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你们要的2018北京高考语文答案来啦│附解析

2020-11-24 08:45:02
相关推荐

今年的考生是新世纪出生的第一届考生。也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跨入快速道的十八年。这份语文考卷可以说是立意高远,守正出新,把学生十八年的成长,融进了语文考查之中。试卷长度降低:比去年减少二百多字,题目数量减少两道,体现着“应试减负”,这是对当前转变教学观念,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方向是一致的。题目的变化:更加突出平时的积累,强调基础知识的运用,如默写第三个小题,如22题及微写作,这样的题,仅靠单纯的识记、理解还远远不够,必须能结合生活灵活运用,不同的学生,能结合生活,表达自己的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展示自己的语文才华。北京市教委邀请了东城区、海淀区等五区的基教研专家从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微写作和作文等具体题型入手,带来最新的试卷分析。具体分析如下(点击图片可看大图):01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试卷解析体现阅读学习的“实用”性黄玉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北京市海淀教师进修学校 2018年北京语文试卷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命题体现了整套试卷命制的总体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部分的试题总体而言,在选材类型、题型设置、考查内容等方面保持稳定,但试题命意不乏亮点。首先,2018年北京语文考试卷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命题有新的变化:第一,具有鲜明的减负导向,表现为阅读材料由原来的3个减少为2个;题目数量减少由原来的8道题减少为7道题。这一变化无疑会对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产生一定效果;此外,阅读量减少题目数量的减少在客观上减轻了学生的做题负担,同时也给学生深入思考留有较为充分的时间。这一变化,对未来的教学减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试题突出了“实用”的特点。如第6题(“下列现象不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一项”),让学生将阅读获取的信息与现实生活结合,引导学生将阅读学习获取的知识经验运用于生活,体现出阅读学习的“实用”性。2018年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命题的稳定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就选材而言,实用类阅读文本依然选用了反映当下科学技术进步最新成果——关于“人工智能”的两则阅读材料。第一则材料主要是对“人工智能”这一新生事物进行解说,第二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思考如何应对人工智能。这两则材料反映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及价值效益,让学生体会到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感受科技共工作者的聪明才智,自然渗透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2018年的非连续性实用类阅读文本共考查7道题目,题目表述较之往年虽有变化,但设问均未超出学生熟悉的类型。其中的一些题目又回归到了传统的设问方式,如:第2题“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第3题“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第5题“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不过,依然保留了近两年的题型,如1、6题。这两道题考查指向清晰,一是考查内容指向清晰,二是考查能力指向明确。如,第1题,就内容来说,考查指向了“‘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第6题考查对“被人工智能‘异化’现象”的理解,实际也清晰地划定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大胆跳读、略读,快速获取相关的重要关键信息,通过信息筛选、整合理解文本内容。这无疑在考场了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阅读负担,同时对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也是一种十分积极的引导——既要认识到考题即使千变万化,考查的仍然是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又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真正学会“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综合灵活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2018年的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考查命题也坚持了北京市考试命题评价的一贯原则,凸显了把课堂表现考出来、回归课堂、突出主干知识、突出学科思想和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的考试评价改革理念,进一步巩固了北京卷已有的特色。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参考答案

02文言文阅读

试卷解析从多视角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与人生纪秋香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高级教师从测试材料上看,今年文言文阅读文本共选用了三个文本,三个文本分别取材于《荀子强国》,《吕氏春秋察微》《论语先进》,三个文本有议论,有记叙。文本一谈的是积微,小事很重要,对治国治家都重要。文本二谈的是察微,察事之秋毫,发现事之端倪,从事情中发现其深远的意义,这对治乱存亡很重要。前两个文本在内容上有共通性,形成了一组阅读材料。《论语先进》的节选内容谈的是“听”与“行”的辩证关系。三个文本,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汲取古人的思想智慧,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测试题目上看,北京卷文言文阅读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侧重于考查对文言文作品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重视文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并在积累与运用方面进行了探索。第8、9、10、11、12小题,均对考查了文言文阅读中的理解能力。第8、9题考查的是词语(实词、虚词),第10、11题考查的是句子,第12题考查的是全文。第8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与往年一样,对实词的考查不重记忆而重推断,即考查其在文中的含义。第9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第10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判断题的方式来考查。第11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了解,要求考生翻译文言语句。第12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但考查形式较往年灵活,考查学生是否能捕捉住文本关键语句、能否调动语文积累而恰切应用表达。13题,是对《论语》阅读的考查,考查了对作品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考生能对节选文本内容的作出分析表达。整体看,今年文言文阅读的测试材料不同于往年只选用一个长文本,而是选用了三个短文本,这是一种尝试。短文文本,考生可以快速阅读,把握信息,且选用多个短文本,可以形成文本材料组,从多视角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与人生。今年文言文测试题目由原来的一大题包括5小题变化为一大题包括两组6小题,经典必读的《论语》考查融入到文言文阅读试题中。参考答案

