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民国金融界的“中国往事”

2020-11-24 18:10:01
相关推荐

对赵柏田先生的历史写作,有过三次采访,每次都让我对中国历史有跃进式的新认知。《赫德的情人》虽然是以小说写历史,但通过这个主宰了晚清半个世纪经济命脉的洋人,我也似窥到了中国历史的某些脉络,尤其随主人公经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一步一步,便也能清晰地看到,“因为赫德,中国曾经也站在现代化的门口。”我把它做了当年采访的标题。原以为他会沿着这个思路继续追问,但他转而投入《南华录》,丰赡的笔墨,又让人重温了中国文化中古典的风雅。到“中国往事”四卷本问世,我一眼看中的上下两卷的《枪炮与货币》。因为我知道,终于有人写史涉猎到金融领域了,尽管怎么想,这都是块硬骨头。

采访人:孙小宁受访者:赵柏田

一、 这么多年写作,有一个兴趣点渐渐明晰起来,即近世中国的现代性转型

孙:柏田老师,祝贺你完成了“中国往事”这项大写作工程。四本书陆续读完,报告一下阅读顺序,《枪炮与货币》(上下)、《民初气象》、《月照青苔》。但我感觉,你的写作顺序应该是相反的。作为一个南方小说家,你肯定是先对南方文人感起兴趣。接着涉入政界、外交界,最后到金融界,一个“中国往事”的渐进史,大概也是你自己历史认知的渐进史吧?

柏田:哦,渐进,有吗?先感谢你的阅读,扯几句闲话。书出来两个月了,渐渐有朋友在读。诗人庞培上个星期发了一条短信也有意思,说柏田兄,这是一部民国版的《追忆似水年华》啊。

孙:比《追忆似水年华》好读多了。(笑)

柏:这是诗人的表达方式。正好这两天《东方历史评论》要做一场活动,由我和历史学家杨天石、马勇做个对话。问能起个什么题目,想了半天,最后定成:似水年华中的民国精英。也算是借了庞培一点启发。这个题目当然文艺了些,还是蛮好的,有时间感。这套书里所涉及的人与事,从1905年到1949年,整整44年。领域也像你说的,从知识分子到金融界、实业界,跨度蛮大的。你的感觉非常准,《枪炮与货币》的确是最新写就,往前是《民初气象》。《月照青苔》是200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历史碎影》的修订本,纳入到这个系列中来。15年前写作《历史碎影》时,肯定没有想过你说的“渐进”,只是一个朴素的愿望,通过我的叙述,为这些民国人物重写今生。当时我取了这样一个方法,从日常生活角度入手,写他们的经济生活、情爱、血液、病痛,从形而下层面接近他们。这种方法论也在这套书里延续了下来。

孙:方法论?

柏田:对,我认为每一本书都应该是一种方法论。当年写《历史碎影》时,我同时也完成了《岩中花树》,有关明清思想史的一部著作,看着不搭界,方法论还是一脉相承的。同样是从日常生活视角切入。完成了这些后,非虚构这块,我便放下了,去写《赫德的情人》《买办的女儿》这样的小说。接着又转到《南华录》。如果这个历史写作轨迹里有你所说的这个渐进,也是许多东西在其中慢慢生长的结果,一些关键点,变得明晰起来。

孙:这个关键点是?

柏田:就是,我开始意识到,到底兴趣点在哪里?凝结成一个关键词,就是中国的现代性转型。在这个转型当中,这些生命个体,到底怎样面对时代大潮,在其中经受怎样的焦虑、挫折乃至命运沉浮,而外来人事又怎样对中国的现代性转型做着促动等等。

正是这一点,促使我开始写作“中国往事”这个系列。这也是《南华录》之后,我为自己找到的下一个写作目标。

卡夫卡曾说,鸟儿在寻找自己的笼子。题材也在寻找它的写作者。在我最终完成这个系列的最后工程《枪炮与货币》两卷本后,我终于可以说,它们找对了我。

二、近世中国,金融家的历史之不可或缺,是写作中渐渐认识到的

孙:近世中国,你为不同领域的人物所做的群像,有一些,确不乏史家、作家也在涉入。但从“现代性转型”这个切口进入,涉及领域又如此广泛,却是少见的。尤其《枪炮与货币》,我相信不止我一人看到这套书,第一眼会落在这两本书上。而我被吸引,也是因为去年年末,你为我写了纪念张嘉璈的文章。这让我知道,你对近世中国的金融界,关注不是一天两天了。不过话说回来,银行家难写啊,毕竟他们有经济生活这部分内容,完全不涉猎,会说不清楚;全掉进去了,又容易变得文笔枯涩难读。不过,你写起来竟没有这个问题,读时还想,到底是浙江人,天生就有经济头脑。

