗位3、岗位的竞聘:岗位竞聘的原则是:公平竞争。策略:明确职责,对照选择;规定程序,面向全体;一岗多人,减少兼职。其中竞聘程序一般为:动员准备、竞聘演讲、投票选举、公布岗位。4、岗位评价班级岗位评价的原则是多元评价,包括评价周期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内容的多元和评价方法的多元。通过多元评价,可使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学的岗位工作,获得更丰富的岗位实践体验。岗位评价是岗位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岗位实践为基础,又为岗位轮换作铺垫。同时,岗位评价也是最常态、最具个性的评价实践,需要好好开发它的育人价值。从评价对象看,可分别聚焦于事、人、岗位。(事先与学生一起商议“一周一评”奖项,讨论并制定每一个奖项的具体要求和名称)。5、班级岗位建设的效果:(1) 岗位设置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 岗位选择关注了学生的个体需求(3) 岗位锻炼引领了学生的健康发展(4) 岗位评价唤醒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班级岗位实践的原则是注重过程,学生从“做了”到“都做了”到“都做好了”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的学生花的时间长一些,有的学生短一些,但无论长短都需要学生亲自经历,其他人无法替代。岗位实践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岗位活动中,我们不仅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还要关注个体差异,而且要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及岗位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如对那些从未担任过干部的学生,刚开始手把手地指导,使其感受到只要有爱心、有责任心就可以做好岗位工作;而对于一些轮换下来的“老资格”小干部,则引导其到要求较高的岗位工作,激发他们继续努力的愿望,同时还要求他们承担起岗位指导的责任,帮助新接岗的同学做好工作。这样,就能尽快使每个学生通过岗位锻炼,实现在原有基础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绘出七彩童年学生的主动活动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班级活动作为小学生在校主要参与的活动,活动的形式势必对学生的情感能力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班级社团活动可以成为小学生情感能力实现发展的一条途径之一,因此班级社团就成为班级日常生活提升的重要载体。具有共同爱好、特长的一批学生凝聚在一起,具有一种群体优势,在社团中大家集思广益,合作创新,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一次又一次的社团活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创造除了许许多多的思维财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内容广泛,融合了各类学科知识,充满了创新活力,激发学生不断去创造的求知欲。(以“快乐作文社团”为例) 我校 “快乐作文社团”自成立以来,深受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快乐作文社团的学习是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同学们能有机会在综合活动中进行学习,而且让学生在综合活动的探究过程中,对学习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的社团很年轻刚满一岁,可它却充满着活力,每个周日上午,我们都会聚在一起感受遣词造句的准确,谋篇布局的精巧。在这里我们学的很开心,也收获了很多知识。所以,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儿也没错。这学期,我们作文社团一直都在尝试综合活动合作探索如何把作文段落写饱满的课程研究,从2018年开学初的学生探索笔记到现在的 "社团综合活动旅行探寻激趣秘诀建设的转变。在活动开展中,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更加有针对性,更全面,更高效,借用以前外出学习听到的新理念作指导桥梁,我大胆尝试多学科融合。每个主题活动之前我都会基于"整合资源;借力提升"的角度来设计形式和内容,整家、校、之资源,跨多学科之界域;结合其他科任老师的力量争取让孩子的作文学习更高效。这个学期我们社团的探索作文段落活动质量明显提高了,前前后后20次活动下来,学生的挑战点高了,教师的研究力度大了,学科融合广了,活了。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之下,我们社团的专用作文本华丽落成,年级层面首届“作文达人”竞赛圆满结束,并且得到了广大家长朋友们的认可。

尝试一:深入社会生活实践激发写作兴趣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受兴趣的影响,因而作文教学中,我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去诱发兴趣,利用生活作文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大多数学生作文时感到最难的是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没材料可写,不仅是因为缺乏兴趣,还缺少生活体验。教师就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写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强调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这是写作客观规律决定的,没有对生活的观察积累,学生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一次秋游活动》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没有老套的按习作要求去指导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秋游前推荐秋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还可以让学生设计秋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可以制定秋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让班会讨论通过;可以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秋游后的作文也不一定非要描写景色,可以写秋游时某人的表现,秋游中发生的高兴的、有趣的、尴尬的、伤心的……事情,出一期有关秋游的手抄报,为秋游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等等。