03古诗词阅读

试卷解析创设情境,注重运用纪秋香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高级教师 2018年古诗阅读选用了辛弃疾的送别诗《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该诗以离别为叙,缠绵悱恻,寄意遥深,感人心肺。考生了解辛弃疾这位诗人,词后对本词的写作背景也作了注释,学生阅读理解本诗内容不难。这利于落实考查考生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的要求。今年古诗阅读的题目命制,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落实考查了考生“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分析”,从思想内容和评价鉴赏两个方面命题。从题型设置上看,与往年一样,2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1道默写题。第1道选择题,14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15题考查了古诗阅读中用典的理解运用。16题简答题,考查了对诗词艺术特色的评价。3道题,15题不同于往年试题,就某一古诗阅读知识点比较异同,而是改为理解对用典这一古诗常用手法运用的分析,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诗歌这一文学作品的基本素养。16题也改变了近年比较阅读的思路,而是以诗歌艺术特色为点,要求考生评论表达,更注重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考查。17题是诗文积累默写考查,题目数量与赋分没有变化,但是更突出了应用能力的考查,一是,体现在题目引导语注重知识性,诗句引出的关联性更强;二是,本题的最后一个小题实现了真情境的诗句积累考查,设置了真实的语言表达情境,考生根据情境填写诗句,这样的引经据典是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重要表现。参考答案

04文学类文本阅读

试卷解析引导学生关注好奇心和想象力何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朝阳区教研中心教研员文学类文本阅读仍注重考查名家之作,今年选考的是著名作家苏童的一篇散文。可以说,这是一篇关于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故事,文中充分展现了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读来很有亲切感。文章篇幅适中,难易度合理,既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一个少年在河蚌故事中得到的文学滋养,也深刻地表达了一个作家对民间故事与文艺创作之间关系的独立思考。文字生动传神,描述细致生动。给当前语文教学及语文学习的启示:文章引导学生思考好奇心、想象力、民间故事与自我成长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关注民间文化,体现了对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关注。命题既注重理解和分析,有词语理解题,也有内容理解题,也注重审美鉴赏,三道主观题都指向审美鉴赏,还指向阅读与生活的关系,注意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关切。参考答案

05微写作

试卷解析加强基础考查,注重综合运用自2014年微写作出现以来,该题型在高考试卷中已有5年历史,展现了良好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今年微写作依然保持“三选一”模式,让考生有选择的自主权,也有助于考生心理平稳。心中有数,笔下不慌,体现出试题的人文关怀。三道题均以名著阅读为载体。第一道题要求考生从《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自己获得的教益。题目把对语文基础修辞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查与学生实际的阅读收获紧密结合,在具体考点上做出了新的尝试。第二道题要求考生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可悲可叹的人物,在符合原著故事情节的前提下,简述这一形象。名著人物丰富,其中典型人物的形象也是备考关注的重要内容。考题为学生寻找到一个展开描述的点,便于考生快速建构。第三道题,要求考生从《论语》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孔子弟子,为他写一段评论。并特别给出了颜回、曾参的例子,既勾连了教材中相关篇目,又有对《论语》一书的整体关照,把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学习与自己的所思所想紧密结合。三道试题真实还原了日常教学的情境,有亲和力,让所有考生都有话可说,学生在面对试题时甚至能找到平常学习的熟悉感,有助于其自然而然地书写出曾经的阅读体验。从表达方式上看,依然体现了对记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技巧具体运用能力的考查。其中,第一道题的120字左右的字数要求,也表明命题人充分尊重了写作内容的实际呈现,为不同选择的考生都创设了有利的写作环境。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微写作篇幅精巧,内容灵活,字数虽少,但对考生快速成文能力和文字水平的考查却丝毫不弱。虽是一道写作类题,但日常训练并不局限于一道试题。它可以体现在日常教学的各方面:观点陈述、时事点评,片段写作、文章批注、文学活动导语设计等,教师可在常态教学中创设各种语境拓展微写作训练的空间,在微中见“力”、见“细”、见“妙”,综合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表达能力。参考答案

06作文

试卷解析成长与发展是关键词刘智清北京市第二中学 高级教师作文依然考查了考生熟悉的两种文体:议论文和记叙文。两道题都围绕“成长”这一关键词,要求考生结合自己成长与生活的背景展开作文写作。第题关注到本届考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成长的这18年,也是国家不断快速发展的18年。这一过程中的自己是如何成长的,所思所想如何?作为“新时代新青年”,考生一定有话可说。小到身边事,大到国家事;小到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大到国家重器的建设,都可以引发对考生对自己的成长与祖国发展的思考,积极展现新一代青年的家国情怀。第题要求考生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生态环境关乎每个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未来美好生活的建设既关乎考生自身发展的前景也正是他们应有的担当和责任。考生完全可以发挥主人翁精神,放开手脚,积极创作。想得美、说得妙,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优势。对当前语文教学的启示:两道作文题对日常写作训练的导向清晰明确,学生要真正认识到写作过程既要展现自己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人类未来等宏观问题的认识,也要展现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自足的个性追求。要把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与奋进者。日常教学要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注重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言之有理有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现实人生的深入关注与思考,培养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参考答案

部分来源│北京教育新闻中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童年作文 宋作文 拼搏作文 四季作文 作文评语 关于消防安全的作文 大学英语六级作文 有关传统文化的作文 我的父亲作文600字 微笑让生活更美好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500字 关于温暖的作文 难忘的事作文 实践作文 我的乐园优秀作文400字可抄 myhobby英语作文 关于年味的作文 记住这一天作文 我最好的朋友作文 担当作文 作文网 桃花作文 精选作文 中秋节作文 自信作文 作文读后感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400字 我的未来不是梦作文 妈妈的爱作文300字 做汤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