柏田:其实我这人对数字最不敏感了。最初一想到要写金融、经济、财政这块,也下意识头大。好在我不是从金融技术层面写,我写的仍然是生命个体,是人,还是在讲故事。为什么写这群人呢?这就涉及到我对近世中国的理解。近世中国,我认为是一个讲得清“历史逻辑”的年代,你可以看到它非常清晰的逻辑起点,就是现代性转型。而在这个转型当中,一个个生命个体怎样选择、调适自己,其实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观察点。历史是由精英引领民众创造的。尤其引领者的角色,至为关键。近世中国的精英,政治家、革命者之外,还有端方这样的政府官员,蔡元培、胡适、陈独秀这样做思想知识层面建构的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出现,离不开刘师培等一帮留日学生的鼓吹。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出现,也与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和北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群体,那就是张嘉璈、陈光甫这样的金融界和实业界精英,后一块尤不能缺失,这也是写作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写《民初气象》时,我还意识不到这一点。尽管这本书已写到了一些别人不可能那样着墨的史实与人,比如带使团出访欧洲的端方、比如参加巴黎和会的那批外交使节,我找到几枚钉子,挂起了一幅民初挂毯,铁路、外交、知识界的衍变。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便至少能看出一种整体轮廓。那个时代,我称之为青春期民国,思想文化各方面,都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气象,不同人从不同层面,都在做着建构的工作。在写《开往1919年的船》时,我也看了陈道明演的《我的1919》,它其实远没能呈现出当时历史现场的丰富。

孙:确实。电影有它的局限。所以看你描绘参加巴黎和会的那批中国代表,会想象着,真有那么一艘、甚至不止一艘船,装载着各怀心思、不同立场的人奔赴巴黎。由此,也就可以想见,巴黎和会上派给中国的有限席位,是多么难分配了。

柏田:是啊。当时北京政府派出庞大代表团时,并不知道广州军政府也派出了王正廷。写到这一块时,我正好找到王正廷一本自传,里面有他对这段历史的回顾。而看梁启超年谱,这时的他也受徐世昌的委托,带了一批精英人士也去了巴黎,想用民间力量去影响巴黎和会的决策。所以,确如你所想,在开往1919凡尔赛和会的那艘民国使船上,真就是分豪华舱、普通舱,不同人代表不同势力,但又都有一个共同想法,就是争取山东权益,为这个国家板回一些分。

孙:你能从梁启超年谱上看到这其中的勾联,也是了不起的事。

柏田:刚刚过世不久的历史学家麦克尔法夸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写作就是在字里行间寻找内容。当我把梁任公年谱与其它当事人的史料放在一起做平面对照时,我看到了历史本身的丰富性。

刚才我说,我相信这些人这些故事,是他们找到了我,就像鸟儿找到了笼子。当初还在写《历史碎影》时,评论家敬文东就评论过,说我像个坏小子,从侧面偷袭了“大历史”。但正是那本书的写作,为今天“中国往事”的正面强攻积蓄了勇气和底气。我终于从历史的边角料处理,走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节点上,进入了政治史、经济史一些重要的领域,这才是历史写作的正道吧。大家现在不是经常会说什么硬科幻、故事硬核之类吗?历史写作大概也有这种硬核需求。

孙:为那么写民国精英中最不为大家所认知的一类人,你认为他们与别的精英精神气质有什么不同吗?

柏田:最大的不同是,在中国的现代性转型这个节点上,这些银行家几乎没有犹豫、彷徨和痛苦。我们可以看到,民国成立以后,最早一批银行家,就出现在上海黄浦滩上。而那时很多知识分子,还属于遗民心态,比如王国维、梁济这类,在他们眼中,民国就是“敌国”。但这些人,几乎没犹豫就投入到转型中去,且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建立一个现代的金融体系,不依附于任何势力,实现商业的独立化。推动社会、服务于民生,把官股像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去。这种西方自由经济观念,已完全不同于旧式中国的钱庄、胡雪岩时代的红顶商人。不能说他们的人格中没有中国传统修齐治国平天下的部分,但已经和西式的自由经济思想融铸在一起,从而生成了一种新士人风骨,这使得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有担当。只可惜,历来的民国史讲述,缺失了这一块,也使得这些人的面目淹没在无数的公文、函件、表格、数据与通货膨胀中,看不到他们的表情。

三、滇缅公路,去美国谈判借款,民国金融界抗战中的担当

孙:除了金融方面,他们在抗战阶段中的作为,以往也是被忽略的。以前去滇西采访,最感动于当年滇西民众一起修路、打通抗日运输线这段史实。竟然不知,修滇西公路,还和张嘉璈有关。

柏田:能打捞这段历史,得益于参与滇西公路修筑的谭伯英后来写的《血路》。谭是张嘉璈的手下,领命赴云南做这项工作,他后来在美国写回忆录,即使远离了祖国,忆起这段民众肩扛手提的筑路史,他仍然是眼泪横流。这段筑路史堪称抗战史上的奇迹。

说到银行家和抗战的关系,最重要的一段还包括,抗战中陈光甫赴美,和胡适联手,两次与美国财长、总统罗斯福斡旋谈判借款之事。他们完全是靠着个人人脉、人格以及自己的智慧在争取美国人支援,虽然最后所借钱款不多,但要看到,肯借钱出来,已经是美国逐步走出中立主义的重要一步。

孙:不过,看你笔下这些民国金融精英,出场都是华彩乐章,到了结局则纷纷转暗,如你《怀念张嘉璈》那篇所总结,最后他们仍然是一批失败者——败于时势、败于战争,也败于权力。

