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943年前的中秋节 月下写词的苏轼在思念着谁?不止是弟弟苏辙!

2020-11-24 06:45:01
相关推荐

导读: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与几个好友在密州(今山东诸城)的超然台上饮酒赏月。

这是苏轼担任密州知州的第三年,也是他在这里生活的最后一年。对于即将卸任的苏轼来说,他的心情是矛盾和复杂的。

在宾客们的觥筹交错中,苏轼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已届不惑之年,在此之前,他的人生都经历了什么?而这首943年前的旷世佳作,仅仅是为了怀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吗?

一、少年得意、鲜衣怒马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眉山位于长江上游,风景秀丽,人文荟萃,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之地。

“唐宋八大家”中,苏轼、苏辙与父亲苏洵占了仨。而在离眉山不远处,还诞生过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等大家,真可以称作是古代中国最富有文采之地。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二十七,始发奋”,说的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苏洵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型。他年少时不喜读书,直到妻子怀了苏轼后,才开始发奋学习。

天才就是天赋异禀,苏洵虽然起步较晚,但“加速度”快,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家。在他的悉心培养下,苏轼、苏辙兄弟俩更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更“要命”的是,苏轼的母亲程氏也是一位精通儒家经典的文学青年。在她的教导下,聪颖好学的苏轼甚至能背出《汉书》这种大部头,潜移默化之中,忠君爱国等儒家思想就植入到了他的头脑之中。

公元1057年,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了另一位北宋大文豪欧阳修近乎“狂热般”的认可,他如是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出一头地也。”(《与梅圣俞书》)

得到文学泰斗的猛夸,苏轼自然很快在京城驰名。在经历了为母守孝三年之后,他终于踏上了自己的仕途。

二、中年惆怅、屡遭排挤

苏轼踏上仕途时,北宋已近晚期,冗官、冗员、冗费问题严重。他为此写了大量文章,针砭时弊,提出自己的建议。

宋神宗即位后,意图大有作为,恢复汉唐旧疆,他任命王安石主持了变法。虽然同样想要解决北宋面临的诸多问题,但苏轼却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同。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因为与变法派不合,苏轼屡遭排挤。于是他上书请求外调。

宋神宗本来想授予他知州一职,但被王安石所阻,二人最终采取折中的办法,让苏轼前往条件比较好的杭州做通判。此时,他34岁。

曾经年少轻狂的苏轼,是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杭州的,而美丽富饶的杭州,显然是个“治愈系”。苏轼在此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等婉约华丽的词句,彰显了自己的一派大好心情。

在结束了三年杭州生活以后,因为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苏轼又申请到离济南不远的密州工作。

此时已年届四十的苏轼,心情却是郁闷的。他在写给苏辙的《沁园春·孤馆灯青》中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想要把自己平生所学,“卖与帝王家”,何其难也。

而不同于的富庶的杭州,当时的密州还是荒凉偏远之地。而且,当地官吏为了讨好朝廷,甚至故意瞒报了严重的蝗灾,更使密州百姓苦不堪言。

苏轼到任密州知州以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减免本地税赋,一方面积极组织赈灾,体恤百姓。两年多下来,他在密州干得有声有色,深得民心。

尽管密州的生活显得如此平淡,但苏轼的雄心壮志不曾消失。

有一天,他外出狩猎,把自己幻想成为一位勇猛无比的战将,于是就有了那首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远离朝廷的苏轼,其实一直在关心国事。当时,西夏数次侵入宋境,而北宋的还击软弱无力,几次丧师辱国、失地赔款。

所以,苏轼虽然远在密州,却幻想着能像80岁始受重用的冯唐一样,再次被朝廷征召,即使是被安排上阵杀敌,也在所不惜。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正月,40岁的苏轼梦到了自己的亡妻王弗。王弗16岁时与19岁的苏轼结婚,11年后,她因病去世。与王弗一起生活的11年,也是苏轼人生中最昂扬向上的一段时光。然而王弗死后,苏轼开始仕途坎坷,人生失意。

因想起亡妻而肝肠寸断的苏轼,在密州的冬天里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从爱情的角度读这首词,就已经让人感到凄凉与沉痛。而如果结合苏轼一生的宦海沉浮,更有种说不出的惆怅。

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雍熙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苏轼对酒当歌,喝得酩酊大醉。

在离开杭州以前,苏轼原以为到密州任知州,可以跟在济南的弟弟苏辙更近一点。没想到的是,在密州已近三年的他,仍然没有见到弟弟,他们俩已分别了七年。

于是,面对着中秋节的月亮,苏轼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解释这首词时,很多人只认为这是他思念弟弟苏辙而作,但从这首词前的小序中,我们可以看出并非如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辙字子由)。”

一个“兼”字,就表明了怀念弟弟,并非这首词的主旨。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的是中秋赏月,以及他本人的现实感受,而词到了下阕,才真正进入到主题,也就是词人的真实所思所想。

“不应有恨”是词人在自己说服自己,人生哪里都有不如意,天上之月都有阴晴圆缺,更何况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呢?

很显然,这里的“悲欢离合”,就不单单是指他与弟弟之间的分离了,还包括他被迫远离庙堂的无奈,和对朝廷的矛盾心理。

词的最后,苏轼自我安慰说:既然事情已经如此,那就不妨顺其自然,让我们共有的明月,突破一切时空限制,把彼此分离的人,再次联系在一起。

这里“共婵娟”的对象,也不仅仅指与弟弟团聚,还表达了苏轼想再一次立身朝廷,为皇帝效力的心愿。

试想一下,此时的苏轼才刚满40岁,正是一个男人年富力强、如日中天的年纪,虽然彼时他被贬谪到了外郡,但他毕竟不是“池中之物”,早晚要重新上天。

而再联合上面《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我们更加可以断定,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苏轼表达的一样是期望尽快回归朝堂、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

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再反看“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句话,就应该理解其为“不知道现在朝廷里面如何风云变幻”的意思了。

结语:南宋文学家胡仔在他的《苕溪渔饮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百年来,古人今人关于中秋的诗词,可能不下万首,但惟有苏轼这篇无出其右。

然而,它可能又是被误读最多的一部作品。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不光是在思念弟弟,更是在思念一直让他魂牵梦绕的朝堂。

参考资料:《与梅圣俞书》、《苕溪渔饮丛话》、《苏轼密州词作浅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梅花的作文300字 描写油菜花的作文 我的童年作文500 珍惜当下作文 打手板作文 亲情类作文题目 争论500字作文 不一样的爱作文 你是我的阳光作文 新锐作文 我心中的阳光作文 我的校园作文600字 优秀作文大全600字 文明从我做起作文 什么真美作文 my room作文 我的什么作文300字 吸烟的危害作文 拉裤子作文 三年级动物作文300字 万能英语作文开头结尾 贴鼻子游戏作文 写人作文600字初中 春的作文300字 特别的一天作文 我的成长经历 作文 春来了作文 一件新鲜事作文 团圆作文600字 我的偶像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