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小学语文把“外婆”改成“姥姥” 以后要唱《姥姥的澎湖湾》了?

2020-11-24 17:55:01
相关推荐

外婆并不是方言,而是普通话,解释“姥姥”的时候就用到了“外婆”。

全文2083字,阅读约需4分钟

▲改动后的《打碗碗花》

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文第24课《打碗碗花》 (李天芳著散文),原文中的“外婆”全部被改成了“姥姥”。

有网友晒出女儿7年前的课本,那时候还是“外婆”,并没有做改动。还有网友补充道,同一本教材的第6课《马鸣加的新书包》,也全部用的“姥姥”这一表述。

很多人不解,教材中为什么要把“外婆”改成“姥姥”呢?

有网友找出了去年上海市教委针对这一问题的答复,上海教委认为,“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

上海语文课本的这一改动,貌似微不足道,无伤宏旨,可是,却涉及好几个重要的语言问题。

▲百度百科中的原文

━━━━━

“姥姥”是普通话“外婆”是方言,这个判断正确吗?

查询《北京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在“姥姥”的词条下面,有这样几种解释——

一是儿童称老年妇女,如刘姥姥;二是反驳词,相当于“哼”“胡说”,如“给他?姥姥!”这是从满语longlongseme演变而来的,今天京骂中的“姥姥”即是此谓;三是用于坚决反对,有“任何人”的意思,如“姥姥来了我也不给”;四是指外婆。

之所以引述这段,只是想说明两点:其一,外婆并不是方言,而是普通话,解释“姥姥”的时候就用到了“外婆”,可见,外婆是大家都能理解的通用语,在词典中是不能用方言解释方言的,除非方言已经成为了通用语。

其二,姥姥本来也是方言,或者说,既是方言,也是普通话。如果说,因为“外婆”是方言而不能进教材,那么,恐怕“姥姥”也有方言的嫌疑。

顺便说一下,如果从语义上分析,“外婆”可能比“姥姥”更能清晰地表达当事人的身份。

我们知道,中国人的称呼不仅仅是称呼,更是一种身份的确认,用称呼来标示关系的远近亲疏。

比如,内亲和外戚是不同的,内是同姓,外是不同姓,内是父族,外是母族。“外婆”的“外”,就是准确地表明了身份。

▲市民投诉获得的回复

━━━━━

方言和普通话到底是什么关系?

事实上,和许多人的想象不一样,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互相排斥。历史地看,汉语言一直是双轨的,一面是民族共同语,一面是方言。二者并行不悖。

《论语》记载,孔子当时和弟子们讲《诗》《书》用的就是雅言,执行重要典礼、仪式的时候,也要用共同语——雅言。回到家中,则讲当地方言。

也就是说,共同语在公共场合使用,方言在家人之间,或者村里乡人的相聚场合使用,这就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双轨并行的语言现象。这种现象在人类文化史上都是很独特的。

上古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称为“雅言”,到了汉代称为“通语”,明清时代称为“官话”,民国初年称为“国语”,新中国以后叫“普通话”,名异实同,本质上都是民族共同语。

而且,共同语的形成,正是不同方言区的人们为了沟通的需要,不断相互模仿,相互迁就,相互调整,相互融合而逐渐产生的。从这个角度说,没有方言,就没有共同语。

方言一旦消失,也会影响共同语的发展。因为,共同语在演化过程中,在不断吸收方言的成分以丰富自己。比如,现在普通话中的“尴尬”是从吴方言中吸收的,“煤炭”是从客家方言吸收的,“炒鱿鱼”“买单”是从粤方言吸收的,“抬杠”是从北京方言吸收的,等等。近年来,“讨说法”“大忽悠”“不折腾”等方言被大众接受并进入普通话,也是方言影响共同语的明证。

即使在推广普通话的语境下,方言和普通话也是不矛盾的。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就曾指出——

“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的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推广普通话是不是要禁止或者消灭方言?自然不是的。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方言不能用行政命令来禁止,也不能用人为的办法来消灭。”

▲全国主要方言示意图

━━━━━

该用什么态度对待课文中的“方言”?

其实,如果对语文课本稍有印象,很多人都会发现,许多课文都有方言的痕迹。

比如,《西游记》里选进课本的第一回,有一句是“我们今日趁闲,顺涧边往上溜头寻看源流耍子去耶!”,其中的“溜头”“耍子”都是方言;

《孔乙己》里“主顾也没有好声气”中的“声气”,《背影》里“父亲还了亏空”中的“亏空”,都有方言的影子。

而且,如上所述,普通话是各地方言共同融合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今天学习普通话,就是在学习各地的方言。学习普通话,课本中的方言不仅无害,而且有益。

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应该首先坚持尊重文本的原则。

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相对于作者、世界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能富含历史的、社会的、情感的、现实的等等多方面的信息。拆解一个有价值的文本,如同进行一次文本上的考古发掘,其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不尊重文本,对文本的任意删改,都是对原有信息系统的破坏,这不仅仅是文字问题,更是态度问题。在这方面,不乏弄巧成拙的先例。

清代的杜诗专家仇兆鳌曾经指出,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问题,“落”和“下”有重复之感,应该改为“无边木叶萧萧下,不尽江流滚滚来”。

其实,这是仇兆鳌缺乏音韵学的知识,忽略了藏在诗句中的声韵之妙,这一改,反而造成了韵律上的错乱,贻笑于大方。

尊重文本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选编教材的基本态度。这是语文学习的内在要求,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

文/ 赵清源 编辑 新吾 实习生 范娜娜 校对 范锦春

值班编辑 吾彦祖

个税起征点拟调至每月5000元,月薪万元能省多少钱?

重磅新政!外地车“进京证”每年限办12次

全国8套卷高考作文题汇总出炉,你觉得哪家最难?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沸腾”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往年中考作文 一棵树作文300字 初二我来了作文 英语短篇作文 有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悲伤的作文500字 我为班级献计策作文 善良的作文400字 对手是自己作文 500字游记作文 为你而歌作文600字 自我感受作文 二年级风景作文 游泰山的作文 我的恩师作文600字 法律作文400字左右 高中精益求精作文800字 关于刺猬的作文 窗外的花作文 介绍重庆的英语作文 学会宽容作文400字左右 冬天的200字作文 我钦佩的人作文 楠溪江作文 窗外的校园作文 游科技馆作文500字 初二生活作文800字 未曾远去作文 去图书馆看书作文 什么刚刚开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