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陕西西安」后扶贫时代慈善工作的思考

2020-11-24 14:50:01
相关推荐

今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役的收官之年。2020年后,中国将清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是相对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解决之后,因病、因灾返贫的现象仍会发生,相对贫困的问题将长期存在。慈善的宗旨是扶贫济困,当绝对贫困消除后,后扶贫时代慈善事业如何发展,慈善工作怎样开展?这是新时代慈善事业的重大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四月份来陕考察讲话指出:“脱贫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后扶贫时代的慈善工作应紧密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践行《慈善法》,在巩固脱贫成果,改善民生和参与社会治理方面探索新的机制,打造新的业态,开辟新的领域,寻找新的路径,开发新的动能,推动慈善工作升级转型。

一、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动员社会力量扶贫的长效机制。

党中央提出:“要建立社会力量扶贫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慈善组织改变以往“一袋米、一桶油”单纯物质救助解决温饱问题的扶贫模式,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的优势,建立起动员社会力量扶贫的长效机制。

建立教育扶贫长效机制,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文化教育落后是致贫的根本原因,农村家庭家中有一个大学生可以有改变这个家庭的命运。改革开放40多年来,慈善助学作为慈善扶贫的基础项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以陕西省为例,省、市、县慈善会每年募集善款数亿元,资助数万名贫困学子完成了高中、大学学业。这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无论是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有效的帮助家庭摆脱了贫困。但在脱贫攻坚阶段,慈善助学因政府对贫困家庭建档立卡,救助对象明确,慈善助学精准。进入后扶贫时代后,贫困户均已脱贫摘帽,救助谁?帮助相对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还需要鉴别。这就要求慈善组织要根据当地政府在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具体的救助标准和要求,确定救助对象,采取设立慈善助学基金、建立助学项目等方式,动员爱心企业募集相对固定的慈善资源,使慈善助学有计划、有项目、有对象、有标准、有监督、有评估地精准施救,建立持久稳固的长效教育扶贫机制,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建立健康扶贫长效机制,减少因病致贫返贫。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居民罹患大病是家庭致贫返贫的重要因素。虽然国家建立了医疗健康保障体系,但大病患者医疗费用的自付部分对于任何一个城乡的普通家庭都是沉重的负担。陕西省慈善协会经过几年的摸索,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医疗机构、药品器械企业、医护志愿者三大健康扶贫联盟,组织二甲级以上医院参与,发动一批药品、医疗器械企业捐赠,动员一批医疗志愿者到农村、社区义诊,设立了一批重大病种救助项目。除中华慈善总会的药品援助项目外,每年募集善款和药品数亿元,救助贫困大病患者数万例,使健康扶贫有相对稳定的机构、资金、团队和项目,建立了健康扶贫的长效机制,这个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建立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帮助农民开发致富项目。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是帮助脱贫人口开发致富项目,有稳固的产业收入。后脱贫时代慈善组织应进一步动员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联系科技部门为刚刚脱贫或处在贫困边缘的家庭提供产业项目帮扶资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在种植、养殖、加工业方面开发生产项目。陕西省慈善协会对定向帮扶的丹凤县五官镇阳阴村的67个贫困户每户资助5000元交纳香菇合作社的入股股金,并开展种植香菇技术专业培训,经过两年时间,67个贫困户人均收入一万余元,全部脱贫摘帽,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因此,后扶贫时代慈善组织要配合当地政府对相对贫困的家庭在产业扶持方面给予关注,动员一批爱心企业设立相对稳定的产业扶贫基金,联系有关涉农科技部门因地制宜举办科技培训班,定向提高相对贫困家庭劳动力科技素质,使相对贫困的地方有一个支柱性的主导产业,相对贫困家庭每户有一个产业项目,每户有一个懂技术的劳动者,从而建立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使相对贫困人口有稳定的收入。

