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齐心协力绘就民族团结壮美画卷——平安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2020-11-24 11:25:01
相关推荐

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感叹,一路惊喜,一路赞誉。在古驿平安,一朵朵锦绣繁花,一幅幅美丽画卷,记录着藏汉回土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多年来,平安各族儿女始终把“民族团结”放在心里,付诸行动,举全区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创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

阿訇马青林讲解洪水泉清真寺历史

洪水泉寺见证多民族团结

炎炎夏日,记者来到我国西北地区现存修建最好的古代清真寺之一——洪水泉清真寺。寺内,阿訇马青林带领十几个穆斯林群众正在阅读阿拉伯语《古兰经》。若非亲眼所见,你怎么也不会将这里跟清真寺联想在一起,因为它更像是中原地区明清时期的山陕甘会馆。

记者看到,整个清真寺由照壁、山门、唤醒楼、大殿和学房等建筑组成。照壁正中雕刻一组寓意“凤麟呈祥”的凤凰和麒麟,而照壁的背面则雕刻了150多组形态各异的花卉图案,在当地民间有“百花图”之美誉。在山门、唤醒楼和礼拜殿的砖雕艺术上,更能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凤尾挑梁”“龙凤呈祥”“兔守白菜”“梅兰竹菊”等寓意吉祥如意的砖雕艺术更是让记者为之赞叹。

洪水泉清真寺虽年代久远,但建筑技艺之高、用料之精令人惊叹。马青林告诉记者,仅支撑唤醒楼的一根通天柱当年就在甘肃和青海之间的驿路上“走”了四年;遍布建筑群中的精美雕刻历经风雨依然栩栩如生;错综复杂的地下排水管网系统至今仍然能正常使用。

“该寺在建筑风格上,大量融合了汉、回、藏等民族风格及特点,同时也打破了伊斯兰教的一些禁规,不拘一格;在装饰上,吸取并揉进了佛教、道教等多元文化。”马青林说。洪水泉清真寺在我国清真寺建筑中极为罕见,是宗教和谐的象征。寺院修建之时,来自中原地区不同民族的300名工匠汇聚在此,每一根木、每一块砖的背后都隐藏着各民族和睦相处、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

马青林告诉记者,2013年洪水泉清真寺入围全国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国家文物局投入巨资对寺院进行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保护、修葺,古老的寺院在原有基础上还拥有最先进的消防系统。

“生活在平安这片土地上的不同民族虽然信仰相异,但都有着一颗向往和谐的心,洪水泉寺不仅是一座寺院,还是见证中国上下五千年民族交往融合、互吸精华的典范。”马青林说。

记者了解到,平安区计划将洪水泉清真寺打造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计划中的展馆将以清真寺为核心,以民族团结为主题,深度开发文化资源,从6个方面充分展示洪水泉清真寺的独特性、艺术性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将其打造成为引导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活教材”和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发展的典型代表,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民族团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全区创建工作水平。

平安区委书记靳力(左二)赴共和县观摩学习民族团结创建工作

记者在沙沟乡树尔湾村采访

选树典型传播社会正能量

先进为引领,创新勇争先,是平安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内生动力。

走进平安镇湟中路社区,社区院内摆放整齐的民族团结宣传展板格外显眼。“我们将展板放在这个显眼的地方,就是想让来办事的群众看一看,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的思想观念,受到民族团结教育。”社区党总支书记祁生萍说。

在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湟中路社区多举措帮扶少数民族群众,不定期联系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其家庭状况。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一定的困难帮扶。截至目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少数民族有51户169人,入住廉租房的有5户,享受住房补贴的有7户。

