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子路孝顺父母:生事尽力 死事尽思

2020-11-24 16:20:01
相关推荐

*节选自《群书治要》之论语 第七集*

(本文共1059 字,阅读大约 3分钟)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个“弟子”是学生,谁的学生呢?当然是圣贤人的学生,特别是我们学《论语》,我们学孔子,那我们就是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是不是能够学得像他那样呢?那我们就要看一看在《淮南子》上有一段对孔子弟子的描述,说:

“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淮南子》上说,法律能够把不孝的人通过法律杀掉。古代人说,“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那些不孝父母、打骂父母、打骂祖父母的人,按律当斩。虽然你能够通过法律把不孝敬父母的人给杀掉,但是你培养不出有着像伯夷、孔子、曾子那样高尚行为的人,法律也能够把窃盗的人,偷盗的人给处以刑罚,但是培养不出有着像伯夷、叔齐那样廉洁节操的人,孔子培养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社会大众的榜样,这是教育所成就所以我们学《论语》,就要向孔子学习,成为圣贤人的弟子,那我们看一看,孔子的弟子是怎么样孝敬父母的。

我们知道,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路,子路好勇。有一次子路来见孔子,说了这样一段话,“以前我侍奉父母的时候,自己吃的是豆叶等等,非常简单的食物,而到百里之外为父母背米。”因为他孝敬父母,不能让父母和自己吃得一样地简单,虽然家里很穷,他自己吃的是豆叶做的粮食,但是要到百里之外去给父母背米,不论严寒还是酷暑都是如此。等父母过世之后,他到楚国出游,跟从的车子有上百辆,随从也有很多,享受的俸禄也很多,可以说是至粟万钟,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怎么样呢?他说:“思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虽然吃的山珍海味,跟从的人很多,非常地豪华,但是他还想像以前那样,到百里之外,为父母去背粮背米,但是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因为父母都已经过世了。

孔子听了之后就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子路这个人侍奉父母,可以做到了生的时候,尽心尽力地供养父母,到父母过世之后,还能够思念父母,还有思亲的这种情意。所以中国古人,一年都有两次祭祀,为什么呢?“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就是你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民风就淳厚了,为什么淳厚了呢?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他的祖宗,都能够念念不忘,每年定时地祭祀,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呢?不是说父母过世了,就觉得没有负担,一下子就解放了,古人还时时惦记着父母的恩德,父母过世的三年之中常常思念父母,一想起来还非常地伤心,叫“丧三年,常悲咽”。这是讲子路的孝。

----------------------正体---------------------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這個“弟子”是學生,誰的學生呢?當然是聖賢人的學生,特別是我們學《論語》,我們學孔子,那我們就是孔子的學生,?孔子的學生是什麼樣的呢?我們是不是能夠學得像他那樣呢?那我們就要看一看在《淮南子》上有一段對孔子弟子的描述,說:

“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錶,教之所成也”。《淮南子》上說,法律能夠把不孝的人通過法律殺掉。古代人說,“五刑之屬三千,罪莫大於不孝”,那些不孝父母、打罵父母、打罵祖父母的人,按律當斬。雖然你能夠通過法律把不孝敬父母的人給殺掉,但是你培養不出有著像伯夷、孔子、曾子那樣高尚行為的人,法律也能夠把竊盜的人,偷盜的人給處以刑罰,但是培養不出有著像伯夷、叔齊那樣廉潔節操的人,孔子培養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社會大眾的榜樣,這是教育所成就所以我們學《論語》,就要向孔子學習,成為聖賢人的弟子,那我們看一看,孔子的弟子是怎麼樣孝敬父母的。

我們知道,孔子有一個弟子叫子路,子路好勇。有一次子路來見孔子,說了這樣一段話,“以前我侍奉父母的時候,自己吃的是豆葉等等,非常簡單的食物,而到百里之外為父母背米。”因為他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和自己吃得一樣地簡單,雖然家裡很窮,他自己吃的是豆葉做的糧食,但是要到百里之外去給父母背米,不論嚴寒還是酷暑都是如此。等父母過世之後,他到楚國出遊,跟從的車子有上百輛,隨從也有很多,享受的俸祿也很多,可以說是至粟萬鐘,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怎麼樣呢?他說:“思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雖然吃的山珍海味,跟從的人很多,非常地豪華,但是他還想像以前那樣,到百里之外,為父母去背糧背米,但是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因為父母都已經過世了。

孔子聽了之後就說,“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子路這個人侍奉父母,可以做到了生的時候,盡心盡力地供養父母,到父母過世之後,還能夠思念父母,還有思親的這種情意。所以中國古人,一年都有兩次祭祀,為什麼呢?“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就是你謹慎地辦理喪事,追奠亡故的先人,民風就淳厚了,為什麼淳厚了呢?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連他的祖宗,都能夠念念不忘,每年定時地祭祀,對於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的道理呢?不是說父母過世了,就覺得沒有負擔,一下子就解放了,古人還時時惦記著父母的恩德,父母過世的三年之中常常思念父母,一想起來還非常地傷心,叫“喪三年,常悲咽”。這是講子路的孝。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 大智慧 学习传统文化 利己又利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榆叶梅的作文 最新高考作文预测 诚信最珍贵作文500字 珍爱生命快乐成长作文 我为足球狂作文 感动作文500字六年级 过端午节的作文300字 作文范文高中800字左右 藏在心中的精彩作文 冰果英语智能作文系统 总有什么在心头作文 写一篇关于高考的作文 有创意的作文集名字 假如我是什么作文500字 你好陌生人作文800字 生活告诉我作文500字 原来春天就在我身边作文 谁不说咱家乡美作文 打阴道作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作文老师我想对你说400字 特殊的六一儿童节作文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500字 这也是课堂作文500字 高考作文政治化 走进书籍作文600字 第一次洗衣服作文300字 四川今年高考语文作文 石家庄高考作文题目 假如我会变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