建立消费扶贫长效机制,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消费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农民的农产品销售出去,农民才能增产增收。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发生过因为滞销,农民的蔬菜、水果烂在地里、挂在树上的情况。在消费扶贫方面,慈善组织虽不是电商企业,也不是团购单位,但可发挥慈善平台的作用,做需求端与供给侧的桥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政府支持”的原则,广泛联系电商平台、爱心企业及大型消费团购单位组建消费扶贫联盟,开展线下、网上消费扶贫公益活动。今年5月30日,陕西省慈善协会联合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民政厅、发改委、商务厅、农业农村厅、商洛市人民政府为商洛市8个县区举办了一场《我为秦岭来拼单》网络直播带货消费扶贫公益活动,以流量网红+知名主播+市县长加持直播带货的方式,由陕西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陕西广电网络“秦岭云”在淘宝、抖音、快手平台推介16款特色扶贫商品。这一公益活动有40万名网友关注,5小时直播带动销售收入74万元。此次公益活动因初次尝试虽销售量不大,但作为慈善组织参与消费扶贫不失为一次有益的探索。

二、以互联网为驱动,打造数字慈善新业态

互联网、区块链以链接一切的优势将贫困需求与社会爱心互联互通,开辟了网上小额大众慈善募集的新渠道,改变了传统慈善线下动员捐赠的募集模式。后脱贫时代,慈善组织要建立互联网思维,学会用互联网做慈善,通过互联网广泛连接社会爱心与贫困需求,进行“大众”、“小额”网上捐赠,打造数字慈善新业态。

陕西省慈善协会经过五年的探索,在数字慈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6年以来,省会先后入驻腾讯公益、轻松公益、支付宝公益、美团公益等多个全国性网络众筹平台,策划公众乐于参与的众筹项目。尤其是在每年腾讯9·9公益日活动中,省会顶层设计,制定方案,策划项目、落实企业配捐资金、发布网络众筹倡议书,深入市、县巡回宣讲培训,联合全省慈善组织和扶贫部门、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三个主体共同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在去年9·9公益日活动中,省会平台推介项目726个,省内外120万网民爱心捐赠,三天网上筹款11921万元,全年网上筹款17536万元。其中“爱心超市扶志”、“脱贫激励计划”、“扶智助学”三个项目筹款均达到了1500万元左右。助建扶贫爱心超市2053个;激励贫困户(资助生产资金)16488户;资助贫困学生8451名。五年来,省会联合市、县在网上推介筹款项目3254个,1400万人次参与捐赠,网络筹款3.15亿元。目前,陕西省慈善协会网上众筹已建立了常态化机制,形成了数字慈善新业态。2019年平均每天筹款48.04万元,荣获中、省网信办“最具影响力慈善组织奖”。陕西数字慈善业态的开发有三点体会:

难点是解放思想。尤其是解放基层慈善组织当家人的思想。陕西的网络慈善工作从2016年启动,2016、2017两年市、县慈善会基本未动,当时基层在认识上有三个误区:一是没有网站不能搞,二是没有专业人员不能搞,三是年龄大了搞不了。为此,省慈善协会连续三年举办网络慈善培训班,并每年在腾讯9·9公益日之前,由分管副会长带队,深入12个市区宣讲动员,帮助基层慈善组织转变观念,从而帮助市、县慈善会树立了网络慈善意识,学会了用互联网做慈善。从2018年开始,相继有70%、90%的市、县慈善会参与了9·9公益日活动,去年9·9公益日全省12各市、区,93个县(区)慈善会发起众筹项目526个,网络筹款5500万元。

关键是发动社会各界。网络慈善的特征是大众、小额。必须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陕西在五年网络众筹的实践中,始终把社会发动作为重中之重,除动员市、县慈善会外,广泛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非公机构积极参与,并对非公募机构的众筹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配捐和激励。2018、2019两年,每年都有数百个社团或NGO组织在省慈善协会平台上发起项目,每年筹款数千万元。

重点是与包村扶贫相结合。陕西省慈善协会提出,慈善要进入脱贫攻坚主战场。因此网上推荐的众筹项目主要是扶贫项目。尤其是把网络众筹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包村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动员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为本单位所包扶的贫困村发起扶贫项目定向捐赠,省会募集善款给予1:0.5的配捐,所筹善款用于包村扶户的扶贫项目。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热情,每年有近百万干部职工参与捐赠。2019年,包村扶贫项目网络筹款5100万元。