同时,为活跃居民的文化生活、建设和谐新社区,湟中路社区以民间曲艺为基础,排练了许多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不定期的深入辖区楼院开展政策性宣传、娱乐性活动,作品形式多样,内容健康,从不同角度展示了群众文化的魅力,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近年来,沙沟乡树尔湾村积极做好阿訇、村干部、党员、企业老板的教育引导,促进宗教与社会相适应,回、汉群众互帮互助,共同团结奋斗,确保了全村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我们村是回汉杂居村,汉族是明末清初搬迁到这里来的,这400年来村里民族之间从未出现过矛盾。”树尔湾村年过古稀的汉族老汉陈生祥告诉记者,他们家里较为贫困,一直以来村里的回族群众和企业老板都会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民族团结工作的典范。如平安区政务服务中心,从一楼到三楼,24家单位的83个窗口123名工作人员,每天承接137项行政审批事项、66项行政服务事项、32项便民服务事项,平均每天为1500多名各族群众服务,让群众切实体会到了“推开一扇门、办成一揽子事”;芳谱精炼油有限公司以强农、惠农、富农为出发点,发展订单农业,辐射周围回、藏、汉各族群众增加收入;平安镇马驿新村作为回迁安置区,规划整齐,回、汉、藏不同民族共同努力,农家乐经济蓬勃发展。

近年来,平安区加大先进典型培树力度,按照“硬件上档次、软件上水平、特色要鲜明、成效要显著”的标准,通过政策倾斜、整合项目、配套资金等措施,在乡镇、学校、村社、机关、企业、寺院等不同领域打造了27个示范典型。

巴藏沟乡李家村杨月琴的农村淘宝店

巴藏沟乡河东村村民家中用上免费网络

小康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巴藏沟乡河东村是平安区唯一的土族村,这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2015年时,人均收入仅有2400元;可到2017年,人均收入高达7000多元。

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河东村是如何扭转困局使人均收入翻了近三番。记者采访得知,这一切得益于近年来的精准扶贫工作。为了改变群众靠天吃饭的局面,2015年,河东村争取较少民族项目资金,为每家每户发放65只鸡苗、19袋饲料,鼓励支持群众发展养殖业。2016年,为每家每户发放了1台电脑和热水器,并免费安装了网线。2017年,村里争取到21个拱棚,为有意愿发展种植业的群众提供了项目支持。

“2016年,我利用1万多元扶贫资金盖了养殖场地并买了两头母猪发展起了养殖业。这几年发展下来,效益还不错。今年已经卖了4头猪,挣了1万多元了。”河东村村民星全富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家原来是贫困户,这两年在党的富民政策帮扶下,家里的日子是过得日渐红火起来。“日子好了,媳妇也有着落了。”星全富腼腆地说。

不仅仅是河东村从一个落后、贫穷的小村华丽转身为具有时代气息的民族特色村。巴藏沟乡的上郭尔、下郭尔、堂寺尔这三个被当地人称之为“郭尓三村”的全乡重点贫困村,如今也变成城里人争相前往、村里人相继返乡创业的美丽乡村。

上郭尔村村民张才让家中共有7口人,儿子常年在西宁务工,他和妻子种地,一年的收成不能维持家中的生活。

“羊棚和羊都是政府给的,我没花一分钱。说实在的,这么好的羊棚让我自己去盖,我拿不出钱,我们老百姓常说:现在的政策太好了!去年,我卖了30只羊,赚了6000元,我拿这些钱又养了些土鸡。”张才让有点动情地说。

想想未来的日子,张才让只能用高兴和激动来形容,他怎么都没想到,原来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如今也能像模像样地搞项目。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要一道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于是一批批项目让民族地区的小村落一个个焕发出大生机。高原美丽乡村、危房改造、乡村医疗室、电网改造、太阳能路灯……一项项民生项目掷地有声,一件件民生实事回应百姓诉求。

湟中路社区文艺队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一家人都要过上富裕的日子

在古驿大地,有一种风景,叫民族团结、共同富裕。

宽敞平坦的进村道路,圆了大家共同奔小康的梦想;新建的广场上,各民族群众齐歌共舞,其乐融融……

走进沙沟乡树尔湾村,处处是一派各民族群众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景象。村里群众眉宇间言语中流淌着自信和希望,整个村到处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图景。