设计了这样的秋游作文教学方案,学生玩得痛快,写得真实,既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尝试二:巧借活动游戏唤起学生写作兴趣游戏的方法能够提高孩子们的作文能力,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听取张院长平时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后,我有意识的在作文游戏中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系统性。具体步骤可概括为“玩玩、说说、写写”三步。通常我会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在适当时期,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想象,再口述游戏的内容及个人感受。最后把口述的内容整理成文章。这种方法学生兴趣高涨,游戏本身又为作文提供了素材。使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游戏是手段,作文是目的。不能为游戏而游戏,把作文课变成了游戏课,但游戏的选择,必须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有一种变化叫成长;有一种力量叫坚韧;有一种责任叫付出;有一种幸福叫安康;有一种胸怀叫忍让,有一种快乐叫工作,有一种关心叫鞭策,有一种收获叫舍弃。有生命就会有希望,有信心就会有成功,有思索就会有思路,有努力就会有收获。

四、家校同心、共生共长生命的力量,将在合作中酝酿,生长,生命的伟大,将在合作中绽放光彩。愿教师与家长形成生命成长共同体,为我们的孩子而合作,为未来而合作,愿更多的孩子、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成长,走向新的生命境界。 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两个世界,家长与教师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关键人。家庭与学校、或家长与教师的关系状态直接影响孩子的喜怒哀乐,其合作状态直接提供了孩子的发展资源、空间和路径。 实践中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1. 形式多,实效低。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媒介和形式主要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通讯联系等。实际上,家校合作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仅限于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以及单方面的通讯联系,方式比较单一。同时,许多学校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甚至没有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日程,往往是有了事情、有了需要、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才召开家长会,而且由于缺乏计划性,学校、年级、班级各个层面的家校合作也难以相互配合形成体系。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由于目的性不强、准备不足、随意性较强等原因,收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2.被动多,互动少。家校合作应该是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在共同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尊重的过程。但在实际活动中,老师对家长大都采取简单的灌输方法,老师讲家长听,单向交流过多、双向交流不够。比如说在家长会上,即便我们选择部分家长做了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但多数家长还是在被动地听。这样一来,由于缺乏有效的互动,预期的效果恐怕也难以达到。3. 关注多,参与少。家长关注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关注孩子在学校的综合表现,关注与孩子学习直接相关的行为。4. 义务多,权利少。从家校合作的层面讲,绝大部分家长实际上处于劣势地位,他们会配合学校完成相应的义务,同时,享受的权利极其有限。5. 依赖多,家教少。由于工作和其他原因,家长们或多或少地被迫减少了教育子女的时间和精力,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依赖学校和老师,常常将本应属于自己的教育职能交给了学校,托给了老师。这种“家校关系”容易导致学校的强权,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意识。 实践中的反思途径:1、 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方向发展挖掘家校合作的价值。2、 创新家校合作的形态,为学生发展护航。3、 成立“班级护苗”家委会,充分开发利用不同家长资源。4、 编制“家校联系册”拓宽家校对话的渠道。5、 尽可能多的开展丰富的家长学校活动。结束语:“每个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育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让创造的智慧体现在“家常菜”的制作过程中,体现在永不止息的海浪涌动中,而不是飞溅出的浪花。”(叶澜老师语)五、参考文献:[1]李家成 .《班级日常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2]李家成.王培颖主编《家校合作指导手册》.[3]班主任学习资料《班主任》杂志2008年第11期.[4]叶澜.张向众《新基础理论指导纲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快乐是什么作文 初中作文800字优秀作文 一年级作文看图写话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下雪作文300字 过春节英语作文 友情类作文 我不后悔作文 读书笔记作文 乡村美景的作文 仙人球的作文 周末计划英语作文 春节的故事作文 关于勇敢的作文 蝴蝶兰作文 西安旅游作文 四下作文 介绍中国的英语作文 陪伴作文500字 冰糖葫芦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三年级 关于乡村的作文 学校生活英语作文 真没想到作文 英语作文八年级上册 写饺子的作文 五下作文 换位思考作文 满分作文500 初一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