三、以创建慈善社(区)村为载体,探索慈善参与社会治理新领域

《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慈善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单纯的物质救助向社会救助与社会治理相结合转变。慈善参与社会治理途径很多,领域很广泛,但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是创建慈善社(区)村。因为社(区)村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是居民生活的家园,如果在每个社区、行政村都建立慈善组织,传播慈善文化,实施慈善项目,开展慈善活动,以慈善的路径和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产生巨大的正能量,既推动了社会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也将慈善的根系延伸到了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笔者认为,慈善社(区)村的创建,要以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为宗旨,以传播慈善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实施关爱儿童、老人慈善项目为重点,其创建内容应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慈善组织向基层延伸,设立社(区)村慈善工作站;二是以乡情为纽带,线下网上募集社(区)村慈善基金扶贫济困;三是创办慈善老年学校或留守儿童之家实施关爱“一老一少”慈善项目;四是建立居民慈善公约,推进社区(村)精神文明和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五是组建社区(村)慈善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慈善义工服务。从而打造一个居民参与、社会帮扶、文明自治、互帮互助的新时代幸福家园。

陕西省慈善社(区)村创建活动从2016年开始,初期的组织形态为慈善互助会。互助会由村民自发组织,在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主要开展慈善互助活动,每个互助会都有慈善公约,有互助金,互助金主要由村民和爱心企业及热爱家乡的在外工作人员捐赠,用于本村贫困户的帮扶和急难救助。从2018年开始,慈善互助会升级为创建慈善社区(村)项目。省会建设了覆盖全省的慈善社区(村)网络平台,市、县慈善会动员具备条件的社区(村)以公众微信平台为入口,通过互联网线上认领创建。目前,首批创建的156个慈善社区、村已投入运行,线下、网上募筹社村慈善基金近3000万元。这一创建活动将慈善的根扎到了社会最基层的组织,改变了以往农村、社区单纯依靠政府救助和外界捐赠的扶贫模式,激发了民众互助的活力,是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是倡导互爱互助,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是互联网+慈善的创新之举。

四、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开辟慈善文化传播新路径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慈善史,无论是道家的慈爱观,儒家的仁爱思想,还是当代的利他主义价值观和平等、友善、互助的现代慈善理念,崇德向善、立德育人是古今慈善文化的基石。慈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因此,在后脱贫时代,慈善组织应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开辟慈善文化传播新路径,探索有利于社会文明建设的组织形态与活动方式。比如陕西实施八大工程开辟慈善文化传播新路径:

一是中小学慈善教育工程:陕西慈善文化传播从娃娃抓起, 2012年以来,省会联合省教育厅响应中华慈善总会的号召,筹集2600万元在中小学校实施慈善文化教育工程。这一教育历经9年,从10校试点到千校推广,目前已实现了全省覆盖,有80%的中小学校近400万中小学生每月上一节慈善课,每月举办一次慈善主题班会,每月写一篇善行作文,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慈善征文,一次“日行一善”演讲竞赛,一次慈善文艺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将慈善教育纳入德育考核,学校将慈善读本列入校本教材进入德育教学计划。这一教育活动以立德育人为宗旨,以“善行伴我成长”为主题,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以“日行一善”为载体,用“爱”塑造学生的心灵,用“善”培养学生的行为。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等方式树德育人,成为中小学校践行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大实践。被誉为慈善的种子项目、基因工程,荣获民政部“中华慈善项目奖”。

二是阳光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省会联合省高教工委在全省高校实施“阳光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项目。在高校举办慈善文化大讲堂、慈善论坛、慈善沙龙,开展慈善书画、摄影、项目创意大赛等。并每年组织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利用暑假深入贫困山区支教扶贫,有效地实施了数十个产业、教育、健康、文化扶贫项目,开展了科技、环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此项目荣获省政府慈善项目奖。

三是慈善文化传播工程:省会成立了慈善文化促进会,慈善书画研究会。以书法、绘画、摄影、诗文、阅读、朗诵等多种形式传播慈善文化。一是以“慈善书画,书画慈善”为主题,组织全省700余名书画家每年举办书画大赛及捐赠活动,累计捐赠书画作品数千幅,作品义卖及书画家慈善捐赠2100万元。二是与省摄影家协会、诗词学会联合开展慈善摄影、诗文创作大赛和朗诵活动。每年征集慈善摄影、诗文作品数千件展出和朗诵。三是在社会实施共享图书“爱为读”项目,省会筹资100万元,募集图书数十万册建设公益性共享阅读平台,创建全民阅读城市,助推全民阅读开展。