柏田:对,最关键的是败于权力。他们想要建立不依附于政府的现代金融体系、实现商业现代化的梦想,大概遭受了三次重大打击。首先是1927年,北伐军打到上海。那时的上海银行家本来是看好蒋介石的,也都和蒋合作。南京政府成立时,他们也都以政治献金形式参与到里面,所谓的政商联姻,肯定是想把经济转化为权力,但很快,银行家们尝到了恶果。因为蒋不按常理出牌,这个新成立的政府在对待银行家的态度上和北洋政府一样,都是要把银行当作自家的钱袋子。这让商业失去了独立性,也失去了商业现代性转型的一个契机。这是百年中国商业史最大的教训和悲哀。

到1928年中央银行成立,便把以前商业银行的职能给夺了过来。所谓“国进民退”,银行业商业化经营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二次是1935年,蒋、宋、孔陈密商金融统制,改组中交两行,设农行,控制了邮政储金汇业局,并在中央银行内开设中央信托局,这就是“三行两局”的主干,随后,官股直接进入商业银行。这等于政治完全控制了金融,张嘉璈也就此被赶出来。49年后,整个大势已去,他们壮志难酬,只好各自远去。

四、“历史写作是纪实与虚构之间来回的钟摆”

孙:一想到近世中国这段历史,我常想到自媒体公号上的说史文章。有些也算挖得有趣,但属于断章。不如你这四本书一口气读下来,像读了一部通史。

柏田:从我这里,我倒是很想淡化这种史的色彩。因为我毕竟是作家,写史不是我的目的,我只是非常有兴趣把这一段历史作为我观照审视的对象。

孙:不过在我这里,我还是想把你归到历史写作这一堆中去。而以历史写作来论,我其实很警惕一些有名的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作家当然有想象重构历史的权利,但是,基本的历史感与历史氛围,还是要对的,否则,人在其中怎么腾挪转身都不对。

柏田:这个领域的写作要细说,问题太多。我觉得这还是跟作家的眼光、格局以及对历史与当下的认知有很大关系。但什么样的历史写作是理想的写作呢?我有一个比喻:“历史写作是纪实与虚构之间来回的钟摆”。意思是,没必要把纪实与虚构完全对立起来,历史写作必须有想象力的参与。

2015年的诺贝尔奖给的是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历克谢耶维奇。她是写非虚构的,我开始很不服气。直到我看了她几本书。服了。老太太在诺奖奖台上说:在今天文学到底是什么?一切东西都在溢出边界,真实和虚构之间没有界限,它们相互流动,见证者不是中立的,讲故事的人,如同雕刻家面对大理石,都在进行加工创造。后面看到老太太这句话:“当我走在大街上,多少长篇小说遗失在风中。”当时就笑了。

孙:诗意的话总是很合你的心。就如同你的钟摆比喻。说来真是难得,你的文字,真的穿透力很强。即使不得不面对经济人物所必须交待的那些经济性行为,你的文字仍然可以从这些硬壁中凿空而过。这是很多看来忠实于历史的写作者文字方面的弱项。

柏田:也不是一开始就驾轻就熟的。《枪炮与货币》比起前两本书的写作,它更难的地方在于,它们都可以写完一部分,停下来歇口气。这个,因为是一个整的结构,所以必须一口气撑到底。而这又是民国金融家第一次以非虚构方式进入文学视野,根本没有文本参照。加上他们的领域如此专业、冷门,所以有时真有写不下去的感觉。

所以我特别感谢一本书,美国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的《到芬兰车站》。它是讲一群马克思义者怎么从理念建构美好生活,到采取行动。准确地说,它是有关观念与行动的历史。想想多枯燥的理念,他却写得如此血肉丰满,又惊心动魄,有一种交响乐式澎湃的叙事。我常常在文笔枯涩时就想拿起来翻一翻,我感受到了他的批评锋芒,对笔下人物的同情之理解,还有迷人的文学气质。最后给我的感受是,历史退场了,而生活上位了,因为“他把自己的血写进了自己的书”。另一个给我启发的非虚构作家是世纪文景曾经推出过作品的盖伊?特立斯。他的《邻人之妻》,让我读出侦探小说的气息,非常引人入胜。

所有的叙述都是一种重构,托尼?朱特在《事实改变之后》一书中谈到历史学内部发生的一个转变,“事情是怎样被表现的”:我们不是去研究事情本身,而是去研究事情是怎样被表现的。我希望在“表现”上有自己的新发现,我想我可以做中国的特立斯。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2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植物的作文 我长大了作文500字 作文题材 我长大了作文600字 收获作文 我学会了作文 小标题作文 温暖 作文 爱的作文 介绍春节的英语作文 我的假期英语作文 春游作文 想象作文 初二作文 高考作文题目 写事的作文600字 形形色的人500字的作文 童年往事作文 托物言志的作文 宽容作文 写人写事的作文 关于理想的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 文化自信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书信作文 我的心愿作文400字 我的同学作文300字 春节作文200字 作文我的妈妈