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重阳节——有着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

2020-11-24 14:40:01
相关推荐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紫菊气,飘庭户。

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赏菊花,一任染得满身菊花香。

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在万经之首的《易经》里,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九月初九,日与月逢双九,故曰重九;两个阳数相重,故谓之重阳。

在佛教中有九九归一之说,即从来处来,往去出去,又回到本初状态。

但实质上这种回复不是简单的返回,而是一种升华、再造或涅盘,是一个新的起点,

即一元肇始,万象更新,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在民俗观念中,九的谐音是久,九九重阳,有“长久”的意思,寓意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重阳节的习俗

登高: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古时人们这日登高是为了躲避瘟疫,登高所到之处,没有规定,一般是登高山或登高塔。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宝塔状,上面还要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当日天明时,家中长辈以片糕搭晚辈额头,口中祝念,晚辈百事俱高。

赏菊花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值金秋时节,各色菊花争相盛开,民间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赏菊成了重阳节一项重要的习俗。

古时文人墨客,将赏菊与宴饮结合,重阳赏菊与饮菊花酒之风盛行。

插茱萸簪菊花: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插茱萸或佩带用茱萸做的香袋,可以除瘟、避难、消灾,除佩带茱萸外,

也有人头戴菊花,或把菊花枝叶插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习俗的由来

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天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瘟魔,它散布瘟疫,让很多人死去。

一个叫桓景的青年,父母死在瘟疫里,桓景也差点丧命,康复之后,桓景下决心要除掉瘟魔,

于是他去古老的山上拜师学艺,桓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练得神术,又要到“阳极必变”的九月九日,瘟魔会出来害人时节,

师傅送给桓景一瓶菊花酒、一袋茱萸叶,告诉桓景九月九日这天发给村民,并让村民登上高山、带上茱萸、饮一些菊花酒躲避瘟魔。

桓景手执青龙剑与瘟魔大战,最后将瘟魔杀死。

从此村民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为了纪念桓景除去瘟魔,每年的九月九日,人们都会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习俗。

重阳节的历史演变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的诞辰。

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记载:在农作物全部收成之后,要把天子籍田中收获的谷物,藏入供祭祀上帝神祗所用谷物的谷仓,

可见当时已有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的活动。

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就有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日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在宋元之后,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早期插茱萸除瘟、避邪、消灾的观念变得淡薄,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逐渐也变得稀少,人们更多地是赏菊花。

明朝时期,每逢重阳节,皇宫上下要吃重阳糕以示庆贺,皇帝也要亲临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至清朝时期。

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气,重阳节因此又有了新的含义。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及其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是秋冬交替,“阳极必变”的日子,遍插茱萸、饮菊花酒也反映了我们祖先具有预防疾病的聪明与智慧。

重阳节,无论是九九日、还是重阳习俗及习俗的由来,都有着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

我们每一位华夏子孙,都应该把中国传统节日铭记于心,把传统节日的习俗传承下去,

因为每个传统节日,每个节日的习俗,都有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沉淀与积累的印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玉兔之死高考作文 关于诸子百家的作文 我爱中秋节作文 重渡沟一日游作文 幸福就是现在作文 写事作文六百字 闯祸作文 最优秀的作文 那次我陶醉了作文 英语暑假作文50词左右 老师的手作文400字 中考作文指导 合唱作文 变化作文500 触动心灵的爱作文 感谢父母作文 关于读书的作文记叙文 我们心中的好老师作文 研学旅行作文 四百字写事的作文 关于导盲犬的作文 学生会感想800字作文 秋天的作文好词好句 筚路蓝缕的启示作文 写父母的作文 劝爸爸戒酒作文 家乡巨变作文 我会查字典作文 关于空气的作文 初一作文我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