来到村民贾海涛家,能很直观地感受到,这是一户富裕的农家。贾海涛修建了一个宽敞的庭院,盖了面积约为226个平米的漂亮新房,屋内装修得特别漂亮,客厅、厨房、卫生间、卧室、礼拜间等一应俱全。“儿子在西安开了一个拉面馆,生意还不错,每天包括成本大概能卖2000多元钱。这不,靠开面馆家里越来越富裕了!”贾海涛说。

据巴藏沟乡副书记李国保介绍,近年来,该乡依托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的优势,向“一村一品”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推动拉面经济提档升级,扩大交通运输业规模。截至目前,全乡在广东、上海、宁夏等地发展拉面经济户287户。

走进平安区平安镇马驿新村内,村民们住在像城里一样的楼房里,村里的硬化道路像高速公路一样宽广平坦,村民们家家户户有增收发展的产业,而这正是村里团结一心求发展的结果。

马驿新村属于平安区郊外的搬迁村,从2001年开始,平安区民和路和平安门拆迁的群众搬到了这里,原先称之为中村和西村,但现在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马驿新村。时至今日,仍然有群众不断向马驿新村搬迁。

马驿新村既然是一个搬迁村,就决定了村子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村落,全村256户1120人,少数民族30多户,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多民族村落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致富。对于这些,村党支部书记范学忠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别看村里少数民族多,但是村民们可团结呢,少数民族与汉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红白喜事都是有来往的,谁家有个事都会去帮忙,毕竟远亲不如近邻。此外,村里汉族、藏族、土族还有通婚的呢,如今村里人都想着致富奔小康。”

“一家人都要过上富裕日子”是平安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平安区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进一步加大面向民生领域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使民生保障基础更加牢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改善。抓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切实改善了少数民族和民族乡镇的基础设施条件。

让种子在孩子心田生根

在769平方公里的平安大地上,民族团结教育就像一根纽带,把汉、回、土等18个民族13万人紧紧连在一起,汇聚着多元文化的力量。如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小抓起、从小培养,已成为一场永不落幕的接力赛。

走进平安小学,浓郁的书香校园气息扑面而来,教室长廊两侧,学生的书画作品挂满了墙壁,“学生明星”“教师风采”赫然入目,“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小小照片,蕴含着各民族同学互帮互助、天天向上的故事。

记者了解到,平安小学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从关注学生的成长入手,实施“善进教育”,打造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学校通过开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国旗下的演讲、师生同台走秀、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净化了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

这是平安小学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课堂内外的生动写照。多年来,平安区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小打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让民族团结意识在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

通过上好《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等专题教育课,让民族团结入脑入心,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56个民族是一家的文化理念。

为弘扬本地区民族文化,平安区各学校开发以传统戏曲、民族舞蹈、民族乐器、民族体育、民族服饰、民族风俗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引导孩子们学习家乡诗词楹联,了解民风民俗,习得民间技艺,从而达到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目的。

民族团结知识竞赛、作文竞赛、手抄报比赛等实践活动是平安区各学校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学校抓住历史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促进不同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开展“民族手拉手”活动,让学生们不分民族帮助学习和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通过孩子们的帮扶,使各民族学生一同快乐学习生活,学校成孩子们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丰富的活动结出丰硕的果实。2015年,平安二中的《再唱山歌给党听》和平安二小的《祖国民族团结拼图》参加了海东市平安区举办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演出。《祖国民族团结拼图》在海东市举办的“同气连枝·守望相助”文艺演出中荣获一等奖。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眼下,平安各族儿女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汇集民族团结的力量,正在齐心协力绘就着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壮美画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学生的作文 作文英语怎么写 他作文 作文《温暖》 作文高中生 怎么写英语作文 作文视频 暑假 作文 疫情的作文 有趣作文 作文花 作文旅游 350作文 世界作文 春节作文作文 春节.作文 作文 感 作文美丽 美丽 作文 描写作文 作文有哪些 六年级作文作文 自己的作文 喜欢作文 《成长》作文 作文一篇 作文 家乡 《爱》作文 作文朋友 作文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