四是慈善文艺表演工程:省会成立慈善文艺总团,下设编创、音乐、舞蹈、戏曲、朗诵五个分团,常年深入市县巡回演出;组织慈善志愿者文艺团队进社区、到农村演唱爱心歌曲,并每年组织慈善文艺汇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传播慈善文化。

五是慈善文化养老工程:为了破解慈善养老难题,省会面向社区老百姓开办慈善老年大学。首批开办的163所学校开设了时政、国学、音乐、绘画、书法、养生、健身等课程,统一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组织专业人士授课,学员免费入学。协会为每所学校资助5-12万元,用于购买教学设备、活动器材和师资费用。慈善老年大学以社区建设为内涵,为老年人搭建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平台,是草根慈善的创新,是慈善参与社会治理的探索。

六是慈善文化理论研究。省会与西北大学联合组建了“慈善研究院”。八年来,研究院秉承“会校合作、学用结合,创新研究,开放服务”的方针,建设了“慈善文化研究文库”;举办了近百期“慈善文化大讲堂”;出版了30部研究专著;发表了数百篇慈善研讨论文;每年开设十个科研项目对慈善公益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研究院还积极推动慈善人才队伍建设,编写教材,开展各类专题培训;组织宣讲团深入市、县巡回宣传解读《慈善法》;并承担了全省慈善老年大学的教学教务工作。研究院卓有成效的工作已成为省慈善协会的智库、人才培训基地、理论研究高地,支撑了陕西慈善创新发展。

七是举办慈善高峰论坛。省会每年举办国内或国际慈善高峰论坛,为慈善实务寻求理论指导。2017年的“一带一路国际慈善高峰论坛”邀请了丝路沿线300多名国内外慈善公益机构的专家学者、实务精英参加,主论坛商讨重大课题,分论坛荟萃发展成果,高端对话互动交流转型探索。论坛规模大、层次高,是一场慈善思想的盛宴,国内外30多家媒体发布论坛消息,点评文章近百篇。盛赞论坛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慈善公益的活力。2019年又与中华慈善总会联合举办了中华慈善论坛。论坛以助力脱贫为主题,各省市慈善会参加,为新时代慈善公益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八是开展“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慈善法颁布实施后,每年9月5日省会举办 “陕西省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以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表彰先进,推介项目,开展慈善募集。活动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设有数十个活动点,学者讲解慈善法,大夫为群众慈善义诊,著名书画家现场挥毫。近千名群众参加,与会者排列长队慈善捐赠。2017年这一活动现场被中央电视台摄录在全国直播。与此同时,每年9月5日举办“助力脱贫,慈善之光”电视晚会,表彰“三秦善星”,推介扶贫项目,数百家爱心企业举牌展示捐赠款物累计达到19.5亿元。

五、以宣传为动力,开发大众慈善新动能

传统慈善是少数企业、人士爱心捐赠的精英慈善。如何焕发全社会的慈善热情与活力,推动大众慈善发展?宣传是发动机,是动力源。因为只有宣传慈行善举,推介慈善项目,树立慈善典型,弘扬慈善精神,才能培育大众的慈善意识,形成浓厚的慈善氛围,不断地开发慈善的新动能,尤其是在全球信息化的自媒体时代,慈善更需要广泛的传播力,没有宣传的慈善就是哑巴慈善。因此,后脱贫时代慈善组织应将慈善宣传作为整个慈善事业的奠基工程、“牛鼻子”来抓。

从2015年开始,陕西省慈善协会每年慈善募集量持续增长,去年达到7.58亿元,五年募集款物价值30亿元,其主要原因是把宣传作为慈善公益的生产力,以宣传为驱动,不断地开发慈善新动能:

顶层设计大宣传格局:2015年,省会印发文件,做出了募集宣传、项目宣传、网络宣传、全员宣传的安排部署,对会员单位的慈善宣传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倡导全省慈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实施“四个一”慈善宣传工程:每人每天点击一次慈善网站、发布一条慈善信息、转发一条慈善微信、发展一个慈善粉丝。

建立联动宣传机制:省会设立宣传部、网络信息部,市、县设宣信部,乡镇设慈善信息员;省会官网升级改版,市、县新建网站,逐级建立慈善工作微信群,并建立激励机制,对会员单位慈善宣传量化标准、积分考核,每年评选表彰先进单位、个人和突出贡献媒体;每年举办宣传信息员培训班,评选优秀稿件予以表彰奖励。

构建融媒体宣传矩阵:省会每年投入资金与主流媒体合作宣传慈善公益:在省广播电视台开办《慈善扶贫在行动》电视栏目,黄金时段播出;在“秦岭云”开办慈善频道;在《慈善公益报》开办“陕西之窗”;在省政协《各界导报》开办慈善周刊(专版);在华商报开办《慈善公益》栏目;与新媒体大型网站合作开办慈善频道,运用抖音、快手微专题、微访谈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慈善公益;省会创办《善天下》杂志公开发行,刊发《陕慈快讯》,官网每天更新信息、推广经验、指导工作。

抓工程、打战役:陕西慈善宣传紧紧围绕慈善募集、项目实施和协会中心工作抓重点报道工程,实施重大宣传战役。近年来,每年集中开展了“爱心企业”、“三秦善星”、“9·5募集”、“9·9众筹”、“慈善扶贫”、“品牌项目”、“亮点工作”七大宣传战役。每个战役组织自办媒体和合作媒体深度采访,在主要媒体集中报道,刊发系列报道或长篇通讯。不断地激发社会慈善热情与活力。

六、以“四型”建设为目标,创建新型慈善组织

后脱贫时代,慈善组织要根据新时代党和政府赋予慈善组织的新使命、慈善工作的新变化升级转型,创建学习型、创新型、专业型、公信型的新型慈善组织。

学习型。慈善组织要坚持党建引领和政治引领,系统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慈善法规,学习慈善社工专业知识,坚持“两个维护”、“四个自信”,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合力建设新型慈善组织。

创新型。创新是慈善组织永恒的主题,在后脱贫时代慈善组织要积极探索新时代慈善的路径与方式,在宣传、募集、项目、志愿服务、慈善实业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在巩固脱贫成果领域寻找课题开发项目;在大众慈善领域寻找路径,在网络慈善领域有所作为,在项目管理方面创新模式,在志愿服务的内容与方式上不断探索。

知识型。目前慈善组织多是从各级党政机关退下来的领导干部,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的问题,慈善队伍急需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增加新鲜血液。要建立人才吸引与激励机制,对协会年轻的专业人才薪酬制度进行改革。建设一支专业化、知识化的慈善专业工作队伍。同时,慈善工作仍需要一批清正廉洁、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掌舵领航,不要一味地强调年轻化,老同志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地缘、人脉资源对慈善工作也是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无论是老同志、年轻人都要学习“充电”,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掌握慈善专业知识,有慈善的一技之长。实践证明,老中青相结合的人员结构是合理的,老同志与年轻人优势互补有利于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公信型。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是慈善组织在慈善活动过程中获取的社会公众认同和信任的影响能力。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公信力,是做好慈善工作的关键所在。一个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管理是否规范,是否依法依规办事;二是慈善组织的工作状态是否热情负责、是否锐意进取;三是信息公开的程度,慈善款物募集、使用信息是否公开透明,善款使用是否公平公正;四是慈善组织是否廉洁自律。近年来,在公益慈善领域有关公信力的负面报道和失信记录频繁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自律意识,优化慈善组织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监督和自律机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花开 旅行作文英语 作文坚守 一本书作文 作文3年级 作文背影 简单英语作文 屁股作文 水果的作文 好看的作文 猴子作文 道理作文 作文梅花 的心愿作文 草作文 天津作文 作文懂得 作文写人怎么写 山西作文 手机的作文 放弃作文 作文四年级下册 拍照作文 四年级作文400 实验的作文 300字左右作文 作文素材高考 爱情的作文 食物的作文 搞笑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